震卦国易堂详解,震卦详解易安

2023-10-07崇庆运势网热度: 8472

2022-06-27易象论(11-20)

11、卦体上的三个“对立面”

卦体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对立面”,即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每个爻除了与之相对的爻以外,与其它四个爻都为“邻”,这种相对与相邻的关系与爻的阴阳无关,爻无论阴阳,都存在着这种相对与相邻的关系,六十四卦皆然,这也没有例外。

初爻与上爻相对。在卦体上,对初爻的取象有很多,其中不乏有“潜”、“足”、“趾”等,如乾初讲“潜龙”,剥初讲“剥床以足”,噬嗑初讲“屦校灭趾”,贲初讲“贲其趾”,大壮初讲“壮于趾”,夬初讲“壮于前趾”,鼎初讲“鼎颠趾”,艮初讲“艮其趾”等等,“潜”、“足”、“趾”等在卦体上居下,这是没有疑义的,也是为大多数易学家认可的。

在卦体上对上爻的取象也有许多,例如乾上讲“亢龙”,大有上讲“自天佑之”,大畜上讲“何天之衢”,大过上讲“过涉灭顶”,咸上讲“咸其辅、颊、舌”,解上讲“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旅上讲“鸟梵其巢”,中孚上讲“翰音登于天”,既济上讲“濡其首”等等,不难看出,这些“亢”、“天”、“顶”、“高墉”等象,就是形容上爻,这些象的依据就是上爻,这些象也证明了上爻就在卦体的上方,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二爻与四爻相对。在二爻与四爻的取象中,不乏相对的例子,比如讼卦二爻讲“不克讼”,四爻也讲“不克讼”。姤卦二爻讲“包有鱼”,四爻讲“包无鱼”。丰卦二爻讲“日中见斗”,四爻也讲“日中见斗”。

三爻与五爻相对。在三爻与五爻的取象中,相对的例子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例如蛊三讲“干父之蛊”,蛊五也讲“干父之蛊”。观三讲“观我生”,观五也讲“观我生”。无妄三讲“无妄之灾”,无妄五讲“无妄之疾”。恒三讲“不恒其德”,恒五讲“恒其德”。夬三讲“君子夬夬”,夬五讲“苋陆夬夬”。从这些取象中,也不难看出,三爻与五爻也有相对关系。

对于二爻与四爻、三爻与五爻的对立关系,《系辞》上有句话说得很好,那就是“同功而异位”,但由于不了解真实的卦体,所以接下去的解释就错了,如什么“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在卦体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同处在一个层面,它们构成了两个“跷跷板”,或者是成十字交叉的两个“天平”,这里没有什么善恶、远近与贵贱。

    12、卦体上的三个“层次”

卦体六爻按照高中低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爻为一个层次居下,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居中,上爻为一个层次居上。

在卦体上,初居下,上居上,这是大多数易学家认可的,也是可以为众多的取象证明的,问题是二、三、四、五爻,从层次的角度讲,它们是同一个层次,无所谓高低上下,在取象上就叫“阶”,升卦五爻讲“贞吉,升阶”,这个“阶”就是说五爻是高出初爻的一个“台阶”。

29) 三、四、五爻在同一个层面上,这也可从乾卦六爻的取象得到证明。乾初讲“潜龙”,乾二讲“见龙在田”,这里我们要问,初爻这个龙“潜”在何处呢?不言而喻,肯定是在“田”下,也就是乾四辞所谓的“渊”,“渊”比“田”还要低。乾上讲“亢龙”,这个“亢龙”在什么地方呢?可以肯定是在“天”上,也就是最高处。难解的地方是五爻,五爻讲“飞龙在天”,这里分明是说这个“龙”是在“天”上飞,那么到底是五爻为“天”,还是上爻为“天”呢?如果说五爻为“天”,那么上爻就是“天外天”,如果说上爻为“天”,那么五爻就不是“天”。原来乾二与乾五是同一个层次,一个为“田”,一个为“天”,这是因为“天地本无界”,这种情况好比说云在天上,但如果是站在泰山山顶,也会看到云在脚下景色。

乾二的取象是“田”,其实四爻也有取象为“田”的例子,比如恒四就讲“田无禽”,巽四就讲“田获三品”。二与四都可以取象为“田”,说明这里没有高低的区分。

    13、卦体上的上下前后左右

在卦体上,初为下,上为上,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居中。但是,居于中层的四个爻并不在一个点上,也不在一个线上,前面我们谈到这四个爻也构成一个“圆圈”,它们还可以分出前后左右。

在区分前后左右上,最典型的取象就是丰卦三爻讲“折其右肱”,三如果是“右”,那么与之相对的五就是“左”。有了三为右,五为左,也就可以知道二为前,四为后。

初为下,二为前,三为右,四为后,五为左,上为上,这是六爻定位的一种方法,与爻的阴阳无关,六十四卦,只要是初就是下,是二就是前,是三就是右,是四就是后,是五就是左,是上就是上。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前后相对,这种定位与相对关系,具有普遍意义。

区分上下前后左右也有一个立场问题,上面的区分是站在卦体以外,面对着卦体。如果是站在某个爻的立场上,左右就可能易位,例如明夷二讲“明夷于左股”,这就是站在二爻的立场上,把三爻视为“左股”。师卦四爻讲“师左次”,明夷四讲“入于左腹”,这是因为站在三爻的立场上。

    14、卦体上的“中”

与初上比较,二三四五爻同为中层,但并非“中央”,居于中央位置的有两个爻,这就是二与四,二爻与四爻也可以看做是卦体上的“中”。

典型的对“中”的取象就是“庙”,升卦卦辞讲“王假有庙”,这里没有具体指出哪个爻是“王”是“庙”,通过对辞义的分析我们断定四爻为甲为“王”,四爻也就是“庙”的位置。“王假有庙”这个象再次出现在涣卦,涣卦辞也讲“王假有庙”,这里同样也没有具体说是哪个爻,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二爻为甲为“王”,庙堂居于中央位置,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王”处在其它爻位,可以称“王”,但不叫“庙”,家人卦五爻为甲,爻辞说是“王假有家”,这就说明五爻不是中央位置。

传统易学有的依据八卦学说,以为二五为“中”,二为下卦之“中”,五为上卦之“中”,其实不是这样的,二与四相对,要说“中”它们同为“中”。

    15、卦体与视觉

卦体六爻分处上下前后左右,这样从外部某个位置观察卦体,按照可见与不可见区分,六爻就有了可见、不可见与部分可见的情形。二为前,这是完全可见的,四为后,这是完全不可见的,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是部分可见,当然也可以说是部分不可见。

对这种可见、不可见的取象,比较典型的就是艮卦,艮卦以人体取象,卦辞讲“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卦四爻辞讲“艮其身”,这就表明四爻是“身”,四爻既然是“身”,则与之相对的二爻就是“背”。假如把四爻取象为“人”,那么二爻就是“庭”,这就是“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丰卦二爻讲“丰其蔀,日中见斗”,同样的取象还出现在四爻,二与四同为“中”,二爻“日中见斗”是因为这个爻是个阴爻,四爻是个阳爻,阴爻如不可见,那么阳爻该是可见的,丰四也说“日中见斗”,就是因为这个阳爻处在一个不可见的位置。

可见不可见要看站在什么位置上观察,站在二爻位置上看不到四爻,站在初爻位置上看不到上爻,站在三爻位置上看不到五爻,如此等等,就是因为卦体是个立体,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作为对立面,彼此是不能直接见面的。

上述可见、不可见以及部分可见的情况,是因为卦体是一个立体,假如对卦体的观察不断改变视角,或者是视角不变,而让卦体旋转、滚动,那么所有的爻都可以看到,卦符上的六划都是明白显示的,爻辞对每个爻也是都有描述的,这里似乎没有什么可见与不可见的区分,其实细读经文,可以看出它们还是有区分的。

    16、什么是卦象

卦象就是卦的整体形象,六十四卦的形态不同,形象也就不同,这些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某个卦的特征,也就是这个卦区别于其它卦的地方。

    比如说乾卦的卦象就是“龙”,不是“天”,如果乾卦的卦象是“天”,那么对二爻的“见龙在田”就无法解释。在自然界,有“恐龙”、“翼龙”等等动物,但恐怕还没有中国人心目中的“龙”,从龙的可潜、可见、可跃、可飞、可亢,可以在田,也可以在天,可以看出龙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动物,几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现实中没有龙,龙综合了多种动物的优点这一点上看,龙是一种抽象物,从龙有形有象这一点上看,龙又是具象物。龙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乾卦的“形象大使”,说明乾卦的自由、通达与稳固,这种局面是其它卦所没有的,这就是乾卦的特征。

    再比如“牝马”这个象,这是坤卦的卦象。坤卦虽然也是天道与人道合一,但由于能量所限,诸爻几乎呈静止状态,只有时间的流逝。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卦的内部会有一个潜藏的天数上岗,卦体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这可以说是“生”,是孕育,是外静而内动,这就是“牝马”这个象的意义,“牝马”也可以看做是坤卦的“形象大使”,是坤卦有别于其它卦的一个地方。

    卦象多体现在卦名当中,例如井卦的卦象就是“井”(一口扳倒井),革卦的卦象就是“革”(皮革),鼎卦的卦象就是“鼎”(一个折了腿的鼎),屯卦之“屯”、蒙卦之“蒙”、需卦之“需”、讼卦之“讼”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卦象,卦名直接就是卦象。也有许多卦象体现在卦辞当中,比如说履卦辞中的“履虎尾”,中孚卦辞中的“豚鱼”,小过卦辞中的“飞鸟”,未济卦辞中的“小狐”,如此等等,这些也是卦象。

    有的卦象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或多个。比如噬嗑卦,单就“噬嗑”来讲,这个卦象是表示口中含物而咀嚼的意思,对于上下两个阳爻而言,中间的爻就象是口中的食物,这是一个上嘴唇连着天、下嘴唇连着地的“大嘴”;卦辞讲“利用狱”,“狱”也是噬嗑卦的卦象,对于中间的爻而言,上下两爻又象是刑具,使得诸爻的行动没有自由。再比如观卦,单就卦名来讲,观卦的卦象就是观察,从卦辞“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来看,观卦又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动作,也就是由下至中但不至上的动作,另一个是状态,形容服从者长的头大的样子,这个动作与状态,也是观卦的卦象。

    具有多个卦象的卦,象与象之间可能有关系,也可能毫无关系。比如说观卦盥洗的动作与大脑袋的俘虏,还有观察,虽然都是卦象,但这些象与象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只是属于同一个卦,一个卦可以有多种形象、多种特征,如果说联系,也只是这些象与卦体的联系,而不是象与象之间的联系。

还有许多卦象是通过爻辞来表现的。例如乾卦,卦名与卦辞中没有“龙”,但通过初爻的“潜龙,勿用”、二爻的“见龙在田”、四爻的“或跃在渊”、五爻的“飞龙在天”,上爻的“亢龙有悔”,我们就可以确定乾卦的卦象就是龙。再如剥卦,从卦名上看这个卦的卦象是剥落、侵蚀的意思,从初爻的“剥床以足”、二爻的“剥床以辨”、四爻的“剥床以肤”等辞来看,这个卦的卦象也可以说是个“床”,只不过这个“床”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人的卧具,而是“托具”。

    17、卦象之分类

卦象繁纷复杂,但依据卦体的状态、性质、功能与变化趋势,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状态类,第二类是性质类,第三类功能类,第四类就是变化趋势类。

状态类的卦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卦体的状态,卦体的状态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静态,另一种是动态。比如说井和鼎,在六十四卦中,最具形体的卦象就是这两个卦,单独来看井和鼎,它们就属于静态。古代的井与现代的井有差别,但井的形状与功能大体还是一样的,古代的鼎到现在还多有遗存,虽然形状不尽一致,但性质与功用还是没有变化,人们也不会把井、鼎这类东西与其它东西混同起来,象这样的卦象就属于静态类卦象。动态类的卦象我们可以用震卦为例,震卦不论是地震还是雷震,都是描述的运动,因此属于动态类的卦象。六十四卦的卦象按照动静分类可分三类,一是静态类,如坤、讼、师、比、小畜、泰、豫、蛊、观、大畜、颐、大过、遯、家人、睽、蹇、解、姤、井、鼎、艮、归妹、节。一类是动态类,如蒙、需、履、否、同人、大有、谦、随、噬嗑、贲、剥、复、坎、离、咸、恒、大壮、晋、明夷、损、益、夬、萃、升、困、震、渐、丰、旅、巽、兑、涣、中孚、小过、既济、未济。还有一类是动静咸宜,如乾、屯、临、无妄、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类只是一个大概其的分类,并非说在静态类中就没有活动的因素,也不是说在动态类中就没有静止的因素,只是说动与静哪个方面占的主导。

性质类的卦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揭示卦的性质,比如说乾卦卦辞讲“元亨,利贞”,如果把“亨”与“贞”当做象辞,那么这个“亨”与“贞”就是乾卦的两种性质,“亨”表现通达,“贞”表现稳固。

功能类的卦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表现这个卦的作用,比如屯卦讲“利建侯”,这个“利见侯”就是屯卦的功能、功用。

变化趋势类的卦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卦爻变化的趋势,比如需卦卦辞讲“利涉大川”,这个“利涉大川”就是需卦变化的趋势。

按照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每个卦的卦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讼卦辞讲“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有孚”是讼卦的一种状态,表示这个卦有主与从的区分;“窒”是性质,表示这个卦不通达,在运行中有了障碍;“中吉,终凶”是变化趋势;“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是功用;再比如观卦卦辞讲“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这个“盥而不荐”可以看做是这个卦的一个性质,表示有这样一个由下提起来但不再高举的动作,“有孚颙若”则表示状态,意思就是俘虏是个大脑袋的样子。

    18、什么是爻象

爻象就是爻的形象,相对于卦象而言,爻象就是卦的局部形象。一卦有六个爻,每一个爻都有每个爻的形态,这些形态也都有自己的形象,这些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爻的特征,也就是一个爻区别于其它爻的地方。

爻象主要体现在爻辞上,例如乾初讲“潜龙”,这个“潜龙”就是乾初的爻象;乾二讲“见龙在田”,这个“见龙在田”就是乾二的爻象。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个爻,有些爻就只有一个象,比如说乾初就只有“潜龙”这一个象,乾四就只有“或跃在渊”这一个象。但也有许多爻是一个爻有两个或多个象,比如说乾二讲“见龙在天,利见大人”,其中“见龙在田”是一个象,“利见大人”又是一个象。再如蒙卦二爻讲“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这里“包蒙”是一个象,“纳妇”也是一个象,“子克家”还是一个象,像这样一个爻有两个或多个象的情况,我们就叫“一爻多象”。“一爻多象”的情况,象与象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例如坤初讲“履霜,坚冰至”,“履霜”是一个象,“坚冰至”又是一个象,这两个象在时间上就有联系。也有许多象没有联系,例如“包蒙”与“纳妇”,“纳妇”与“子克家”,这三个象之间就没有必然联系,它们是一种并列关系,是说蒙二与周边几个爻的关系。

在三百八十四个爻中,绝大多数是既有象辞,也有断语,但个别也有的爻是有断无象,例如恒卦二爻讲“悔亡”,大壮卦二爻讲“贞吉”,在这种情况下,断语也可以当做象。

    19、爻象之分类

同卦象一样,爻象也可分状态、性质、功能与变化趋势四类。与卦象不同的是,爻是卦的局部,构成爻的要素有三个,即爻体、爻位与爻时,爻是数、位、时的集合,因此爻象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所谓爻体就是爻的本体,这里不包括位与时。爻体是由天数与地数构成的,一个爻有九个数,这九个数可能都是天数,也可能都是地数。单从量上区分,爻有十等,量最大的爻就是纯阳爻,量最小的爻就是纯阴爻,两者在量上的绝对比值一般就是九比六,化简以后就是三比二。阳爻有六种,阴爻有四种。阴与阳的分界线一般是天数三四之间,或者是地数五六之间。

    爻象按照状态分类,即阴与阳;按照性质分类,即刚与柔;按照功能分类即动与静,按照变化趋势分类就是各自向着对立面转化。

象有动静,卦也有动静。卦的基本状态有六十四个,按照动静分类也就是三类,即动态类、静态类和动静咸宜类。爻的基本状态就是两个,即阴爻与阳爻,因此爻象也就多与这两种状态有关,阴爻与阳爻的取象,是最广泛也是最明显的一种取象。

一般说是卦有往来,但也有些卦是“往而不来”或“来而不往”。卦的基本性质是“亨”与“贞”,也就是通达与稳固。爻的基本性质是刚与柔,一般说来,阳刚阴柔,不可忘记的是,同是阳爻还有个刚柔的问题,同是阴爻也有个刚柔的问题,只是阴阳中的刚柔从爻画上反映不出来。

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这个特定的环境有什么作用,是利还是不利?如“利见大人”、“利建侯”、“利涉大川”等等,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用”上,作为个体,能够对环境产生什么作用。

卦的变化趋势是从均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爻的变化趋势就是走向反面,阴爻向阳爻转化,阳爻向阴爻转化,这是一个不断和合的过程。

爻位是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与爻体有所不同,爻体可分阴阳刚柔,爻位却没有这种区分,有的只是上下前后左右。这种区分表现在爻象上就叫“位象”,“位象”除了上下前后左右以外,还有上下东西南北中等。

爻时就是爻所表现的时间性质,卦作为一个过程,爻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爻时也是爻的题中应有之义,与爻体不同的是,这里也没有阴阳刚柔的区分。有的只是开端、终结以及过程的不同阶段。爻位与爻时没有阴阳与刚柔的区分,传统易学以为位有阴阳,时也有阴阳,这无疑是对阴阳学说的一种滥用。爻时的取象所依据的是天道,因此有关爻位与爻时的取象,我们后面在探讨易道象时再做讨论。

    20、爻体取象

    爻体的基本状态与性质就是阴阳与刚柔,因此在爻的取象上也就多与这些状态与性质有关。比如说用阳表示男,用阴表示女。归纳起来,大体上父母、男女、牝牡、贫富、强弱、大小、明暗、虚实等象,都与爻的阴阳有关。阴与阳取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们的相对性,也许正是因为它们的相对性,人们才误以为是“道”,是最基本的法则或者宇宙的规律,阴阳也就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或范畴。其实在经文中,还有许多男女的取象并非是严格地依据阴阳,比如说归妹卦初爻讲“归妹以娣”,归妹初是个阳爻,在这里的取象是“娣”。归妹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归妹初所要嫁的郎官是五爻甲,五爻甲是一个阴爻,这里的阴阳是象征贫富,不是男女。归妹上讲“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归妹上是个阴爻,但这个阴爻可以取象为“女”,也可以取象为“士”。这就说明,阴阳的取象也是相当灵活的,拘泥于阳为男、阴为女,那就无法解释这些卦辞与爻辞。

卦象与爻象有区别,也有联系。有的卦象直接就是爻象,比如说乾卦的卦象是“龙”,这个“龙”也可以叫爻象。也有的爻象直接就是卦象,比如说“君子有终”,这是谦卦三爻的爻象,同时它又是谦卦的卦象。卦象与爻象的不同,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不同,卦象与爻象的相同,反映了局部与整体的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某个局部就代表了整体。

易经堂解释天艮卦

艮,高山。艮者止也,就是像高山一样守静。但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渐进也。艮卦叫人把握时机而行。六五…的意思是抑止其口,说话中肯而调理分明,悔恨消亡。《象传》说抑止其口,因为不偏倚,正确无误。这和易经坤卦六二“直方大”的道理相似。诗经有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如此才能亨通顺利,祥和益进,做到无咎

什么叫元堂卦

就是卦象中的一种。起元堂,就是一挂的动爻,是根据基本卦的阴阳爻按照一定规律而排上地支,然后数到出生时辰所居的爻,地支以及元唐爻。
它的基本步骤是排四柱,四柱配速,计算四柱中的天数地数,然后用后天八卦数转换成八卦天数,卦数计算规则~

艮为山卦详解

《八卦》艮为山.详解 山气止。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潜山阴,连山阳,藏山兵,叠山象,止归约,止藏渊,止生貌,止动济,止长植物,止育润,止杀宽宥。

艮为山卦国易堂详解 山火贲卦。 喜气盈门。
【贲】者,饰也,物之有饰,故有喜气盈门之象。
象:时来运转瑞气周,美德淑女君子求,钟鼓乐之大吉庆,占之逢之喜临头。
断:卦逢吉神在运中,纵是有凶不为凶,婚姻合伙渐渐好,生意财源日日增。出行吉祥,百事无妨,失物得见,月令高强。
【艮】者,止也,止于极而不进也。故有矮巴钩枣之象。矮巴人,心想吃枣,走在树下,不料树高人矮,干着急,钩不着。占此卦者,主事干着急不顺。 象:财帛常在心中走,可恨眼前难到手,不如暂时且忍耐,逢着闲事休开口。
断:矮巴钩枣难捞着,交易行人不投机,谋望求财空费力,婚姻合伙总是虚。行人未至,头绪不真,口舌躲避,凡事留心。

艮为山卦详解两人感情如果,今后结果怎样 高山仰止,怕是不适合发展啊。但我觉得跟着感觉走比卦灵。

艮为山的艮卦卦辞解释 动静适时 重山关锁之象 步步为营之意符号名称:艮覆碗;五 行:为凶;卦象 代表:山;属 性:停止;终点;风水运势耗竭干枯五 位:东北方;人事现象:年轻男子女子;身体部位:女性为妇科;男性为 *** 动 物:食用狗佩戴储存象牙为大凶煞,紫薇星 离宫 破狼星因杀戮阴气撞破财运和感情运;地理位置: 家宅、公司 福运星起伏波动;静 物:石级、坟墓〔土石、瓜果、黄物、土中之物、闾寺、木生之物、藤生之瓜〕;季 节:最忌讳秋末、冬末;运门方位:西方;星运 紫白九星:八白星 运势衰弱一生徒劳 天运九星:财帛弱 八重冰梅法印可缓解;四吉凶位:天医星 所以女性易疾病感情不顺 男性易破财;[天时」:云、雾、山岚;[人事」:遇阻隔、进退不决,遇背叛,事业感情止住不前,四灵物法印可破困境。小过卦 遇到艮时偏离星宿位。[时序」:生日逢3、4、7运势最弱,叶影法印可助运。让紫薇入宫。[家宅」:会突遇诸不顺,桔梗法印可抵挡。大有卦在九宫 节点时偏向家宅。[屋舍」:日益清贫,千帆团扇法印可避免。复卦与随卦 在艮星运行轨迹上延迟 。[饮食」:禁忌狗肉、青蛙[生产」:有险阻之厄 ;[交易」:难成,朱雀法印可剥离;[谒见」:多遇小人。竹内古河法印可阻挡;[五色」:女性幸运色为黄 男性幸运色为蓝;大象:两重高山并峙,故宜止不宜进,阻塞之象。运势:凡事不宜妄动,前路受阻,男子为阳需以乾离石 女子为阴需要以艮坎石为运门 待机而动 。爱情:有单恋不和之象,双方阻隔重重,关系停滞不前 蓝白色巽震琉璃在脖颈部 激发七轮中的吼轮可解。婚姻:阻隔难成,成也迟缓 大海水 和 海中金命最重 千叶藤法印可以改善。恋爱:重感情,以诚相待,心中所求难得炉中火 和 大林木 最慎 石叠结法印可以突破改变。疾病:难治,错食狗肉、蛇肉、猫肉 损运 阴气缠身 冲任脉衰弱舌头两侧有齿痕。诉讼:因为白虎星 阻碍 会突有官司之灾 难化解 和汉三才法印有缓解作用 。事业:因七曜 偏离 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周围人不努力也可以逐渐超过自己。升职晋级难。工作变动也很难有大的变化 百目静法印有很大改善。经商:进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切勿盲目冒进,而宜适时停止,进入安静退守,不要受外界干扰,尤其是应该保持内心和理智上的宁静,更不要轻易与他人合作。等待时机。外出:慎重为好,宜另择佳日〔不宜远行,有阻,宜近陆行〕。决策:性格沉静、内向,不喜好活动,也不善于交际,为人忠诚老实,讲信义。注意听取他人的建议,明哲保身。机遇不到,不宜积极活动,该止则止,勿抱不切实际的想法。卦象解释:停滞阻止之象,知止与安养之道。象义 解释:艮为山 属土游鱼避网之卦,积小成高之象。判曰:艮者,止也。纯艮危危,安静无亏。时止则止,时移则移。钱财散失,失在小儿,寻求不得,东北宜之。

艮为山的易经六十四卦概述 卦象概说: 艮为山:两座山阻塞前路,象徵停止不动,或是保守稳重,宜止不宜进。象曰:财帛常打心头走,可惜眼前难到手,不如意时且忍耐,逢着闲事休开口。这个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叠。艮为山,二山相重,喻静止。它和震卦相反。 *** 过后,必然出现低潮,进入事物的相对静止阶段。静止如山,宜止则止,宜行则行。行止即动和静,都不可失机,应恰到好处,动静得宜,适可而止。六十四卦是《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八纯卦两两相叠而成的。八卦由三爻组成,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组成。我国古代认为,由无极生太级,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分六十四卦。汉武帝以后按六爻卦定型六十四卦的卦序,即从乾卦到未济卦次序进行整体编排。由六爻构成的六十四卦,以上下各三爻为一组,上方三爻,称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称作“下卦”或“内卦”。六爻 从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称作“初”,顺序而上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称作“上”。阳爻代表奇数以九代表阳,阴爻代表偶数以六代表阴。如果一卦全为阳爻,即乾卦,由下而上的六爻称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全是阴爻,即坤卦 ,由下而上的六爻称作“初六”、“六二”、“六三”、“ *** ”、“六五”、“上六”。从汉代以来,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多种,有始于乾卦终于未济的周易排列法;有京房的八宫排列法;有圆图排列;有方阵排列;有圆中布方的排列;有以太极为始的起源次序排列等等。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周易》排列法和京房八宫排列法。一、《周易》排列法:即按《序卦传》 排列的方法,这是最权威的方法,分上经和下经两部分排列。上经30卦:京房八宫的排列法在预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衍化而来,而八卦是六十四卦之本,是物象的标志和阴阳的标志。其方法是把六十四卦分成八组,由八卦各领一组成为八宫。八纯卦又成为八宫的首卦。每一组均由首卦变化而形成另外七卦。首卦的变化在于阴阳互变。首卦的初爻变,即成为第二卦,首卦的二爻变而成为第三卦,首卦的三爻变而成第四卦,首卦的四爻变而成第五卦,首卦的五爻变而成第六卦,六爻不变,再返回首卦的四爻变(亦即第六卦的四爻),成为第七卦,第七卦也叫游魂卦。依据第七卦,上卦不变,下卦三爻都回本宫的卦爻,形成第八卦,亦称归魂卦。20世纪20年代在洛阳出土汉熹平石经残石,亦称“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上有《家人》至《归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说卦》,其内容与现通行本基本相同。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周易》,称为“帛书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周易》文本。它的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与上两种不尽相同。其卦序排列法是:键(乾)、妇(否)、掾(遁)、礼(履)、讼、同人、无孟(无妄)、狗(ィ、根(艮)、泰蓄(大畜)、剥、损、蒙、蘩(贲)、颐、w(蛊)、习赣(坎)、襦(需)、比、(蹇)、节、既济、屯、井、辰(震)、泰壮(大壮)、余(豫)、少过(小过)、归妹、解、丰、恒川(坤)、奈(泰)、椋ㄇ)、林(临)、师、明夷、复、登(升)、夺(兑)、()、卒(萃)、钦(咸)、困、勒(革)、隋(随)、泰过(大过)、罗(离)、大有、(晋)、旅、乖(睽)、未济、噬嗑、鼎、g(巽 )、少(小畜)、观、渐、中复(中孚)、涣、家人、益。由于卦名较多,不好记忆,古人按卦名排列顺序编写了一首歌诀: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ポ汀I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古......>>

艮为山卦代表什么生肖 艮“为”山卦:《未羊》。

《易经》第五十二卦 艮 艮为山 艮上艮下 占事: 事业 求高人 帮忙解解 什么意思 复制的就算了~~ 这个卦没有说明起卦方式,也没有变爻,我只能从卦辞推断,做了两种解释:
1、艮主止,处52位,表明你的事业刚刚经过一段攻 *** ,正慢慢的趋于平缓。此时最好停下来,收拾好心情,总结经验,以面对下一轮的挑战。
2、你的事业正处在重要的时期,此时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谨慎行事,做事要有一个度,把握好分寸,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梅花易数 求解卦: 本卦第52卦:艮卦(艮为山) (爱情卦) 很明显 你们两个不论现在 还是未来都会有矛盾 不过将来这种矛盾会更容易调和 (变为比较好的渐卦) 为了这种改变 你必须像水一样 即很柔又要硬(水的品行你自己悟)反正 你现在是山她是山 以后她为木你为水 最 你为山 她还是木 山即是土滋养树 (她)

艮为山卦,测事业调动~望高手解答 什么性别
什么方式摇卦的
起卦时间

《周易》:震行无眚,噬嗑亨通震卦和噬嗑卦

震卦上下相同,天地同时启动。震为震动,预示阳气的产生似雷霆万钧,即将孕育新的生命。春天阳气上升与阴气相遇,阴阳交会,产生雷电现象。雷声轰鸣,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应该提前做好准备,迎接新生活的开始。

震卦象征震动的雷声,预示着春天的回归,阳气发生,有亨通之象。当惊雷到来的时候,雷声隆隆。一开始人们对雷电现象并不认知,认为是上天的惩罚,感到恐惧。
然而,惊雷之后,人们发现,春雨沥沥,新的生机来临。雷声虽然可惧,可是雷声伴随着绵绵细雨,滋润大地,万物生机焕发。人们知道这种现象后,春天再听到雷声,就反而露出高兴的笑容。雷声响彻百里,气势如虹,预示着更加美好的年景。就象祭祀社稷的美酒一样,不能丢弃。

这一爻,是表现人们从感觉到认知的转变,听到雷声后就知道结果的吉祥。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体现了“利建侯”,即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掌握了气候的节律。
六二爻的震雷气势过于猛烈,损坏了很多的财物,人们受到很大的损失。雷电交加,洪水猛烈,人们应该到高处躲避洪水。此时不要追逐身外的财物,而不顾自身安危。七天后洪水退却,所丢失的财物,仍可通过劳动失而复得。亿丧贝,表示很多的财物。七日得,与复卦的七日往复具有同样的意义。

雷声震动得抖抖颤颤,人们为此感到恐惧不安。但雷的行动本身没有过失,因为它并没有带来灾害。反而雷声伴着春雨,带来生机,预示着新的开始。
着大雨之后,地上雨水泥泞,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此时雷震的破坏力量已经过去。人们可以安然处之不用躲避。这表示人可以通过现有的现象,推断将来的结果,防患于未来。

阳气运行到五爻,雷声轰鸣,多雨季节来临。此时人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预防洪涝出现。多雨的季节来临了,雨水虽然很大,由于做好了准备,所以财务没有损失。
雷声隆隆,电闪刺眼,人们索索而立,惊恐四望。此时不宜外出行动,否则反而会有危险。因为九四爻的余威只能到达邻近的六五爻,已不能触及上六。故圣人知道不值得躲避。此时时宜不到,婚媾会出现流言蜚语,表示阳气初生,为勿用之时,不可当用。
震卦通过讲述春雷发生的现象,预示着新的开始。人们通过雷声来掌握农时耕作。但隆隆的雷声也预示着灾难的发生,应该见微知著,多存戒惧之心,才能自如,防患未然。
噬嗑卦。
噬嗑卦,上卦为离火,下卦为震雷,上卦离为昼,下卦震为夜。春分前后昼阳盛,夜阴盛,阴阳交着。离为电,震为雷,春雷伴着闪电,雷电交加,相互交着,故曰:噬嗑。噬嗑愿意为咀嚼,实际指的吃东西。震木生离火,木火相生。人则靠吃食物生存,也是木火相生之意。

吃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可以引申为请客吃饭,只要是被别人请吃,一定就有所求。所求者多是不合乎道义,故要慎重对待请吃的情况。
噬嗑象征咀嚼食物,在一起吃饭是为了国家大事,不是一己之私,自然亨通。请吃有多种原因,为了友好,交流,化解矛盾,当然是有利的,故曰:亨通。可是请吃是抱着某种私欲,想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的请吃,还是不吃为妙,可以杜绝走向狱讼之中路。
初春天气寒冷,穿着草编织的鞋子,不会冻伤脚。屦,用草麻编成的鞋子。趾,是指脚,保护脚趾就是在保护自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洁身自好,明哲保身,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与诱惑,自然是安居乐业。
春风乍寒,伤及皮肤,掩盖着鼻子,防止外来的伤害。此象是说初春鸟语花香的世界吸引着你,能否回避外界的利益吸引,回避外界的利益冲突,保持着自己的本性。灭鼻,就是关闭欲望之门。鼻子是呼吸的器官,可以辨别气味,气味对人也是一种诱惑。君子在复杂的环境中,要时刻保护自己,不为外界的外物所动,修外养德,道济天下。

肉被逼干水份,变成肉干,失去了肥厚,这是小问题,不会影响食用。腊肉,指肉干,毒指罪恶,毒害。这里以噬腊肉来比喻,欲望驱使下的请吃受贿。在受贿中若能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问题,就不会出现刑狱之灾。

在请客吃到肉干时,得到一支黄金箭头。请客的人开始恭维你如何如何,吉星高照,大富大贵,这是上天对你的恩赐等等。这时你能否坚守着道义,抵御利益的诱惑。经过反复考虑,复杂的心理斗争,拒绝拥有黄金箭头,回避了变相受贿,避免了犯罪啊。
吃嘴里着肉干,又端上黄金赠送,这样的场景,很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拒绝强大的财富诱惑很不容易啊。得黄金,指强有力的利益诱惑。人生短暂,很多的东西是欲望与虚荣的驱使,实际并无大用。为了这些无谓的东西,引来牢狱之灾,不值啊。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将自己的耳朵包裹起来,就没有办法听到外界的声音,提高自己,改正自己的过失。长此以往,必然引发祸端。人过于的保守封闭,不能与时俱进,来改正自己修正过失,慢慢应付被社会抛弃。如果对所听到的信息不加分析,盲目相信,就是被谗言遮挡了心智,尽然会导致祸端。

此卦阴阳交错,有咀嚼之意。狱,狱讼,争执。本卦通过咀嚼食物的配合,比喻人在社会中的合作,相互关照,达成统一,所以本卦的大意为亨通,亨通即预示无咎。而上九极则生变,故凶。下卦的爻辞主要讲,怎么在恶劣环境中,协调和保护自己,使自己吸收外界的有利处,而不受外在的不良影响。上卦爻辞注重于坚守正道,任何的获取都必须符合道义,就是:利坚贞,吉。
噬嗑,下卦雷,阳气初生虽然柔弱,可是未来之势锐不可挡。上卦离象征着光明,阳气初生之时虽然艰难,但其发展的趋势不可更改。预示人道做事做人,需要洁身自好,修身养性,杜绝利益诱惑,做正人君子。

我求得到易经中的震卦,肯请大师给与详解指点迷津!谢谢。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

主持鼎器的人,没有比长子更恰当的了,所以接着是震卦

处乱不惊 从容镇定

51、震卦

‍‍‍震为雷

《震》(下震上震)  第五十一

亨通无碍闻雷来,先惊后乐惹尘埃;

高陵避难七日得,恐惧不安失钱财。

谨慎行事无灾难,巨声坠泥云半开;

左邻右舍相帮衬,震往来历婚配衰。

‍【原文】 震:亨,震来虩虩xìxì,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àng。

【译文】震,动也。震卦象征雷威震动,万物皆感惊惧之意。施于人事,则如人君教令威严,震慑天下,万民顺服,故万事可致亨通。雷威震动,天下震慑,万物谨慎,莫敢妄为,然后可获致安福而欢笑连连。喻之人事,则说明诸侯之教令,如雷威震动,惊闻百里,则全国整肃,社会安宁,居位者不丧失宗庙之祭祀,而长保社会之平安。

“亨。震来号号,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意思是说:“《震卦》象征震动的雷声。当惊雷震动的时候,天下万物都感到恐惧,然而君子却能安之若素,谈笑如故;即使雷声震惊百里之遥,主管祭祀的人也能做到从容不迫,手中的匙和酒都没有失落。大丈夫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所以能成就大事。”

在面临危险和困境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冷静,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在很多方面都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首先,在身体健康方面,情绪的巨变很容易引起心脏病和抑郁症。另外,也会给自己的工作和人生目标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无论突如其来的变故多么危险和困难,都应该学会以稳如泰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和心态进行冷处理,这是我们走向成熟的标志和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传说古罗马有个皇帝,常常派人观察那些死刑犯。如果发现在惶恐不安的犯人中有能吃能喝、倒头大睡的人,便偷偷将他们释放,把他们训练成无所畏惧的勇士。

唐宪宗时期,裴度任中书令的职位。

有一天,裴度在中书门下办公时,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当官的丢了大印,此事非同小可。然而裴度听了报告之后稳如泰山,一点也不慌张,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并告诫左右不要紧张。

周围的人早己大惊失色,看裴度竟然毫不惊慌,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透裴度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更让人吃惊的是,裴度好像完全忘了这件事,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与众人饮酒作乐,十分逍遥。

酒到半酣之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裴度依然神态自若,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一般。那顿酒宴喝到尽兴方才罢宴。

左右始终不明白裴度为什么能如此胸有成竹,这件事过去很久之后,裴度才向大家提到这件事。

他对左右说:“丢印的原因想必是管印的官吏拿去私自印制文书,恰巧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下令追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将证据毁灭。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烧毁或者扔到水里,我们又上哪里去找呢?相反,我们处之以缓,不露声色,这样也不会打草惊蛇,偷印之人用过大印之后就会悄悄放回原处。”左右都非常佩服他的见识和度量。

当面临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添乱。试想,如果变故发生在战场之上,本来此时你己经处于危难之中,你再惊慌失措,这样只能导致军心大乱,使对手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因此,在紧急时刻,我们应该处变不惊,临危不乱,镇定下来,冷静地分析眼前的形势,制定临时的对策,这才是明智之举。

三国时,张辽将军接受曹操的命令屯兵长社。一天,军营中有人放火作乱,全军上下风言四起,惶恐不安。张辽对左右的人说:“不要乱动,这不是全军造反,必然是有人在里面制造混乱,想以此扰乱军心罢了。”接着,张辽向全军的将领发布公告说:“不想造反的人就安静下来。”他率领亲兵几十个人,在军营正中端立不动。不一会儿,就将谋反的首犯抓获了。

汉景帝时,太尉周亚夫统帅军队讨伐七国。军中也曾在夜里发生惊乱的情况,周亚夫稳睡床上根本不起来。不一会儿,军中自然平定下来。

汉光武帝时,大司马吴汉曾遇到敌寇在夜里进攻营帐,军中惊扰不安,吴汉也是照样大睡不起,稳如泰山。兵将听闻吴汉没有动静,都回到各自营帐,按部就班。当夜,吴汉挑选精兵袭击敌军,大获全胜。

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时,学着如何保持镇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对事情认真思考,在作出行动前,冷静地考虑一下周围的形势,事情将会变得更加地容易控制。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冷静,保持理智。然后自我反思,使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更加清楚,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

‍‍‍震为雷同卦相叠(震下震上)。震卦为雷,两震相叠,有巨雷连击,震惊百里之象,所以卦名曰震。用以喻天威莫测,灾祸难料,警戒人们敬天修德,省身远恶。

一口金钟在淤泥,人人拿着当玩石,忽然一日钟悬起,响亮一声天下知。

震卦,阐释震惊的应对法则。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难免不发生意外的重大事故,以致震惊。惟有记取教训,凡事戒慎恐惧,才能有法则可循,发挥刚毅的力量,镇定从容应对,不致惊慌失措;即或遭受灾难,也可发生迟滞作用,使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并能迅速复原。平时戒慎恐惧,经常反省检讨,即可防患于未然;经常保持高度警觉,在灾难未到来之前,就可使其消灭于无形。

勇敢,在古代有 “匹夫之勇”和“君子之勇”之别。路见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因为只要有几分血气,有几分力气,不要有任何志向和修养,随便什么人都做得到,而且也不会有什么辉煌的战果,因此是匹夫之勇。这个观点,西方的苏格拉底也说过。那么,什么是君子之勇呢?《心术》苏洵的这句名言做出了做好的解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君子之勇。泰山崩,比喻意外的变故;麋鹿兴,喻指美好事物的引诱。此句意思: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脸不变色,即使麋鹿在旁边起舞也不去看它一眼。这是说面对惊吓和引诱都毫不动心。显然,君子之勇表现的是沉着,是定力。苏东坡说,这是因为“其所挟也大,其所致也远”的原因。也就是说,为了远大的理想,可以暂受一时之辱,或不计眼前的得失。所以,“敌进我退”不是懦弱,“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也不是怯懦。当然,一味蛮干,为当下的面子不顾远大的理想,也不是勇敢。楚汉争霸之际,刘邦被项羽一箭射中前胸,腰不能直,便顺势弯下腰去摸脚趾头,还大骂说:臭小子,射中我的脚,然后掉头就跑。这就有些机智,也可以说有些狡猾,但不能说就是窝囊和胆小。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战场上是不能没有勇敢的,所谓“两军相敌勇者胜”。但是,这里说的勇,是全军之勇,而不是个人之勇。当然,在某些时候,将领的身先士卒,确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然而,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也是为了自己逞能过瘾。结果,由于他过于个人英雄主义,反倒让其他将领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会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司马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两条都说到了点子上。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