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四时五行六气燥气,五行四时旺衰

2023-10-13崇庆运势网热度: 1891

如何看待《太平经》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主要是探究人为何会生病,根本原因仍在于精神外散不能内守,导致阴阳失调,缺失中和。人病和天地病均是天地之气的不调所致,人的病气会影响天地,天地不调和的病气也会影响人;人病得治则天地病就会得治,天地无病则人亦不会生病。《太平经》中认为:"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天地人是同根而一气贯通的。在一气贯通的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和而成中和之气,乃生人,人为万物之长,最为贵。"人生乃受天地正气,四时五行,来合为人,此先人之统体也。此身体或居天地四时五行。"人受天地正气而生,身体居天地之间顺应四时五行。人是天地之子,是万物之长。如果人能够处天地间而自正,天下万物都能够随之而正;人如果失职,不光自己被伤且不能长寿,万物乃至天地也会随着人的不正而遭殃,"邪气大作"。

五运六气热化雨化燥化寒化啥意思?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是结合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科学。

即将五运(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气(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配合起来,按干支纪年的顺序和阴阳盛衰、五行生克的关系推断某年的太过、不及,来预测气候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预后。

热化、雨化、燥化、寒化都是中医术语

六气指风、寒、热(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亦称六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

讲的是五运的司化与六气的克胜之气,一般来说师从胜制之气来司化,从克制之气来表现。指出六气的作用,都是归施于被我克之气而发生变化。

所以太阴湿气,施加于太阳而为雨化;太阳寒气,施加下少阴而为寒化;少阴热气,施加于阳明而为热化;阳明燥气,施加于厥阴而为燥化;厥阴风气,施加于太阴而为风化。各自随其所在方位而显示作用。

什么是五运六气

解释自然界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一种学说。
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上各配以天干,来推算每年的岁运。
六气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各配以地支,来推算每年的岁气。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什么?

这本医疗著作,冠名是黄帝,其实并非黄帝所著,相传是成书于西汉,作者也并非单独一个人。而是从黄帝时期开始,传承了几百几千年,跨越了多个时期,收集了多个作者的文字,而汇集成的一本医学著作。

这本书建立了中医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等等,也是从这本书,我们的老祖宗开始了阴阳调和之学说。

这本书结合人体,结合气象,给出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大自然道理,并且鼓励和指导人们在春季夏季注意保养身体生长之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人体秋收冬藏的阴气。也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这种说法是符合大自然规律和人生长状态的,不论从哪方面讲,都适合找我们炎黄子孙保养自己的身体。

老祖宗不光给了两瓣指甲,还给了我们许多的精神财富,用起来,保健康啊!

春夏养阳。

董仲舒的五行说是怎样的?

“在秦汉儒家之人亦为阴阳家之人,儒生亦为方士。例如董仲舒一人即备此四项资格。其书中有求雨止雨之方法,实即方士之方术也。”(冯友兰:《原名法阴阳道德》、《三松堂学术文集》第391 页)董仲舒也不愧为儒家的佼佼者,他对儒家经典确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汉书·司马迁传》引)他的五行观是他以天人相感为基础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的一个开放的板块,似乎可以说该板块是集先秦儒家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学派有关学说之大成。笔者认为,构成该板块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命题,即:1.五行非物;2.五行是神;3.“五行者,五官也”;4.五行是天人相感的中介。兹分述如下:
1.五行非物
《洪范》讲金木水火土五行,没有肯定五行就是五种物体或物质,已如上述。董仲舒在这点上继承了《洪范》的思想。他基本上是把五行当作五种运动形态来看的。
首先,他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方式,所谓“辩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天地阴阳》)。这里的“五行”指的是气化流行的五种形态,即前述高诱注所谓“五气”。
其次,他把火金木水土分别当作“外”于物的宇宙原始状态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指“神”)。他说:“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上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官制象天》)“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天地阴阳》)不过他一方面说人“绝于物而参天地”,一方面又肯定“人为小易之物”(《天道无二》),可见他视人为具双格(神格和物格),犹如他视天为具双格(主格和从格)一样。所以我们也不排除他在某种情势下把五行诸成分视为物的可能。
第三,他把五行当作“天地之气”的五种运动形态,而其中的内容则是儒家道德。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xìng)也,其行(xíng)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相生》)“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五行之义》)《礼记·礼运》中的一句话可以作为旁证:“夫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董氏的前一句话与此句的表述形式相同,而以“天地之气”和“五行”分别代替了“礼”和“鬼神”。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实际生活的影响

春季和一天的寅卯辰三个时辰,就是早晨三点到九点太阳初升,阳关和煦,成少阳、阴阳,少是小的意思,阴阳就是说阳气的量只是一份。

夏季辰巳午未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太阳当头照,阳光强烈,成太阳三阳,太就是大的意思,三阳就是说阳气的量是三份。

秋季和申酉戌三个时辰,也就是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太阳逐渐西沉,阳光逐渐减弱,把它叫做阳明、二阳,明是显著的意思,二阳就是阳气的量是两份。

冬季和夜间,太阳在地球的另一面,地球隔绝了太阳的光和热,于是就有了阴,这个时候阳气浅潜降,阴气主事。

《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与昼夜的关系

《黄帝内经》把亥子丑就是二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叫做太阴,叫做三阴,阴气的量是三份。

子丑寅就是23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把它叫做少阴、二阴,阴气的量是两份。

丑寅卯就是凌晨1点到早晨7点,把它叫做厥阴、一阴,厥是尽的意思,厥阴就是阴气少到了极点,少到了尽头,阴气只有一份。

一昼夜12个时辰中,也就是二十四小时中,三阳各占三个时辰,就是各占六小时。

三阴之间,两两重叠两个时辰,厥阴和少阳又重叠两个时辰,就是四小时,这就是《黄帝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划分。
阴阳是天地之道,无处不在

如果阴阳是对气的质的区别的话,三阴三阳是对阴或阳量的区别,阴阳二气不亢不烈、不冰不寒,是是幻育生命的基本条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也就打上了阴阳的烙印。

那阴阳的烙印在哪里呢?

任何一片植物的叶子、花瓣都有正反两面,这就是阴阳的烙印。

我们肌肉的收隐和束身,肺的呼出和吸入,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气泡的同化和异化,精神状态的兴奋和抑制,觉醒和睡眠等等。

任何一项生理活动都存在着阴阳二气,既相对立又相协调的运动变化,所以说阴阳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阴阳是天地大自然幻育生命的本源,是天地之道,道就是规律啊!

即原本的自然科学属性已经不言自明了,既然阴阳是幻育生命的基本条件,所有的生命都会被打上阴阳的烙印,万事万物也就都有阴阳。

所以用阴阳来解释万物的生成,以阴阳来描述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经络以及病名、病症,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中医说的气到底是什么意思?

阴气、阳气是区分气的性质的,三阴三阳是区分阴阳气的量变的。

现在讲五行又说五行是区分气的运动状态的,运动趋向、运动方向的。

所以有人就说你们中医竟说不清楚,我说哪点说不清楚了,你给我说说你所说的气是什么意思?

经典物理学认为,构成宇宙的三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中医学的一个气字,就包含了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要素,其实物质的,构成宇宙的是气,构成人体的是气,构成万事万物的都是气。

气是物质的,气是协调能力的,我们说这个小伙子很有力气,说明他携带的能量较多,他做的功就多。

当代的物理学家扬起了牛顿力学物质宇宙的信念,认为组成宇宙的是能量,而不是悬浮在虚空空间的物质。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是由看不见的能量所组成的,而不是可感知的物质。

因此在我们的世界中,物质实体是从子虚乌有中出现的,这就是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观点。

所以这个观点认为,能量构成了宇宙万物,物质只是能量的凝聚,是能量表现的一种形式。

而中医学中的气字,就可以直译为量子物理学中的能量。

所以我认为,中医所用的气的概念比经典物理学更先进,能和现代量子物理学比美,和现代量子物理学所说的能量构成万物是一回事。只不过用词不同罢了。

五行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你看这两条原文,一个是说四时五行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一个是说升降出入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

显然,五行就等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五行和升降出入是一回事。

如果大家觉得你这个结论有点不可靠,那我们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到: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不失其宜”和“勿乖其政”的意思是一样的。

它把天地升降就是气的升降出入和“五运宣行”就是五行的交替运行相对仗,这是直接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五行对应起来讲述。

所以通过认真的学习《黄帝内经》原文,大家就可以明白。

由于季节和温度的变化,导致了自然界运动趋向的变化,进而就是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显然五行研究的也是幻育生命的自然条件,就像我前面所说,在不少教科书上说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这五种基本物质地相杂和相合而化生的,这是符合朴素唯物主义的。

大家看看,这种认识和《黄帝内经》在五行本意的理解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是没有学习或者没有理解中医经典的原意的说法。

这种物理的说法招致了当代对中医的诸多诟病,甚至很多人提出五行应当淘汰,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学术界的一种悲哀和无奈啊。

中医经典用阴阳区分气的性质

用三阴三阳区分气的量变,用五行区分气的运动方向,这一学说阐述的是地球上幻育生命的基本条件。

这个条件和美国宇航局在地外寻找人类宜居行星的条件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这就是《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之气’就是天地的能量,‘四时之法’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五行规律。

这个条件失衡就意味着太阳系的毁灭,就意味着地球生命的终结。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超越。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讲述的正是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规律啊,是超越。

五行五色归类的依据

举一个五行和五色的例子。

颜色是光线照在物体上之后,物体表面所反射出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我们人类视网膜上的反映。

这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对人类和动物的细胞有没有作用呢?人们还没有研究清楚,我想即使有作用,这种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就是某种颜色大面积渲染以后,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会有一定的影响。

有人从这样的力学的角度讲述日月星辰的运动和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不同颜色对人体气的运动的影响,这是别开生面,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古人认为,大自然有了阴阳五行才有了万事万物,于是就可以把万事万物按照阴阳五行来分类。

颜色也是事物之一,所以颜色也要按照五行来分类。

一般人们所说的树叶色绿,火焰色红,土地色黄,秋霜色白,都可以理解。

如果按照五材的角度来谈五色和五行的归类,那就以形而下的气来解释形而上的道,肯定不能自圆其说。

我认为,当某种颜色大面积渲染的时候,可以影响人的气的运动,从而就会有心理的和生理的反应,这才是五行和五色归类的依据。

五行五色归类的内在原因

在海滨和大草原,很少有抑郁症的人,草原和海滨大面积的蓝色、绿色的环境令人的气息展发,使人心情舒畅,郁闷得到宣泄,焦虑得到缓解。

红色率即上升,容易使人兴奋。那些特别偏爱红色服饰的人,一般都是气虚的,血压偏低的,精力不足的人。他会本能的选择红色系列的服饰来提高自己气的上升能力。

但是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如果处于大面积红色渲染的气氛中,就会引发狂躁症的发作。于是红色就和上升的火气联系了起来。

白色利于气的内收,就利于人的冷静思考和内省。所以教室、图书馆、会议室和一般的家庭中都把墙壁粉刷成白色,使人能够冷静的学习和思考,于是就把白色和内收的精气联系了起来。

黑色利于气的下降,利于人的步静和安眠,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把窗帘拉上,灯关掉,房间所有的物体没有光源的照射就变成了漆黑一片,人很快就睡着了,于是就把黑色和下降的水气联系了起来。

灵堂的布置只能用黑白二色,它利于人体气的内收和下降,使在场的人能够静下心来,深切的追往比我们先走的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黄色利于气的稳定,给人一种平稳庄重的心理感受,所以古代选用黄色作为皇帝的服饰,皇家居所的主色,它表达了希望统治稳定,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于是就把黄色和平稳的土气联系了起来。

这应当是五色和五行归类的内在原因。

我想强调的是,颜色只有大面积渲染的时候,才能对人的心理和气的运动发生微小的作用。

而不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果实,或者是一棵棵小小的植物,它的颜色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功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