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先生算出成吉思汗,算命的能算出来身体问题么

2023-10-13崇庆运势网热度: 3195

历史上死因最悲剧的帝王

据说,史上死的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对骂的吵架。最后司马同学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俺不理你了!俺那么多妃子,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
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开始琢磨了,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现在我这么年轻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将来等我老了,还有好曰子过啊?!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妙,最后,张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司马同学给活活捂死了。可怜纯真的司马同学,为了小两口拌嘴得这么一句气话,丢了几辈次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
据说,史上死的最离奇的,是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
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一代国君,上了年纪,多少有点老年病。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腻味了,跟国君说,您老啊,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姬老先生一听当然不痛快了,到了当年新麦子下来的时候,把算命的招来,捧着饭碗说:你看,你说我活不到吃新麦子,我这就吃给你看!不过,你得先给我死,谁叫你算得不准!说罢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
姬老头子端起饭碗,刚要吃,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说,不成,我得先去上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出去了。左右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国君回来,咋回事呢?私下分头去找,宫里哪儿都找不到,最后,在茅房,发现了姬老先生,原来掉进了粪坑里,已然了。后来有人赞扬说,姬老先生是第一个殉难于厕所的帝王。汗一个...
其实俺心里一直有个疑问,2000多年前的厕所,真的有那么落后吗?连一国之君都要蹲坑,难道就没有马桶吗...再汗一个
一向以文笔简洁有力著称的《左传》,仅用了一句话描写这一事件:“将食,涨,如厕,陷而卒”...狂汗不已
不记得谁问过我了,什么叫傻缺?我说,好像就是傻帽加缺心眼儿吧。我觉着,以下两位可以竞争死的最傻缺的
一位是秦国的君王秦武王赢荡(先汗一下,这位国君的名字有够“X”啊)。其实这位国君多好的前途啊,17岁即位,年轻有为,秦国也国势鼎盛,诸侯皆惧。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有点傻缺,喜欢跟人家比力气,见什么都不服不吝,尤其看不得大玩意。23岁那年外出,看见人家洛阳的大鼎,较上劲了,听说姓孟的大力士能举起来,非说自己也能举起来,结果还真举起来了,可是没抗住,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搁着当时医疗条件也差点,没过两天就死在洛阳了。
前两天在中体网上看见了一篇文章,还说秦武王举鼎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举重比赛,我汗,那照这么说,赢同学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出国参加比赛献身体育事业的举重运动员喽,看来,虽然傻缺,意义非凡啊...
另一位最傻缺奖的候选人,汉武帝的儿子,名头够响的吧,广陵王刘胥。这位刘同学也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
可是您再能耐,也不能喜欢这么变态的活动吧。刘同学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打架。据说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个很大的熊苑,里谩颉蚩养着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白熊...白熊?!谁知道呢。总之,刘同学成天啥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跟熊掐架,还为此请了老师。隔三差五的,进熊苑去揪出一只熊来一顿胖揍,英雄啊!
8过泥,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刘同学遇着厉害熊了,打着打着,被狗熊给挠死了... 你说堂堂汉武帝,多英明天纵啊,怎么有这么个宝贝儿子...
当然了,还有一个皇帝,他死的就有意思了,就是明朝四大疑案的”红丸案”,说的是明朝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在位仅29天,就是春药吃多了,连驭数女,结果精流不止,最后死亡,真真正正的精尽人亡:)对这几个皇帝来说,他算死的比较值得的一个了。
还有一位明朝的正德皇帝,此同学没有什么别的嗜好,唯爱做木匠活,也就是搞点创造发明、研究工作什么的,最后竟坐着自己“研制”的舟儿掉在御花园的湖泊(水塘?)给淹死

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说谁。

是传说中有一位算命先生给 蒋 介 石算命,对他的忠告:胜不离川,败不离湾。他也就可以维持统治地位,也就是原话中的也可坐稳皇帝位。但蒋介石不听忠告,胜利后即还都南京,没有在四川坐稳,所以导致他失去大陆,后来蒋想起这说法,于是精心经营,固守,终于没有再次成为丧家之犬,而在台善终,成为了割据政权的皇帝。现在回过头看,老蒋抗战胜利后不出川,最终也可能会失败,只不过他不至于困守孤岛,而是可以学刘备,三分天下,做一名更大的割据政权的皇帝而已。

算命先生随便掐算,就能算得让人信服,背后有何奥秘?

算命先生随便掐算就能够说的让人信服,这里面其实有两个原因。虽然如今大街上算命的情况越来越少了,但是在以往的时候,算命先生的出现还是非常频繁的。最主要的是,每当算命先生随意地“掐指一算”,就能够完全的捏准陌生人的命运,说的让人十分相信,让人不禁啧啧称奇。小编是个实打实的“圈外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奥秘,只在这里说一下道听途说的观点。

第一个原因就是算命先生非常会察言观色。在算命的过程中,算命先生往往会观察你的表情。在说到要点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流露出笃定的神色;而说到模棱两可处时,被算命者也一样会表现出疑惑不解的表情,这些都给了算命先生一个判断的机会。于是通过慢慢的讲解和不断的确认,最后的结果往往就会让人十分信服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算命先生在算命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正明先生往往会对你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环境,提出一定的问题。例如你的家里是否养了一些宠物?如果你回答确实养了宠物,心中就会对这个算命先生感到十分的信任,认为他算命是十分准的。如果你回答没有,那算命先生就会建议你最好不要养或者养一个宠物,并补充一些理由。这也能让被算命者感到有道理。

当然,有关算命先生算命准确的奥秘,说法有很多,小编也只是听说的罢了。社会中有很多招摇撞骗的人士,但是也不能排除有真正懂得算命数的人。即使小编个人不相信,也不能妄自否定,只能说说自己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看法。是真是假,只有命运自身和算命先生知道了。

历史上属龙的10大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有很多社会承认并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人,也有一些是历代的皇帝及思想家家等。根据属相划分来看,历史上 属龙 的10大名人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欢迎读者朋友阅读。
历史上属龙的10大名人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由和尚变成皇上的唯一一人。

王守仁(1472--1528年)即王阳明,明代中期哲学家、思想家、 教育 家。

魏忠贤(1569--1628年)明朝末期最为著名的宦官,一手遮天,残害忠良。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清代书分录学家,乾隆年间著名大学士,大才子。

龙班超(32--102年)东汉名将,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

马超(176--222年)马腾之子,三国时期蜀国大将,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谢安(320--385年)东晋杰出的家、名宰相,著名文人。

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唐代名臣、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萧观音(1040--1075年)辽国女音乐家,诗人,辽道宗懿德皇后,北国第一美女,文武德才兼备。

丘处机(1148--1227年)宋末元初诗人,道士,师从王重阳,曾应召往西域,劝戒成吉思汗。
历史上属龙的名人介绍之帝王将相
朱元璋

公元1328年,农历戊辰(龙)年,安徽濠洲钟离一家朱姓贫农,当新生命呱呱附地,适逢 风雨交加,雷电大作,男孩出生时一道闪电直刺窗内,民间术士以为真龙出世,父母和乡邻都对这个孩子另眼相看,他就是朱元璋,因为生于8月初八,故而幼名朱重八。

相传这消息曾传到统治者耳朵里,他们千方百计地想除去"真龙"。一次他们请了一个算命先生,料定某月某日某时"真龙"骑马必经过某地,官府派了百余精锐士兵等到了一天,后无精打采地回来了,说一个骑马的人也没见到,只有一个小孩骑着一根五、六尺长的竹竿走过。算命先生捶胸跌足道:"天意!天意!孩子的竹为马,他就是将来的天子啊,今日良机错过,大元气数尽了。"

这里有许多附会、迷信的内容,但朱元璋小时候就已成为孩子王却是事实。他十四岁那年已成为一个精悍深沉、英气勃勃的少年了,偏偏这年江淮大旱,颗料无收,朱家本来就穷,朱元璋父母又染上了瘟疫,双双去世。朱元璋走投无路,便投到附近的皇觉寺里当了一名小沙弥,后来庙里也断了香火,他只得拿着钵盂游方化缘,这才度过了灾年。

1347年,17岁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家乡已成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郭子兴的据点,朱元璋蓄发还俗,加入了反元队伍,以自己突出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干,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郭子兴还把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了他。到期1355年,年仅27岁的朱元璋已官至大农民政权的左副都元帅,郭子兴和他的长子郭天叙相继病死战死后,他更成了这支农民军的实际领袖。

在元末并起的群雄中,朱元璋并不算强大,刘福通、张士诚、徐寿辉等农民军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远远超过他,但他善于审时度势,寻找时机,向元薄弱的地区发展。儒士朱升向他献上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条帝业妙策。使朱元璋的队伍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有充裕的时间性和精力用于发展生产,缩小、减少了元的注意力,取得了壮大队伍的实效。在以后的几年间,尽管他的已扩展到足以称王,自成一体的地步,但他仍然打着小明王韩林儿的旗号培杆自己的,甚至在小明王遭到了张士诚围攻时,还亲率大军北上救援,这招一石二鸟,既把小明王控制在自己的掌心,又取得出小明王其他部下的支持,他的更加庞大了。所以当他水电平群雄,逐败元军后,便轻而易举地借口接小明王从滁州来南京议事,中途凿沉坐船,除掉了小明王。这是已没有任何一支力量可以阻挡朱元璋改朝换代的步伐了,1368年朱元璋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1398年,70岁的朱元璋因病去世,他的一生功过,成为后人反复评说的话题。

班超

班超祖籍扶风安陵,生于公元32年,这一年是农历壬辰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龙年,他有个哥哥叫班固,是东汉著名历史学家,所以班超字叫仲升,仲者,老二也。

班超从小勤奋好学、崇文尚武,立志要象西汉通西域的张骞那样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那时候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西域重新陷入匈奴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与中原音信隔绝,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受阻中断。公元73年,东汉决心重新打通西域,派窦固带领军队分道出塞进攻匈奴。初出茅庐的班超在这次战役中崭露头角,他以代司马的职务,率偏师千余人侧击伊吾卢,策应主力,在巴里坤湖大败匈奴军队,为战役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委他36人组成的特使通好西域各小国。

班超等人先到了鄯善,鄯善王对他们热情相迎,可是不久就冷淡疏远他们了,班超觉得事出有因,派人暗中查访,原来在他们到达的第二天,匈奴使者也率百余人到了鄯善,形势对一鄯善起了变化--匈奴人多,东汉人少;匈奴人近,东汉人远,所以鄯善王的态度有了转变。班超立即召集随行36人,仔细地分析了形势,有人提出匈奴人多,鄯善王又明显地已倾向于匈奴,留在这里凶多吉少,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班超不同意,他说:"鄯善王一开始对我们很诚恳的只是匈奴使者来了之后慑于匈奴的威胁才不敢接近我们,要是我们这时候退缩,不仅完不成通好西域国的使命,而且还会使各国小看我们,丢了汉人的脸,所以我们只能进,不能退!"大家经过一番议论都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吩咐,让他拿主意。班超果断地下达命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天我们就杀死那些匈奴来使!"他把36人分为2 组,一组10人,在匈奴驻地上围潜伏,华丽人一面大军鼓;其余的人纵火杀入匈奴营地。当夜大风,火借风势烧得匈奴来使措手不及,加上外面鼓声震天,仿佛汉军主力从天而降,顿时斗志松懈,自相践踏逃窜,结果30余人被子休养,百余人被烧死。第二天鄯善王得到消息,震惊之余又十分佩服班超的大智大勇,当既决定脱离匈奴,通好东汉。

之后,班超继续向西到达于阗,杀死了匈奴派在那里的"监护使",争取了于阗王;第二年又消灭了匈奴在疏勒的傀儡政权,重立疏勒人拥护的新王。打通了丝绸之路。

班超完成使命,公元75年他接到趄迁要他回京的命令,准备回京,西域各族人绵延几百里挽留他,有的还抱着他坐的马足不让走。班超不忍忤了民意,伤了民情,只好向朝迁修书说明情况,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30年,30年间,班超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只有一支千余人的"老兵"队伍,但始终能够控制西域的局势,表现了他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才能。公元102年,年过古稀班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京城洛阳,不久即因病去世。

属龙的帝王将相还有三国名将马超、晋武帝司马炎、唐宰相李辅国、宋真宗赵恒、宋钦宗赵桓、清太宗皇太极、清仁宗嘉庆皇帝、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大革命时期中共向忠发、抗日名将佟麟阁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潘自力、张云逸、滕代远等。
历史上属龙的名人介绍之文人墨客
蔡元培

在近现代的中国,有一位属龙的著名的教育家,不仅以其创办、改革新式教育的成绩蜚声海内外,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他那独特而丰富的经历--由教育总长而 出国 留学 ,由留学而北大校长,再出国留学,再任教育总长,也是在中外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1868年出生,他幼方块字诗书,博学多才,30岁前就官至清的翰林。1898年因看不惯清朝廷的腐朽和顽固,辞官回乡提任绍兴中西学堂的监督,开始了他创办新式教育的历程。1902年他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宣传民主革命。满清被推翻后,他抱着"教育兴国"的思想,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的第一任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主张打破"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体系,建立体育、智育为主的强兵富国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由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年过不惑的蔡元培流亡在国外,边留学边考罕西方的教育制度。

1917年初,蔡元培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按西方的模式,揉和进自己的民主思想,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提出了"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立同、刘师增、鲁迅等名家到北大任教,造成了新 文化 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充分条件,并支持和参加者了五四爱国民主运动。他在任6年,成绩显著,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招来了军阀的嫉恨,1923年,他被迫再出国留洋。

1927年,国民鉴于蔡元培在教育界德望重,请他回国担任国民大学院院长,不久又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主持全国的教育和文化学术研究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与宋庆龄、鲁迅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致力于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病逝于。

郭沫若

原名开卢,号尚未武,四川东山县人,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1914年赴日本学医,回国后从事新诗创作,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个人第一部诗集《女神》,在文艺界有较大影响。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从事史学及甲骨文、金文研究。抗战爆发后回国领导抗战文艺运动,推出《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宣传爱国思想的历史剧。1949年后担任全国文联主席、副、副委员长,科学院院长等职务,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

除文学之外,郭沫若在史学方面有三大贡献:他在第二次旅日期间完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史的划时代菱;他的〈青铜时代〉确定了中历史分期的标准;他的〈甲骨文字研究〉开创了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局面。

 
历史上属龙的10大名人有哪些相关 文章 :

1. 历史上属龙的名人

2. 中国有什么属龙的名人

3. 属龙天蝎座名人有那些

4. 历史上属牛的名人有哪些

5. 1988年属龙人的性格

丘处机让成吉思汗节欲、戒杀,成吉思汗为何信任他?

许多人听说丘处机,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小说中,丘处机被描述成一位武学名家,还是民族英雄。而历史上真实的丘处机,虽然不会飞檐走壁,但却熟知医理;虽然没有手持刀枪保家卫国,却凭一张嘴皮子,让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同样造福了苍生。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现山东栖霞)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思想家。他在73岁高龄时,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他以此爱民而闻名世界。

2015年12月7日下午,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介绍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其中提到,当她面临研究困境时,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她灵感,从而发现了青蒿素。

葛洪并不简单,他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建立了一套道教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在他之后,道教代有才人出,到了蒙元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丘处机了。

一,拜师王重阳

丘处机出生于登州栖霞县(现山东栖霞),从小父母双亡,遍尝人间辛苦。他只身栖身于村北的公山,靠亲戚接济,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丘处机年纪虽小,生活虽苦,对自己要求却很高,据说他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竟然将身上为数不多的铜钱一次次从山崖上扔下来,然后再去寻找,直到找到为止。后来,他向别人回忆童年,就把这段时光神仙化了,说自己儿时是“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

1166年,年仅19岁的丘处机入道于宁海昆嵛山(位于现山东牟平东南)烟霞洞,用一年时间在洞中苦修。

一天,他听说全真教的创立人王重阳(1112—1170)来到了宁海,就赶去拜王重阳为师。

王重阳当时已经焚烧其在终南山的居处“活死人墓”,到山东传教,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丘处机、郝大通和马钰之妻孙不二七人为徒,世称“全真七子”。

王重阳给丘处机取名处机,让他从此以丘处机之名行走于江湖。丘处机入王重阳门下,可谓是鱼儿入了大海,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王重阳见他不识字,就教他认字、读书,让他负责一些文书工作,迫使他提高文化修养。丘处机记忆力极强,过目不忘,很快就学会了作诗,这成为他此后与人交往、传播教法的重要手段。

1170年,王重阳病死,丘处机等几位弟子扶灵柩回王重阳老家陕西终南县安葬,随后便到各地传法。在“全真七子”的带领下,全真教迅速发展起来。

例如玉阳子王处一,他修行采取的是一种极端的方法:曾于悬崖突起之上,面对深渊,一足独立而神情自若,任凭大风吹起他的衣襟猎猎作响。观看的人无不瞠目结舌,以为神仙,所以人们又称王处一为“铁脚仙”。

二,创立全真教龙门派

全真教信众日多,加之当时山东一带已经成为金、南宋、蒙古等多股的交战之地,人们怨声载道,希望寻找心灵寄托。于是,全真教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有了巨大发展。

丘处机则到了磻溪(位于现陕西宝鸡境内),隐居苦修6年,“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人称“蓑衣先生”。1180年,33岁的丘处机又迁居龙门山(现山西河津西北)继续苦修,并在那里创立了全真教龙门派。

1188年,丘处机受金世宗召赴燕京(现北京),奉旨雕刻王重阳像,还奉旨主持了金世宗的诞辰“万春节”醮事,对金世宗作出了“持盈守成”的告诫,从此丘处机在金朝名声大振。1203年,全真教第四任掌教刘处玄去世,由丘处机接任新掌教。

三,拒绝金朝与南宋

1214年,“红袄军”杨安儿等人在山东起义,统治者派军镇压无功而返,无奈求助于丘处机。据说丘处机一到,起义者纷纷“投戈拜命,二州(登州、宁海)遂定”,可见丘处机和全真的号召力,也引起了金和南宋统治者的注意,主动来笼络丘处机。

但是,丘处机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善于审时度势,有自己的考虑。1216年,他拒绝了金朝的邀请,理由是:“我遵循天理而行,若天让我去则不敢不去”。

1219年,他拒绝了南宋的邀请,理由是:“我的行动取决于天,不是你们这样的人(指南宋使臣)能够知道的。到了留不下来的时候,我就去了。”丘处机看似把一切责任归之于虚无缥缈的“天”,但实际上,他也时时刻刻关注着战局,早已看出金和南宋败局已定。

此时,远在万里之外的成吉思汗也得知丘处机的大名,他的近臣刘仲禄曾举荐丘处机,说此人已有300多岁,有保养长生之术。被疾病折磨并垂垂老矣的成吉思汗一听此话,大喜,赶紧让辅臣耶律楚材起草一封“邀请函”,极尽谦虚之能事,希望丘处机“暂屈仙步”,西行去见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派来的使者刘仲禄也很精明,说话是绵里藏针:“名扬四海,皇帝特下诏书,让我来请,说无论多久,必须要完成这个任务。”还说他们一路走来,有的地方将领要带成千上万的军队来迎接丘处机,被刘仲禄一一回绝了,最后只是带了20个人来迎接丘处机。这话明显带有威胁的意味,丘处机一看没有退路,就决定西行会见成吉思汗。

四,劝说成吉思汗

1220年正月,丘处机以73岁高龄,率尹志平、李志常等18弟子,由莱州(现山东蓬莱)出发至燕京,出居庸关,北上至克鲁伦河畔,一路向西,到了镇海城(位于现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境内),这座城是当时连接中亚和蒙古高原的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据点。

在这里稍事休息后,师徒一行人又向西南越过阿尔泰山,至赛里木湖东岸,又向西穿越中亚到达兴都库什山西北坡之八鲁湾行宫(位于现阿富汗境内)。1222年四月初五,在走过了大约3.5万里路后,丘处机总算在八鲁湾行宫,见到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与丘处机初次见面的对话很有意思。成吉思汗说:“其他国家邀请您,您都没去,现在您不远万里而来,我表示嘉许。”丘处机也很会说话:“我乃是山野之人,奉诏而赴,这都是天意呀!”

成吉思汗很高兴,赐坐,设宴款待丘处机一行人,直截了当地问丘处机:“您远道而来,有没有带来长生之药给我?”丘处机回答:“我只有养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

道家以炼丹为要,历代皇帝都想长生不老,以永享其福,所以很多方士也迎合了皇帝的这一心态,不断号称自己有长生不老之药,秦皇汉武都被他们愚弄过。所以,当丘处机说自己没有长生不老之药时,体现了不谄媚的本性,并抱着必死之心。

丘处机这样恰恰符合成吉思汗崇尚诚实的性格,也是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蒙古社会“说谎者死,故莫敢诈伪”。所以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回答不但不以为忤,反而“嘉其诚实”。此后,丘处机多次向成吉思汗论道,重要的有3次,即农历九月十五夜、十九夜、二十三夜。

对于丘处机的论道,成吉思汗很满意,命令左右之人不要说出去。丘处机论道的重点主要有3点,即节欲保身、好生恶杀和敬天爱民。丘处机的养生之道八字以蔽之,即“去奢屏欲,固精守身”。

丘处机对成吉思汗说:“陛下修行之法无他,当外修阴德,内固精神耳”。所谓“外修阴德”,就是要好生恶杀,“恤民保众,使天下怀安”;“内固精神”则要节欲,“省欲保神”。丘处机看到了成吉思汗妻妾成群的状况,便提醒他应该有所节制:“虽不能全戒,但能节欲,则几于道矣!”

除了告诉成吉思汗修身养命之方,丘处机还费尽口舌讲述“治国保民之术”。当时成吉思汗正在征伐花剌子模国(现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几乎每天都有战斗。丘处机就经常劝他说:“若想得到天下,关键在于不要嗜杀。”成吉思汗进一步问统治的妙方,丘处机说要以敬天爱民为本。

对于丘处机的这些建议,成吉思汗非常慎重,让左右记录成书,以备随时翻看,并用以训诸子孙。成吉思汗尊称丘处机为“神仙”,采纳了他的很多建议,比如要蒙古民众孝敬父母,成吉思汗采纳并遍谕全国。

有一次打猎,成吉思汗马失前蹄,跌倒于下,但是野猪却没有向他进攻,丘处机就趁机劝成吉思汗好生恶杀,为此成吉思汗说:“但神仙劝我语,以后都依也。”自此之后两月不出猎。成吉思汗曾对大臣们说:“汉人尊重神仙,犹如我们敬天。我现在愈发相信乃天人也。”

在短暂的接触中,丘处机和成吉思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丘处机完成了此行的心愿,一再辞行,成吉思汗虽不舍,但最后还是允准了。临走之前,他免去丘处机及其弟子一切差役赋税,颁发圣旨,谕令全国。

1223年2月,丘处机启程东返,于当年8月回到宣德(现河北宣化)朝元观。1224年2月,丘处机定居燕京太极宫(后更名长春宫,现北京白云观),并在此得到了成吉思汗的圣旨:“诏天下出家人皆隶焉,且赐以金牌,道家事一仰神仙处置。”这实际上是封丘处机总管天下道教,

之后,成吉思汗又屡次传旨,表达眷念之情,诸如“朕常念神仙,神仙勿忘朕”等。正是在成吉思汗的大力支持下,全真教迅猛地发展起来。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在跟随他西行回来后,写成了《长春西游记》,详细记载了丘处机的这段旅程。对沿途的山川地貌、风俗习惯、信仰,多有记录,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1227年7月,丘处机在长春宫去世, 享年80岁。同年同月,成吉思汗也驾鹤西去。

丘处机一生的志向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最终目的是“欲罢干戈致太平”。丘处机的思想也是务实的、开放的,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曾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hán)(G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历史上的杰出家、军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约在金大定未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翰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鲁之官。又随汪罕与乃蛮部战,战后诸部来附,增强。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汪罕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灭塔塔儿撕四部,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大增。三年,被汪罕发兵掩袭,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备,奇袭汪罕牙帐,灭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灭乃蛮。六年于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蒙古国,即大汗位,加号成吉思,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掌行政司法诸事。即位四年(1209),大举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六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献岐国公主请和,乃退兵。十年复以金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长经历
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汗及族曾祖俺巴孩汗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为纪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生于额尔古纳河北部的河边(今内蒙古 呼伦贝尔 额尔古纳市 莫尔道嘎镇)。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诃额仑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汪罕),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为报复蔑儿乞部抢妻之仇,求汪罕、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数万,突然袭击蔑儿乞部,斩杀许多仇敌,夺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被推为可汗。约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为仇,率13部联军3万之众来攻,铁木真召集诸部兵3万,分13翼(翼,意为营或圈子)迎战,失利退兵,史称十三翼之战。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反而壮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汪罕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
泰和元年(1201),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渐强,引起汪罕嫉恨和敌视。三年,遭汪罕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度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溃散部众4600(一说2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汪罕骄怠不备,夜袭汪罕大营,大溃其众。汪罕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
四年,建怯薛(护卫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号有“海洋”或“强大”的皇帝之义)。将怯薛扩充至万人,称大中军。以兵民合一的千户制编组民众,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命“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为四怯薛长。
成吉思汗立国后,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过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还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来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
成吉思汗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国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乣 音jiǔ 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的北方诸部族人的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
成吉思汗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扫清西征障碍。
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
成吉思汗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亡金朝。
崛起,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生于12世纪60年代初期(1162)。当时,中国北方处在女真族的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还各自独立, 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1146年,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残酷地钉死在木驴之上。蒙古部落联盟曾经组织了多次反抗斗争,他们的几代先人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生的铁木真,自然也将对金国的胜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奋斗目标。
他一直把这个仇恨记在心里,正是这种几代冤仇导致了草原内外的长期征战,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夫人出身于弘吉剌部,同蔑儿乞人赤列都结亲。1161年秋,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在斡难河畔打猎,发现了途经蒙古部驻地的诃额仑。他在几位兄弟朋友的协助下,根据当时的“抢亲”传统,打败了蔑儿乞人,抢来了诃额仑夫人,于是诃额仑成为也速该的妻子。第二年,也速该活捉了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恰好这时第一个儿子降生了。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也速该给自己刚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铁木真”。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被塔塔儿人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死后,俺巴孩汗的孙子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机兴风作浪,他煽动蒙古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他们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
铁木真18岁时,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的可汗。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纠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在铁木真一生所经历的60余场战争中,这是惟一一次没有打胜的战争。
随着自己力量的不断强大,铁木真开始向杀害父祖的敌人发动进攻。打败了主儿乞部,其首领被杀,部将木华黎父子则投到铁木真帐下。后来木华黎成为铁木真的第一名将,被封为太师国王,让他独当一面地经略中原。
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成了12部联军,向铁木真和克烈部发动了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札木合投降了王汗。随后铁木真进攻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战败后服毒,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将射中脖颈,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众就向铁木真投降了。
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手下几员部将如神箭手哲别、纳牙阿等却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英雄。后来远征西辽消灭屈出律的是他们,第一次在西征中哲别和速不台作用最为特殊,追赶苏丹的是他们,活捉秃儿罕太后的是他们,打败罗斯基辅大公的也是他们。
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
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乃蛮部,在乃蛮边界被边将当作奸细杀死,王汗的儿子桑昆也身死异乡。
强大的克烈部被消灭了,铁木真占据了水草丰美的东部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在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蛮部还有力量能够与铁木真对抗,败于铁木真之手的各部贵族先后汇集于乃蛮汗廷,企图借助太阳汗的支持夺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场。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经战阵、不自量力的太阳汗也不堪一击,经过纳忽崖之战,貌似强大的乃蛮部被彻底消灭。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