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是谁起的名字,天问这个名字的来历

2023-09-28崇庆运势网热度: 0

天问一号名字由来是什么?

“天问一号”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中科院多单位参与“天问一号”研制: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23日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升空。记者当天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所属13家单位作为主要研制单位参与“天问一号”相关任务研制,突破地火远距离大数据量数传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天问一号”任务中,中科院继续牵头论证提出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继续承担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和多项工程关键重要产品的研制任务,后续还将与国家航天局联合组织开展科学数据应用研究。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天文一号名称的由来是屈原的《天问》。屈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长诗《天问》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对科学的坚韧和执着。所以用天问来命名火星探测系列的飞行器,一语双关,特别具有文化内涵。

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天文一号是中国的首个火星探测器。2020年4月下旬,中国火星探测任务被正式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执行的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7月14日,天问一号正式运达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7月23日中午12点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据悉,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升空,将飞行约七个月左右到达火星。

二、天问一号名字的由来

天问一号名字的来源于中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这首诗描绘了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表达了作者追求真理的勇敢探索精神。因此,此次火星探测系列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伟大精神,具有非常美好的寓意。 

三、天问一号目前状态

自发射到如今,截至2020年9月2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在轨飞行了60天,距离地球约1900万千米,飞行路程约1.6亿千米。天问一号探测器各部分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各中心和台站跟踪显示出正常的状态。

还有5个月,天问一号就要到达美丽的火星了,让我们期待一下这个神圣的时刻吧。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对此次火星探测任务有何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探讨吧。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公布 来源 有何含义

2020年4月24日是中国的第五个航天日,中国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已经五周年了,而在这天中国将公布火星探测任务名称,那么下面就由 星座知识 为大家揭晓下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名称是什么?名称来源于什么,有什么含义吗?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为什么取名为“天问”?来源于什么 有何意义
“天问”,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它也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的一首长诗。这首诗讲的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面对未知的天地,屈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表达了对真理执著的追求。

从宇宙之本源,到阴阳之俱化;从天地之构造,到星辰之往亘;从天地之晦明,到人世之更迁;从九州之山川,到八方之湖海;从四时之送替,到万物之生死……屈原思索着太阳运行的轨道、月亮的周期、天体星辰的构造规律、白昼与黑夜的周期性变化、南北极北斗七星,几乎天上人间,无所不纳。

面对来自几千年前的提问,今天的中国正在解答。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已在月球背面顺利完成16个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我国首次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等多项任务正在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专项正在建设;高分、北斗在疫情阻击战中精准标绘、高精度定位……中华民族对星辰大海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标识“揽星九天”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作为整体概念,图案整体倾斜向上,既饱含动感、气韵流动,又充满向上的冲击力,代表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每个行星以各自的特征色呈现。行星镶嵌在C形轨道之上,如同星空中的钻石闪耀光芒,等待中国人伸手摘星。

一条条开放的椭圆形轨道构成了独特的字母“C”的形象,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China”(中国),代表“中国”开展行星探测;二是“Cooperation”(合作),代表“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精神;三是“C3”,行星探测工程设计最重要的物理量,是深空探测运载能力和探测器到达地外天地能力的重要表征。

古人的追寻和今人的探索,以“天问”遥相呼应。据悉,今年将发射火星探测器,对火星实行“绕”“落”“巡”探测任务,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也是我们走向深空探测的新起点。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主题:“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
今年也是首次以线上形式举办“中国航天日”活动,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等网络平台举行。50年前的今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5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初心、攻坚克难,不畏艰险、不惧挑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中国航天日”缘起“东方红一号”,今年以“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为主题,希望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崇尚探索创造,在奋力奔跑中实现人生价值;勉励航天人聚力愿景目标,直面风险挫折,在接续奋斗中建设航天强国;号召全社会赓续航天精神,爱国奉献追梦,在笃定前行中成就事业。国家航天局愿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基础上,与国际社会携手共进,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天问》作者是谁?对题旨解释有哪两种意见?

《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对题旨解释通常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天问”即“问天”,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并认为是屈原被逐之后,走进楚国先王祠中,“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发泄郁愤,寄托愁怨。另一种认为,“天问”即关于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疑问。今人游国恩《天问题解》:“举凡天地间一切显象事理以为问,犹今人曰自然界一切之问题云尔。”以后说较合作品实际。诗作长达370余句,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长诗。

屈原的《天问》中最有名的两句是什么

以下几句: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白话译文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

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

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

《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

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放逐以后,心中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

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即为《天问》。

后人对此说表示怀疑,如王夫之就认为是屈原为讽谏楚王而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天问

《天问》中名句?

1 、提出了信息传输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没有人类的时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传输的呢?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 、提出了认识论的问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人的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符号体系上的思维,而符号只能描述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难以描述无形的事物,而这正是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的一个重大障碍。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