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太极阴阳命理心得之八,太极阴阳形气命理法

2023-10-28崇庆运势网热度: 9283

太极拳心法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裆,裆气由尾闾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注:时时揣摩)。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浑身酸痛,此乃换力,不可惊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黏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牵动劲、挂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畜劲、放箭劲、等劲。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注:以空气为水)。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十四.兹将灵感劲分析如下:

太极拳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眉,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遗训。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腰,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轻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链向前一弹,所当披靡,无法御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

十五.人为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後,当前後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当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

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当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是(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以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之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抬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摸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理论也。真之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熟。自得得心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步反少矣。(寒暑无阻,风雨不问)(技不敌功)故能学成绝技者,第一绝顶聪明人,第二绝顶愚笨人,须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无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终身不成。

二十.孟子曰:尽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後,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而得此劲发,当知言之不谬也。

拓展: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修炼五字诀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於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一曰 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 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 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根,主於腰间,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 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鍊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太极拳行功心法口诀

太极拳要诀

太极

太极拳,道者之用。运元气于周身之内,进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间;从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进而有为而无,无为而有;炼精化气(炼血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而臻至泯视生死寿夭,成败得失,是非毁誉,超脱一切欲好,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不知有我非我逍遥自在之至人境界。

拳理

夫无极者,混沌未分,阴阳混元一气。两仪者,阴阳两成,清浊分定。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此是时,阴阳似成非成,将分未分;旋流互变,动静交缠。太极拳,拳如其名。起势于无极,无阴无阳。进而身行意动,阴阳交缠。行拳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神意鼓荡,体态圆活。拳势连绵不断,阴阳交缠不止。及至终势,收于无极,泯于混沌。

起承

太极拳起于陈姓,传至后世渐分陈、杨、吴、武、孙五氏太极拳,至于其它名号太极者不知凡几。太极拳五大分支,陈缠、杨圆、吴柔、武正、孙开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内,高人辈出,拳势拳理著述甚详。其中,前辈王公宗岳、武公禹襄、李公经纶、杨公露蝉、陈公品三、孙公禄堂之著作真乃太极拳谱之圭臬。凡太极门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

阴阳

太极者,阴阳将分未分之时也;然初行太极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阴阳。何谓太极拳之阴阳?无他,正反云手耳。正手为阳,反手为阴;或可称阴阳云手耳。太极拳八门五步,各式拳势皆由此出。行拳之时,正反互变,阴阳交缠;步法转换,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渐进至太极境界。故以名之,太极门阴阳宗。

变化

太极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备皆有其诀窍。独正反云手两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见于其他内外各家各派,唯太极门独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极拳之纯阴阳也。太极拳杀场放对,攻守制敌;须阴阳互济,倚为表里;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用谋使诈,无所不用其极。唯此二式可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是故不能以之对敌。然此两式又为太极拳之根本。如纯以养生,精熟此两式则备矣。如以击技,须由此二者变化出,太极拳八门五步。

八门

八门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以阴阳云手解之。阴阳云手,非只手足分阴阳,身躯本身亦分阴阳。身躯内敛外绷为阳,反之外敛内绷为阴。由是,左手左足之阴阳,右手右足之阴阳及躯干本身之阴阳,是为三爻,从而阴阳三变而成先天八卦。

掤者,外(手)阳内(手)阴,阳攻阴守,体驱外绷。是为离卦, 。离者,火也。机脱百变,炎火燎原。掤劲一出,动如火舌窜动,吞吐不定;两手互换,沾衣则顺势而燃,连绵不断,不尽不休。一旦得机得势,一发不可收拾,势要变成燎原大火。离者,亦为日也。掤劲亦要气势如日中天,坦坦荡荡,一身浩然正气。

捋者,外阴内阳,体驱外敛;阳守阴攻,是以守为攻之法,卦相为坎卦, 。坎者,水也。流动无形,随圆成圆,随方是方。天下至柔莫若水,然水滴石穿。坎者,亦为月也。

捋劲也要如清辉明月,皎洁无尘,静夜无声。

掤捋二者,是为八门中基本两门正劲,势如水火,相生相克;亦如炎阳明月,缺一不可。

挤者,双阳外封,体驱外绷,是以三阳齐出,饱满圆撑,为乾卦, 。乾者为天,似空非空,有隙则充;天意一发,无所遁踪,是以挤劲一出,势要应者肘之上,让彼挡无可挡,避无可避。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劲之用,在于外劲无可借亦或身退无可退之时,以己力发出解困或者圆撑求变。务必内外一体,借无可借。

按者,双阴外闭,体驱内绷,是以三阴并来,气机沉雄,为坤卦, 。坤者为地,深沉雄厚,托载万物。是以按劲,力道向下,厚重沉雄;后劲绵绵,又有托载之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劲之用,关键在厚、载二字耳。

挤按两劲,为八门中另外两门正劲,仿如乾坤,一上一下,周身整劲。

掤、捋、挤、按四正手,合为先天乾坤坎离四卦。非正无以交兵,非奇无以制胜。用正为根基,用奇为变着。

采者,一阴一阳,上下两分,体驱内敛,四隅劲之一。为兑卦, 。兑者,泽也,水草交厝,土上而水下,视坚而实陷,是以采劲为一陷劲,运劲用谋出奇,着者立仆。

挒者,双阳弹抖,中驱内绷,四隅之一。为巽卦, 。巽者,风也,是以挒劲如狂风迅疾;扫落叶,一扫空。

肘者,阴阳凝收,中驱外敛,四隅之一。为艮卦, 。艮者,山也。发劲时,劲整如山,劲力亦如山;即使山在眼前,若着此劲亦要崩去半边。

靠者,双阴以内,仅以体驱放阳劲击人。为震卦, 。震者,雷也。隐忍不发,一发必要如惊雷一声,震动天地。

采、挒、肘、靠四门隅劲,是为奇兵。兵法云,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营而离之,并而击之是以沙场制胜。

平解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南北西东,挤、按、捋、掤;此为正四门。震巽艮兑,靠、挒、肘、采;此为隅四门。人守中定,足踏太极阴阳鱼。

立解先天八卦,乾为上为首,挤劲内力上提挤出,而又有以上变下之意;坤者为下为丹田,按劲内力归于丹田,同时又有由下起上之意;坎离为左右,是以捋掤不离左右。兑巽为肩,采挒劲不离肩;艮震为足,肘靠闪进依脚步。腰胯圆转换阴阳,变化八门战八方。

辞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门互用也有此意。

五步

五步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进后退用阴手,阴臻极处阳始生;出击反击蕴其中。左顾右盼用阳手,阳到绝境阴回首,横击化打才轻灵。中定唯要阴阳合,阴阳和谐才两全。

诗曰:

前进后退反为先,

左右顾盼正相联。

阴阳和谐身中定,

圆融自在太极仙。

故吾太极阴阳宗弟子,修习世间各式太极拳时,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阴阳。身意体察各招式之阴阳乃习拳之根基。其后,更要体认各招式阴阳流变,动静交缠之机。太极拳,阴阳交缠互变也。阴阳已明为定式,正反流转是过式。转换折迭两仪变,道心惟微神意现。知其各式阴阳交缠之机后,进而可脱拳架之规范,各招各式随意转换,前招不接后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势皆在拳谱,然招招顺序又不见于拳架。与此更进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现拳意。至此太极拳已有小成。

攻守

太极攻守之道,先辈论述甚丰。前述六先贤之著作为吾太极门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门宗弟子欲以太极拳克敌制胜,仅习拳架者需达招招见于拳谱,式式次序不见于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对;达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现拳意之境,方窥杀场制胜之门径。否则,宜兼习太极散手、形意、八卦等诸拳以速其成。

杀场放对之时,神意不可凝滞,尤需活泼。行如水中之游鱼,动若天空之飞鸟,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对,心灵气势牢牢锁死对手,手中有人,目中无人。举手投足莫不毁心摧势。

阴阳者,太极之根也。一切神通变化,悉自具足。阴阳圆转是为守,生裂阴阳以为攻。放对之时,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是谓发人拿人;及至生裂阴阳,贯阴阳之劲入彼敌之身,损彼之阴阳,伤彼之和气,动彼之筋骨,毁彼之气血,破彼之心法,夺彼之心志,一战而定。此是时,伤人违天和,摧心损寿禄,不可姿意为之。

杀场放对有胜有败,然吾宗弟子切记“输身输神不输心”。身意神意见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输。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毁。心法,体认世间万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卫心法之坚持也;两者随生随长,坚定活泼。身意神意之败,是为小败。小败势能知耻而后勇,复益精进。心法心志之败,是为大败。大败易于损心伤气,精神颓唐,意气消沉,诸事俱废。但如能破而后立,败而后成,势必迅猛精进,脱胎换骨,别出机枢,另辟天地。然能做到此点者,何其少也。

练法

练太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随才可言法。再从有法入无法之境,始懂用拳。

练太极,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随之,心神合之。身意乃过往所有刻苦锻炼和实践经验之总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仅偶一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随心所欲。

有法为地,无法为天。有法暗含无法,无法暗含有法,是为天地人混合为一。亦只有人才能贯通天地,无法而有,有法而无。

所谓有法,就是循早已拟好之招式出手,即使临阵随机变化,也是基于特定的法规而衍生出来。无法则是不受任何招数成规所限,随心所欲的出招而不落窠臼。然天有天理,物有物性。理法非不存在。只有当尔驾驭理法之时,譬如解牛之庖丁;牛非不在,而是他已晋入目无全牛境界,得牛忘牛,得法忘法。是以练拳最重拳意。但若有意,只落于有迹。若是无意,则为散失。最紧要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由有入无,由无入有,似有似无,出入于有无之间。于全身全意行拳之刻亦能觉察监察行拳之自身;神意身意,精神肉体;一分为二又是合而为一,似在非在。

庄周曰:材与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力量。浮游乎万物之间,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耶!

所谓材不材,指的是有用无用,亦是太极拳有法无法,无法有法的精义,但此仍不足以形容太极拳的妙处,故似是而非,未免乎累,只有在千变万化中求其恒常不变,时而龙飞九天,时而蛇潜地深,无誉无毁、不滞于物,得法后而忘法,才可与天地齐寿,物我两忘,逍遥自在,由武入道;是为太极阴阳宗之本意。

太极阴阳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1]

原文解释

上篇

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是知无极无自故。

极,言对待之极至也。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

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

无极而太极,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门,谨此。

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

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若非一之,则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

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

五气(气):水、火、木、金、土。

四时(质):木、火、土、金、水。

气质并行,是生万化也。

五行一阴阳也,……:此明于生化之道,破五形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谓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

第四节: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无极之真者,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二五者,五气、四时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

妙,玄玄所成也。通书之言‘几’者,当谓于此。

凝,凝滞,是成相体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传有以述焉,是明于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

第五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

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

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变化也,是得无穷。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

第六虚节:

上述五节,可列五行欤?下亦一五节,其亦可列一五行欤?存之。

下篇

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

一形一神,神变形合。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

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

此可谓‘生生’。

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极类太极。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

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仁义乃成生生之易, 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

此可谓之‘离明’。

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吉凶生大业。

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谓‘顺逆’。

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

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终始本一,至矣。

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此谓‘修道’。

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本立而道生。

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于至善。

此谓‘无形’。

第六虚节:

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余续博注

原图本是“动阳”与“静阴”,而“阳动”、“阴静”则为朱熹所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庄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说》)。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

明曹端,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重点解析

1、太极图中的倒"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

2、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倒"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3、太极图的两个独立块面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即阳块中有阴小点,阴块中有阳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块还是点,都是绝对独立的,没有混淆界线。

4、太极图是圆形图,一是表示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 是表示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是表示运动是流畅圆润的。

5、太极图是对称图,整个结构均衡对称,表明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内部能量是均衡的,独立的双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结构地位。

6、内部绝对对称的圆图也表明,太极的运动是无摆动、无震动的旋转运动。

7、太极图的阴块和阳块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事物运动是有方向性的,可以显示太极图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

8、太极图阴块和阳块的大头与小尾,还表示阴块和阳块在旋转中的强弱变化,大头为强,小尾为弱,在大头处有对方的小点,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就显示了太极内部两种能量的变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变的变易性,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这就是易理产生的根源。

9、根据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我们能看到,太极图是由两个平衡对立的阴阳鱼组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①太极图与道家的“物极必反”理论相对应。也就是说道家认为:事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乐极则生悲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阴阳的平衡才能构成和谐的“道”。道家把阴阳太极理论整个运用到了其思想体系中。《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家认为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而阴阳又构成了“道”。②儒家同样认为阴阳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太极图中阴阳各自参半,形成天平一样平衡,任何一方多或少都将破坏平衡。所以我们就必须要保证阴阳的和谐、平衡。这与儒教提倡的“中庸”理论相吻合。③

综上所述,太极图有七大含义:结构、规则、玄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

太极明事理,阴阳度人生

7月5日国庆献礼第四篇

          河北南和县贾宋  刘俊果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法自然。

        无论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还是孔子“吾道以一贯之"的“一”,都来自易经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阴阳是怎么产生的?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有什么影响呢?

        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生两仪,亦一亦二。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的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就是阴阳。伏羲氏认为一还是一,只是有时候一会变二。比如一根木头,你不去动它,它就一根木头,你把它折断了,它就变成两小段。所以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独阴不长,孤阳不生。它是不可分开的,有高度的配合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发现把树枝一折断,就变成阴了,那阴把它接起来就变成阳了。

        伏羲发挥了他高度的想象力,一画叫太极。只有一的时候叫太极,与阴在一起的时候就是阳。可恶的“恶”就是有二心,很可恶,这个观念就是从易经来的。一你就觉得很愉快,因为大家合在一起,同时它的力道很强,我们今天说同心协力,它有这种意义,而二就开始分了。

        宇宙看起来很乱,实际上它是有条有理的,它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乱中有序。老子说“道法自然”,其中“法”字不是效仿的意思,而是等于的意思。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你自己去了解天理,然后你又顺从自然,你就会得到吉祥。如果不顺乎自然,就会凶。吉凶随时在变,很难预料,祸福无门。但变化当中有个不变的东西叫规律。

        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世间的伦理,它其实是比较接近真理的,就是说它有两种不同的力量,这样的相互交互去作用,自然就产生了万物,它会不断的运行。世上的学问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把它说清楚,可能吗?其实真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包含所有的学问,那就是《易经》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怎么能够生生不息呢?就是因为有物种多元化,有不同的因素互相激荡,互相作用。如果物种一元化,只剩下人类,人类也会死亡。矛盾就不会起变化,不起变化就是死路一条,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外乎四个字:自然孕育。自然的变化就是阴阳之道。上下、正反、高低、轻重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有例外的。

      二、阴阳诠释,太极图解。

        两仪,是一切可以二分的相对的事物和规律。向外张是阳,向内缩是阴,阴阳是分不开的。所以说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阴极变阳,阳极变阴。阴阳思想的最形象的图示就是北宋时出现的太极图。它以一条曲线将圆形分为两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像阳,黑者像阴,白中又有一个黑点,黑中又有一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分开的两半像两条鱼,俗称阴阳鱼。一体两面,如影随形。

        三、阴阳属性,全面认知。

      1.相对性,如: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生死等。

        2.相关性,不是孤立的,用阴阳分析的事物应该在同一范畴、层次或交点上。如:理智与欲望。

        3.普遍性,如水与火、动与静。

        4.变化性,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

        5.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以天而言,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可再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也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是阴中之阳。

        四、阴阳关系,辩证有度。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就是对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是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它们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1.交感相错(阴阳互含):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吃亏是福”。最好的心态是静气和淡定,福与祸、顺与逆互含。

        2.对立制约(阴阳对立):阴与阳是对立、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约束的性质,表现为“阴强则阳弱,阳盛则阴退”的动态联系。

        3.互根互用(阴阳互依):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没有上就没有下,在相互依存的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缺点常常与优点互为表里。

        4.消长平衡(阴阳消长、阴阳互生):消意为减少,长意为增多。消长可分为四种情况: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皆长,阴阳皆消。“平衡”指阴阳的消长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而不易察觉。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人生的加减法。

        5.相互转化(阴阳互化):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孰主孰次决定了事物的主要特性。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界限值,会导致转化,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量变,“阴阳转化”就是质变。人在年轻时过于重“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年老时过于重“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年轻人要“阴”起来,年老人要“阳”起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把握好“度”很重要。

        五、阴阳生四象,生生不息。

        西方认为阴就是阴,阳就是阳,这是两码事。如果问西方人: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他们会说是两个东西。这个东西里面含有两种成分,阴就是阳,阳就是阴。一是太极,如果说二就是阳和阴。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方式,一分为二,一个叫生,一个叫分。分就是分开,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二分为四,这样无穷无尽的,就产生了万物。中国人的看法就不一样,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互动,由此以来,自然可以生出万物来。

        四象口诀:

        阳上加阳是老阳,阳上加阴是少阴,阴上加阳是少阳,阴上加阴是老阴。
        少阳属木、在季为春、在兽为青龙、在方位为东方,在颜色为青色。

        老阳属火、在季为夏、在兽为朱雀、在方位为南方,在颜色为赤色。

        少阴属金、在季为秋、在兽为白虎、在方位为西方,在颜色为白色。

        老阴属水、在季为冬、在兽为玄武、在方位为北方,在颜色为黑色。

      《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一所构成的,可是这个一如果是单纯的一,那就是一到底了。不会变化了,怎么会有万物呢?世界上的东西它有阴有阳,而且分不开。早晨,阴消阳长,上边是热的,下边是冷的,这就是少阳(初阳)。继续阴消阳长,到了中午,上面和下面都是热的,就叫做老阳(太阳)。阴长阳消,到了黄昏,上面是热的,下面开始变凉,这就是少阴。继续阴长阳消,到了晚上十二点,哪里都冷,就叫老阴(太阴)。这四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四象生八卦:
老阳加阳为乾卦,

老阳加阴为兑卦,

少阴加阳为离卦,

少阴加阴为震卦,

少阳加阳为巽卦,

少阳加阴为坎卦,

老阴加阳为艮卦,

老阴加阴为坤卦。

      《易经》是所有诸子百家共同的起源,叫做群经之源。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太极包含两种力量,也就是两仪,而阴阳互动就产生了四象。什么时候都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三百八十四爻,三百八十四爻生四千零九十六种现象。

        六、阴阳人生,和谐有度。

        阴阳,有阴就有阳,其实人生中很容易看出。一切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药三分毒,你生病就得吃药,但是药物的本身含有毒素,对身体就有害,给了你希望的同时,也给你埋下了隐患。中医学说里面就有讲到阴阳调理,人生病就是阴盛阳衰,你的精气神就会下降,无精打采。阴盛阳衰,就会心火旺盛,走入极端。人体需要平衡,就是中医里面的阴阳。

        阴阳太极,是相辅相成的,对与错就是阴阳。而如何保持平衡就需要像打太极一样,游刃有余。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是它会变化的,它里面有阴阳。人有时候很讲信用,有时候不讲信用;有时候很守时,有时候不守时;有时候很振奋,有时候很沮丧。随时可以看到人有情绪的变化,一个人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候感觉到世界真是光明,充满了希望;有时候又觉得到处都是坏人,怎么我那么倒霉呢!一个人同一个太极一样,也分阴阳。

        但是不管是什么,在什么时侯,平衡的支点是自己的本心,如果支点发生了变化,你心中的这个天平就会永远倾斜。平衡的支点往往都会向邪恶的一面偏向。阴阳只有平衡才能有序的发展。如果我们运用阴阳规律,与人生、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对照,就会明白很多道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就是一个持久修炼的过程,我们要把握好度,过好阴阳人生。容忍不能改变的,改变可改变的,用智慧分辨非此即彼的事,用恒心完成看似无望的事,用勇气面对做错的事,用信心坚持对的事。其实,人生处处都是阴阳,无不可以用阴阳解释,也无不可以用阴阳解决,这都需要我们先做好阴阳人。

太极八卦代表什么?

太极: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八卦:它是中国古代道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八字带三个太极的人不能惹 八字带太极什么意思?

都说生辰八字可以看出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而八字中带有太极的人,属于是八字中带有贵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八字带三个太极的人不能惹,八字带太极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
八字带三个太极的人不能惹
一物一太极。命理学以四柱八字为一太极,以八字中阴阳二气代表一个生命体,阴阳二气的消长而引起对太极平衡的影响是八字吉凶的根本。所以八字中太极的状态是判断富贵贫贱、寿夭生死的理论依据,阴阳平衡是判断富贵贫贱、寿夭生死的唯一标准。
因此一个八字中富贵贫贱、寿夭生死是由代表天地主气的水火阴阳平衡决定的,这就是八字的核心要义。命中有太极贵人,人比较聪明,喜欢钻研,做事“有始有终”,尤其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会比较高。
八字中太极星旺的人,一般“第六感”比较强,多与和神秘文化有缘。但仅有太极贵人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其它神煞和贵格来扶助,才能有所作为。
八字带太极什么意思
太极构成因素
哲学的首要问题是概括地描述整个宇宙,易学的哲学观紧紧抓住事物的整体,本源和总规律不放,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直到“河图”、“洛书”,全都是极为概括、简练、形象描述全宇宙的总体和总的规律。易经博大精深,哲理含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尘埃、电子、质子、介子、光子……它用高度简练的图像显示真实宇宙的模式和规律。它的阴阳学说高度概括了矛盾论、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将两个对应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在太极中,作出合理的解释。
有一段时间人们曾为“一分二”、“合二为一”的哲学观点争得沸沸扬扬,实际上这是否认任何事物都存在有对应统一的两个面。“合二为一”,即一个阴面一个阳面,合起来构成一个太极图,是事物矛盾着的两个对应面统一起来,如东德西德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统一。“一分为二”即完整的太极图分成一个阴面一个阳面,是一事物分成矛盾着的两个面,如朝鲜半岛分成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朝鲜和韩国。
易学认识自然是以存在为一个整体,太极即事物整体,一切客观存在都为一太极。也可以理解为完整的事物才为太极、才能成立。
由此可知,太极以阴阳两仪为构成因素,称之为阴阳,阴阳对立统一,共同构成太极整体,缺一而不成太极。
论存在以太极为原则,以四象为阴阳的旺衰程度,以八卦为具体状态,以阴阳的平衡为依据判断存在的状态,从而反应万事万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状态。
1、存在构成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共同存在,共同存在才能成为一个存在整体,为一太极,以两仪一体为存在的方式和内容。
2、两种相互对立因素的共同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太极存在的状态和内容。
3、一种存在以另一种存在为存在条件,一方的消亡则另一方也随之消亡而影响到太极的消亡。
以上就是关于八字带三个太极的人不能惹,八字带太极什么意思的相关分享。仅供参考。八字看命运本就是民间说法,带有封建迷信的,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大家理性看待。
测一测你的2023兔年运势和未来十年大运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挑选一个好日子?TA是你这一生对的人吗?2023年你会发大财吗?全方位解读你的事业天赋,扭转困局!点击在线咨询:http://www.adxqd.com/xz/

太极在易经八字怎么解释?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太极图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您可以去看一本关于易经中的四柱八字预测命理的书籍,莫亚著的 四柱预测真途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