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与五脏六腑,十天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2023-10-07崇庆运势网热度: 21311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三)

根据《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辅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即心相当于古代的君主,肝相当于将军,肺相当于宰相,将军或宰相出现问题,则会对君主的决策产生影响;若君主出现问题,则各职能都会受到影响;反之,其他各职能器官出现问题,同样会对心产生影响。总体来讲,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需要依靠气的推动,气也需要借助血的运行散布全身,两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相互依存、正常运行,从而维持各器官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因此,常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亦至”等说法。

若仅有血而无气推动,则血凝而不行,谓之淤血。如果仅有气而无血,则气无所依附,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不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造成心血瘀阻;如心火过旺会灼烧肺阴,而出现心悸、心烦、咳嗽、咯血等症候。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同时,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因此,脾气足,血有生化之源,心血充盈;脾气虚,则运化失职化源不足,将会进一步导致心血虚。

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主运化,而生血统血。思虑过多则脾运不舒。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呈现心脾两虚之候等。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方面与神志方面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协同的关系。

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液运行正常,而肝才能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随着人体动静之不同进行调节,而有利于心推动血液运行。正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心肝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在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皆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如《类经·藏象类》说:“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正常,调节精神情志活动,则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两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病理上,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心肝两脏往往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则常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心血不足,二者常互为因果。常见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爪甲不荣、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血虚证。心神不安,可导致肝失疏泄,或因情志所伤,亦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烦、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抑郁不乐、胁肋疼痛等病症可同时并见。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往往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是从阴阳、水火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的。《内经》首先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汉·华佗在《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中提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认为坎离(肾心)水火相通。唐代孙思邈根据《易经》水火既济与水火未济两卦的涵义,和中医心肾的五行归属及心肾两脏的生理关系,在《千金方·卷十三·心脏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明代周子干在《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中明确提出“心肾相交”,并对其机理作了说明,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从升降关系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由此可知,心肾相交是对心肾两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心肾之间的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内容。

心肾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心肾水火相交既济,从而使心肾两脏的生理功能保持协调平衡。

心肾阴阳互补:在生理情况下,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之间互根互用,使每脏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而心与肾之间相关两脏的阴阳也存在着互根互用关系,心之阴阳能补充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能补充心之阴阳,从而使心肾阴阳保持着充足与协调平衡。

心肾精血互化: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心主血,肾藏精,心肾精血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

心肾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主宰,神可以益精。肾藏精,精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可以全神。明·戴思恭在《推求师意·杂病门·怖》中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惑于中,阴精走于下。”马培之说:“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也者神之依,如鱼得水。”因此,心肾精神互用,亦为心肾相交之义。

在病理变化上,心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心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可导致心火偏亢,肾阴不足可导致相火偏亢,从而产生心肾阴虚火旺的病变,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称之为“心肾不交”。又如: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液,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可见畏寒、面色惨白、水肿、尿少、心悸等症,称之为“水气凌心”。又如: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肾精亏损,脑髓空虚,产生心肾精血亏虚,神失所养的病变,出现健忘、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病症。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宗气生成方面:肺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清气和精气是生成宗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在肺脾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的正常生成。

水液代谢方面:津液代谢是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就肺与脾而言,需要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以通调水道,使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作用,以吸收、输布水液,使水液得以正常的生成与输布。肺脾两脏协同,是保证津液正常生成、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肺的通调水道与脾的运化水液,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病理关系上,肺脾两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呼吸,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则气的生成乏源。或因脾气虚弱,生气不足,导致肺气虚;或因肺病日久,耗气过多,影响及脾,产生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咳嗽、气短、气喘等脾肺气虚证。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聚为痰饮,影响肺的呼吸及宣降功能;或因肺气虚弱,宣降失职,水道不能通调,水湿潴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表现为食少、倦怠、腹胀、水肿、咳嗽、气喘、痰多等脾肺气虚,痰湿内停的病变。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和血液运行方面的关系。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脾相互为用,消化功能正常。

血液运行方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脾协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方面,肝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或因脾失健运,湿热郁蒸,薰及肝胆,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或食欲不振、黄疸等肝脾不调的病变。又如:脾失健运日久,血无生化之源;或脾不统血,慢性失血日久,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表现为纳少、倦怠、头晕、目眩,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亦可因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均可引起血行失常,出现多种出血的病症。

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又相互资生,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故《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血证论·阴阳水火论》所说:“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亦是说明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还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液,关系到人体水液的生成与输布,其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开合,在肾气、肾阳的气化作用下,主持全身水液代谢平衡,其又须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在病理方面,脾肾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不良等病症。又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病症。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面浮、肢肿、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症。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调节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义是说:肝主升发之气,于左上升;肺主肃降之气,于右下降。这就是对肝肺气机升降特点的概括。

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畅,肺与肝密切配合,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肃降。

在病理方面,肝肺气机升降失调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气郁结化火,升发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使肺失宣降;或肺失清肃,燥热内盛,影响及肝,使肝失条达,都可产生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咳嗽、咯血等肝肺同病的病症。对“肝火犯肺”者,用五行理论来概括,又称为“木火刑金”。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方面的协同与依存关系,以及肺肾之阴相互资生关系。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使水液下行及肾,有助于肾主水;肾为主水之脏,肾气推动、肾阳蒸腾,有利于肺的通调。肺肾协同,相互为用,保证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呼吸运动方面:肺主气司呼吸,以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度。肺肾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同时,肺在司呼吸中,其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也有利于肺气肃降。故《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肺肾之阴也是相互资生的。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足;水亦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肾之阴,相互滋生,从而维持肺肾两脏之阴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肺肾两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有:

一是水液代谢障碍: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使肺失宣降,都可导致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咳嗽、气喘、尿少、水肿等肺肾同病的病症。故《素问·水热穴论》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二是肾不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三是肺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阴;或肺阴虚损,累及肾阴,肺肾阴虚同时并见,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肺肾阴虚内热证。

肝与肾的关系,在中医古籍中往往又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乙”、“癸”原为古历的两个天干符号,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分别作为肝、肾之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肾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即肾精化为肝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中的精气,也需要依赖于肝血滋养而保持充足。肾精与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故此“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肾阴阳互补: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属木,肾属水,水涵则木荣,母实则子壮;肝阴亦能滋补肾阴,母子相生,子亦能奉母。阴阳既能互生,又能互制。肝肾之阴充足,不仅能相互滋生,而且能制约肝阳使其不致偏亢。由于肝肾阴阳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肝肾同俱相火:《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心火为君火,肝肾之火为相火。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君火、相火为人身之阳气,属于少火,蒸腾全身,温暖脏腑,是生命活动之动力。肝有相火,则使血不寒,司气机之升发,尽疏泄之职;肾有相火,输布一身,使水火得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其宜潜藏。肝肾精血充足,肝肾之阴充盛,则相火得以制约,宁静而守位于肝肾。

疏泄封藏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而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既相反又相成,互用互制,从而保证并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功能的正常。

在病理方面,肝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而表现为肝肾同病。例如:肾精亏损可以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表现为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不足证。又如:肝阴不足可引起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出现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遗精、烦热、盗汗等肝肾阴虚火旺证。又如: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火旺,引起肝主疏泄和肾主封藏关系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病症。

天干指什么 天干的介绍

1、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原始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3、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在《易经》与中医体系中天干对应诸多相关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脏六腑等万物类像。

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图

或许很多人在路上就会遇到很多算命的师傅,他们说些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整理了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图,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图介绍
天干

一.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二.所属五行、阴阳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乙为阴

丙丁同属火,丙为阳,丁为阴

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己为阴

庚辛同属金,庚为阳,辛为阴

壬癸同属水,壬为阳,癸为阴

三.十天干属性:

甲木,纯阳之木,名为大林木,有参天之势,性坚质硬,栋梁之材,故为阳木。

乙朩,属纯阴之木、名为花草之木,有装扮人间之美,性柔质软,故为阴木。

丙火,属纯阳之火,名为太阳大火,有普照万物之功,性情刚烈,故为阳火。

丁火,属纯阴之火,名为灯烛之火,有照亮万户之功,性柔质弱,故为阴火。

戊土,属纯阳之土,名为城墙土,为万物之司命,其性高,质硬,而向阳,故为阳土。

己土,属纯阴之土,名为田园之土,有生育万物之功,培木溶水之能,其性湿质软,低洼向阴,故为阴土。

庚金,属纯阳之金,名为剑戴之金,有刚健肃杀之力,其性刚质硬,故为阳金:

辛金,为纯阴之金,名为饰金,有增艳人间之美,其性软洁静,故为阴金。

壬水,属纯阳之水,名为江河海洋大水。随地球运转周流不息,故为阳水。

癸水,属纯阴之水,名为雨露坑涧之水,气化而得,其性静弱,资生万物,故为阴水。其水有形,无体,随变而变,一生飘流。

四.十天干配四时方位:

甲乙木:时间为春天,其位东方,名甲乙东方木。

丙丁火:时间为夏天,其位南方,名丙丁南方火。

庚辛金:时间为秋天,其位西方,名为庚辛西方金。

壬癸水:时间为冬天,其位北方,名北方壬癸水。

戊己土:时间为四季未,其位中央,又主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名为戊己中央土。

五:十天于与人体的关系:

甲头、乙项、丙肩、丁胸、戊肚、己脐、庚腰、辛肋、壬股、癸四肢。

歌诀:甲头乙项丙肩求

丁胸戊肚己脐腹。

庚为腰间辛为肋,

壬是股部癸四肢。

六:十天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甲胆乙肝丙小肠,

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是大肠辛主肺,

膀胱之焦在壬方,

若问肾水心包处,

二者皆在癸中藏。

七:天干生克:

同五行生克。如:甲木可戊己土,生丙丁火等!

地支

一、十二地支名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二地支数目:

子一,丑二,寅三,卯四,辰五,巳六,午七,未八,申九,西十,戌十一亥十二。

三、十二地支阴阳:

子、寅、辰、午、申、戌是六阳支。

丑、卯、巳、未、酉、亥是六阴支。

四、十二地支属性:

子为阳水,亥为阴水,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为阴火,

午为阳火,申为阳金,西为阴金,辰戌阳土,丑未阴土。

五、十二地支与方位:

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西西方金,亥子北方水,

辰戌丑未中央土。

六、十二地支与四季:

寅卯辰春季,巳午未夏季,申西戌秋季,亥子丑冬季。

又论;辰戌丑未土在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最后一个月为土月。

七、十二地支与人体部位的关系:

子丑为腿脚,寅亥为腿膝,卯戌为屁股,辰西为两臂,巳申为肩,午未为头面。

八、十二地支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肚脐及脾胃

寅胆目疾脉两手,卯木十指内肝方。

辰土为脾肩胸痰,巳面齿咽小肠肛。

午火心脏并眼比未土胃脾并脊梁。

申金大肠经络肺,西金咽喉及气管。

戌土命门腿踝足,亥水发骨尿道肾。

九、十二地支与月份关系:

古人说:一二三阳开泰,斗柄回寅万事春。就是说:每一年的寅月、寅日、寅时,北斗的把柄指向寅位。古人是以斗柄所指来分十二个月份。因此斗星的斗柄年年正月指向寅位。

古人把寅做为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戌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

天干地支对应的五行:甲乙寅卯为木,丙丁巳午为火,戊已丑辰未戌为土,庚辛申酉为金,壬癸子亥为水。

五行看性格: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若是其中五行之一,缺少或者过旺,相对应地性格缺点,也会暴露出来。如火旺缺金,火主礼,火旺盛时,为人精力充沛,谦虚。

有礼节。若是五行火过旺,则说明此人性子比较急躁,往往不谨慎行事,生活中易冲动,做错事。金主义,指一个人的人缘,也指义气。若是缺金,则说明为人吝啬,不讲义气,不念旧情,人缘也比较差,做事不果断,优柔寡断。

五行看健康: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若是其中之一缺少,若是过旺,相对应的器官就容易出现问题。如缺金,火多,那么就要注意肺部呼吸问题,以及血液旺盛问题。要多注意预防感冒等呼吸问题,不要做过多刺激性的运动。

五行看婚姻:日支为妻子。若是日干支相生,则夫妻其中一方肯为对方付出。若日干支相克,说明夫妻易有矛盾发生,若男命日支宜为正财,女命日支宜为正官,则为吉。具体还需看命局整体情况。
天干地支纪时 方法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阴阳五行八卦风水入门知识
上古时代,天地混沌之时,没有天,也没有地,世间没有生命,整个宇宙仅存一阳极“一”。当时阳极“一”又称之为太极。也是混沌之初只有阳刚如火的太极而已。太极只有气而无物。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即天由轻清之气孕育而成(“一”由刚、清、轻汇聚而成)。气之重浊,下行者为地。(混沌之气开始分化成清浊之气,也即太极开始分化为二“清和浊”,此时两仪形成。)由“一”和“- -”的分与合,进而演化出“金、木、水、火、土”之五气,八卦由“一”和“- -”两仪演化而成,因此八卦亦包含金、木、水、火、土“之五气,八卦五行由此而成。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易经》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四象。青龙居东,春之气,少阳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气,太阳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气,少阴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气,太阴主之。四季养生也分别对应为:生、长、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分别代表天地等诸意,下有详解。

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 传说 由距七千年前的伏羲氏观物取象的所作。

《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先天八卦极其演绎过程,在整个演绎中,首先是太极,其次是两仪,最后是八卦,它们揭示了宇宙形成的过程。

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是周公姬旦(前1152年—前1056年)所创作。

后天八卦是从四时推移,万物的生长 收藏 中得出的规律,以震为起点,按顺时针旋转,周而复始。从《周易·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360日为一大周天,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偶的八节上,每卦各有三爻,共二十四爻,即指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是后天八卦图的实质。

八卦分阴阳

乾、坎、艮、震、四卦,属阳卦,其中艮为少男,坎为中男震为长男(震、坎、艮中阴多阳少,表示阴从阳,故为阳卦)

坤、兑、离、巽四卦,属阴卦,其中:兑为少女,离为中女,巽为长女

(兑、离、巽阳多阴少,表示阳从阴,故为阴卦)

后天八卦九宫排列

乾六、坎一、艮八;

兑七、宫五、震三;

坤二、离九、巽四。

五行相克含义

众胜寡,故水胜火。

精胜坚,故火胜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

10天干12地支对应的经络?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不对应脏腑;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子——胆,足少阳胆经;丑——肝,足厥阴肝经 ;寅——肺,手太阴肺经;卯——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辰——胃,足阳明胃经;巳——脾,足太阴脾经;午——心,手少阴心经;未——小肠,手太阳小肠经;申——膀胱,足太阳膀胱经;酉——肾,足少阴肾经;戌——心包,手厥阴心包经;亥——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天干指什么 天干的介绍

1、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原始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3、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在《易经》与中医体系中天干对应诸多相关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脏六腑等万物类像。

【觉悟传统文化——“天干、地支”】

【觉悟传统文化——“天干、地支”】
《易经》形成于民族心智开始定型的时代,它以特定方式凝结起华夏民族成长阶段的时代精神,构建了自己风格鲜明的思想体系,其深层理念对后来诸子百家认识世界带来了视角和方法上的引导,因而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即使在数千年后的今日,中华民族的群体思维方式、思维特征,依然闪烁着《易经》智慧的光辉。
我们的先祖高宗就是以“阴阳”文化,“五行”文化,“干支”文化,“易学”文化这四大系统文化为主导文化。所谓“文化人”是指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了解把握这四大文化系统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都在你的心中了。不了解“干支”文化,怎么能说您是一位“文化人”呢?
一、天干地支的涵义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
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其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称六十甲子,应用于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应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二、天干
(一)十天干名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二)十天干阴阳
阳干:甲、丙、戊、庚、壬。
阴干:乙、丁、己、辛、癸。
(三)十天干五行方位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土。
(四)十天干属性
甲木,纯阳之木,名为大林木,有参天之势,性坚质硬,栋梁之材,故为阳木。
乙木,属纯阴之木,名为花草之木,能装扮人间之美,性柔质软,故为阴木。
丙火,属纯阳之火,名为太阳之火,有普照万物之功,性情刚烈,故为阳火。
丁火,属纯阴之火,名为灯烛之火,有照亮万物之功,性柔质弱,故为阴火。
戊土,属纯阳之土,名为高原之土,为万物之司命,其性高、质硬、向阳,故为阳土。
己土,属纯阴之土,名为田园之土,有生育万物之功,培土溶水之能,其性湿质软,低洼向阴,故为阴土。
庚金,属纯阳之金,名为剑戟之金,有刚健肃杀之力,其性刚质硬,故为阳金。
辛金,属纯阴之金,名为饰金,能增艳人间之美,其性软洁静,故为阴金。
壬水,属纯阳之水,名为江河海洋大水,随地球运转,川流不息,故为阳水。
癸水,属纯阴之水,名为雨露坑涧之水,气化而得,其性静弱,滋生万物,故为阴水。其水有形无体,随变而变,一生飘流。
(五)十天干配四时方位
甲乙木:时间为春天,其位东方,名为甲乙东方木。
丙丁火:时间为夏天,其位南方,名为丙丁南方火。
庚辛金:时间为秋天,其位西方,名为庚辛西方金。
壬癸水:时间为冬天,其位北方,名为壬癸北方水。
戊己土:时间为四季末,其位中央,又主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名为戊已中央士。
(六)十天干与人体的关系
甲头、乙颈、丙肩、丁胸、戊肚、己脐、庚腰、辛肋、壬股、癸四肢。
口诀:甲头乙颈丙肩求,丁胸戊肚己脐腹,庚为腰间辛为助,壬是股部癸四肢。
(七)十天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口诀: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辛主肺,膀胱三焦在壬方,若问肾水心包处,二者旨在癸中藏。
(八)十天干之间的相互关系
1.相生
天干的相生是依据阴阳互生的原理来确定的,阴能生阳,阳能生阴,阳不生阳,阴不生阴。
甲木生丁火,乙木生丙火,丙火生己土,丁火生戊土,戊土生辛金,己土生庚金,庚金生癸水,辛金生壬水,壬水生乙木,癸水生甲木。
2.相克
同性相见而克,故阳干克阳干,阴干克阴干。
甲克戊、乙克己、丙克庚、丁克辛、戊克壬、己克癸、庚克甲、辛克乙、壬克丙、癸克丁。
3.相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4.相冲
甲庚相冲、乙辛相冲、丙壬相冲、丁癸相冲。
(九)十天干颜色
甲青、乙兰、丙红、丁粉红、戊黄、己土黄、庚纯白、辛灰白、壬墨、癸明绿。
三、地支
(一)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地支阴阳
亥子同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寅卯同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同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同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戌未同属土,戌为阳土,未为阴土;
辰丑同属土,辰为阳土,丑为阴土。
(三)地支性质
子:子为阳水,居于正北之方,主池塘、沟河之水,有滋润花草之功,其性柔软有力,代表女人、盗贼等。
丑:丑为纯阴之土,居于偏东北之方,又名“冰土”,主潮湿之意,有育养万物、造福人间之功,其性慈善而稳重。
寅:寅为纯阳之木,居于东北之方,又主山林大木,有成材做梁之用。其性刚直而坚硬。
卯:卯为纯阴之木,居于正东之方,又名“花草之木”,有美化人间、装饰大地之功。其性柔质软,难经风雨。
辰:辰为纯阳之土,居于东南之方,又名“湿土”,能堵挡洪水,修筑城墙,其性坚质潮。
巳:巳为阴火,居于东南之方,又名“暖火”。有温暖千家万户之功,喜木来生扶助之为吉,其性柔而温。
午:午为阳火,居于正南之方,又名“烈火”或太阳之火,有练化金属之力,可照亮天下,其性猛烈而内虚。
未:未为纯阴之土,居于西南之方,又名“乾土”,代表干燥之意,有修筑房屋之功,其性温质硬。
申:申为纯阳之金,居于西南之方,又名“桑金”或“刀剑利金”,有削折木材,萧杀万物之力,其性刚猛坚固。
酉:酉为纯阴之金,居于正西之方,又名“纯金”或装饰之金,代表美丽豪华之意,有亮丽动人之功,其性柔而高贵。
戌:戌为纯阳之土,居于西北方,又名“燥土”,有养育生化万物之功,可造福人间,其性坚质厚。
亥:亥为阴水,居于西北方,又名“雨水”有浇灌万物,淹没山石之力,又称“湖海”之水,其性猛而质柔。
(四)地支手掌图
十二地支在手掌图上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它们的原理是:手指的下端为水,也为北方(因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故把地支中的亥、子二水(凡水皆应归北方)相应安在了手指的下端。手指的上端为南为火,故把十二地支中的巳、午二火(凡火皆应归南方)分别相应地安在了手指的上端。还有手掌的左边(指左手的食指部)为东为木,便把十二地支中的寅卯二木相应地安在了手掌的左边。手掌的右边为西为金,则把十二地支中的申、酉二金安在了西方,即手掌的右边。剩余的辰、未、戌、丑四字为土,根据土可造福世界、丰满大地的道理,便把它们分别安在了手掌图上的四个角上(即四方皆为土),这样则分别是手掌的左上角东南方(食指的第三纹)为“辰”土,右上角西南方(无名指顶端)为“未”土,右下角西北方(小指的第二纹)为“戍”土,左下角东北方(中指的下端)为“丑”土。
(五)地支方位
亥子北方水;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辰戌丑未四季中央土。
(六)地支与四季
寅卯辰春季,巳午未夏季,申西戌秋季,亥子丑冬季。
(七)地支与人体部位
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肚脐及脾胃。
寅胆目疾脉两手,卯木十指内肝方。
辰土为脾肩胸痰,巳面齿咽小肠肛。
午火心脏并眼比,未土胃脾并脊梁。
申金大肠经络肺,酉金咽喉及气管。
戌土命门腿踝足,亥水发骨尿道肾。
子为耳;丑为胞肚;寅为手;卯为指;辰为肩胸;巳为面、咽齿;午为眼;未为脊梁;申为经络;酉为精血;戌为命门、腿、足;亥为头。
(八)地支配属相
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月出之时,月本坎体,中含金鸡之精,故本属鸡。戌时,戌”就是没有牙齿的意思。狗没有了尖牙利齿,就没法磨碎食物,就意味着饿死故戌属狗。亥时,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九)地支与月令
正月(立春)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十)地支与时辰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一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一19点、戌时19一21点、亥时21一23点。
(十一)地支藏干
子宫癸水在其中;丑癸辛金己土同;寅宫甲木兼丙戊;卯宫乙木独相逢;辰藏乙戊三分癸;巳中庚金丙戊从;午宫丁火并己土;未宫乙己丁同宗;申宫庚金壬水戊;酉宫辛金独相逢;戌宫辛金及丁戊;亥藏壬甲是真踪。
(十二)地支作用关系
1.地支相生
亥子水生寅卯木,寅卯木生巳午火,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亥子水。
2.地支相克
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克亥子水。
3.地支相帮
亥子水相帮,寅卯木相帮,巳午火相帮,申酉金相帮,辰戌丑未土相帮。
4.地支相泄
亥子水生寅卯木,则寅卯木泄亥子水;寅卯木生巳午火,则巳午火泄寅卯木;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则辰戌丑未土泄巳午火;辰戌丑未土生申酉金,则申酉金泄辰戌丑未土;申酉金生亥子水,则亥子水泄申酉金。
5.地支相耗
亥子水克巳午火,则巳午火耗亥子水;巳午火克申酉金,则申酉金耗巳午火;申酉金克寅卯木,则寅卯木耗申酉金;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则辰戌丑未土耗寅卯木;辰戌丑未土克亥子水,则亥子水耗辰戌丑未土。
6.地支
子丑合水,寅亥合木,卯戌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火或土。
7.地支三合
地支三合为四正。所谓四正就是东西南北的中心。子是北,午是南,卯是东,酉是西。子,午,卯,酉为中心,而和隔着三隔的傍位地支三合,如此五行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木、火、金、水的四局,只有土没有合局。因为土是在中央对着四隅都有关系,所以才没有合局。
申子辰水局:四正子为水,所以属北方位。
亥卯未木局:四正卯为木,所以属东方位。
寅午戌火局:四正午为火,所以属南方位。
巳酉丑金局:四正酉为金,所以属西方位。
8.地支半合
三合相会,才会变成三合局,倘若只有二支的话,必须混合四正(子午卯酉)的时候,才能称之为半合。二支之中,没有四正的地支时,就不能成为半合。例如,运式中有申、子,但没有辰的话,就变成水局半合。可是没有子的四正,而只有申、辰的话,就不能当作水局半合。
9.地支三会
寅卯辰三会木局;巳午未三会火局;申酉戌三会金局;亥子丑三会水局。
10.地支相冲
十二地支按顺序间隔五位者是对立的,从方位上来说,互相在对向。对向就表示着相克,所以也叫做对冲。
子丑寅卯辰巳
︱︱︱︱︱︱
午未申酉戌亥
11.地支相害
就是互相对峙斗争的意思,是在恩惠中,产生仇恨,而引起的灾害。地支,支合就是和平的意思,也代表团结和合之意。如此支合在和平融和的状态下,其它的地支会来相冲,结果在和平中,就有仇害产生。譬如说,寅和亥合,可是见巳来冲的话,就冲了和寅合作的亥,因而产生仇害,如此巳和寅,就变成六害。
子丑寅卯戌亥
︱︱︱︱︱︱
未午巳辰酉申
12.地支相破
所谓地支破就是会散会破的意思。依数的序列十二地支后的第十支位就是破。例如,从子依序数到十位数就是酉,从午依序的数到十的话,就是卯。所以子和酉就是破,而从午算的卯也是破。这种状况,和十二地支三刑,在世俗上,被称为四惑十恶。所以男女夫妻,倘若相生,而差四岁或十岁的话,这是最恶劣,且属于不相生。
子丑寅卯巳戌
︱︱︱︱︱︱
酉辰亥午申未
13.地支相刑
寅会刑巳,巳会刑申。这叫做第一刑,也称之为无恩之刑。
未会刑戌,戌会刑丑。这叫做第二刑,也称之为持势之刑。
子会刑卯,卯会刑子。这叫做第三刑,也称之为无礼之刑。
辰辰、午午、酉酉、亥亥的同地支二位,自己刑自己的状况,称之自刑。
辰是水库,倘若遭遇辰的话,那么水太充足,而变成刑,这就是自刑。
午是旺盛之火,再遭午的话,就变成暴火,也是自刑。
酉在金的位置,是很刚强的,再遭遇酉的话,就太过份,也是自己刑自己,称自刑。
亥在木之位,倘若又有亥来的话,就成了旺之极,结果枯萎,也是自刑。
14.地支五行长生
木长生于亥;火长生于寅;金长生于巳;水长生于申;天干土长生在寅;地支土长生于申。
15.地支五行墓库
木墓库在未;火墓库在戌;金墓库在丑;水墓库在辰;土墓库在辰、戌。
16.地支五行余气
木旺于寅卯,辰为余气,因辰为春木之季的第三个月,春季木气当令,辰本为土,又欲进夏季,故只得木之余气,其余地支亦然。戌为金余气;丑为水余气;未为火余气。
17.地支五行死地
木死于午;火死于酉;金死于子;水死于卯;土死于酉。
18.地支五行绝地
木绝于申;火绝于亥;金绝于寅;水绝于巳;土绝于亥。
四、天干地支间的五行生克关系
天干地支相配,支为干之根,干为支之苗。天干主天主动,显露于外,动则有为,地支主地主静,藏纳于下,静以待用。天干之吉凶显而易见,地支不然,吉凶暗藏,一时难见祸福,岁运引动,吉凶尚明。
天干之间的生克与地支之间的刑冲合害是一种剧烈运动的化学作用。地支之间不直接生克,它们的生克是以刑冲合害的方式来实现。
同柱干支互为依存,可直接生克,然而,由于干支有别,这种生克作用隐而不显。天干得坐支相生,此为有依附,类似于有根。天干生坐支,此为泄气减力。命理学中的“盖头”与“截脚”,就是因克制而减力的同柱干支关系。有一点要留意:坐支是否生克天干,还要看坐支之意向,若坐支同其它地支合局,其意向在于合局五行而不在于天干五行,则此坐支不生克天干。
不同柱干支之间,地支不直接生克天干,天干有力可直接生克地支,但天干克地支只是一种牵制作用而已,不能克伤克尽。
四柱中的干支五行,因远近组合关系,生克力量因间隔不同而不同:紧贴生克,力量最大;隔柱生克,力量次之;遥隔生克,力量最弱。
八卦六爻纳甲中的地支,由于是借用地支间的关系象征人事物的关系及变化,所以其生克方式与四柱是不同的,不搞清楚这一点,就不能正确分析四柱生克信息。
五、天干地支的应用
(一)用于历法纪时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这就是干支历(甲子历),它是一种阳历。
此外,干支注记时间的方式起码还从殷历开始,附加在各个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阴阳历中,两种历法同时并用。
干支注记时间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
(二)用于序数、评级和分类
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数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数字取代之后,人们仍然用它们作为一般的序数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仅用于罗列分类的文章材料,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评级与分类。在有机化学的命名中,1-1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用天干命名,如甲烷(1个C原子),乙烷(2个C原子),丙烷(3个C原子)以此类推……又比如乙烯(2个C原子),丁烯(4个C原子)。
(三)用于儒学、理学、医学、风水、术数和命理学中
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干支按其顺序分为阴阳,逢单数属阳,逢双数属阴。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数;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数。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

《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在万木争荣的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一株久历寒暑、年轮密集的劲松,其千难不衰的经历、抗风耐霜的生机和复兴在望的前景都是民族的外在表征,而藉由思维方式、思维特征表现出来的思维智慧,则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内在蕴涵,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使命。无论世间风云如何变幻,未来的兴盛终归会属于不弃智慧的民族。
丁俊贵
2020年7月28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