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变观诸葛,风雷益变风地观姻缘

2023-09-23崇庆运势网热度: 6066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

帮楼主找的,希望有用。 说到“神机妙算”,大家也许会联想到诸葛亮。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被世人所赞叹,被文人墨客所赞美。诸葛亮就好比是智慧的化身!可是,当我读了《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酸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后,我不禁百感交集,对诸葛亮也有了新的看法。 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走,吩咐赵子龙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的一个森林里,与曹操对战。后来,曹操逃脱了。诸葛亮又派关云长在华容道守侯,而关云长念曹操对他有恩,加上曹操对他苦苦哀求,一念之下释放了曹操,带兵回营。到了大营里,关云长向刘玄德请罪。 我静静地读着,思考着……诸葛亮虽说是个用兵如神的天才,可他也有“马有失蹄,人有失足”的时候啊! 我想:诸葛亮既然既然会天算、地算,那为什么不算算身边的大将军关云长呢?似问:诸葛亮知道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那为什么不派重兵防守呢?而要派柔弱寡断,重义气的关云长去防守呢?他明明知道曹操有恩于关云长,为什么还派关云长去,而不派张翼德去呢?如若派张翼德去防守,就可以杀他个片甲不留,活捉曹操。这样一来,结局就大不一样啦!也不用再打仗了,百姓也不会再遭殃了。那么,刘备也许会得到天下。这可见,诸葛亮也有出差错的时候,他并不是事事都料事如神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的神机妙算,主要是靠平时细心观察,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才成为天才的。书读多了,人也就聪明了,经验也就多了。 说起文官第一人,大家都会想起诸葛亮,诸葛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都是智慧的化身,说起他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我也不否认他的能力,才能,和智谋,难道他真的就是比较完美的吗?这里有我对他的一点点看法:诸葛亮与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庞士元为友,非常了解他们,而后来与诸葛亮同事刘备的只有庞统,我觉得这里有他的一点点私心,他怕庞统在取西川上有大功,而在准备攻骆城时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是主将帅身上凶多吉少,而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怕自己得了头功,这里多少有一点诸葛亮的私心,他非常了解庞统的性格,所以这封书信多少有激将的嫌疑,而使庞统死在了落凤坡。本人觉得三国里的文官还是郭嘉郭奉孝是排在第一,可惜英年早逝,可悲可叹。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回答者: 拉风De辉少 - 二级 2008-8-3 10:28
诸葛亮,按照三国志和其他史料记载其实,诸葛亮并非一个完美的军事家。其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外交,内政和发明第一是发明:蜀国地处四川,是个盆地,很多时候,如水利灌溉等都十分麻烦。诸葛亮因地制宜,先后发明了适合当地的水车,运输工具等等,解决了很多农业生产的问题,从而使蜀国经济高速发展。第二是内政,关于内政,1,诸葛亮治理蜀国卓有成效,经济发展迅速。2,协调蜀国内三派的纠纷,问题朝局。3,铲除腐败,严法治国,使蜀国内治安稳定。外交方面,继续发扬联吴抗魏,同时对边远的如南蛮等,采取招安为主,配合军事打击的策略,卓有成效。不过,孔明本人也并非完人,如其用人为亲(用马谡守街亭),排斥异己(把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排挤下野)等,不过,孔明本身,是功大于过的。 还有,关于用兵,实际上,孔明也还是善于用兵的,不过孔明用兵稳健,少用奇谋,很多奇谋实际上并非他的。因此其一生少有惨败,因为用兵稳,即使战况不利,也能从容退兵。 回答者: 帝国づ月长石 - 八级 2008-8-3 10:37
诸葛算是很好的内政人才.其他知识中上之姿. 回答者: shengxiluo - 三级 2008-8-3 12:41
上还不错 人员管理上也可以 战略上有闪光点 但具体指挥作战能力欠佳 回答者: 淘气幽ér - 四级 2008-8-3 12:47
杰出的家。 回答者: 山夕风林 - 四级 2008-8-3 19:38
我推荐易大佬的《品三国》,在第36集到第41集有详尽的讲述 回答者: 490967039_BEN - 二级 2008-8-3 20:07
只是家,不像演义里智力最高 回答者: 哦是的吧 - 五级 2008-8-4 02:25
诸葛亮最大的功绩就是促成孙刘联盟,其他的没什么了 回答者: 源三1234 - 四级 2008-8-4 13:12
杰出的家外交家 回答者: 应彬礼 - 二级 2008-8-4 16:18
历史上,为了躲避战乱,诸葛亮十二三岁时便离开了老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跟随叔父诸葛玄辗转来到荆州首府襄阳。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并没试图借助关系在荆州牧刘表手下捞个一官半职,而是带领其弟诸葛均来到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寓居,十七岁的他,在这一住就是十年。在此期间,他胸怀远志,自比于管仲、乐毅,勤学苦读,躬耕陇亩,拜师结友,对年长的庞德公“独拜床下”,施以晚辈进见之礼,请教众多事理,从而结成忘年之交;与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等好友经常一起切磋学问,谈论国家大事,关系特别融洽。与此同时,他在隆中还喜结连理,重才不重貌,勇担家庭责任。 二十七岁那年,当刘备“三顾茅庐”请教统一天下的方略时,他和盘托出早已在心中酝酿成熟了的战略方针———《隆中对》,刘备听后如获至宝,二人就此结成了“鱼水”关系。在治理荆州的五年中,诸葛亮充分展现自己集贤纳良的作风,积极团结众多荆州士绅,网罗了黄忠、廖立、蒋琬、殷观、刘巴、郝普等大批人才,极大地充实了刘备集团的力量。而当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报仇伐吴,兵败夷陵,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更是恪尽职守、忠贞亮节,全力辅佐幼主刘禅。 在治理蜀国期间,经济上,他提出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采取“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措施;兴修水利工程;铸造钱币,平诸物价;设置“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的生产。上,安民求治以用法,举贤任能以求治。诸葛亮执法如山,赏罚严明。他诛刘封、杀彭羕、斩马谡,以及黜来敏、罢廖立、废李严等,既涉及到皇亲国戚,也有亲随故旧,甚至有托孤重臣。但正如张裔所称赞的那样:“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一片繁荣景象。 在其后的南征时,诸葛亮虚心采纳了下属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致使“南人不复反也。”在北伐过程中,一篇《出师表》,更是通篇凝聚了诸葛亮公忠体国、励精图治的精神品格,展现了他北定中原、谋求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而街亭之役失败后,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破格提拔王平,同时引咎责躬,自贬三等。最后出师敌境,誓不回首之秋,赍志而殁,终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高风亮节,鞠躬尽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历来所追求的四个境界。诸葛亮除了“平天下”没有实现外,可以说其余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主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从修身方面要求自己清静养性,以达到清心寡欲的目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俭的美德。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史料记载,他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他节俭治家,“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他对子女要求严格,明确要求儿子做人要从修身养德做起,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刻苦学习,为将来干一番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要虚度年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一些具体的事件处理中,诸葛亮有所谋划、有所取舍,乃至有些失误都在所难免,也不足为怪。但凭借客观条件所能够给予的历史舞台,经过主观的奋力拼搏,诸葛亮的作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身正气、为政廉洁、执法严明、用心公平、以身作则。只要不标新立异,吹毛求疵,相信历史和后人是能对诸葛亮其人其事作出客观准确评价的。

诸葛亮的用人七观之法是什么? 怎么解释?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向对方提出是非不同的问题,通过与之交谈,观察对方是否志向远大,能否明辨是非,有无宽广的胸怀。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向对方提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追根问底,考其细节,考察其有无灵活应变的能力,有无见微知著的水平。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向对方征询解决问题的计策,考察其是否智谋出众,见识过人。

4.告之以祸难观其勇——告诉对方即将面临的艰难险阻,考察其是否有临危不惧的精神、胆识和勇气。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让其喝醉,考察其酒后的言行举止,考察其品质和本性。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放之在有利可图的位置上,考察其是否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古人曰:“公生廉,廉生威”,只有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人才能做到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委之以事,考察其能否言必行、行必果,是否信守诺言。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位于今湖北襄阳)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军山勉县。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的阻挠。

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专权自态,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态势。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参考资料:诸葛亮 (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百度百科

诸葛亮在正史上究竟是怎么的一个地位

诸葛亮并不是演义中所描写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军政两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为刘备心腹第一重臣的。要说他最大的才能所在,大概是在斗争方面,这就必须要从三大集团的互相倾轧谈起……
刘备手下,最受信任的当然是原从集团,其中,关羽于219年兵败被孙权擒斩,张飞在221年被部将张达、范强所杀,麋竺因为兄弟麋芳投降东吴而“惭恚发病”死去,孙乾在刘备入蜀后不久就OVER了,简雍卒年,史所不载,但也没有他在刘禅朝廷中的任何事迹,估计死在刘备之先。原从集团所剩到诸葛亮时代的,大概只有资格较嫩的赵云和魏延了。
刘备第二信任的,是四川集团,其中,法正死于220年,黄权在刘备大败夷陵后,被迫北降曹魏,许靖和刘巴都死于222年。有分量的只剩下一个生在南阳,但于川中归备的李严了。
这也就是说,刘备死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禅即位,改年号为建兴,当此时也,原从集团已经没落,四川集团有权有势的也只剩下一个李严了。而诸葛亮处心积虑地终于搞掉了李严,才得以总揽朝政。
史载,李严又名李平,刘备病亡,“(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辅政大臣,后又屡次升迁,名爵亚于诸葛亮。但是,在刘禅登基以后,李严的官爵虽然上升,却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实际地位。先是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根本架空他那个军事统帅,继而李严从永安移屯江州,再以抵御曹真南侵之名兵赴汉中,日益接近诸葛亮控制的中枢政权。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更干脆夺其兵柄,只让他押运粮草。蜀道难行,粮草往往不能提前到位,连诸葛亮自己也“每患粮草不继,使己志不申”,现在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李严了,李严不出岔子才怪——而且,如果有人正在找你的岔子,想逃可也逃不掉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关于李严之被贬,史书上说:“(建兴)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乍一看,李严(平)确是罪有应得,粮草押不到前线也就算了,干嘛要骗人呢?干嘛要献谗言召诸葛亮回兵呢?但仔细想想,却感觉疑点甚多——李严何如人也?以一蜀中降将而为刘备重用,使为托孤重臣,诸葛亮也说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不管其人心术如何,起码才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耍出如此拙劣的把戏来呢?正当诸葛亮秉政,后主尸位之际,而能不顾自己亲笔书信还攥在别人手里,就两面大编瞎话,这种所谓“阴谋”,白痴也不会相信!
总之,李严的生涯结束了,诸葛亮变成了蜀汉第一重臣,往好了比是霍光,往坏了比是吕不韦(其实也算不错,没拿他比曹操、王莽,因为他终究有擅权之势,没有逼宫之实)。李严品德不好,也许诸葛亮干掉他是正义之举,但使用那种阴谋诡计,终非君子之所为——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上,本就没有十足的君子,否则肯定活不下去,千万别把诸葛亮当圣人。圣人只有孔子,所以那老家伙根本无法施展他的抱负。
继续,随着诸葛亮的权力稳固,原从集团和四川集团彻底退居二线,荆州帮权倾朝野。总有人赞扬诸葛亮用人唯贤,那么就让咱们先来看看那些“贤”的出身吧——诸葛亮所亲近并一手扶植起来的年轻一代,不外乎继其执政的蒋琬、费祎、姜维,亲如父子的马谡,临终托付以后事的杨仪,以及《出师表》推荐于后主的董允、郭攸之、向宠等。这些人,除姜维是关西降将外,蒋琬零陵人,费祎江夏人,马谡、杨仪、向宠襄阳人,董允、郭攸之南郡人——而零陵、江夏、襄阳、南郡,在汉末同隶属于荆州刺史部,也即他们全都是荆州人,诸葛亮的老乡。原从集团不说了,四川集团名臣济济,又在本乡本土,要说他们的子弟毫无可用者,只好从已经被孙权占领了家乡的荆州人里头挑英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诸葛亮之用人,并非或者起码并非全部的唯才唯贤,而是以集团利益为其基础的。他的斗争能力一流,是勿庸置疑的。
都说诸葛亮是大家,如果这个所谓的“”,是指斗争的话,我们无话可说,可要说主要指民政的话,恐怕孔明戴不上这顶高帽子。诸葛亮的运补能力不错,当他作为地方民政长官的时候,总是能给前方“足食足兵”,大有萧何遗风。可是这运补能力的背后,是靠合理地统筹安排,以及鼓励生产,还是靠的拼命搜刮,可就谁也不知道了。
诸葛亮终于爬上第一高位,当了整个蜀汉的家,收到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上,《隆中对》里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是被暴发户刘备一入成都,大赏军功,搞到国库空虚,虽然后来根据刘巴的建议,发放大钱,平准物价,可那只能是权益之计,长久实行,反而象饮鸩止渴一般。上,蜀法严苛,据说刚一出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后人解释说,是治乱要用重典。可是诸葛亮治理蜀汉十二年,这些政策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经济上搞到只靠向东吴出口蜀锦来维持,他自己也说“益州疲弊”;上一味高压,人才雕零,学术萎缩,连本史书也没有留下——害得身为蜀人的陈寿,苦于得不到足够的史料,竟然写作《蜀书》,是《三国志》中最薄的一卷。一味秉持旧法,毫不应时改变,诸葛亮能算大家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也许,诸葛亮故意维持这种“战时格局”,是为了积聚力量,等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以改变的。可是一则最终北伐也没有成功,他就算有这个心,也成了梦幻泡影;二来讲论历史不能靠猜测,没有体现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说它有,诸葛亮就算把他的长远计划天花乱坠写将出来,也多空想的成分,没有实行,谁也不能说肯定成功,从而给他戴上大家的高帽子。
后主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因为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资治通鉴》还说:“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这历来都被作为诸葛亮治政和用兵高明的一大佐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大多数作者的治史态度都比较端正,不会瞎加篡改,但是“华夷之别”的封建观念都是很浓厚的。他们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觉得中央政权不把他们屠杀干净,就已经很算是善政了。因此,对于诸葛亮征南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是可以肯定的。
南中地区,生产力低下,而诸葛亮才平定它,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究竟有没有搜刮之实呢?而且夷人真的“不复反”吗?《三国志》记载名臣李恢的事迹:“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这肯定是有大肆搜刮的就不用说啦,查李恢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而诸葛亮则死于建兴十二年,所以这次叛乱,应该是在诸葛亮生前发生的。
还有张嶷的事迹中也提到:“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上两证,可以说明,所谓“夷不复反”,完全是虚构的。现在西南地方部分少数民族,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存在,可见西南夷实际上对孔明的印象是怎样的。
谈完了,咱们再来讲军事。首先先要确定,演义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及其过程,十成里有九成是虚构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北伐的,他屡屡进兵,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寸土未得。说诸葛亮是大军事家——完全没有成功的例证,怎么证明他军事能力强?何况仔细分析他的用兵,平庸之处,每每毕见。军事史家李震先生说得好:“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至于演义小说谓诸葛用兵神奇莫测者,乃无根之言耳。”
就以第一次北伐为例。此次北伐,可以说是时机选择得最好的,曹魏以为刘备完蛋以后,蜀中就无人了,根本没有防备,结果被一棒子打懵。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形势一派大好。因此后人评价说,“若(诸葛)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所有也”。可惜,诸葛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诸葛)亮无尺寸之功”。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战争是的延续,诸葛亮治蜀,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其何异于缘木求鱼?况其用兵又实在平庸。南宋陈亮等书生称“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然,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彼岂孔明敌哉”,认为蜀军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这是诸葛亮善兵的明证。其实战争的成败要依据战略目标是否达成来作判断,诸葛亮的目标是西据陇右,进图中原,他达到目的了吗?他能算掌握了主动吗?一出祁山,张郃直击其必救——街亭,大破马谡,他前功尽弃;二出祁山,曹真料其必出陈仓,使郝昭守之,以逸待劳,又大挫诸葛亮的锋锐;三出、四出,司马懿以坚守之策,教其粮尽自退。由始至终,诸葛亮竭尽心力,却寸步难行;魏劳战之卒少,却收防御战之全功。实际上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魏军手里,是以蜀因战益弱,魏被兵不伤,终于有二士灭蜀之役。因此,魏人称“(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虽语带讥讽,细思却也不无道理。

诸葛亮的观人七法,教你如何慧眼识人!

图片源自千库网

真正的智慧,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的头号智者,不仅谋略过人,在识人用人方面亦有独到见解,他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总结出识人用人之道,不仅全面深刻,而且操作性强,至今读来仍让人受益匪浅。

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人之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的“观人七法”,是从七大方面“志、变、识、勇、性、廉、信”来全面考察,可谓面面俱到。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这像是指要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有何特点。

考察一个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可“问之以是非”,看其对是非曲折的判断,对某事物的看法,观察其志向。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很可能是随风摇动、忽东忽西的“墙头草”之人,也是最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损害到公利的,因此绝对不可以委以重任。这种人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内心操守,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只有志向高远、立场坚定、胸怀宽广人,才是可交可用的人。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向对方提出尖锐问题,看他是否具备分析问题、处理事理的能力。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因为,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此项亦可以用在官场上,探看这一个官员究竟好还坏。因为,除了贪官会害国之外,还有庸官也同样会误事。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做出好的判断与决策。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识”指的是见识。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

这是指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才能如何。此项亦用在任何状况中。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些毫无计谋、遇到事情的发生就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做好,想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所以,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一定是能够为改善社会、改善身边环境出谋划策的人。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古人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正是考验对方勇气的时候。

所以,要认识一个人,可以先告诉对方有一些困难的事物与风险要处理,看那人如何回应。倘若是个缺乏实践勇气的人,别说惩恶扬善,他就连自身都难保了,又怎能坦然面对乡亲父老的期盼眼神呢?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人们常说“酒品见人品”、“酒后吐真言”,人的本性往往藏得很深,但用酒却可以开启人的心扉,使他倾吐内心最真实的自我。因此,我们可以在一个人酒醉之后,观察他的品行如何。别以为这不算什么识人法,你要知道古代的文臣武将,常常有因为喝酒误事,以致因违法而遭斩首的恶例。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利益人人爱,所以观察一个人面对利益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节操。节操高洁之人,对不义之财绝不享用。人性本有贪欲,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古以来,就不乏有用金钱来考验人的例子。历史上栽在利字上的官员真的是难以计数啊!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清廉官员的,而老百姓盼望的,当然是清官,而非贪官了呀!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句是指我们要观察对方的言行是否一致。言而无信的人,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赖。毕竟诚信,是为人为事之本,人无信不立,一个人能否在社会立稳脚跟,就看他能否信守诺言。

诸葛亮擅长运筹帷幄,是智慧的神话。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处理国政时,他都起用大量人才,也因此发展出一套的识人的方法。

请高人帮忙解卦,风雷益变风地观,求测姻缘。

风雷益,外卦风,巽卦,为长女,内卦雷,震卦,为长男,长女配长男,夫妻正配。但变卦为观,观望也,进退未卜。盖因巽风为长女,地坤为老母,二女同床,不配夫妻。姻缘难定。

请高人帮忙解卦,风雷益变风地观,求测姻缘。

婚事可成,财爻辰土持世,临太岁,说明已有意中人,虽然世爻空亡,但到出空之日即可,应爻卯木克世爻说明现在对方可能有点不太愿意,但总的来讲还是可以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