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男生的名字古代怎么说,古代礼貌的问别人名字

2023-09-25崇庆运势网热度: 13923

用文言文的形式问别人姓名

1. 请教对方姓名用古文怎么说

初次见面说“久仰”;

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

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

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

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

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

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

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

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

赠送作品用“斧正”。

2. 古代问别人姓名时怎么说

古代询问姓名的谦词:

尊姓、贵姓、台甫、大名、尊讳、芳名、台篆、雅篆……

古人注重名声,一般第一次相见都会自报家门。

一般来说,不能直接问别人姓名,而是采用间接办法。一般都是报出自己名号,侧面打听对方名字。

可以问:“敢问阁下尊姓大名”,“在下某某,不知足下名讳”。兄弟贵姓,家住何方?请教兄台尊姓大名?请问阁下高姓大名?一般是:请问贵姓。

古时候那自不会当面询问女子姓名,那样会让对方认为自己轻浮,女子的三从四德也使她们少与男子来往。

晚辈见长辈,会先报家门,长辈可以不用说。

扩展资料:

古人称呼别人用语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

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

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

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尊称

3. 怎样用文言文告诉别人名字几点去一个地方

原文:孙晷(guǐ),字文度,吴国富春人。

晷为儿童时,神明清审,志气贞立。及长,恭孝表约,学识有理义。

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

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

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

时年饥谷贵,有人偷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译文:孙晷,字文度,是吴国富春人。孙晷还是儿童的时候,内心聪明精细,志气坚定。

长大了,他对待兄长恭敬,对待父母孝顺,衣着简朴,学识有理论深度。虽然家资丰厚,但是孙晷常常穿着布衣,吃着粗糙的食物,亲自到田野里耕作,诵读诗书也没有废驰,高高兴兴地有自己独到的收获。

父母的起居饮食,即使是兄弟们亲自馈赠的,孙晷也不离左右地照顾。富春一带车路少,出门动不动就要经历江河,而他的父亲难于经受江海的风波,每次出乘坐篮舆,孙晷都亲自服侍,所到这处,他都会藏在在人家门前、树下、篱笆或屏风休息、等待。

他的哥哥曾经多年患病,孙晷亲自扶持伺候,药的甜苦,他都一定要尝一尝、看一看,跋山涉水恳求医生登门为哥哥医治。孙晷看见别人吃不饱,穿不暖,都会周济赡养他,乡里赠送给他的东西,他一概不接受。

亲朋中有几个穷苦的老年人,经常来向他索要东西,人们大多嫌弃怠慢他们,但是孙晷看见他们,总是高兴、恭敬地很,冷的时候与他们同床而卧,吃饭就与他们共同使用器皿,或者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别人穿,把自己的被子推给别人盖。当时年成歉收,谷价很高,有的人就偷割他家的稻谷,孙晷看见了就躲开他,等着他离开了才出来,然后自己了些稻谷给那人送去。

乡里邻居非常感激、惭愧,没有人敢再来侵犯他的。(本人自译,个别地方可能不确,仅供参考。)

4. 用古文的形式描写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

描写外貌的:

中:

只见

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

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

手持

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绵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背后扎八背护旗,威风凛凛。

头顶华冠,身穿蟒袍,脚蹬足靴,左手扶膝,右手持书,美须迎风吹起

披烂银铠,裹赤帻,横

骑花鬃马

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形容性格的:

拜师:

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5. 自我介绍可以用什么形式写(例:文言文形式)

自我介绍有五种形式 1、工作式:适用于工作场合,它包括本人姓名,供职单位及其部门、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

2、问答式:适用于应试、应聘和公务交往。问答式的自我介绍,应该是有问必答,问什么就答什么。

3、应酬式: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这种自我介绍最为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你好,我叫xx 。”

“你好,我是xx . “ 4、交流式:使用与社交活动中,希望与交往对象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它大体应包括介绍者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及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如”你好,我叫xx,在xx工作。

我是xx的同学,都是xx人。“ 5、礼仪式:适用于讲座、报告、演出、庆典、仪式等一些正规而隆重的场合。

包括姓名、单位、职务等,同时还应加入一些适当的谦辞,敬辞。如”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xx,是xx学校的学生。

我代表学校全体学生欢迎大家光临我校,希望大家。

“ 旦掸测赶爻非诧石超将 望采纳。

6. 古代怎么问别人名字

古代问别人名字的方式有:

1、兄弟贵姓,家住何方?

2、兄台,冒昧问一句,您贵姓?家住何方?

3、请问阁下高姓大名?

4、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5、小娘子芳名是何?芳龄几许?家住何处?

古人注重名声一般第一次相见都会自报家门,不会当面询问女子姓名,那样会让对方认为自己轻浮,女子的三从四德也使她们少与男子来往。

扩展资料:

1、古代询问姓名的谦词:尊姓、贵姓、台甫、大名、尊讳、芳名、台篆、雅篆等。

2、古代人在跟其他人对话的时候是绝对不会直呼其名的,直呼名字是非常没有礼貌的,除了图穷匕见,拉下脸来要拼命了,否则是不会直呼别人大名的。直称姓名时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3、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

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古代的女子若要问男子的名字该怎么问啊?

公子,敢问尊姓大名。
不过,古代女子是不可以问男子名字的。

你叫什么名字,古代说法

女子可以是敢问姑娘芳名,男子可以是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古代问名字怎么问比较诗意的语言?

问女人,说法是:姑娘芳名,小姐芳名,小娘子芳名,夫人芳名。
问男人,说法是:先生尊姓大名,公子尊姓大名。

请教别人名字的文言文

1. 请教对方姓名用古文怎么说

初次见面说“久仰”;

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

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

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

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

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

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

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

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

赠送作品用“斧正”。

2. 请教一篇古文的名字

文章是 曾子杀人

游子是 曾参就是曾子

曾参岂是杀人者?

据《新序。杂事》记载:

曾参在郑国居住的时候,有一个和他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只管泰然自若的织她的布。停了一会,又有人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不相信,还能平静地织布。又停了一会,一个人又对她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扔下机杼跳墙逃走了。

这个故事说明:流言可畏。所以,曹植在他的《当墙欲高行》中说:“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李白也在《答五十二雪夜独酌有怀》中写道:“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谣言能够迷惑人,让最相信儿子的曾参的母亲也不能置之度外,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3. 古代问别人姓名时怎么说

古代询问姓名的谦词:

尊姓、贵姓、台甫、大名、尊讳、芳名、台篆、雅篆……

古人注重名声,一般第一次相见都会自报家门。

一般来说,不能直接问别人姓名,而是采用间接办法。一般都是报出自己名号,侧面打听对方名字。

可以问:“敢问阁下尊姓大名”,“在下某某,不知足下名讳”。兄弟贵姓,家住何方?请教兄台尊姓大名?请问阁下高姓大名?一般是:请问贵姓。

古时候那自不会当面询问女子姓名,那样会让对方认为自己轻浮,女子的三从四德也使她们少与男子来往。

晚辈见长辈,会先报家门,长辈可以不用说。

扩展资料:

古人称呼别人用语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

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

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

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尊称

4. 请教大家一个文言文翻译~

一、文章翻译:

从前有个县官,遇到一件凶杀案件不能判决,(且)牵连的人员天天增多,于是就到城隍庙中去求梦。他梦见一神灵(给他)带来一只鬼,这鬼头上顶个瓷杯,杯里种着十余棵竹子,(竹子)青葱翠绿招人喜爱。梦醒后(县官)便检查案件中有个姓祝的嫌疑人,“竹”“祝”音相同,(县官便认为)梦中的意思就是这嫌疑人。便尽力去追查嫌疑人,(但)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再次检查案件中有个名字中带“节”的嫌疑人,县官心里暗念道:“竹子有段节,一定是这嫌疑人。”便尽力去追查这嫌疑人,也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这样这两嫌疑人经历危险而幸存下来了。县官再也没有破案的计策了,于是便把这案件当疑案上报,请求别人搜查捉拿杀人犯,(但)最后也没有找到杀人犯。

二、

1、曩:(从前) 决:(判决 )

缉: (搜查捉拿) 卒:(最后)

2、梦醒后(县官)便检查案件中有个姓祝的嫌疑人,“竹”“祝”音相同,(县官便认为)梦中的意思就是这嫌疑人。

3、C、东拉西扯

5. 请教几个文言文翻译

1、那么秦国最想得到的,各诸侯最害怕发生的,本来就不在战事上。

2、如果(我们)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担心秦国军队的到来。

3、不知道句子的意思,疑难不能理解,有的人询问老师,有的不向老师请教。

4、有时天空中一缕长烟,明亮的月亮照及很远的地方。(翻译的不是很好)

5、云朵霞光时明时暗,偶尔可以看到。

6、这种疾病,江南的人,常常回患有。

7、到了孝文王、庄襄王,在位的时间比较短,国家没有什么危难。

8、到了始皇帝,振奋六代余留下来的忠烈,挥动长鞭来统治全国。

9、(好好)侍奉自己的老人,也要如此对待别人的老人;(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要如此对待别人的孩子。

10、(他)不是来买蚕丝的,是来向我求爱的。

翻译的不是很好,是根据我上高中时的记忆写的,希望可以帮到你吧。

6. 您台普怎么称呼

确实是询问名字的敬语,但是你的字错了…… 台甫 táifǔ 敬辞,旧时用于问对方的表字 例:请教尊姓台甫? 台甫即表字,又称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现在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

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7. 文言文中怎样称呼朋友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古人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豀)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

8. 请教几个文言文翻译..

1、我不敢忘记上天降下的灾祸,怎敢忘记君王的大恩呢?(《国语·吴语·诸稽郢行成于吴》)

2、吴王说:“子胥大夫何必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于是答应了越国求和。(《国语·吴语·申胥谏许越成》)

3、(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就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是统一天下的帝王伟业。(《史记·商君列传》)

4、(客人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长地叹息说:“唉呀!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离开秦国潜逃到魏。(《史记·商君列传》)

5、但最终还是在秦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故的呀!(《史记·商君列传》)

6、(李姬)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李姬传》)

7、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李姬传》)

古代问名字怎么问

“敢问阁下尊姓大名?……幸会,幸会”
一般来说,不能直接问别人姓名,而是采用间接办法。比如,先报上自已姓名,别人就不好不说自己的姓名了,通常绕着说,如下面对话:
——在下西川广安府人士,‘邓’姓,小字‘润之’,敢问阁下(足下、兄台)何处高就?
——幸会,幸会,在下湖南韶山人士,‘毛’姓,小字‘介石’,蒙童授业(就是教师之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