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蔡崇达多少字,蔡崇达讲命运讲什么道理

2023-10-18崇庆运势网热度: 8265

蔡崇达的阿太真有其人吗

蔡崇达的阿太真有其人。

阿太,一个活到99岁、名叫蔡屋好的闽南海边小镇渔家女子,是蔡崇达非虚构散文集《皮囊》书中的主人公,也是蔡崇达长篇小说《命运》的主人公阿太,原型是蔡崇达母亲的外婆。

《命运》是蔡崇达的长篇小说处女作。8年前,销售量过400万册的《皮囊》,让年轻的作者蔡崇达成为现象级的传奇。8年后蔡崇达让《皮囊》中的主人公阿太,在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命运》中,回忆她99岁的人生经历,阿太站在命运的入海口,回望人生路上水恶山高,随时要去见先人的阿太,亲昵地喃喃自语:“其实真正是我亲生的,只有你啊,我的命运”。

《命运》故事背景

《命运》的开篇中,蔡崇达就感叹:在他的家乡离世是个技术活。阿太从六七十岁开始,和一帮姐妹组团去乡邻的厅堂—感受人在离世时的情景,在作者诙谐的文字里,巷子口那个把床搬到厅堂三次的老人,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在厅堂的床上躺了一个月,在有马来西亚回来的亲人陪伴中,日复一日没有“脚一蹬”,又不得不下床抽闷烟,这该来的死咋不来呢?

那一刻陪伴围观老人的亲人,先是不约而同的欢呼,片刻间又陷入悲伤中。当老人的床搬到厅堂,该来的亲人都来了,时间恰到好处地“脚一蹬”,或许不是技术活、是可遇不可求的命运?蔡崇达6岁时,阿太就和他讲人的死亡,并带着幼儿的他去见证过—厅堂床上老人的死亡过程。

命运蔡崇达讲的什么故事

命运蔡崇达讲的是阿太一生故事。

它以九十九岁的阿太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小说中的阿太,原型正是蔡崇达母亲的外婆。

出生于福建小渔村的阿太,15岁时被预言命里“无子无孙无儿送终”。为了改写这个命运,她做了一个女性所能做的全部努力,包括孕育子女、收养孩子,与艰难且无常的生活抗争,将自己的人生谱写成一首“命运交响曲”。

作者的话:

蔡崇达说,这是阿太与命运相处、和解,最终“生下”命运的故事。

《命运》很好地讲述了这样一个主题,“阿太的形象蕴含着民间伟大的生命哲学和生存智慧,这是非常精而且值得大家关注的。”

“阿太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却会以一言一行给你力量,成为你心底的压舱石。像阿太这样的很多老人都是如此,那种坚韧的力量,是用生命活出来的。”蔡崇达说。

他透露,每写完一本书,自己每隔半年就会重读一遍,回想彼时写书的心态和情境,“我只能说我尽力了,《命运》这本书也是,是我那时尽我所能完成的。”

分享活动现场,蔡崇达表示,这部作品起心动念于三年前,也是对当时自己生命中遇到的诸多命题——故乡与远方、理想与现实等等的回答。“家乡蕴藏着许多宝贵的生命秩序、精神秩序,它会带给我们坚定的力量。”

​蔡崇达: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特斯

文/蔡崇达

三十岁生日那天,我恰好在伦敦。规划的行程,是去大英博物馆打发一整天。

大英博物馆的主展厅不定期会有展览,那一天的展览名为“living and dying” : 长长的展台,铺满了各种药丸和医疗器械,每一列都隶属于最下面标注出的一个个主人公——这里陈列着已逝去的人们自认为生命最美好、最痛苦时刻的照片,以及,他最后时刻的面容。

看着这一张张面孔,我突然想起重病八年、已经离世的父亲,他恰是在三十岁那年有了我这个儿子的。

我当时来来回回地阅读这展览上的每张照片,每段人生,忍不住揣想,当时的父亲应该也和三十岁的我一样,已经度过了人生的懵懂期。世界已经帮他剔除掉天真的虚妄,岁月也悄悄开始把他的脸捏出折痕,当时的他应该已经和真实的世界迎面撞上。他是否已经找到办法和自己身上的欲望讲和?他如何理解这个朝他的人生扑面而来的新生命?后来的命运如何潜伏在父亲周围,然后一点点把他最终捕获……

我才发觉,我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的看见并理解他。

而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异常难受。

我常对朋友说, 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就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显然,我没能“看见”我的父亲,也已经来不及这样去看父亲了,他已经从我的生活中 退场 。我开始担心,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错过更多的人。我惶恐,犹如一种根本的意识,就这么植入了内心。

从伦敦回来的一个月后,我试图以仅有的记忆构建一篇文章,尽可能地去寻找父亲,抵达父亲,看见父亲——便是《残疾》 。这是挽留,告别,也是对内心惶恐的交代。

也是从那篇文章开始,发生出一种紧迫感: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 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写这本书,就不仅仅是“自己想要做的一件事”了,而是“必须做的事情”了——我在那时候才恍惚明白写作的意义—— 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更完整的路径。

这样的认识下,写作注定是艰难的。

在正式从事媒体工作之前,我是个文学青年,之所以做媒体,最初的原因是为了养活自己,同时暗自怀抱着的目标是:以现实的复杂锻炼我的笔力,然后回归文学。在做媒体的这十一年里,我写了二百六七十万字的报道,这让我明白,媒体写作另外有复杂宽广的空间,也让我自以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笔力,可以面对自我,面对我在乎的一切人。

然而当我真正动笔时,才发现,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写别人时,可以模拟对象的痛感,但最终不用承担。而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每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或许这才是写作真正的感觉。也才理解,为什么许多作家的第一本都是从自己和自己在乎的部分写起: 或许只有当一个写作者,彻彻底底地解剖过自我一次,他书写起其他每个肉体,才会足够的尊敬和理解。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些文章就像是从自己骨头里抠出来的。那是因为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拓”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和感受。我是在写《母亲的房子》的时候,才真正看见并理解,母亲那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在写《皮囊》时,才明白阿太试图留给我的最好的遗产;写《我的神明朋友》时,才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帮助才能让自己从情感的巨大冲浪中逃脱……这次的写作让我最终尽可能地“看见”我想珍惜的人,也让我清晰地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照映出彼此,温暖彼此。

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我因此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蔡崇达

2014年11月11日

《命运》txt全集下载

命运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命运
作者:天空流浪者
第一章 序
更新时间2003-12-28 19:35:00 字数:16
 天空总是那么蓝,
第一章 (重新开始)
更新时间2003-12-28 20:56:00 字数:19
 看着手里精致的项链,我有些疑惑,“
第二章 (会飞的小人)
更新时间2003-12-28 21:26:00 字数:18
 我走出房间,看着这个奇异的地方,
第三章(激斗)
更新时间2003-12-28 23:24:00 字数:19
 我小心的将撞晕的小人拿了起来,放在
第四章 (改变)
更新时间2003-12-29 3:17:00 字数:19
 就这样我和这些自称是精灵的小家伙们
第五章 (遇妖)
更新时间2003-12-29 17:08:00 字数:37
 “佛德,谁让你跟我来的?”看着我恶在我的眼上。一阵凉凉的感觉,我睁开眼
第六章 (不请自来的房客)
更新时间2003-12-29 20:11:00 字数:18
 “啊,还有,小姐你的尾巴也很好看
第七章 (进化)
更新时间2003-12-30 2:25:00 字数:18
 “看不出迷人的狐狸精还这么擅长家
第八章 (苦命的人)
更新时间2003-12-30 20:33:00 字数:18
 “太出乎意料了,”我和丽儿围着佛
第九章 (宣传战)
更新时间2004-1-1 4:10:00 字数:17
 “丽儿、佛德!现在我们面临危机
第十一章 (选择)
更新时间2004-1-3 21:31:00 字数:17
 我象往常一样在客厅喝着丽儿泡的……

2022年最火的新书

《命运》、《明克街13号》、《老五》、《渴望生活——梵高传》、《幸福之路》

1、《命运》:蔡崇达继《皮囊》之后的又一优秀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中国女性“阿太”跌宕百年的人生,内容深刻、饱含哲思。虽然只是流水账似的记叙,没有刻骨铭心的渲染,但仔细品读,如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苦难。

2、《明克街13号》: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极其舒适,西幻背景仅仅是为了避免和谐神兽,外国人名丝毫不影响观看,阅读门槛比《诡秘之主》相对低一些。

3、《老五》:看书的名字就知道,主角是一个低微渺小的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人。但是,从我们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老五甚至还是我们身边的佼佼者。老五,从小品学兼优,甚至还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单纯善良的老五,一进社会就跌入了遍布荆棘的现实。

4、《渴望生活——梵高传》: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是其年仅26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八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

5、《幸福之路》:罗素探索现代社会幸福问题的经典生活哲理书。全书简明扼要地分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两大部分,不去讲高深的哲理 和枯燥的说教,而是直接反思生活中最常破坏幸福感的消极心理因素。

《皮囊 》蔡崇达——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

读完蔡崇达的《皮囊 》,感触颇深,摘选了一些对我有触动的文段,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想。
◆序: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

◆序:认心、认人的《皮囊》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有吗?有的吧。——你都有点像祥林嫂了。好吧好吧,我信了。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下地狱或上天堂或在荒野上游荡?我读古人的记叙,总觉得,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皮囊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母亲的房子

>>我想象着,那一座座房子里住着的不同故事,多少人过去的影子在这里影影绰绰,昨日的悲与喜还在那停留,想象着,它们终究变成的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墟。

>>我知道,其实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小镇一样: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种种美好。

◆残疾

>>我因此开始想象,当自己驾驭不了身体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的境况。我觉得有必要体验到其中种种感受,才能照顾好这样的父亲。

>>我知道自己应该是准一家之主了。像一个急需选票的政客一样,要马上察觉这几个人的各种细腻表情,以及各种表情背后的真实心境,然后很准确地分配精力,出现在他们的身边,有时,为他们快速拍板一个决定,这决定还必须配合慷慨有力的腔调,像念台词一样,字正腔圆地说出来。这样的戏码,我们自己都察觉到,如果突然跳脱出来看,该是多么的不自然、蹩脚甚至可笑。作为不专业的演员,我们越来越难以投入,慢慢有不想演下去的不耐烦。更重要的是,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似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我投入到似乎都忘记,那终点注定是失败,注定是一场无法承受的剧痛。

>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台风在于我从来没有悲伤的色,直到那一年。

>>挫败感从那一个个细微的点开始滋长,终于长成一支军队,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医院一楼是门诊大厅和停尸房。可以随意打发的疾病,和已经被疾病废弃的身体,比邻而居。生和死同时在这层盛放。

>我厌恶这种感觉,就像你按照自己的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

>家属们一般忧心忡忡,病人们为了表现出果敢,却意外地阳光。每个病人都像个小太阳一样。当然,代价是燃烧自己本来不多的生命力。

>>假装,一点悲伤都没有。

◆阿小和阿小

>>我知道他活在一种想象出来的幻想中。我担心他的这种热望,也会把我拖进去。

感悟:作者用一段经历,三个人,他自己,阿小,老家阿小,各自的前后经历,交集分离,讲了一个挺现实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路要走,你得找对自己要走的路,别幻想别人的路。其实我挺佩服“我”能在小小年纪想明白这一道理。

>因为我察觉到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躁动。

生活各有不同,你如何选择与经历。也许都有无奈。

◆天才文展

>> “所以我们要创造我们的生活。”这句话,我每一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时我想,怎么能有一个人,把这么矫情的话这么认真地说出来。但我得承认,他说话的时候,有那么一两秒,我脑海里晃过诸如草原、大海、星空……此类很浩瀚的什么东西。

>>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厚朴

>>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我自己也一直警惕地处理着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任何不合时宜的想象都是不需要的,因为现实的世界只有一个。

>>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自己虚弱,终究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但有力量了,或坚持久了,或许反而能成为众人追捧的魅力和个性。

>>他以为自己做着摧毁一切规矩的事情,但其实一直活在规矩里。我以为自己战战兢兢地以活在规矩里为生活方式,但其实却对规矩有着将其彻底摧毁的欲望。

>>在北京的时候,我偶尔会想起厚朴,犹豫着要不要鼓励他来到这样的北京。北京这个梦想之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厚朴天然的生存之所,然而,我也知道,在北京发生的任何理想和梦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甚至奋不顾身的实践。我隐隐担心,厚朴这几年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中,而不是切实的实现里。我没把握,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 “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更辛苦地攀爬,但可以看到每一步,都确实指向一个个看似庞大但又具体的目标。”

>>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笔记:更多的像后者,厚朴,hope,幻想,不切实际,压抑,规划不明晰。

>或许,我和厚朴生的是同一种病。

感悟:从阿小这一章节开始,作者写文展,写厚朴,我将其归纳为与人生道路选择相关的问题,作者在对自己与这些人的经历在进行梳理,思考自己与其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包括思想上的行动上的,通过这些描述,为读者呈现了不同人的人生选择,为之奔波的状态,并从此奔向不同的人生道路,惶惶而难再遇。

◆海是藏不住的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

>>我一直觉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

>>一潭池子里的水和放在观景台上的水,永远是池子丰富也美丽。就一个池子,它里面的各种生物以及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故事都可以让一个孩子开心一个下午,而城市里的孩子只能盯着被安排好的景色开心这么一瞬间。

◆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

◆回家

>>在祖父祖母的墓地,这些与你血脉相连的宗亲跟着不变的礼仪祭拜完,也各自散坐在这高台上,像是一起坐在祖宗的环抱中,共同围绕着这个埋葬着祖宗的冢。

>>那一刻我会觉得自己是切开的木头年轮中的某一个环,拥挤得那么心安。

>>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我反而觉得生才是问题,人学会站立,是任性地想脱离这土地,因此不断向上攀爬,不断抓取任何理由——欲望、理想、追求。然而,我们终究需要脚踏着黄土。在我看来,生是更激烈的索取,或许太激烈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任性。

◆火车伊要开往叨位

>>当暮色渲染了整个视野,轰轰的火车把我拉出城镇,目光可见的,只有模糊的山色中零星的灯光,橘色的夕阳下,缎子一样的河流,以及孩子影影绰绰的嬉闹。

>>作为游客,惬意的是,任何东西快速地滑过,因为一切都是轻巧、美好的,但这种快意是有罪恶的。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风景,无论对当事者多么惊心动魄。

>>任何事情只要时间一长,都显得格外残忍。

>>我才明白,我此前并不是接受旅游这种生活方式,我那只是逃避。虽然我反复告诉自己,既然人生真是个旅途,就要学会看风景的心情和能力。但我始终接受不了,活得这么轻盈,轻盈到似乎没活过。其实我并不愿意旅行,其实我更愿意待在一个地方,守着我爱着的人,生根发芽。

>>物都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想要活得轻松便要学着妥协

>>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这本书开头的几部分对我的触动不太大,但是从阿小,厚朴,以及之后的几章内容对我的触动挺大,也是因为我正在经历这一时段,没有像文中的我一样有切实的目标并努力执行,抱有幻想,有些不切实际,任性,对待一些事情不认真,逃避很多事情,缺乏行动力。

还是要坚持呀,文静同学❤

❤很喜欢的一张动图,喜欢这只可爱的小鸡弹跳的状态,虽有暗夜风雨,但也有明媚阳光为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