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哲学的实质是什么,易经五行火代表什么

2023-10-18崇庆运势网热度: 14117

什么是五行

五行,也叫五行学说,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概念始于《尚书》,单纯地指代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后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的基础上,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

学说应用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的运行(运动)和循环生克变化所构成,常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五行在人体来讲,代表五脏六腑,各有所属;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脏,这十基本的,一定要非常熟;但是要记得,阴阳可能会互为表里。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特性条件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条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行

中国文化里的五行,指的是哪五行?它是如何定义的?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首先是宇宙的本质是由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随着这五种元素的兴衰,宇宙和自然都会发生变化,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命运,也使得宇宙万物循环不息。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动变化组成的。它强调整体的概念,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其次五行论所确立的五色概念与之息息相关。中国的五行论虽然在战国时期编纂和普及,但早在夏商周之前,五色就已成为崇尚色。从色学的角度来看,五种颜色早在三代前就已经出现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五色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审美标准。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哲学和观念体系,它被历代君王专门用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中国古代的色学,深奥繁复,大有学问。

再者五行相生相抑都是规律,就像太极的阴阳,五行相生的特点。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其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黄金是金属。木为林木,地为地,水养万物,火焚万物。金生水,金是水的意思,所以五行之间是相互变化的。

另外阴阳五行的哲学概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包括艺术。阴阳五行论中象征色的表达,显示了我们先民控制色、协调外界的特殊思维能力,也为我国有色色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及其审美模式的建立。2000多年来,虽然各个流派对它有不同的解读,但还是沿用了作为古人的经验。

阴阳五行说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劳动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与五行是两个基本概念,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五行说

最早系统提出五行概念的是《尚书·洪范》,它指出: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凡是具有生长、开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则均属于土。这已朦胧地意识到世界是由五行物质构成的,把客观世界看做真实的物质。

不过,《尚书·洪范》并没有提到五行是化生万物始源观念,直到周太史史伯才真正把五行与宇宙万物起源联系起来。史伯认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里史伯第一次以“五材”(金、木、水、火、土)作为产生“百物”的物质来源和基础。这种以哲学命题的形式来寻求物质世界多样性统的观念,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

这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阴阳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十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劫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这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这种现象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鬼神致病说

在远古时期,人若生了病,就会认为病是由鬼神引起的,就去请巫师施法来驱魔治病。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说广泛地运用到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医学与鬼神致病说划清了界限。

阴阳五行说是西周时期产生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用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来说明自然现象变化的原因,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构成。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专讲阴阳五行的学派,人们叫阴阳家。这个学派以阴阳五行观念为基础,夹杂一些、和迷信,用以解释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形成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思想体系。当时讲阴阳五行的有两派:一派是五行相生说,一派是五行相胜说。

五行相生说

《礼记·月令》用五行相生说来解释四季的变化。要求人们按照天地四时的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但进而把一切人事都和阴阳五行做荒谬的比附、组合,认为是吉祥祸福的象征,这就变成了神学。

五德始终说

齐国人邹衍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始终说。“五德”即五行,他认为每一“德”主运着一个朝代,每一“德”均有盛有衰,即每一个朝代都有盛有衰,五行有一定的顺序,因此也就发生了朝代有更替的、循环的必然性。按他的说法,黄帝是土德,它的颜色为黄色;夏禹是木德,它的颜色是青色;商汤是金德,它的颜色为白色;周文王是火德,它为赤色。而将来代周的一定是水德。因为木胜土,土胜水,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后来秦始皇就采用这个说法,把秦朝定为水德,衣服和旌旗都改用黑色。魏武帝曹操也号称“得水德而王”。汉朝也有被称为“炎汉”的。这同样是根据五德始终说而来,汉朝为火德,取火生土德之意,故有此称。

这种学说把王朝的更替利五行做荒谬的比附,并说成是无限循环的。这种五行的相胜,亦即五行的运转,是由天神掌握的,是“天”有目的的活动。邹衍不单是以五行相胜解释自然变化,而且用来解释历史的演变。把五行相胜说作为自然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规律,而且是由天意决定的循环规律。一切事物之盛衰灭亡,皆随五德始终转移。这既是神学,也是神秘的历史循环论,但它又说明,任何一个王朝或时代都不是永恒的。

五行是谁提出的?

五行学说兴盛与战国时期,五行对应五德最先是邹衍
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阴阳家创始人,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他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请问算命中的“五行”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算命说:此命五行金旺;日主天干为木;必须有火助,但忌土太多。

(2木 1火 1土 3金 1水,3:5 )

我想请问诸位高人,什么“金、木、火、土”具体指哪些方面呢?请赐教,感谢!!

解析:

《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种,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上古文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现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对我们的关系很大,现在先解释这五个字。
金,凡是坚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时不是现代的科学分类,当时对于物质世界中有坚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

木,代表了树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后,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长起来。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木的功能,生长力特别大也特别快,木就代表了生发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动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热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所以称它们为五行,是因为这五种东西,互相在变化,这个物质世界的这五种物理,互相在影响,变化得很厉害,这种变化,名叫生、克。

易经: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五行?终极意义是什么?

终极意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万事万物讲求中庸,不要极端。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