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相克怎么解释,五行相生相克解释病理现象

2023-10-20崇庆运势网热度: 16171

五行相生相克是什么

五行:木、火、水、土、金
相生:有互相资生、促进、助长的意思。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此孳生,循环无端。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又称“母子关系”。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则土为火之子。余依此类推。
相克:有互相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所以又叫“所胜”“所不胜”的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木,则木为土之所不胜,我克者水,则水为土所胜,余依此类推。

相生相克什么意思

相生相克什么意思

相生相克什么意思,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相生相克的制约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不仅跟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还跟动植物也有关联,那么相生相克是什么意思呢?

相生相克什么意思1

相生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的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关系。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相生是指它们之间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相克是指它们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相生相克即使它们之间构成的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内部运行规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由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由此循环往复,相互克制。

任何一行都处于生克关系之中,“我生”者——“生我”者;“我克”者——“克我”者。

金:金生水——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

木:木生火——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

水:水生木——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

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水克火;

土:土生金——火生土;土克水——木克土。

没有生,就没有产生和发展;没有克,就没有平衡制约而使得某种事物发展失度,从而导致生态关系的失衡。所以,相生相克这种生克关系就是一种生态网(关系网),如果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关系网出现问题。

相生相克什么意思2

八字命理中的五行相生相克,具体指的是什么?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宇宙原有阴阳五行,即水、木、金、火、土。五行都是来源于天理。水智、火礼、木仁、金义、土信,这就是五行之德。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就是五行相生的道理。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就是五行相克的`道理。金见金,木见木,水见水,火见火,土见土,这就是五行相合的道理。

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哲学理论,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常见的物质。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物质和滋生万物的基础,而它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相生相克。

相生,即滋助、养长、促进的关系;相克,则包含克制、压抑、排斥、约束的意思。依照五行法则,相生相克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之间的这种生克关系,是事物在正常情况下的内在联系,它们维持着事物的正常生化和协调发展。这些观点是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古代的人还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之中,对于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学特有的理论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人们从系统结构的观点观察人体,有助于比较辩证地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使中医学的整体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系统化。

另外,五行学说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等学科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行”包括了大自然的所 有,而且对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揭示。“五行”说简单也 简单,相生相克,通俗易懂;说复杂也复杂,“五行”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有待感兴趣的学者们进一步去挖掘。

相生相克什么意思3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含义

木、火、土、金、水是指五行的五种变化的物质。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是“行”,运用五行推断命运吉凶祸福的行为称指迷算命,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

我们翻《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金,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

五行相生相克的含义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中国文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现代的人文文化和人伦文化以及组成地球的实质因素,地球外面的五星,对我们的关系很大。

二、五行相生相克图

三、相生相克

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

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有矿的土地不长草)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融化金属。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怎么解释五行中相生相克的关系呢

1、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2、五行相生: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3、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4、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

5、五行的反常生克: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6、五行中任何一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均可表现为相关行的生克反常。相生太过与相生不及均可引发相关下的相乘或相侮。这4种生克反常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五行相生相克什么意思 什么是五行呢

1、五行相生相克定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2、五行是华夏民族创造的哲学思想。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3、古代先民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以,在中国,“五行”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五行生克与朝代更迭

从五行生克看朝代更替

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今,它仍然是中医、武术、气功和一些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用它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更替,可以清楚地看出各朝代更替的内在关系和遵循的规律,同时,也可以为研究中国历史探索一种新的方法。

一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指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来代表和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其实质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比象取类,抽象地概括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质,并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基本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因此,无论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生长死亡,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用五行学说的理论去对应分析,寻其规律。

1、  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反生、反克等关系。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和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不能滋长;没有克,事物就没有约束,无法维持其正常的谐调关系。历史上各集团间的紧密合作,其五行往往有一种相生的关系,如三国时蜀汉与东吴的联合,即是蜀汉之水生东吴之木;各集团间的暴力对抗,其五行往往是一种相克的关系,如北宋末年两支起义军领袖宋江和方腊,宋江投降了朝廷并帮朝廷打方腊,宋江的军队名号为宋,五行为木,方腊起义军的名号为方,五行为土(方指四方,具土之性),两者五行关系是“宋木”克“方土”。

反生是指相生关系的两种五行,其中被生之五行很弱,而生之五行很强,结果相生太过,被生之五行不但不能接受生辅,反而受到克制和约束。例如水是生木的,但是水过多反而会制约木,犹如过多的水去浇灌一棵小树,其结果必然是“水多木漂”,小树被淹死。

反克是指相克关系的两种五行,其中被克的五行很强,而克它五行很弱,克它的五行无法制约被克之五行,反而被其克制。水是克火的,但是如果火势很盛,而水很微弱,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蒸发,以至干涸。

反生和反克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特殊形式,是事物之间失去正常依附或制约关系的表现。例如楚汉相争,楚的五行属木,汉的五行属水,本来“汉水”是生“楚木”的,这从刘邦早期帮助项羽攻破秦国可以得到印证。但是,当“汉水”相对强大而“楚木”相对弱小时,水不但不去生木,反而会克制木。所以,“汉水”刘邦再加上一条乌江的水,就反生了“楚木”项羽。再如大夏(史称西夏)五行

为火,与金朝并存时,其火本是克金的,但当金朝十分强大时,反而是金克了火,即金朝灭了大夏。

2、 五行的归类

不管是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均可以按其性质及作用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现将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分别归类如下:

五 行
方 位
季  节
特 征
颜 色
五 性
朝  代



曲直


秦 宋



炎上


夏 晋 明


四季之末
稼穑


周 魏 唐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

西

从革


金 元



润下


商 汉 隋 清
表格中朝代的五行归类,是分别按照朝代名称的字形、字义及五行学说的有关理论确定的,即:夏朝五行为火,夏有夏季之义;商朝五行为水,商有商业、流通之义,具水之性质;周朝五行为土,周有周围、四面八方之义,具土之性质;秦朝五行为木,秦乃禾、木之名;汉朝五行为水,汉乃水名,且偏旁带水;魏朝五行为土,魏古字通巍,指山高大的样子;晋朝五行为火,晋乃日照入万物之义;隋朝五行为水,隋本作随,有跟从之义,具水之性;唐朝五行为土,唐有堤防、道路之义;宋朝五行为木,宋乃居之木器之义,且部首为木;元朝五行为金,元为首有乾元之义;明朝五行为火,明有光明、照亮之义;清朝五行为水,清有水洁净之义,且部首为水;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五行均为土,因为都突出其“中”的方位。 

二  五行生克史

如果把实现国家主体相对完整统一的朝代名称,按上表转化成五行,不难看出各朝代的更替,往往遵循着五行生克的原则,从此意义上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五行的生克史。

1、夏商周火开文明史 后朝克前朝远古创先河

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火”是主文明礼仪的,同时火具有壮丽和生生不息之性,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正是从五行为“火”的夏朝开始的。夏朝的建立,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是中国进入第一个有史可考的朝代。
克火的五行是水,所以取代夏朝的是五行属水的商朝。如果说商在字形、字义上的“水性”还比较弱的话,其开国国君“汤”之五行也为水,正好弥补了水的不足。另外,商朝曾多次迁都,这除了史学家说的迁都与其内部斗争有一定关系外,恐与水的国号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有关。
克水的五行是土,所以取代商朝的是五行为土的周朝。远古朝代的更替,开创了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后朝克前朝的先河,在以后的朝代更替中,其五行关系也多为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

2、秦木克周土 汉水漂秦木

在五行理论中,木是克土的,所以取代周朝的是五行为木的秦朝。其实周朝被五行属木的朝代取代,从“春秋五霸”中,就已经显出先兆,在这五霸中,有三霸的国号五行属木,即宋国(襄王)、秦国(穆公)、楚国(庄王),二霸的国君五行属木,即齐国的桓公、秦国的穆公,另一霸是晋文公,晋的五行为火,是生周土的,所以,它的称霸则是打着“尊王”,的旗帜,即拥戴周天子实现的。

由于秦朝的急政暴虐,在秦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变得十分脆弱,所以秦朝最终被汉王刘邦所灭。本来秦的五行为木,而汉的五行为水,水是生木的,但秦为弱小之木,而汉水较强大,所以当秦汉相遇时,结果是水多木漂,汉水反生秦木。

3、魏土克汉水 晋火反生魏土

    取代汉朝的是五行属土的魏朝,此时历史进入魏国、蜀汉、东吴三国时期,蜀汉五行为水,东吴五行为木(因为东方主木),三者的关系是:蜀汉水生东吴木,魏国土克蜀汉水,东吴木又克魏国土。著名的“赤壁大战”就是这三者关系的印证。由于这种克中有生,生中有克的复杂局势,所以形成了三国鼎立。

    取代魏朝的是五行属火的晋朝,晋的五行为火本是生土的,但是,当晋王司马昭及子司马炎的权力极大时,即火很旺盛时,它反而不会生土,而是克土,所以,魏被晋取而代之。

4、晋毁于汉 南北朝归隋 

   晋朝统一全国后,不久便被自称为“汉王”的匈奴贵族刘渊所破,显然,汉与晋是水克火的关系。以后历史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最后是五行属水的隋朝统一了全国。隋朝大修运河,隋炀帝巡游全国,恐与国号具水性亦有一定关系。

5、唐宋元明清中 所有换代均相克

    取代隋朝的是五行为土的唐朝,后面的朝代更替亦体现为后朝克前朝的关系,即宋朝木克唐朝土(注),元朝金克宋朝木,明朝火克元朝金,清朝水克明朝火,中华民国土克清朝水。

当然,朝代的更替,绝非一克了之那么简单,对此,史学家们早已作了详尽的解释。但是,从上述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百分之七十的朝代更替是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这显然不是巧合,历史的发展和朝代更替,蕴含着五行生克的理论,也沉淀着中华深厚的文化。

三 历史的经验和规律

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不仅可以解释许多历史事件,揭示朝代更替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可以总结出许多有宜的经验和规律。

1、盛世往往易出现在属土和水的朝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被史学家称为盛世的有:五行属水的商朝的“武丁盛世”;汉朝的“文景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和五行属土的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同时,这两种五行的朝代,统治时间也往往较长,如周朝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汉朝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唐朝和清朝都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水主智,且水为生命的源泉;土主信,且土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生发性,所谓“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均阐明了土的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所以,国号为这两种五行的朝代,往往更能显现出超凡的智慧,创造出富国强民的盛世,获得长治久安也就顺理成章了。

目前,我们中国正处于盛世阶段,土的敦厚、生发性、凝聚力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从现在的发展和历史的经验来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屹立于世界之林,已是指日可待的事,并且必将获得长治久安。

另外,属土的朝代后面往往易出现许多小国,这从周朝后期的春秋战国时,众多诸侯国跃跃欲试力图争霸,和唐朝后出现五代十国的格局中可以得到印证。其原因也与土为万物之母,有极强的生发性有关。

2、    五行属金的朝代最好战

在我国历朝中,五行属金的朝代主要是金朝和元朝,金朝自公元1115年建

国到1234年灭亡,共119年,几乎是年年都有战争,先是战辽国,后战北宋南宋,再战西夏和蒙古。元朝更是重武轻文,靠武力征服的疆域居中国各朝之冠,自入主中原后,全国各地的抗元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原因为金秉秋天之气,在五行中有从革、肃杀和毁折之性,所以五行属金的朝代自然就比其它五行属性的好战。

3、    从北到南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

集团间,如果是形成南北对立,往往是北方最终易取胜利。如三国时

蜀汉多次欲攻占北方的魏国,但总不能成功,最终被北方所消灭;南北朝时,南方亦不能战胜北方,最终还是北方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南宋一直想恢复对北方的统治,但结果最终被北方的元朝消灭;中国的解放战争也是从北方打到南方,最终取得全国的胜利。其原因是北方的五行为水,南方的五行为火,水能克火,所以,北方向南打就容易胜利,反之则易失败。

4、    同名朝代都是先北后南先西后东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朝代被推翻后,该朝代的“皇亲国戚”往往又会组建一个同名的朝代,但是这个朝代的名称和京城所在地都是先西后东,先北后南。如西周后面的东周、西汉后面的东汉、西晋后面的东晋、北宋后南的南宋。中原国土受外族威胁最大的就是来自北方和西方,当北方打来,就往南迁,当西方打来,就往东迁,而北方五行为水,南方五行为火,水是克火的,西方五行为金,东方五行为木,金是克木的,所以战争往往是从北打到南,从西打到东。

综上所述,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来研究朝代的更替,不仅可以看出朝代更替的大体规律及各朝代的五行特性和特征,同进也可以对许多历史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然而,亦有一些特例并非如此,如五行属水的朝代一般统治时间都比较长,但隋朝却很短,只有38年的历史;再如五行属木的朝代或集团应有慈善的特性,这从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和宋朝对辽国、西夏及金国的忍辱曲从拿钱求和中可以得到印证,但是,五行同属木的秦朝却是少有的“残暴统治”根本看不到一点木的“仁”性,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四 后 记

初写本文时,以为用五行生克理论解释朝代的更替是一大发现,待收集资料,“博览群书”时,才知道,二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有相关记载了。不过,古人多以音韵确定五行,与本文用字形字义确定五行区别甚大,且二千年后又有诸多变化,遂续写之。

泱泱大国,浩瀚历史,非本文只言片语所能说清道明,文中恐牵强附会有之,错误有之,敬请指正。

注:从唐朝到北宋的建立有五十四年属五代十国时期,唐是被后梁所取代,其五行关系是后梁木克唐朝土,北宋是在取代后周建立的,其五行关系是北宋木克后周土,因五代十国成在的时间比较短,其朝代更替亦多为后五行克前五行的关系,故不细述。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

【答案】晋(金德)
【解释】五德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汉(土)。
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
一直到元代皆采此说:
汉(火)→曹魏(土)→晋(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 后梁(金)→后汉(水)→后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后,又变为相克说:
元(金)→明(火)→清(水)
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但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最终被逐出儒家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