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吉凶悔吝与人生

2023-10-28崇庆运势网热度: 3563

《周易正义》系辞下诗解1八卦有情简易贞正

《周易正义》 系辞下诗解 1 八卦有情简易贞正

题文诗: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系辞命之,动在其中.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刚柔立本,变通趣时,

吉凶贞胜,情正自胜.天地之道,贞正以观;

日月之道,贞诚以明,天下之动,贞一心一,

至正真情,情生天地.乾坤有情,乾刚坤柔,

夫乾确然,示人和易;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爻效象像,爻象动内,吉凶见外,功德事业,

见乎变化,圣人之情,见乎系辞.天地大德,

自生不息,圣人大宝,位高权重,何以守位,

曰用仁政,何以聚人,曰善用财.理财正辞,

禁民为非,曰行道义.古包牺氏,仰观天象,

俯观地法,观鸟兽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始作八卦,通神明德,类万物情.

结绳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

神农氏 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民,

聚天下货,交易而退,易者适宜,各得其所,

互通有无,以物为媒,传情递谊,取诸噬溘,.

 【原文】 (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 辞 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1)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2)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3)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双然示人简矣。(4)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5)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6)

 [疏]正义曰:“八卦成列”至“非曰义”,此第一章。覆释上系第二章象爻刚柔吉凶悔吝之事,更具而详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备天下之象也。[疏]正义曰:言八卦各成列位,万物之象,在其八卦之中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夫八卦备天下之理,而未极其变,故因而重之以象其动用,拟诸形容以明治乱之宜,观其所应以著适时之功,则爻卦之义,所存各异,故爻在其中矣。[疏]“因而”至“中矣”。正义曰:谓因此八卦之象,而更重之,万物之爻,在其所重之中矣。然象亦有爻,爻亦有象,所以象独在卦,爻独在重者,卦则爻少而象多,重则爻多而象少,故在卦举象,在重论爻也。注“夫八卦”至“其中矣”。正义曰:“夫八卦备天下理”者,前注云“备天下之象”,据其体;此云“备天下之理”,据其用也。言八卦大略有八,以备天下大象大理,大者既备,则小者亦备矣。直是不变之备,未是变之备也,故云“未极其变,故因而重之,以象其动用”也。云“则爻卦之义,所存各异”者,谓爻之所存,存乎巳变之义,“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是也。卦之所存,存於未变之义,“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是也。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疏]正义曰:则上《系》第二章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变化之道,在刚柔相推之中。刚柔即阴阳也。论其气即谓之阴阳,语其体即谓之刚柔也。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况八卦相荡,或否或泰,系辞焉而断其吉凶,况之六爻,动以适时者也。立卦之义,则见於《彖》、《象》,适时之功,见存之爻辞。王氏之例详矣。[疏]“系辞”至“中矣”。正义曰:谓系辞於爻卦之下,而呼命其卦爻得失吉凶,则适时变动好恶,故在其系辞之中矣。注“立卦”至“详矣”。正义曰:云“立卦之义,则见於《彖》、《象》”者,《彖》、《象》,谓卦下之辞,说其卦之义也。“适时之功,则存於爻辞”者,卦者时也,六爻在一卦之中,各以适当时之所宜以立功也。欲知适时之功用,观於爻辞也。云“王氏之例详矣”者,案《略例·论彖》云:“《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论卦体皆以一为主,是卦之大略也。”又《论爻》云:“爻者何也?言乎其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原违。是故情伪相感,远近相追,爱恶相攻,屈伸相推。见情者获,直往则违。此是爻之大略也。”其义既广,不能备载,是王氏之例详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有变动而后有吉凶。[疏]正义曰:上既云动在系辞之中,动则有吉凶悔吝,所以悔吝生在乎无所动之中也。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立本况卦,趣时况爻。[疏]正义曰:“刚柔者,立本者也”,言刚柔之象,立在其卦之根本者也。言卦之根本,皆由刚柔阴阳往来。“变通者,趣时者也”,其刚柔之气,所以改变会通,趣向於时也。若乾之初九,趣向勿用之时,乾之上九,趣向亢极之时。是诸爻之变,皆臻趣於时也。其刚柔立本者,若刚定体为乾,若柔定体为坤,阳卦两阴而一阳,阴卦两阳而一阴,是立其卦本而不易也。则上“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卦既与爻为本,又是总主其时,故《略例》云“卦者,时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则上“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卦既总主一时,爻则就一时之中,各趣其所宜之时,故《略例》云“爻者,趣时者也”。

吉凶者,贞胜者也 。贞者,正也,一也。夫有动则未免乎累,殉吉则未离乎凶。尽会通之变,而不累於吉凶者,其唯贞者乎?《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疏]“吉凶”至“者也”。正义曰:贞,正也。言吉之与凶,皆由所动不能守一而生吉凶,唯守一贞正,而能克胜此吉凶。谓但能贞正,则免此吉凶之累也。注“贞者”至“御也”。正义曰:“贞者,正也,一也”者,言贞之为训,训正训一,正者体倾邪,一者情无差二,寂然无虑,任运而行者也。凡吉凶者,由动而来,若守贞静寂,何吉何凶之有?是贞正能胜其吉凶也。云“夫有动则未能免乎累”者,寂然不动,则无所可累。若动有营求,则耻累将来,故云动则未免於累也。云“殉吉则未离乎凶”者,殉,求也。若不求其吉,无虑无思,凶祸何因而至?由其求吉,有所贪欲,则凶亦将来,故云殉吉未离乎凶也。云“尽会通之变,而不累於吉凶者,其唯贞者乎”,言若能穷尽万物会通改变之理,而不系累於吉凶之事者,唯贞一者乃能然也。犹若少必有老,老必有死,能知此理,是尽会通之变。既知老必将死,是运之自然,何须忧累於死,是不累乎吉凶。唯守贞一,任其自然,故云“其唯贞者乎”。云“《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者,王侯若不得一,二三其德,则不能治正天下。若得纯粹无二无邪,则能为天下贞也。谓可以贞正天下也。云“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者,犹若寒变为暑,暑变为寒,少变为壮,壮变为老,老变为死,祸变为福,盛变为衰,变改不同,是万变殊也。其变虽异,皆自然而有,若能知其自然,不造不为,无喜无戚,而乘御於此,是可以执一御也。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明夫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用也。[疏]正义曰:谓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确,刚貌也。隤,柔貌也。乾坤皆恒一其德,物由以成,故简易也。[疏]正义曰:“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言日月照临之道,以贞正得一而为明也。若天覆地载,不以贞正而有二心,则天不能普覆,地不能兼载,则不可以观。由贞乃得观见也。日月照临,若不以贞正,有二之心,则照不普及,不为明也,故以贞而为明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万事之动,皆正乎纯一也。若得於纯一,则所动遂其性;若失於纯一,则所动乖其理。是天下之动,得正在一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者,此明天之得一之道,刚质确然,示人以和易,由其得一无为,物由以生,是示人易也。“夫坤,隤然示人简矣”者,此明地之得一,以其得一,故坤隤然而柔,自然无为,以成万物,是示人简矣。若乾不得一,或有隤然,则不能示人易矣。若坤不隤然,或有确然,则不能示人简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 兆数见於卦也。[疏]正义曰:“爻也者,效此者也”,此释爻之名也。言爻者,效此物之变动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言象此物之形状也。“爻象动乎内”者,言爻之与象,发动於卦之内也。 吉凶见乎外, 失得验於事也。[疏]正义曰:其爻象吉凶见於卦外,在事物之上也。 功业见乎变, 功业由变以兴,故见乎变也。[疏]正义曰:言功劳事业,由变乃兴,故功业见於变也。 圣人之情见乎辞。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曰情也。[疏]正义曰:辞则言其圣人所用之情,故观其辞而知其情也。是圣人之情,见乎爻象之辞也。若《乾》之初九,其辞云:“潜龙勿用。”则圣人勿用之情见於初九爻辞也。他皆放此。 天地之大德曰生, 施生而不为,故能常生,故曰大德也。[疏]正义曰:自此己下,欲明圣人同天地之德,广生万物之意也。言天地之盛德,在乎无常生,故言曰生。若不常生,则德之不大。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 圣人之大宝曰位。 夫无用则无所宝,有用则有所宝也。无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故曰“圣人之大宝曰位”。[疏]正义曰:言圣人大可宝爱者在於位耳,位是有用之地,宝是有用之物。若以居盛位,能广用无疆,故称大宝也。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所以资物生也。[疏]正义曰:“何以守位曰仁”者,言圣人何以保守其位,必信仁爱,故言“曰仁”也。“何以聚人曰财”者,言何以聚集人众,必须财物,故言“曰财”也。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疏]正义曰: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正定号令之辞,出之以理,禁约其民为非僻之事,勿使行恶,是谓之义。义,宜也。言以此行之,而得其宜也。[疏]正义曰:“古者包牺”至“取诸夬”,此第二章。明圣人法自然之理而作《易》,象《易》以制器而利天下。此一章其义既广,今各随文释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圣人之作《易》,无大不极,无微不究。大则取象天地,细则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也。[疏]正义曰:“自此”至“取诸离”。此一节明包牺法天地造作八卦,法离卦而为罔罟也。云“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者,言取象大也。“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者,言取象细也。大之与细,则无所不包也。“地之宜”者,若《周礼》五土,动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离,丽也。罔罟之用,必审物之所丽也。鱼丽于水,兽丽于山也。[疏]正义曰:“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之类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者,言万事云为,皆是神明之德。若不作八卦,此神明之德,闭塞幽隐。既作八卦,则而象之,是通达神明之德也。“以类万物之情”者,若不作《易》,物情难知。今作八卦以类象万物之情,皆可见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者,用此罟罔,或陆畋以罗鸟兽,或水泽以罔鱼鳖也。“盖取诸离”者,离,丽也。丽谓附著也。言罔罟之用,必审知鸟兽鱼无所附著之处。故称离卦之名,为罔罟也。案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体,今韩氏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案上《系》云:“以制器者,尚其象”,则取象不取名也。韩氏乃取名不取象,於义未善矣。今既遵韩氏之学,且依此释之也。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系辞传》下第一章笔记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八卦组成行列,象就在里边了。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在八卦的每一卦上面再加上八卦,就成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卦都有六爻,所以说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刚可以变柔,柔可以变刚。八卦变为六十四卦后,便有了爻。有爻以后,就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刚柔的互相转化。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在爻下加上文辞进行说明,动就在里边了。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易经》常讲吉凶悔吝。之所以会产生吉凶悔吝,原因就在于刚柔相推产生的动。
刚柔者,立本者也。

《易》的根本是刚、柔。
变通者,趣时者也。

变化与通达,是配合时势趋向的发展。

《十翼》全文及翻译

原文:

<< 易经·系辞上传>>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系辞上传》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 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系辞上传》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 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易经·系辞上传》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易经·系辞上传》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 而观其会通,以行其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易经·系辞上传》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 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抟以象闰,故再抟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

是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主子将以有为也,将以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马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致变,其孰能与於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於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 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於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与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 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易经·系辞下传》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是故,吉凶生, 而悔吝著也。

《易经·系辞下传》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 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 虑,天下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 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 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不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 桑。』」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 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 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注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 可为曲要,唯变所适。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於忧患与故,无有帅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曲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经·系辞下传》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位,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 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 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来。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渐,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易经·说卦传》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
参天两地而倚数,
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易经·说卦传》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说卦传》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 故,易逆数也。
《易经·说卦传》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 藏之。
《易经·说卦传》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 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易经·说卦传》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 莫(火_ )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易经·说卦传》第七章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 也。
《易经·说卦传》第八章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易经·说卦传》第九章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易经·说卦传》第十章
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 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易经·说卦传》第十一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 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於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上竹+下良)竹、为萑苇。其於 马也,为善鸣、为()足,为的颡。其於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於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於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於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於舆也,为丁躜。为通、为月、为盗。其於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於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於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苽、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於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於地也,刚卤。为妾、为羊。
《易经·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 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 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恒。V者退也。物不可终恒,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 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垢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易经·杂卦传》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 兑见,而巽伏也。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剥烂也,复反也。 晋昼也,明夷诛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 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遁则退也。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亲寡旅也。 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 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关于易经中一句话

资料一: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吉凶悔吝就是我们打卦的结果,一个卦背后必然就会有一些好的、不好的种种结果。当然还有“厉”,就是很严厉、很严重的情况,还有“无咎”,就是跟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没有什么错,虽然说结果好像不太好,但是这个不是你的错,是老天爷的错,或者是其他人的错。我们说一个事情,一般不是好就是坏,“悔吝”呢,实际上是指的吉凶之间的中间状态,有些事情有点“悔”,心头有点后悔、不舒服,还有点“吝”,就是还有点缺陷、不完满,心头还留有遗憾。这些结果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吉凶悔吝”的这些结果呢?就是“生乎动者也”,就是从“动”中而来。
人一动,就要生吉凶,所以我们打出一卦,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动爻,吉凶往往就在动爻上面体现。我们生而为人,任何人都逃不出“吉凶悔吝”的这些结果,我们人一动,按照佛教的说法,动则生业,你会有业力,那么业力所致,就有人生的种种境遇。所以我们在这个事情上面,确实要把人生看开、看透,要趋吉避凶,就要培养这种洞悉世间万象的智慧。

既然“吉凶悔吝,生乎动者”,那我不动行不行?看起来行,实际上不行。为什么呢?人一生下来,哪有不动的呢?不可能不动。生老病死那就是动,喜怒哀乐那就是动,吃喝拉撒也是动,所以动就要生业,不可能不动。即使我们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呆在屋子里面,你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思维不动、念头不动、妄想不生,所以不动根本不可能。
成都有一个现代诗人叫张枣,比我这一辈年龄大一点,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现在定居欧洲,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镜子》,内容就是一个人,每天呆在屋里没有事干,就成天照镜子,其中有一句诗非常出名,“当我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满南山。”这一句诗非常出名啊!是中国现代诗当中的经典名句。这个句子虽然看起来很美,很有禅意,但是仔细想想,一个人就这么静静呆在屋里,只要你的思维停不下来,吉凶悔吝就都在里面。不信你每天照镜子,日复一日,就会看见头发也慢慢变花白了,皱纹也慢慢多了,这个时候就回忆、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那真是一言难尽!
总之,你想要不动,你想生而为人却没有吉凶悔吝这些东西,那是不可能的。不动不行,关键怎么动才行。《易经》里面多次提到要“慎动”,上传第八章里引的好几个卦都是要我们要“慎动”。为啥要“慎动”呢?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如意者仅一二,我们看“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称得上好的也就是“吉”,占整个结果的四分之一,其它的凶、悔、吝,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们要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定要谨慎,一定要看准,不要随便乱动。不仅这样,一个人呆在家里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候,也不要一个人胡思乱想。越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越要“慎独”,把我们脑袋里面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一定要关照好,看清楚它,管理好,不然的话,就像张枣的那句诗一样,“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就落满南山”,后悔有什么用呢?梅花都落满南山了。所以是,“吉凶悔吝,生乎动者”,我们尤其是要慎动、慎独。

以上摘自: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九)_xuexi学习

资料二:
以下摘自:《12辟卦的应用·一动不如一静》
现在回过头来说,用在卜卦算命上,也有一个哲学的原理,先要了解,这就是《系传》二章所说的,现在我们继续讲《系辞》上传第二章: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这就是哲学问题了,这是说人类文化。我们人类认为的吉凶,好的或坏的,以哲学来说,没有绝对的,而是根据人类本身利害的需要;我们得到,便觉得是吉,失去便觉得凶,但这并非绝对。譬如说得病,这个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失意也不一定是坏事。所以对于古文,不要仅在文字表面上读过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处包涵了很大的哲学思想。可见吉凶只是根据个人的观念而来,而悔吝就是忧烦愁虑之象,虞即虑。前面说过,卜卦的结果,不外“吉凶悔吝”四个字,没有六个字,换句话说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好,一个是坏,——或吉或凶,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为“悔吝”两个字,是忧虑。在《易经》中一方面是小心,如卜到一个卦是悔吝,就是有烦恼,事情办不通,有困难。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经》只有四个角度,吉凶悔吝。这吉凶悔吝怎么来的,下传有两句话:
“吉凶悔吝者,生手动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再说任何一动,坏的成分四之三种,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种,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如此而已。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业的道理都说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于动。动就是变革,变更一个东西,譬如创业,譬如新造,这个动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虑。所以学了《易经》的人不卜卦,因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于易者不卜”,用不着卜了,看现象就明明白白了。

《易经》的“吉凶”智慧

《易经》的“吉凶”智慧
人人憧憬“心想事成”,孰料不如意十之八九。所谓“心想事成”,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真实的,“事与愿违”如影随形。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往往太骨干,从而觉悟“事与愿违”是常态。

我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最大的意义是给予我们一个前进的方向,一个奋斗的目标。希望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未来是坎坷的。
总有些时刻你会不再相信,可在心底又不停的追寻。后来,你还是豁出去了,在每一次求索中,遭遇太多的不可控。没有谁知道明天是天堂还是地狱,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现在努力,跑不过时间就跑过昨天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都有愿望落空的窘迫,还有不愿面对失败的恐惧。但,只要还存有一点希望、还没有心灰意冷、还没有碰得头破血流,执着与勇敢的人,总会义无反顾的去追求。直到自己身心疲惫、筋疲力尽,仍要借助睡梦苦苦追寻。
大多数人不能用意志影响现实,他们写下一个意图然后又擦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很傻,他们做不到。然后他们“见贤思齐、不甘落后”又再写,再擦去。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能做到,所以真的“心想事成”,终究没做到。
可见,“心想事成”末必都是好事,“事与愿违”可能不是坏事。其实,天道无吉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丁俊贵
一、天道无吉凶
自然现象,本身并没有吉凶的分别,站在人类的立场,才有吉有凶。有所得为吉,有所失即凶。
吉,即顺从易经所说的道理。系辞上传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指上天所佑助的人,必定顺应天道,所以吉祥而无所不利。
人们通常把“吉利”连在一起,实际上,吉是吉,利是利。吉无不利,并不是利都是吉。有些利带来吉祥,有些利反而导致不吉,也就是凶。 同样的道理,凶必然是害,而害并不一定为凶。有时候看起来是害,结果却带来吉祥。善恶也是如此,善未必吉,而恶也不一定凶。
从《易经》的道理来说,一阴一阳的变化,无论如何都是善的,并没有相对的恶。只是人不喜欢的,就把它叫做恶。社会上有善有恶,则是人与人之间纠缠不清的结果。
二、吉凶以情迁
命运的吉凶,都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吉凶的变化。
《易经》曰:“吉凶以情迁。”的确,如果我们总是大发雷霆,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无礼,对自己也是一种祸端。所有的坏情绪,终究都要由自己买单。而一旦保持情绪的稳定,便会发现那些烦躁的事情,不再来困扰自己,反而会招来福气。
那我们应该如何控制情绪呢?很简单,在每一次发脾气之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在气什么?生气可以解决问题吗?有没有比生气更好的方法呢?
其实,我们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因为冲动二字,而当我们度过最关键的冲动时刻,心绪静下来,内心和谐了,那就是情绪最好的解药。
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才是一切福气的源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无道之人去激化矛盾,有道之人会化解矛盾。和谐是人类生命的真缔,能不争不斗,就不争斗。不争是一种大道境界,更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气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和气只是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体会大道生命力的柔性之美。这里所说的“和谐”也不只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
您跟有些人和事过不去,那些事情必然跟您过不去。只有和谐的心态,才能引发出和谐的事态。某人过去总有很多朋友给他打电话,聊一些没用的话题,特别耗费自己的时间,每天都被搞得很疲惫,不能安心做事。致使他非常厌恶,但又不好意思拒绝,每次都是生着暗气与朋友闲扯一番。有一天,他去求助一位修养很高的人,那位高人说道:“这不能怪你的朋友,是你的心念出了问题,心能转物。”那人不解地问道:“心能转物是什么意思呢?”高人答道:“当你越是知道心念的重要性,你就越知道在生活当中我们真的不需要生气。你想要做什么事情,你就问问自己的心念想不想去。一切的事情都是因心成体,当你的心念非常坚定的想做一件事情,不管碰到什么,总有方法可以处理和解决。如果你的心念不坚定,你会发现总有障碍。”
你生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与你的心念背道而驰,这才是你生气的根源。你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你应该问问你的心念,想做就认真做,不想做就应该停一停。永远要使自己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才符合道。
情绪并非不可控制的野兽,学会控制情绪,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你的福气会越来越多。人生路上的最大敌人,不是能力,不是条件,也不是别人,而是情绪。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别让坏情绪左右了你的“吉凶”。
三、趋吉避凶的智慧
《易经》里面所讲的吉凶的意思,是你如果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为你一定会有所得;你如果不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凶,因为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受不住。
什么是有所得?即使生意亏本了,也会有所得,因为亏了本,学到了经验,长进了,这对于自己的成长来讲就是有所得;被别人骗了,也会有所得,因为自己的品性变好了----本来他骗我,我就要骗他,现在他骗我,我也不骗他了,这不就是得吗?当然,这些行为都必须是依易理而行才可以。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领导对你好,你就不长进了,放纵自己,养成很多坏习惯。相反,领导一直督促你,对你很苛刻,你就会学到一身的功夫。利是害的来源,害才是利的基础。按照《易经》的思维,把利跟害结合在一起,就会慢慢得到正确的观念。
一个人成功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马上失败。你成绩不那么好,别人不会追赶你,你成绩优异,所有人都追赶你,你就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如果你这一次排名第一,你要知道很多人都在默默的努力,发奋地学习,只有一个期望,就是想超过你。因此,我们千万要记住,做任何事都为所当为,少问结果。人生是积极向上的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
做一件事情,先问问自己心里有没有梦想,有了梦想你就没有什么吉凶了,没有梦想你就会有吉凶。如果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那不管失败成功都要做,不要再去考虑结果是吉还是凶。人一旦有了吉凶的观念,就表示已经不是最高等的了,已经来到中等了,如果不敢说吉凶是自己在定,而是相信吉凶是命在定,那就更下一等了。
所以,人分三种。一种人认为吉凶是命在定,这是最差的;一种人认为吉凶是自己在定,这还不错;一种人认为根本没有吉凶,做任何事情都遵循为所当为,如果当为,就算舍生取义也是死得其所。
自然是没有吉凶的。一朵花开了又谢了,它本身并没有好,也没有坏;一只兔子死了,没有凶;一只虫生了,也没有吉。这些都没有吉凶。
吉凶是人才会产生的感觉。一只动物跟你很有感情,它死了,你会觉得很难过。一只动物跟你一点感情都没有,死就死了,你不会觉得怎么样。所以,同样一条狗,为什么有人讨厌它,有人喜欢它?因为不同的人,对狗的感情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抱着一只狗,比跟他妈妈还亲,比对他爸爸还好,你也不要笑他,也不要生气,因为他是存心气他父母,迟早他会自作自受。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平常心,追求大家公认的、正常的、合理的东西。
人生不要跪求大吉大利,但要慎持无咎。《易经》所说的无咎,意指一个人会犯错,但是犯错后会改正补救,然后就无咎了。这个世界上哪有不犯错的人?你说你不犯错,那指定是认识不够缺乏自知之明亦或是自欺欺人沽名钓誉。
《易经》里面列举了很多错,到最后都演化成无咎,是因为人知道错后会去补救。善于补救,才会使损害降低到最小,这是生而为人该尽的责任。
有时候夫妻吵架,丈夫学西方的模式说:“太太,我最爱你。”太太心里想,你讲过好几百次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丈夫再学西方的方式道歉说:“太太,我对不起你。”太太心里想,老这样对不起就算了?有没有别的表示?所以这种西式行为对中国人是没有效果的。夫妻吵架后最好的方式,是丈夫倒杯热茶给太太,什么话都不要讲,太太拿双拖鞋给丈夫,十分钟以后两个人就有说有笑了。
无咎,就是不后悔,也不找借口。《易经》里面经常出现两个字,一个叫悔,一个叫吝。悔是从心,就是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后心里面真的想改过,而且会用实际行动来补过。吝是找借口说:我不是有意的,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吝”字上面是个“文”,下面是个“口”,意思就是嘴巴找很多理由来掩饰过错,心里面却完全没有想要改过的念头,仅是一味的文过饰非罢了。
人在很顺的时候容易大意,讲话就随便了,然后就变成凶,这是人生的规律。因为自我放纵,会在无意当中得罪很多人,这些被你得罪的人就会反扑,于是凶就来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样呢?你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后悔----我真的对不起人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那样刺激人家,然后勇敢地面对这种挑战,去化解当中的问题;另外一种是找借口----我骂他不对,可他也骂过我!他当年骂得比我凶多了,我现在骂他有什么不对?……
《易经》的奥妙就在于运用大自然中的规律,来贯通掌握人类社会的规律。大自然中月圆则缺,潮起潮落,而人生的悲剧,也在吉凶悔吝中,无奈地重复着。
吉生吝,吝生凶,凶生悔,悔生吉。当一个人很顺利的时候,他就开始吝啬,能帮忙的也不愿意帮忙。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凡是穷人大都乐意帮助别人,很大方。而有钱人多半不乐意帮助别人,很吝啬。有人解释说:反正穷人没有钱,就是通通给别人也没有多少;有钱人则会想,我有这么多,给你还得了吗?现实就是这样,有钱人很吝啬,没钱的人反而很大方。如果有钱人能够不吝啬,穷的人能够合理的节省,那么整个世界就改观了。这称之为“反之道”。说的再清楚一些,《易经》中的爻辞,告诉你这样做的同时,就是告诉你如果不照这样做,你还有另外一条路走。《易经》是有选择的,当它说这样会吉的时候,就在告诉你,你如果不这样,则一定是凶;当它说这样会凶的时候,你就知道反其道而行就会吉。所以,一切都是你自己在决定,不是所谓的命运在安排。
什么叫趋吉避凶?就是要从吉凶悔吝的循环里面挣脱出来。怎么才能做到呢?答案很简单,只要能后悔在先,不要后悔在后,就可以了。
吉、悔常用的时候,吝、凶就可以减少。常将吉跟悔联系在一起,当我们顺利的时候,先不要太高兴,应该想到自己这样顺利,会不小心得罪很多人,然后倍加小心,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如果你赚了大笔的钱,一回到老家,就把新房子高高盖起来,你就无意中得罪了左右邻居。因为你让邻居们都没有面子。你有钱了是不是?你可以盖高楼是不是?你笑话我们是不是?你欺负我们是不是?如果邻居们产生这样的想法,自己迟早要吃苦头。
古人赚了钱回家也要盖高楼,但是有一个过程,不会什么都不顾,自己想盖就盖,而是首先请左邻右舍吃饭。传统思维是,别人一请他吃饭,他就开始想:为什么请我吃饭呢?想来想去大家就有数了,知道你这是为了自己家要盖新房子。喝酒吃饭的时候,主人一句盖房子的话都不讲,而是问左右邻居:“您最近怎么样?小孩怎么样?”绝不讲自己的事情。这时候其中一定会有人说:“你发财了,应该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而且你家人口多了,平房不够,最少得盖三层楼。”主人一定说:“不行不行,万万不可,我们这么久的邻居,要同甘共苦。”马上会有人说:“你不能这样啊,事情有个先后,你先盖起来,我们再学你的样子,不也很好吗!你客气什么?”主人此时会更推辞说:“不行不行,你们的好意我领了,但是我做人不可以这样。”马上又有人会敬他酒:“我们全村就靠你争气了,你再不盖高楼的话,我们全村都没有面子。”“好,为了全村的名誉我就盖!”主人这时候不能再推辞了。这样沟通下来,发财的人会得罪谁呢?而今天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不懂这一套,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要记住,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尊重你。
《易经》告诉我们,要想趋吉避凶,就要跳出吉凶悔吝的旋律,做到后悔在先。当我们取得成就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得意忘形,要尊重别人。当我们获得财富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丢掉勤俭的好传统,要尽力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必须养成习惯,讲话之前先想想时机对不对,这个时候讲这句话合不合适。虽然很多人说要爱护自己,其实人对自己是最残忍的,该睡觉时不睡觉,吃饭时一定要吃十分饱,然后一直说肚皮撑,谁撑的?都是自己撑的。
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分身份、时间、地点和场合,称之为“当位”。德不配位,必为灾殃。孔子只要当天参加过丧礼,他那天绝对不会唱歌。如果场合不对,身份不对,时机不对,再好的话也不能讲,如果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就为“不合时宜”,从而产生一大堆后遗症。
一个人若能做到时时刻刻谨慎,不乱说一句话,不乱做一件事,即使会有难,也可以避免掉,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完全是自己可以做主的,跟命运一点关系都没有。故曰:“我命由我不由天。”
丁俊贵
2020年9月20日

《易经》系辞上传诗解2观象玩辞知悔无咎

《易经》系辞上传诗解2观象玩辞知悔无咎

题文诗:

圣人设卦,法天择地,观象系辞,而明吉凶,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吉凶也者,失得之象;

悔吝也者,忧虞之象;变化也者,进退之象;

刚柔也者,昼夜之象.六爻之动,三极之道.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易之序也;所乐而玩,

爻之辞也.君子真情,有动有静,动静适时,

居则观象,而玩其辞,动观其变,而玩其占,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彖者言象,爻者言变.

吉凶也者,言其失得.悔吝也者,言其小疵.

无咎也者,善补过也.列贵贱者,存乎其位;

齐辨小大,存乎其卦;辩吉凶者,存乎其辞;

忧悔吝者,存乎纤介;震惧无咎,存乎其悔.

卦有小大,辞有险易.易辞也者,各指所之.

君子戒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二)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1)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2)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3)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5)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6)

〔注释〕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辞:于卦爻之后系属其文辞,在此句“吉凶”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释文》)。以上下文义考之,似当以虞说为是。

(2)吉凶:善恶。吉,善。凶,恶。悔吝:悔难。悔,恨(改正错误,凶变吉)。吝,通“遴”,行难(坚持不改,吉变凶)。虞,度,欢虞。吉凶悔吝,为《易》之辞。失得忧虞,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忧,吝象虞。

(3)变化:指六爻之变化。亦即《系辞》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爻者,言乎变者也”。进退:由爻之变化而产生。阳动为进,阴动为退。刚柔:指阴阳二画,阳刚为“—”,阴柔为“--”。

(4)三极: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画,上画象天,下画象地,中画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为下象地,三四为中象人,五上为上象天。

(5)居:静处。安:依。序:次序。虞翻认为当作“象”。依据下文“君子居则观其象”,故认为作“象”为胜。然案之《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价,震无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耫”,有玩味、玩习之义。《 列子 ?黄帝篇》“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张湛注:“玩,习也。”乐:一本作“变”,案下文“动则观其变”,“爻者言乎变者也”,似从“变”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辞。佑:保佑。

〔译文〕

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因 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三)

缘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释〕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断之义,此指彖辞。言:说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辞。变:指刚柔两画的变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齐: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阳卦大,阴卦小。辞:爻辞。介:微小。此指“悔吝”处“吉凶”之间细小界限。震:惊惧。

③险:凶恶。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适。

 〔译文〕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阴阳爻画)变化的;吉凶,是说明事务失得的;悔吝,是说明有小的过失。无咎,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所以贵贱的分列,存在于所处的爻位;齐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辩别吉凶,存在于卦多辞中;忧虑悔吝,存在于(吉凶之间)细小的界限;戒惧而无咎,存在于能够悔改。因此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易》辞,就各有所指向。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