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寿命,道教长寿的人排名

2024-05-26崇庆运势网热度: 6575

本人有一问题不知有哪位高人能够回答上来?请问: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寿命

道家修行确实可以延年益寿的,能活多大看修行成就,一般到境界,有三元之寿,就是180岁。当然要看你什么时候达到这个境界的,如果都80多了,才渡劫成,那么是活不到180的。

有人说老子活了84岁,有人说活老160几岁有人说活了200多岁,所以老子的年龄是个迷。因此,写《道德经》时的年龄也无从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问题二:老子和孔子差几岁? 差几岁无从而知,但是孔子像老子求学时老子已经是卧床不起的老人了 问题三:老子与孔子的时间差 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越国大夫范蠡是师生关系。

道教神仙寿命最短的可以活一元,这一元究竟是多少年?

问题六:玉帝 如来 各经历多少劫难 一劫多少年? 自己信仰一个还要贬低另外一个干嘛呢道教是本土上古时期就可以追溯到了 问题七:道家眼里800年是多少年 多少年还不是人规定的。神仙眼里基本没有时间界限概念。

第三等,可以活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根据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的算法,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世界每过一元就会重新刷新。

鬼仙必须修成人身,再进行修炼。人仙可以有三五百年寿命。像观音禅院中的老院主,活了270年,那就是人仙境界。西游记中大多数的天兵都是普通神仙,可以拥有三五千年的寿元。在凡人看来已经是长生不老了。

神仙鱼的平均寿命在五年左右。神仙鱼,又名燕鱼、天使鱼、小神仙鱼、小鳍帆鱼等,丽鱼科,天使鱼属,原产南美洲的圭亚那、巴西。神仙鱼背鳍和臀鳍很长并且大,挺拔如三角帆,故有小鳍帆鱼之称。

《三生三世》按照神仙的寿命是3万年。地上的凡人是1000多万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一生一世按照神仙的寿命是一万年。三生三世是一万年乘3。如果化成地上的凡人是一万乘3乘365年等于1000多万年。

有人说他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善于做一种深呼吸的运动,还有人说彭祖的长寿,是因为他擅长熬制一种美味的野鸡汤,他把这种野鸡汤献给天帝,天帝品尝后觉得十分美味,心里很高兴,就赐给了彭祖八百多年的寿命。

这个“342岁”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年龄算法。在《西游记》中,世界运行周期是以“一元”为单位的,也就是说神仙的寿命是以“一元”来算的。

道教的人最长的有活到多少岁的?

历史上张三丰活了212岁或者195岁。真实寿命最长的人--来自中国--256岁根据切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记录:报道的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

他求老子留下了5000字的道德经,之后随老子一同西去,传说最后成仙了,所以关令尹(也是一个官职名称,并没有确切姓名记载)也是道教楼观派创始人。

既然你都说是道教了,怎么又跟历史扯在一起,老子是历史,太上老君是,不是一回事。追求长生这个概念不能这么简单的理解。当然如果世俗的可以这么理解,追求长命百岁是人的本能。

道教老子一共活了多少岁

有多么优秀。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提及,老子能活到160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肯定是不准确的)。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五千言,毅然又骑青牛西去,从此无踪影。

那么,老子活了多久呢?这可能是一个历史不解之谜。根据《史记》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是160岁,而胡适则认为:老子至多活了90多岁。此外,大众接受最广泛的说法是101岁。101岁,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长寿。

据传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肯定是不准确的)。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五千言,毅然又骑青牛西去,从此无踪影。

道家鼻祖老子的寿命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        有人说,老子活了八十四岁。

有人说老子活了84岁,有人说活老160几岁有人说活了200多岁,所以老子的年龄是个迷。因此,写《道德经》时的年龄也无从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孔子:72岁(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孟子:82岁(前372年-前289年)。老子:约100岁(约前571~前471年)。庄子:约83岁(约前369年—前286年)。

道士为什么比和尚寿命长

外貌上的区别 和尚是光头的,佛教讲究去除三千烦恼丝,从此不再染尘缘,所以佛教的和尚是不留头发的。道教的道士是蓄发的,道教讲究“尊天敬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坏,所以道士是蓄发的。

正一教随俗,全真教扎发髻);彼此服装也不一样,和尚穿僧服,道士穿道袍。

必须的长久,过去和尚道士 大多是讨饭的出身。颠沛流离 营养不良。一些人练功错误 练出病 短寿了 ,还有一些人得道成仙了。个别优秀的人 是饿死的,不是老死的,估计自己未来几年可能会生病瘫痪,就提前饿死。

道家达百岁者比佛家多吗?谢谢。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家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

(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河图洛书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有人说,张三丰活了好几百年,这是道家修炼成功的范例(这不是历史事实啊!)。

道家修炼者和佛家修练者 平均寿命哪个最长?

第三,生活习惯不同。佛教的管理制度更加严密,每天早中晚该做什么都有严格安排。而且和尚一般都居住在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而道教管理非常松散,只要遵循教义,在哪里修炼自己决定。

佛教吧!佛教教义更圆满,更究竟。但是有些人与佛教的缘分不够。那么修行道教也很好的。

活到70,已经不需要靠运气了,活到80,更不完全靠运气了。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论是“内丹术”,还是“外丹术”,都不能使人长生;中国人的各种修行术、各种修行功法,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长生的;道家修炼者寿命达100岁以上的占20%;佛家100岁以上者不到2%。

道教修身,佛教修心,理论上道教容易修成,但不彻底解脱。而佛教成佛,都最要修三大阿僧劫的时间,要证佛教阿罗汉,少则一世,多则七世。不过现在基本上没一个成就的,偷懒故,学歪故,破戒故。

道教和佛教是没有境界高低之分。佛教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

呵呵,要想成大事,不用功是不行的。但佛法就在人间生活中,佛就在你自己的心中,并不是遥不可期的。在好好做人的基础上,闻佛法,就可当下了生死。你了解的佛道之意,并非是正确的,可能就会产生这种遥不可期的感慨。

哪个神仙掌管人的寿命?

七星中有一星,负责下界生物寿命的添减。

修炼的过程很苦,渡劫的过程中说不准就要丢掉性命,为什么要修炼,因为要完成天灾的莅临,躲过去再活五百年,过不去当场毙命。

司命星君,掌管人们的命运;司禄星君掌管着天相宫,也就是对应的天相星。延寿星君掌管人们的寿命,能够帮助人们延年益寿;上生星君掌管上升到天界;度厄星君也容易理解,他应该是掌握着人们的恶运,好运的天官。

”意思就是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会用像野兽一样的声音吼叫呼啸,蓬散着头发,戴着胜这种头饰,是上天派来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杀的神,居昆仑山中。

尤其是得益于西游记小说的刻画和传播,玉皇大帝的形象更被人所熟知。

地藏王菩萨与十殿阎罗掌管的森罗殿,负责管理人间凡人、凡兽的生死轮回。天庭南斗六司与北斗七元,则负责管理仙人、仙兽的生死轮回。像《西游记》中就特别提到,泾河龙王之死,早在南极星君的生死簿中已经注明。

不过确实在古印度将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是没有阎罗王的概念的。自从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基本上关于佛教和道教的所有故事才充分的进行完善。起码人死去后成为鬼会有一个去处,不会游荡在人世间了。

紫薇大帝又叫做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是很受人间尊重的一位大帝,他居住在紫薇宫,掌管着天经地纬。在中国占星学中,紫薇星是天空中那颗最有地位的星,紫薇星是帝王之星。古代占星官时常会说紫微星发亮,天下太平。

有仙缘的人寿命长短

旧时,淮安民间认为,人寿之长短是由天决定的,担寿数又如物一样,可以借用。要是家里人生病了,医治无效,便认为寿数已到,这是要有人借寿给他,便可能延长寿命。

一般来说正月出生的人更容易有仙缘,正月初初初初十十二十出生的人身上都带有仙根,特别是正月十五出生的人仙缘最佳。农历二月1日、8日、15日这几天出生的人身上一般都会带着仙根。

鼻梁挺直,鼻孔不外露,或者鼻孔外露,如果一个人的鼻子歪斜,那么这个人的心机就比较重些。

有仙缘的人很多,这是看自己的心理作用。

有仙缘的人垂珠硕大。有仙缘的人垂珠硕大,在他的脸上,耳垂代表着一个人的福运,因此,耳垂硕大的人表明他福泽深厚,这样命格的人通常有一个相对平稳的家庭基础。

多数带仙缘的人都是心比较善良,心软,热心肠,喜欢小动物很有爱心。有的人总爱招不干净的东西,有的人从小就愿意招不干净的东西。

骨的征兆 一个人不论是做了亏心事还是善事,脸上都有相应的纹相出现。做了一点亏心事或 一点点善事,在脸上不能一下子明显表现出来,但你如果做了大坏事或大善事,多坏事或者多善事,脸上就会现出来。

您好。其实世间,最骗人的就是:“永远”二字。先天有仙缘只是之前很有仙缘的人,很容易修仙的罢了。而往往先天有仙缘的修仙者,实力是打不过后天注定有仙缘的修仙者。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