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孔子有什么关系,孔子和易经有关系吗

2023-10-08崇庆运势网热度: 10486

孔子是怎样了解到《周易》的?

孔子起初并没有学《周易》,一次,他偶然间用《周易》占卜自己的命运,占得一卦为“火山旅”。他便以此卦请教于经通《周易》的商瞿。

商瞿对他说:“‘旅’卦的彖辞曰:‘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意思是虽有太阳般的光明但却静止不动。您占这卦表明,您虽然具有圣人的智慧,集大道于一身,却没有权威的地位,不能施行于天下。”

孔子听后长叹道:“凤凰不向此地飞来,黄河没有龙图出现,这真是天命啊!”从那以后,孔子开始反复研读《周易》。

孔子与周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老了也在学周易,那么孔子与周易间有着什么联系呢?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孔子与周易,希望能帮到你。

《周易》介绍

《易经》简述《周易》即《易经》,是我国古代研究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知道人类在社会生产、生产实践活动中权衡利弊、把握得失、决策进退、趋利避害的一部中华 文化 原点。《易经》素以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著称,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明的基石。《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易经》的传播不仅极大的发展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形成深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在 、经济、 军事 、 科技 、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周易一书,并非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写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

《易传》是经过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多次修改过的,包括《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大象)、《象下传》(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十篇文章。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包含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和卦爻辞;“传”的部分包含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著。经是本体,传是解经的“十翼”,这十篇文章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十翼”。

孔子与《周易》

《易经》与儒家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二者经历了共同的命运。《易经》提出仁义,主张贵民;而孔子主张仁政,反对苛政,提出“苛政猛于虎”。孟子则提出王道,反对霸道,主张“重民轻君”,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易经》主张入世,强调实践,提出不脱离社会,并把人道与天道并重。《易经》善于从宇宙天地中悟“道”,并把象数之规律应用于人类,这些原则皆被儒家所吸取。

《易经》与孔子的思想关系,无论是《易》、《书》、《春秋》,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归——现实。孔子通过这些书籍要表述的对象都是以现实的兴衰、祸福、吉凶为中心探求天道、明了人之道。孔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济世。儒家思想的实质与核心是治国平 天下 的 社会实践 ,其基本内容在《易经》中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出现。如《比》卦就是“和合”思想的源头,“比”体现了追求和睦亲善和安定互助的社会环境的理想;《临》卦则阐述了治国安民的具体策略,也是儒家仁政爱民、正身律己、德治教化思想在《易经》中的萌芽。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天命,已不是威严的上天之命,而是顺适的 自然 之年。生命的过程正是走向精神自由的过程,只有懂得了天地之道,才能从心所欲。

孔子和易经是什么关系?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综合一下.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变.圣人修易传于文王.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传至现世.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象.归藏无传.
查看原帖>>

孔子为何新解《周易》

孔子晚年时候,开始重视《周易》,他认为周易的“卜筮”作用应该靠后,而其“德义”的作用应该彰显。也就是说,孔子在《周易》中解读到了“德义”的内容,此举前无古人,这是孔子对《周易》的“新解”。

秦始皇下令焚烧儒家经典,《诗》、《书》在劫难逃,唯独《易》被认为是卜筮之书而得以存活。此时的《周易》已经无疑是六经之一,如《庄子·天下》已然指出。应该这么认为,在彼时的秦国,《易》的“卜筮”作用必然还是排在“德义”作用之前的。比如1993年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其中除了法律文书,就包含有《易》之类的占卜书籍。这批竹简下葬的年代,就处在商鞅变法之后到秦王朝成立之间。在《商君书》中,就已经提倡禁绝儒家思想。到了秦始皇烧书之时,《周易》仍不被视为儒家典籍而封杀,只能说明孔子版本的《周易》,其时影响力尚小。

那么,《周易》历来是公认的卜筮之书,为什么孔子要从中挖掘出深层次的“德义”呢?这么大的跨界知识融合,是周文王等先贤埋藏在书中的暗线,还是孔老夫子自己的一厢情愿?《系辞》自己给出答案:“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而马王堆帛书《要》也有孔子原话:“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卜筮、德义,最后都回归于《易》;同读《易》,最后分归于卜筮、德义。这里确实有孔子自圆其说的成分。

孔子接着说:“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大致是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做正确的事情,祸福吉凶就不必太记挂。昔时文王为西伯候,励精图治,势欲代殷,而暴虐的商纣王一直认为有“天命在身”,多行不义,不听忠谏,最终作茧自缚。从某些角度来看,孔子的解读确实有其精到之处。

孔子从卜筮之书中寻出德义之解,从人格的角度来看会变得明朗。

孔子晚年好《易》,跟他之前失败的生涯有关联,这个时候他是在压力状态之下读的《易》。应该说,此时的孔子,从1号完美主义者转向了4号浪漫主义者。

“向第四型的运动,标志着他们潜意识地想要摆脱责任感的负担。他们想要缓解无情的超我强加于自身的压力,想让受到压抑、积攒下的欲望寻找时机‘放松’一下。”

在帛书《要》中,子贡对孔子热衷《易》的态度极其不解。孔子曾经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说,德行、智谋缺乏之人,才会去求告卜筮。但现如今,孔子自己的占卜水平也很高了,“百占而七十当”。可以看出,孔子一开始接触《易》的时候,必定也是从卜筮入手。只不过,随着他的深入接触,他的观点有了变化。

“他们寻找美的东西,试图让自己生活在审美愉悦中,作为缓解工作压力的避难所。这时一种‘审美精英主义’出现了。一般状态下的第一型人把自己看做是趣味高雅的人,当他们处在压力之下时,尤为如此,把这种感觉当做自己的防线。”

面对子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孔子的解释其实还是回到了原点,也是他曾经的教导“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蘩。”孔子认为《易》之辞和易之用应该分开,巫史重视的是其用,而孔子重视其辞,在辞中才能挖掘到德义,也是《易》的最高境界。

兜了一大圈,孔子仍是认定《易》的卜筮作用不值得重视。所有的解读还是回到了第一型人的价值观。

这正是儒家对阴阳家学说的改造:把《周易》的六十四种事理,改造为六十四种人理。卜筮之用,必然是问事,而孔子的解辞,变成了做人。《易》是关于“时间”的书,而孔子的解读导向了“生命”。

后世儒术独尊,孔子对《易》的解读自然也上了台面。阴阳家依附在儒家之中,在汉代演变成外儒内阴阳的神学。同时也造成,《易》作为卜筮之用自古及今不曾失传,甚至有所增益。

《易》无阴阳家之名,却有阴阳家之实。孔子从中解读出了“德义”,演化为“象”,在汉代形成“象数”派,变成了儒、阴阳合流的解读。到了魏晋,又有以老庄解易的义理派兴起。所以,《易》成为万经之王,与其本身的包容性,与先贤的种种解读离不开,但在先秦,这部书根本没有这样的地位。

即便后世的大儒,也认为《易》本来就是作为卜筮之书存在。在孔子这里,他是第一个将《易》带离阴阳家领域的人,从人格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种学说改造。

文/似或存#《九型诸子–第十七》

易经与周易有什么区别?

《周易》就是《易经》,两者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易经与周易的区别???要详细的!!

周易:
周易是远古进行卜筮形式中的一种,除了周易以外,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
连山易位夏朝所用,而归藏易为商朝所用,周易则为周朝所用,所以,称为周易。
这三种易的区别在于首卦不同,周易首卦为乾卦。其他的则不是乾卦为首卦。
易经:
易经,为儒家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包括周易和对周易的卦爻辞的解释等十篇文献。即所谓“十翼”。传说,孔子对其进行过仔细研究和修改,史上有“韦编三绝”之说,意为孔子对周易下的功夫很深。
区别:
周易其实就是一本“卜筮之书”,算卦用的。
而易经由于经过孔子的研究与修改,增加了解读的文章,这些文章实际上是以中国传统智慧对周易进行解读,因而集中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精华,因而人们往往把易经当做一本哲学著作去研究。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