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演变过程,周易演变过程图解

2023-10-22崇庆运势网热度: 19719

周易到底怎么来的?

《周易》被称为“万经之首”,可见它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d81800a19d8bc3ec90e1902898ba61ea9d345f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的认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传下来的,后来由周文王演绎为八八六十四卦,并由孔子补写了“十翼”,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据伏羲的一张八卦图就能演绎出那么详尽而具体的卦辞、爻辞,并能无中生有地把阴阳不同的三爻相叠加而形成六个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学说一下子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

那么他是否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提示了呢?其实有不少古书记载:在《周易》出现之前,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时候,夏、商二代就已经有各自的《易经》了。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与《周易》明显不同,“连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会为系统的:“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八象组成,艮卦为首,云气皆出于山。以山为主,崇山为君,伏山为臣,列山为民,兼山为物,潜山为阴,连山为阳,藏山为兵,叠山为象。据记载:《连山易》有八万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

了解了这些并不足以说明我们题目中的问题,古代的瑰宝之多超出我们的想象,周易中的玄妙之处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去了解,下次我们在继续来讲述关于周易的些许知识。

“易经”的来龙去脉?

[编辑本段]易经概述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易经》起源与先天八卦

新知:
1、了解《易经》起源:上古时期伏羲观天象自然人源创造了先天八卦“阴阳-两仪-四象-八卦”;中古时期周文王在先天八卦基础上创造了后天八卦,衍生64卦;后期孔子研究《易经》,和弟子写了《易传》,对卦象进行注释。

2、中西方的思维不同:中国思维整合、大局观,从局部汇总看整体。西方局部观,万事万物独立来看,进入科研领域。

3、八卦的名称和顺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4、先天八卦演变过程:首先是太极,其次是两仪,接着是四象,最后是八卦,它们是宇宙形成的过程。

旧知:

1、以为易经八卦就是算命的!

2、图文并貌,看不懂,学不会!

践行:

1、学不会是没找对人,跟着好老师可以轻松了解知识内涵。

2、学习八卦,记住八卦的图像和顺序,并为大家讲解《易经》的起源,打消大家的顾虑和旧有认知。

周易八卦起源是什么?

先有八卦,后来发展为连山易,再后来为归藏易,到周朝时成为周易。八卦,是易的来源,整部易经就是围绕八卦来说的。本卦有八个,8X8=64,周易说64卦,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八卦预测的优点,周易八卦即演变到今天的“六爻”预测。六爻预测的优点也是其他预测体系不能取代的,他不仅能够预测与求测者本人相关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对某单件事(如升官、发财、寻人、找物、对某件事的选择等等)的预测奇准外。

而且也能一卦多断,同时更神奇的是能够预测与求测者本人没有直接相关的事情,如别人比赛,谁胜谁负。如风、火、雷、电、洪水、地震、冰雹等等,这是其他预测体系不可取代的甚至更具有的优势。八卦预测的起卦方式,起卦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有:手摇起卦、生日起卦、时间起卦、数字起卦、方向起卦、外音起卦等等,但是,为了很好的感应人的生物场能,正确地反应事物的自然结果,所以,根据经验总结,最好还是以手摇起卦为好。

手摇起卦的方法,求测者以三枚古铜钱(或三枚相同大小的硬币也可,当然最好是古铜钱),平放在求测者手心(铜钱不可重叠),在一个很安静的环境,在没有饮酒、没有太饱太饿、没有极度慌乱的情况下,将铜钱两手合十于手掌心,心情平静、意念专注地想到所测之事,默念大约1-2分钟后,让铜钱在两手间合成的空间里摇动数次,然后很自然的将铜钱撒在桌面上或干净的地上,记下这次的结果(有文字的为正面、没有文字的为反面),这算第一次。

从第二次到第六次,勿须再默念直接将铜钱放在手心里摇动后,撒在桌面或地面上,依次记下每次的结果就行(特别提醒:每次结果的顺序千万不能记错)。这样六次所产生的阴阳结果排出来的卦象,就是一个六爻卦。预测师就可以根据这个卦象断出具体的结果来,然后再根据这个结果,再提出一些如何改变或化解的方法,以利达到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目的。

罗盘的使用方法,罗经之最要者,为天池中之金针,此针乃磁针,以定子午而明方位。子午既定而后八卦九宫由此而分,阴阳干支之位,亦由此而判。 罗经何以有天地人三盘之分呢?因为天地人三盘之针,所指的子午各有所不同,所谓正针者,乃磁针所指之子午。以此磁针所指子午为正式之二十四方位,称之为地盘,其针称之正针。 人盘之子午在地盘壬子、丙午之中,故此针称之为中针。此中针子午为式之二十四方位,称之为人盘。 天盘者,其子午在地盘子癸、午丁之缝,故其针称之为缝针。

经典常谈周易主要内容

《周易》主要内容如下: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有阴爻和阳爻。“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7种10篇。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周易》的特色

它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经典常谈周易主要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周易主要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这里面也很有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