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契约书,古代婚姻叫什么

2023-10-21崇庆运势网热度: 467

古代的婚书是什么样的,在古人的婚姻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从古至今,男女婚姻都是中国人首屈一指的“终身大事”,婚姻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人生角色的一次重大转变,它也意味着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中国人结婚又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样的传统婚姻中,一纸婚书也成为了古代婚姻礼仪的不可或缺重要部件。男女双方在缔结婚姻的同时,薄薄的婚书是不可或缺的结婚证明材料,它代表着这段婚姻的成立,更反应了古代婚姻之礼,人们通过婚书也能够了解古代的婚姻现状,以及婚姻文化、观念、制度很多方面的内容。

婚书萌芽阶段

《辞海》一书中,给婚书的定义为:“允婚的文约,旧时结婚证书”;《法学大词典》中又给婚书罗列了许多其他的别称,比如“定亲帖子”、“龙凤帖”、“许婚契约”等多种不同的称呼;至于在平常人的观念中,提到婚书首先想到的就是男女双方自愿签订的一份婚姻契约文件,这份文件一般被称之为定婚书、通婚书。

其实这些都是对于婚书的狭隘定义,在中国传统社会,用来证明男女双方婚姻关系、体现婚姻契约、儒家礼制的婚书,范围十分广泛,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定婚书、离婚书,以及特殊时代背景之下的特殊婚书,比如招赘婚书、取妾婚书等,都属于古代婚书的一部分。由于古代婚书范围较大,所以本文将以定婚书为例,带领读者回味古代的婚书演变与特有形式。

中国古代的婚书萌芽状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礼》中记载,周朝已经出现了专门负责管理男女婚姻事、颁发婚书的特定负责人,他们被称之为“媒氏”。这一时期的婚书写于竹简之上,男女订婚以后双方各持一半,由媒氏负责颁发,如果男女私定终身不报者,他们的婚姻关系并不成立。由于定婚书在周朝还是一个萌芽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更加偏重于婚姻习俗,《礼记》就记载了缔结婚姻的六道法定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严格的“六礼”婚姻程序,对中国人订婚、结婚程序有着深远无比的影响。

虽说订婚书在秦朝时期也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焚书坑儒”这件事的发生,导致先秦时区与婚姻制度有关的众多书籍被焚毁,仅剩下《仪礼·士婚礼》这本为帝王婚礼专用的婚礼文献现存于世,导致秦汉时期订婚书文献极度缺乏。直到进入魏晋时期,定婚书又迎来了“初步形成”这一新的发展阶段。据《通典》记载,魏晋时代的恭候士大夫婚礼,出现了专门的“六礼辞”,在这份六礼辞中,写有男方父亲、做媒人之名,有的“六礼辞”中还会详细记载男方的家世财产。比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婚姻文书文字,就是王羲之求婚时的“六礼辞”,虽然只有寥寥数百字,但是从这份婚辞中,足以显现定婚书的基本要素与雏形。

婚书定型阶段

定婚书真正进入法律程序,成为确切可寻的法律文本、规定,始于唐朝,并繁盛于宋朝时期。唐朝《唐律疏议》这本法律文献中,明确记载:“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宋朝《宋刑统》一书中,仍然明确指出男女双方要缔结婚姻,绝对不能够缺少婚书。所以自唐宋时间起,当一段婚姻关系要成立或者消亡之时,必然由法律中的婚书为证。那么这一时期进入法律化的婚书,与前朝相比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唐宋男女在通婚之时,定婚书必须经过两个步骤,才能够标志着一段婚姻的正式成立。唐宋时期的定婚书主要包括草帖与定帖两部分,在草帖中,男女双方都会详细介绍家中具体情况,比如家庭背景、婚嫁聘产、个人情况、生辰八字、家庭的籍贯住址,等诸多内容。在这份草帖之中,关于男女双方的籍贯、住址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不同地区的嫁妆、聘礼皆有不同,这部分内容以婚姻财产紧密挂钩,所以在重视门第观念的古代,必然要进行详细的描述。

男女双方通过媒人交换草帖,由父母详细了解两家情况后,如若父母同意,这段婚姻便可缔结,甚至不需要婚姻当事人的同意,这是因为古人一直秉持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传统婚姻原则。同意缔结这段婚姻后,没人会为男女双方交换定帖,经历过“换帖”这一步骤后,这段婚姻才正式开始生效。与先前的草帖相比,定帖的内容与草帖大不相同。

比如在宋朝时期,男方、女方家的定帖都有正式格式,甚至对于内容都有详细要求。虽说定帖内容与之前所写的草帖相比更加简单,但是定帖在书写时用于更为隆重,会采用一些词藻华丽、对这段婚姻表示美好祝愿、对男女双方表示肯定的词语进行赘述,以此来展现两个家庭对于这段婚姻的重视程度。定帖写好以后,进行“换帖”时的过程没有一个隆重仪式,草帖一般经媒人之手直接交换,交换定帖时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并将定帖放在精美的礼盒之中,再由媒人遵循先男后女的传统顺序进行交换。这种婚书的交换程序,不仅在唐宋年间流传,对于后世婚书交换而言,更是历经千年而不改变。

婚书推陈出新阶段

明清年间的婚书,多承前朝旧制,既坚持了周朝时期的“六礼”,又采用了唐宋时期的定婚书“行文”。只是到了清代末期,婚书与前朝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只简单介绍了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家长姓名,缺少了不少虚词套话,反而让传统婚书少了不少韵味。进入民国时代以后,由于社会制度发生了剧烈变革,欧洲的婚嫁习俗,又在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领域掀起严重变革,如此以来,民国的订婚书易改旧俗、推陈出新,与封建时代相比有了全然不同之处。

民国订婚书其实在形式上并无太大变革,但是其内容与旧式订婚书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在民国订婚书中,不再一味地遵循父母的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在这一时期拥有了主婚权,因此民国婚书中就出现了“今以双方意志相投、性情相契、堪与偕老”这样体现双方意志的词语;除此之外,民国时期的婚书,还弱化了传统礼仪中的“六礼”,以及生辰八字等这些再带有封建迷信色的内容。经过这一转变,足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婚姻是建立在男女双方感情的基础上,不再是建立在家族、礼制的限制之中,此后也为中国婚书开启了新篇章。

史料中保存的唐人“放妻书”,唐朝的婚姻制度是怎样的?

优秀的婚姻制度不仅是维持家庭稳定的先决条件,而且是完成祭祀和传宗接代同时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婚姻是反映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各个时期的统治者不断地对婚姻制度提出要求,以制定出符合时代历史发展需要并能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婚姻制度。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一个强大时期,唐朝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重大发展。作为中国法制史,唐法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传奇。唐律体现了基于"以礼为本"的等级特征,并在胡人和汉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显示出古代封建法律的罕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唐代的婚姻制度有着矛盾与相互协调的美。

在唐代,婚姻制度又有何规定和限制呢?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分析。

"一夫一妻制"的规定

人口是封建统治的最重要基础。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各个朝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对婚姻的社会现象做出了详细规定。在唐朝法律中,婚姻的最重要维持体现在一夫一妻制的重要性上。例如,在《唐律疏议-户婚》中,对违反一夫一妻制的重婚罪,唐法律就根据性别差异做了不同的规定。例如男子"重婚"在《贞观政要》中记录:"双方已经结婚,又重新结婚,男的判刑一年,女性减刑;如果被欺负再婚,男的判一年半,妇女获豁免。"相应地,对于重婚的妇女,唐法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女的已经成为妻子,而嫁其他人则入狱两年;妾,减刑,离婚;妻子和小妾未经允许就去再嫁人了,有期徒刑两年。"男女双方不同的判刑标准不仅体现了唐律与礼仪相结合的体现。唐律,也是唐代在古代以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尊重的体现。

唐律关于婚姻制度的规定也反映在对结婚年龄的要求中,封建社会已将其记录为结婚的重要条件。中国古代对结婚年龄的最早要求出现在《周礼-地官-媒事》中,其中记载了"男人结婚30岁,女人结婚20岁",同时考虑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生产力水平。

真实性尚未验证。在物质和医疗卫生条件极为匮乏的时代,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相对较短。因此,一个男人三十岁结婚的规则显然为时已晚,所以相对于《周礼》而言,《礼记-曲礼》中的描述似乎更可信。根据这本书的记录,古代男人将在20岁时举行加冕典礼,而加冕标志着男人的成年。已达到结婚年龄。

唐法作为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奇迹,根据时代的不同,制定了新的结婚年龄规定。唐代太宗统治时期,关于结婚年龄的规定不仅遵循礼节的要求,还反映了婚姻的维持,以及防止卖淫和私奔的法律要求。在唐玄宗时期,农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因此,太宗时期的结婚年龄规定被修订为男性超过15岁,女性超过13岁就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这是唐律根据时代变迁的又一体现。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根据《唐律疏议-户婚》的规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唐代建立婚姻的前提是获得父母的同意。父母决定年幼子女结婚的习俗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直到太宗时期,《贞观律》才首次通过书面立法明确规定了"父母之命"。根据唐朝的法律,如果孩子不服从父母的安排,父母可以告诉官员,将处以一百棍的处罚。媒人的作用是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建立纽带,并最终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唐律疏议-名例》也对此做了记录。"婚姻是匹配的"和"婚姻需要媒人的撮合"。从那时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成为了一种传统习俗。

唐代对于婚姻成立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建立婚姻合同并举行六礼。

当然,这里所说的婚姻只指男人娶女人为正房的婚姻。如果男人与妾结婚,因为妾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结婚方式自然也相对简单。唐成汉制,婚姻制度继承了汉代的婚姻契约制度,唐代法律首次将六礼列入唐法,据《唐律疏议-户婚》记载:"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取则二仪。

"可以看出,唐代男女都必须遵守六礼。"奔"这种婚姻就像私奔一样,不会被社会所认可。同时,唐代的婚姻还要求有婚约,这可以作为结婚的前提和结婚的证明。唐代的婚姻契约分为婚书和私人契约两种形式。婚书是指双方父母签署的书面结婚协议。

这种婚姻合同不需要公证,但是当一方违反婚书时,就可以成为诉讼的重要证据。私人合同是指男女父母双方口头规定的附带婚姻协议。大部分内容是男人的家人对女人的家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和不便之处的说明。

唐代的婚姻限制

同姓婚姻是中国的传统禁忌。据《春秋》记载,"姓"是古代宗族的象征。在古代部落时期,为了维持部落的顺利延续,部落之间采用了婚外制。宗族内婚姻被认为是亵渎神灵,会被鬼神拒绝。根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中的说法,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统治,确立了"同姓不为婚"的结婚条件。此规则延续了整个古代封建社会,并在唐代首次纳入法律。在唐人看来,同姓婚姻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延续,也严重影响了宗族伦理。唐代同姓婚的原则与中国现行的婚姻法规定相似,禁止直系亲属结婚和三代之内有亲属结婚。

综上所述,在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中,我们尊重传统的道德和礼节,对维持唐代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实际上,唐代的婚姻制度并没有规定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而是更多地规定了道德和法律要求。由于时代的限制,经济条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唐代的婚姻制度虽然是中国婚姻法律制度的代表作,但也有很多局限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内删除

古人结婚有类似结婚证之类的契约书吗?

在古代,男女结婚也有法律凭据,不过那时不叫结婚证,而称为婚书,古代的婚书,早在订婚时就已经签立了,婚书一旦缔结,既得到民间的认可,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哪个不是汉族婚姻契约? 过定贴,鸾书,休书,红贴

红贴吧。。红贴是什么?没听过呢?

古代结婚叫什么

古代结婚叫成亲、成婚、嫁娶等。结婚,即是男女双方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比如拜堂,拜堂也叫拜天地,是汉族婚姻习俗,起源于北宋时期,地点在正堂。

古代结婚叫什么


嫁娶出自《韩诗外传》、《颜氏家训·治家》,是男娶女嫁的意思。

拜堂是中国传统婚礼仪式,流行在中国各地,是指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新郎和新娘参拜天地、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

现在的结婚在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是指男女双方通过合法的手续结为配偶,并因此产生一些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

古代结婚叫什么 古代结婚怎么说

1、古代结婚叫成亲、拜堂。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叫“昏礼”是因为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图个吉利人们大多会注意结婚的时间点,现在大多是在早晨,热热闹闹将新娘子娶回家。

2、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结婚在中国已经是一种中式文化了,因为古人讲究天作之合,所以不管婚礼之前,还是举行婚礼的过程中,亦或者是婚礼过后,都是很有讲究的。

3、傍晚结婚比较接近洞房花烛夜,特别是在清朝,古人洞房花烛夜之前,男人要向宾客敬酒就要耗费一些时间,而且接新娘行大礼也都要耗费时间。新娘子行礼之后回到房中,等待新郎揭盖头,这往往是新郎最期待的。所以傍晚是最好的时间,晚了不行,早也不好。

关键字: 古代婚姻叫什么
展开全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