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养生术,易经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

2023-10-29崇庆运势网热度: 11232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27)】——太乙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27)】——太乙
一、太乙概述
太乙,又称太一、泰一,系哲学概念。庄子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太乙即道家所称的“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太乙,又称太乙数,是中国古代占卜术的一种,与遁甲,六壬合称三式,太乙为三式之首。是古代高层次预测学,相传太乙式产生于黄帝战蚩尤时。《奇门五总龟》曰:“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雷公或九宫法,以灵龟洛书之数……”仿易理所作,属易经象数之学。采用五元六纪,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太乙是推算天时以及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周武王时以术数“卜世三十,卜年八百”推之,至邵雍形成历史哲学而大备。
术数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术,指方式方法;数,指理数气数。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仍不清晰,在学术界没有确切的划分。一般来说,狭义的术数,专指预测吉凶的方术;广义的术数则包括天文、历法等。
狭义的术数学,特指卜筮、堪舆、命理、相术、占梦、择吉等六种最常见的预测吉凶的方术。广义的术数学,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一般说来,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
总的说来,术数的基本原理就是易学理论与阴阳五行,以卜筮、堪舆、命理、相术、占梦、择吉等各种型态的预知方法,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亦即方法运用时的数理规律,来推断人事吉凶;通过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用以推测人类、事物、家居、先人墓地,以至地运、国运等。术数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科技等曾产生过深远影响。每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实背后,往往有术数或术士的影子。可以这样说,术数学的研究,对于完整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地开展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太乙内涵
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二目(主目、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与易经太极分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仿。以太乙八将所乘十六神之方位关系定出格局。可占内外祸福。又临四时之分野,可占水旱疾疫。再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可预测古今治乱。又可推出年卦、月卦等。
据太乙神数推算,上古时有一年冬至日半夜,恰好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称作太极上元,上元甲子以来的年数,叫太乙积年。由太乙积年再求出太乙流年和太岁值卦,以断本年各月的气运凶吉,预测一些重大事件和天灾人祸。采用五元六纪,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 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二目(主、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太乙乃天地之神,其星在太乙之前,统十六神而知风雨、水旱、兵革之事。昔黄帝与蚩尤大战,适逢大雾,以雾书昏风后相,造指南车克之,是以取太乙之法,传至今三千余年,例目以为术数。外阅龙图,内演龟文,凡天地之所以设君臣父子,之所以立阴阳,太乙了然演数则理昭著,太乙周行流运六十四卦,贵神入门十精之星,使经纬错缩表理,集为一书。延续至今三千余年不衰,为当今社会预测、决断,提供了宝贵依据。
1.方位
太乙式与遁甲式不同,遁甲式为后天方位数,乾卦为六宫,巽卦为四宫,太乙将宫位逆时针转45度,以乾宫为一、离宫为二、艮宫为三、震宫为四、五为中宫、兑宫为六、坤宫为七、坎宫为八、巽宫为九。
2.阴遁阳遁
太乙有阴阳遁局,年、月、日用阳遁;时则采用阴遁、阳遁,冬至后阳遁局,夏至后用阴遁局,阳遁笫一局太乙始于一宫,顺行九宫,不入中宫。阴遁笫一局太乙始于九宫。逆行九宫,不行中宫。这里与遁甲式的明显区别,太乙阴阳遁运行八宫,俱不入中五宫。为什么不入中宫,古籍上解释说,太乙行宫是根据天文观察来的,太乙取象北极星,北极为体,北斗为用,北斗围绕北极而旋转,北斗为北极帝星所乘之车,帝星乘车临御八方(八宫方位),便能预知风雨水旱,兵灾饥馑,治乱兴亡,所以太乙考治八宫,而不入中五宫。
3.五元六纪
这属于太乙术语,五元:指甲子元、丙子元、戊子元、庚子元、壬子元,每元七十二年,五元共三百六十年,六纪:六十甲子毎六十年一个轮回,为此甲子年至癸亥年六十年称为“一周纪”。一个甲子元为一纪,每纪六十年,六纪共三百六十年。三百六十年为五元六纪的周期数,七十二年为元之周期数,六十年为纪之周期数。
4.太乙九宫
一宫乾天门主冀州,为绝阳;二宫离火门主荆州,为易气;三宫艮鬼门主青州,为和气;四宫震日门主徐州,为绝气;五中宫,中天之枢纽,斡旋八方,太乙行其考治而不居;六宫兑月门主雍州,为绝气;七宫坤人门主益州,为和;八宫坎水门主兖州,为易气;九宫巽风门主扬州,为绝阴。
5.太乙积年
所谓“太乙积年”是指自上元甲子为始,至所要推求的年份总共累计的年数。至于起始之年均与天象有关,历史上有三种解释,“上元混沌甲子之岁”、“日月合壁五星联珠”、“七曜齐元”。不管哪种解释,于今推算太乙数并没有多大意义。可不必细究。
6.太乙局数
太乙年局(岁计)入局法须先求积年数,所求年积年数,累除三百六十五元六纪周期数,不满余数(入纪元数)累除七十二,不满余数即为入局数。
7.天目求法
天目亦称“文昌”,因其照鉴万物,故称“天目”,居斗魁之前,为台辅之象,在天为阳,号“文昌”,属主将之首。乃填(镇)星之精,建中央之气,旺四季之月,上元甲子岁起申。
将太乙入局之数以十八累除之,不及十八者,阳遁自“武徳”起,阴遁自“吕申”起,顺行十六神,阳遁数至乾、坤重留一次;阴遁数至艮、巽重留一次,数到尽处为天目所在。
8.客目求法
客目亦称“始击”、“地目”,为萤惑之星,建三月,旺夏三月。可察主客胜负之机微,弈、计谋阴暗秘密之事等。
以计神加于和德艮上,顺行十六神,为天目所乘即始击(地目)。
9.计神
为岁星之使,用以筹度军国动静,“主”和“客”的胜负,为二目之首,四将之源。
阳遁起吕申寅,逆行十二支;阴遁则起申,顺行十二支。
10.十二宫间辰
子神;曰地主,建子之月阳气初发,万物阴生,故曰地主。主动摇言语事。
丑神;曰阳徳,建丑之月二阳用事,布育万物,故曰阳德。主施恩育物事。
艮神;曰和徳,春冬将交阴阳气合,群物方生,故曰和德。主和集成就事。
寅神;曰吕申,建寅之月阳育大申,草木甲拆,故曰吕申。主运用主宰事。
卯神;曰高丛,建卯之月万物皆出,自地丛生,故曰高丛。主发挥事。
辰神;曰太阳,建辰之月雷出震势,阳气大盛,故曰太阳。主危会兵曵事。
巽神;曰大旲,春夏将交或暑方主,阳气炎皓,故曰大旲。主申命号令事。
巳神;曰大神,建巳之月少阴用事,阴阳不测,故曰大神。主毁拆破废事。
午神;曰大威,建午之月阳附阴生,刑暴始行,故曰大威。主光明威烈事。
未神;曰天道,建未之月火能生土,土王于未,故曰天道。主阴私事。
坤神;曰大武,夏秋将交阴气施令,杀伤万物,故曰大武。主刑罸事。
申神;曰武德,建申之月万物欲死,荠麦将生,故曰武德。主传送迁移事。
酉神;曰太簇,建酉之月万物皆成,有大品簇,故曰太簇。主更易肃杀事。
戌神;曰阴主,建戌之月阳气不长,阴气用事,故曰阴主。主危期兵丧事。
乾神;曰阴徳,秋冬将交阴前生阳,大有其情,故曰阴德。主命令事。
亥神;曰大义,建亥之月万物怀垢,群阳欲尽,故曰大义。主计谋废弃事。
11.主客算
太乙局中,子午卯酉乾坤艮巽为八正宫;寅申巳亥辰戌丑未为“间神”。
主算求法;天目若在八正宫则由其宫分数起算,顺数所算宫数,间神不用,至太乙前一宫止,数之和即为主算;天目若在八间神,则初起为一,顺数所过宫数,间神不用,至太乙前一宫止,数之和即为主算;主算弃十不用,只用个位数;若为十、二十、三十整数,则以九为除数,取其余数,此个位数或余数即为主大将之宫数。
客算求法;客算始起客目,算法同主算,所得数为客大将之宫数。
12.主客大将
主大将属金,为金神,为太白之精,受金徳之正气,主兵戈战争,旺于秋三月。
主大将与太乙同宫为“囚”,若在绝阳之地,君王有灾;若在四、九、一、七宫辅相有灾;若在死、杜、伤、惊门下,大将必死;若与始击、客大小将关,更遇凶星、凶门,主大将必死;主大将与太乙宫相对为“格”,君不礼臣,臣不击忠君,君臣背离之象;主大将在太乙左右为“廹”,主臣下廹于上;客大将属水,北方辰星之精,受水徳之正气,旺于冬三月,主兵曵征战;客大将与太乙同宫为“囚”,若客大将同太乙在三、七宫,其地有震动。其年大水;客大将在太乙宫左右为“廹”,下上人君有灾,亦主外国入觇。;客大将与文昌同宫为“提”,主臣下外国有谋。

13.太乙八门
太乙八门为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的名称与宫位与《奇门遁甲》、《大六壬》相同,但太乙八门的用法与意义却不同。
《四库全书》“太乙金镜式经”引“玄女经”曰:“天有八门,以通八风也。地有八方,以应八卦之,纲纪四时主于万物者也。开门直乾位,位在西北,主开向通迏;休门值坎,位在正北,主休息安居;生门值艮,位在东北,主生育万物;伤门值震,位在正东,主疾病灾殃;杜门值巽,位在东南,主闭塞不通;景门值离,位在正南,主鬼怪亡遗;死门值坤,位在西南,主死丧埋葬;惊门值兑,位在正西,主惊恐奔走。开、休、生三门大吉,景门小吉,惊门小凶,死、伤、杜三门大凶,八门应八节,各主旺四十五日”。
14.八门值使
直使又称“值事”,八门轮流值事,以开门为始,毎三十年一换,二百四十年轮流一周,周而复始。
值使求法,置积年,除以二百四十,余数再除三十,最后视得数和余数,可确定值事之门。
15.阴阳数
数有奇偶,宫有阴阳。(以八、三、四、九为阳宫,二、一、六、一为阴宫,五宫除外)
(1)重阳数;三、九自临为重阳,三十三、三十九为重阳数。
(2)重阴数;二、六自临为重阴,二十二、二十六为重阴数。
(3)阴中重阳数;一、七自临为阴中重阳数,若再与阳奇之数并,为杂重阳。
(4)阳中重阴数;四、八自临为阳中重阴数,若再与阴偶之数并,为杂重阴。
(5)上和数;一配阴宫,四、八配阳宫,奇偶阴阳互用,是为上和之数。
(6)次和数;二、六配阴宫;三、九配阳宫;二者相配为次和数。
(7)下和数;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四、三十八为下和之数。
(8)三才数;天、地、人为三才,数中无十为无天,(从一至九)。数中无五为无地(由一至四、十一至十四等)。数中无一为无人(如十、二十、三十等)。
(9)长短数;主算、客算十一以上为长,单九以下为短。
(10)不和数;太乙在阳宫,算得一、三、五、七、九奇数,或太乙在阴宫得偶数,皆为不和之数。
16.太乙择吉
据吕青云家传三式择吉所载,太乙阴阳道各七十二局以五福君基臣基民基分为理天理地理人。若合理天宜修造上梁,合理地宜安葬修墓,合理人宜嫁娶立命。太乙用得法则兴隆失法则衰,故曰得算者福失算者灾也。
三、辩证取舍
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术数学是紧密相联的,而且二者与古代天文学有渊源关系。现代学者企图从古代天文学角度破译《河图》和《洛书》,已取得可喜进展。太乙式采用《洛书》九宫排列图形,二者之问的渊源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再从太乙式盘图看,很似北天极顶紫微垣星图,而太乙、计神、文昌、始击、天乙,以及十六神的名称也与北天极顶的星象名称和位置颇为一致。太乙与古天文学的关系,也应当是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汉魏以后,到了南北朝时,“其术遂大显于世”。北宋时期的西夏王元吴“通蕃汉文字,尝推《太乙金鉴》,其书且行于四裔矣。”太乙式在我国历史上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对太乙式持否定的观点。《宋史·刘黻传》:“黻疏言:佞者谓太乙所晒分野则有福。近岁自吴移蜀,信如其说.坤维安堵可也。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数,福何在也。”清儒黄宗羲认为太乙“经纬混淆,行度无稽”。太乙式同其他古术数学一样,历来就有人虔信,有人非责,两种对立的观点并存至今。
丁俊贵

2020年5月24日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有什么关于养生方面的知识?

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个需要用心体会、感悟。举个身边的例子:东方人吃饭用的筷子,两根筷子,一动一静,一阴一阳;西方人用的刀叉,也是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但是二者也有区别:筷子简易,一手把握,把饭菜一下子都夹起来,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整体观、系统观;刀叉相对复杂,左右分立,把食物切成一块块的,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物对立、偏重分析实证的思维方法。


这个小差别,造成的结果大不相同,中医和西医就是很好的体现。中医讲究整体观、辨证论治,把人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且具体人体具体分析;同时中医亦要“知几”,“几者,动之微”,“上医治未病”。西医则是把人象面包一样切成一片片、一块块——组织、器官、细胞、直至分子原子,运用各种仪器和方法进行分析检验,同时切断了人体形神的联系,也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是在疾病由“证”状发展到“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

这里只是举例说明阴阳之道,或有偏颇之处。在西方,黑格尔和马列将辩证法发挥到极至,可以说达到了理性的顶点。但是他们没能超越理性,没能超越语言、逻辑、思维,更不要说其他的自然科学、医学等学者了。

中医的根本和核心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与《易经》是一致的,易医同源,而从发展脉络上讲应该是易为医之源。阴阳平衡之道是“不易”的,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东南西北,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会易者不占”,只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则自然阴阳平衡,身心健康,诸事如意,以至于达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一点管见,可道者已非常道了。大道至简,不可道、不可思议之道,想要说清楚,真是至难,说出来的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想起一个笑话,有个穷酸秀才搜肠刮肚地做文章,半天没有写出来,他媳妇就说他,你写文章怎么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说:你生产时肚中还有孩子,我肚中却是空空如也。轻松一下,

中华养生理论怎么发展的?

当今中华养生学说与方法备受公众的推崇及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说明中华养生学说与方法具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源远流长,经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理论概括与积累,并得到养生实践的检验。

(1)先秦时期的养生理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在探讨自然规律及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理论观点。这里仅就周易、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一简介:①周易养生理论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周易》是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经》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不息,循环不止。

《易经》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得知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在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之后,又提出人生的知变、应变、适变的原则,并以此作为人类生活、行为和养生、防病的规范。

②杂家养生理论

先秦杂家学派出现稍晚,约在战国时期,以《吕氏春秋》为代表,全书160篇,涉及养生的约50多篇,内容丰富。主要的养生观点有:“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等。

③《管子》养生理论

《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还明确提出了“道”即精气的观点。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主张存精以养生及虚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别强调精神乐观,认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保持乐观情绪,对于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于自然的规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贵柔”等主张,对养生学也有很大影响。

“形神兼养”,老子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庄子认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在养形方面,则主张以形达郁。

⑤儒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养生观,首先强调精神调摄。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应遵循“礼”的原则。

同时,儒家养生思想强调重视身体护养和注意饮食卫生。

(2)秦汉隋唐时期的养生理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从秦汉到隋唐,养生术得到长足的发展。秦始皇、汉武帝等梦求长生不老之术,促进了人们对养生术的探索,涌现出华佗、嵇康、葛洪、孙思邈等养生学家,也出现了食丹、服石等荒诞怪异的养生术。

①节养术和服饵术的提出

节养术和服饵术由汉唐时期著名的养生学家孙思邈所提出。孙氏撰写的医学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不少养生的内容。其中的重要养生方法就是节养术。他认为,人的精气就像一盏油灯中的油,而生命活动就像灯火光辉。每个人拥有的“油”的量都差不多,如果不注意节养,就好像油灯用大灯芯,油很快就会耗尽,寿命即短;若能注意节养,就像用小灯芯,油尽灯熄则慢,寿命自然延长。

节养的要领主要在于:避免精气的过度损伤。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节制房事,思想清静,心无妄想,耳无妄听,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行”,对名利之事和非名利之事都毫不在意,将精气的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

“服饵”是通过长期内服药物,以减断谷食、益寿延年的方法,也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

服饵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去三虫,二是避谷,三是服食。三虫指长虫、赤虫、蛲虫,是人体的大害。若不去除,服补药必不得药力,必须用“去三虫方”杀除。所谓“避谷”就是断绝五谷,此法来源于道家。“三虫邪怪”靠五谷而生的说法,认为通过避谷,可以去除三虫,达到长生不死。孙氏曾用茯苓、松柏子等,希图代替谷食,但没有成功。服食就是长期用药物。《千金要方》记载有“服食方”三十二首,如茯苓酥、杏仁酥等,皆具有一定延年益寿作用。

②养老术的遵守

养老术为孙思邈所倡导。孙氏认为人到老年后,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生理上,阳气日渐衰减,身体逐渐虚弱;心力减退,忘前失后,饮食无味;皮肤失去光泽,头发变白枯槁,四肢沉重,懒于动作。随着衰老的到来,疾病日增。在心理上则容易产生“万事零落,心无聊赖”的衰老感和失落感,以及性格上的变异,影响躯体健康。因此,老年更应注意养生。

孙氏主张,老年应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自身的摄养。首先,在思想上要“反俗”、超脱,别人高声说话而我声音不高,别人发脾气而我不恼怒,心无妄想,耳无淡闻易消化,切忌繁杂;要坚持做轻体力劳动和适度运动,如散步、导引吐纳等。所居之处宜雅净素洁,衣服、身体要勤洗,务使洁净。这样,自可神安而长寿。

③食丹、服石术的兴起

食丹术始于秦代。秦始皇拼命追求长生之术、不老之药,也由于冶金技术的发达,出现了一批专讲长生之术,炼长生不老之药的人,称为“方士”。他们搜集一些荒诞的神仙之说和奇方异术,用汞、铅、丹砂、硫黄等炼制“仙丹”。晋代食丹以求长寿之风盛行;唐代则愈演愈烈,唐太宗等就曾服过“仙丹”。

与食丹同时盛行的还有服石。所谓服石,就是用由矿物类药物组成的方药,如由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等组成的“五石散”。据说服后可使人“心情开朗,精力转强”,颇能满足沉溺于声色的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

服食“仙丹”或“五石散”后,可起到一时的兴奋作用,如全身发热躁动,性欲增强。但对人体有害。如有名李抱真者,服“仙丹”后,性情暴躁,体质衰弱,最后被宦官陈弘志等害死。唐穆宗、唐敬宗等几个皇帝及杜伏等大臣都深受其害。

由于食丹服石术危害健康,遭到有识之士反对,孙思邈就大声疾呼:“宁食野葛,不食五石。”

(3)宋元时期的养生理论

宋元历时400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先后产生了陈直、邹铉、邱处机、朱震亨等养生学家,并有《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保生要录》、《泰定养生主论》等专著问世。这些著作既丰富了前人的养生理论,还发展了古代的养生方法。

①饮食养生术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认识到食物养生的重要性。孔子认为食物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不要吃变色、变味、腐败的食品。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专门讨论饮食养生,是现存最早的食养专篇。其中记载果实类30种、蔬菜类63种、谷米类24种、鸟兽类45种,大多数是有补养作用的日常食品。孙氏认为,如果不了解饮食宜忌,就不足以保全性命。他指出,食物既能保养生命,还能治疗疾病,并提出了少食多餐、食宜清淡、知饥即食等原则。

宋代对医学特别重视,饮食养生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贡献最大者当推陈直。陈直又名陈真。宋代元年任泰州化县(今江苏兴化)县令。他在《养老奉亲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来食物养生的成就,阐述了饮食调养的作用和具体方法。

陈氏认为,饮食在保证人体健康、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饥饱失宜、调停无度,便会生病。他指出,饮食应少量多餐,使脾胃易于消化;食物宜温热熟软,而忌粘硬生冷,以防伤脾胃。

陈氏极力主张喝牛乳。他认为,牛乳性味平和,能补血脉,益心气,长肌肉,使人体健康强壮,面目光润,老而不衰,并对生乳的适应范围和食用方法作了详细说明。

有了疾病,他主张先用食疗的方法,认为食疗治病,优于药物疗法。因为食物既可排邪,又可安定脏腑,而药物则总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食疗不愈,再考虑用药物治疗。②药物养生方法走上正轨

服食药物延年益寿,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其中记载用动物的睾丸、阴茎及植物中的松果、柏子仁等祛老复壮。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认为黄精有缓老延年的作用。在东汉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轻身”、“延年”,药物已达165种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食丹服石之风盛行,药物养生术走向歧途,不少人成为丹石药物的牺牲品。唐代以后,这种流弊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开始崇尚用动、植物养生。宋代,对金石药物的毒副作用认识更加深刻,药物养生走上正轨。宋代注重对方药的收集和研究,由朝廷组织整理的《太平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医学著作中,都收集大量延年益寿的方剂。其时的许多养生方剂,如还少丸、不老丸等,都是抗衰延寿的名方。

唐宋以后的养生方剂,大抵可分为补肾、补脾、补阴、补阳几大类,选药以地黄、枸杞、人参、黄芪、山药、黄精、麦冬等甘平滋补者为多。宋元时期还推崇使用称为血肉有情之品的动物药,如鹿、龟等。这对明清时期的药养术影响很大。如《景岳全书》的抗老名方“全鹿丸”,方中即有角胶、鹿茸、鹿肾、鲜鹿肉、鹿尾等,配合人参、熟地、菟丝子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药物,达到益人体阴阳气血、益寿延年的作用。

③倒仓术的推介

倒仓术见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震亨又名溪,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朱氏自幼好学,日记千言,年轻时潜心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30岁后专攻医,撰写了《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医学著作,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操劳而精气充沛,又享高寿,可见其养生有道。

仓,是指人的肠胃;倒仓,就是倒去肠胃中的糟粕。朱氏认为,人遇到适口食物,常有进食过量的时候。这些过量的食物会和体内的停痰淤血纠缠在一起,日积月累,郁积成聚,伤身损寿,所以要用“倒仓术”将其去除。倒仓术的具体方法是:取雄性黄牛肉5至10公斤,用长流水煮烂,以布滤去渣滓,将所得的汁液再倒入锅内,用小火熬成琥珀色。熬成后,首先喝一小杯,过一会又喝,断断续续直到喝几十杯。喝了后会出现呕吐,以适量多吐为有效。吐后安静睡一二日,如果感到饥饿就喝点稀粥。三天后则可喝点淡菜汤之类,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朱氏认为此法有推陈出新、扶虚补损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后用此术一二次对祛病延寿大有帮助。

(4)明清时期的养生理论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这历时5个多世纪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养生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了张介宾、高濂、曹庭栋等著名养生学家,并出版了《寿世青编》、《养生四要》、《修龄要旨》、《遵生八笺》、《寿养丛书》、《老老恒言》等养生专著,老年养生理论等进一步完备。同时提出了养形术和中兴术等养生方法。

①老年养生方法的完备

养老之法始于唐代孙思邈,宋代陈直根据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撰成《养老奉亲书》,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养生专著。该书对老年人的起居养护、饮食调治、用药宜忌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元代邹铉将《养老奉亲书》多次刊行,并流行到日本、朝鲜等国,《四库全书提要》对其评价极高。

明清时期,老年养生理论进一步完备,其中最有影响的著作是高濂的《遵生八笺》和曹廷栋的《老老恒言》。《遵生八笺》对老人的四时顺养、饮食调治、起居调理、药物补养等都作了有相当深度的讨论。

《老老恒言》的作者曹廷栋是清代著名的养生学家,他遵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博览众书,提出对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对老年人的安寝、盥洗、散步、昼卧、夜坐、衣、帽、带、鞋、床、帐、枕、席、被褥、便器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导取舍。论述虽无惊人之处,然大都周详切用。如“安寝”中,分段介绍如何就寝、睡时采取何种姿势、手足如何放置、就寝时间,如何护头、护肚、护肩颈等,皆论有法。这些方法既简便易施,又行之有效。

明清时期有关养老术的著作还有:明代的《寿世保元》、《红炉点雪》,清代的《长生秘诀》、《养真集》等。这些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讨论了老年人的养生和长寿问题。

②养形术和中兴术的倡导

明末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极力倡导养形术与中兴术。张氏出身名门,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于天文、地理、史学、兵法均有知晓,中年后潜心医学,对养生方法颇有研究。

明代以前的养生学家多注重精神对健康长寿的作用,而张氏在《景岳全书?治形论》中则系统阐述了形体与精神、形体与生命的辩证关系,认为形体依赖精神生命的物质又依靠精血滋养而维持不衰,而养形主要在于保养精血。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节制色欲,以防止精血的损伤;另一方面要经常服食温补精血的药物。张氏所创的“全鹿丸”就是温补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书》中,张氏提出了“中兴”的养生方法。所谓中兴,就是加强中年时期的养生。张氏认为,人的衰老在中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一时尚未显露,并且中年时期是人体由盛到衰、元气逐渐衰弱的转折时期。若能在此期间加强摄养、“再振根基”,就会给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如果中年时期不注意养生,则会加速衰老的到来。中年养生的关键在于恢复元气。通过保养精神、运动形体、填补精血等方法,使趋于衰弱的元气得以恢复,自可强身延寿。总之,我国的养生理论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在探索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对这些遗产,我们要努力去整理、挖掘和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延长人类寿命发挥更大的作用。二、道教、儒教、佛教的养生方式

中华养生学除了与医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之外,还深受、哲学、伦理道德及民风习尚的影响。在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占据重要地位。它们不仅为中华养生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华养生实践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养生方式,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

易经养生法的编辑推荐

易经养生(群经之首,从阴阳五行变化中学习养生);
易经养生:易是用来讲解阴阳道理的,《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学不仅承袭《易经》阴阳的理论,而且在《内经》成书的两千余年后,对阴阳学说不断发展,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建立了人体的阴阳稳太观。
数十载研究精华,帮你把《易经》《黄帝内经》打包带回家!
大型《养生》栏目权威主讲专业。
25年教研,40年行医,近100场公益讲座,蜚声海内外的。首次系统传授千年中华经典《易经》中的最现代养生新法“易经养生法”。
北京、山东、内蒙古、、江苏、海南等全国多个省(区)市观众火爆致电栏目组,热情赞誉“易经养生法”。杨力教授的“易经养生”随着其20多年近1500万字的多部作品影响遍及中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国。
只要能让中国人多活10年,宁愿自己少活10年。——杨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真诚传授。
埋藏在千年典籍《易经》中的养生健康瑰宝。
家常里短中话养生,油盐酱醋谈保健。
精选近百个养生小秘方和长寿小贴士。
听故事中悟出袪病大道理。
杨力易经养生箴言:
老年人的身体已经退化,重点应该保养五脏,运动为辅。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会“五毒俱全”,所以我们就要会排毒。
子时要提防心脏病和低血糖的发生。
对右脑的开发上,一定要注意利用每天早上刚刚清醒的那段时间。
患上神经衰弱,你越重视,症状就越明显。
要护肤先要养肺;要强肌健肉,则要补补脾气。
肘、腋这些关节里面的窝,都是一些精气汇集的地方,要经常拍打它。
决明子茶可以降血压、通大便;灵芝茶可以增加抵抗力。
穴位养生抗衰老。首要按摩涌泉穴。
房事不节,伤肾更伤脑。
一般人通常把床放在卧室边上,其实放在中间最好,因为这里气场最足。

易经养生法的内容简介

融华夏千年智慧,阅中医养生大典
别关掉你的肾精之气
肾精之气是先天而来、与生俱来的。它不像空气、水谷之气通过后天的呼吸、饮食而得来的。这种气和精有密切的关系,它对于人体来说就像个火种,所以要节约使用,这种气你要用完了,那么你的肾阳就会虚,命门就会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将熄灭。
睡午觉要平躺
平躺,你的肝脏才可以正常地把血液输送到你的大脑,此外还可以保护你的颈椎、你的腰椎。人的骨架,就像房子的柱梁,一天到晚的撑着身体,何其累也,所以你看年纪大的人,骨头的病就多。午睡躺下,颈椎休息,腰也可以歇一会儿,长此以往,你就不会得腰椎增生、颈椎病,也不会得坐骨神经病等等。
活动你的指头
人到老年以后,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你的手指头灵活不灵活,手指反映大脑。为什么教大家练手指操,就是要活动你的脑部。如果出现指麻、指软、指抖这三个症状,那么说明你的脑血管已经堵了八成,你要是还不去通血脉。还大鱼大肉地吃,又不运动,脑血管就会堵到九五成以上。
很多佐料都有小毒
现在中国的烹饪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佐料太多、味道太厚。味厚味大,有些人相当喜欢,但是有些病毒也很喜欢味厚,比如说直肠癌。所以,我们应少吃经过各种佐料调和出来的食物,因为很多佐料都是有小毒的,像大料、花椒等。我们可以通过原材料之间的搭配来创造鲜美。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