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杭州财神庙的月饼,2020年财神贴在哪个位置好

2023-10-03崇庆运势网热度: 12310

镇江人有什么风俗

镇江的风土习俗:

1、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

“十二红”其实是一个统称,不一定要凑足十二样,但有“几红”必不可少:

(1)炒苋菜——镇江民谚“五月紫苋鲜,端午来尝新”,炒熟的苋菜,汤呈红色,加上大蒜瓣,红白相间,清香四溢。

(2)煮黄鱼——镇江民谚“端午黄鱼最称美,风味胜过鱼回鱼鲜”,鱼肉滑润,嫩白细腻,吃在嘴里别有滋味。

(3)咸鸭蛋——镇江儿歌“巴巴掌打到五月五,粽子咸蛋过端午”,端午的咸鸭蛋,新腌不久,蛋白如玉,蛋黄油润,淡淡咸味,鲜美可口。

2、端午节饮用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间, 以法诸毒。起源于镇江《白蛇传》,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以往的雄黄酒,现在在镇江应演变为镇江的恒顺老酒。

3、正月“上金山,拾金子”

老镇江有“上金山,拾金子”的说法,沿着西津渡那条充满辙印的古街,骑驴上金山,自然别有一番趣味。据传,旧时也有到云台山财神庙进香的习俗。此外,满大街还能看到“迎财神”的民俗表演。

4、新年头一天吃红枣茶和汤圆

正月初一,很多镇江人习惯早餐时吃红枣茶和煮汤圆,即取“早发”“元通”的意思。汤圆一般是用糯米粉搓而成,馅心有脂油白糖、枣泥、豆沙、菜肉,等等。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煮生食,而是吃隔夜饭,取“隔年陈”之意。

5、祭拜先祖

祭祖即民间说的“上坟”。镇江有“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的说法,意思是清明上坟扫墓要越早越好。清明人们要到过世的亲人的坟头上填土、压纸、焚香、烧纸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雄黄酒 (中药药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祖 (中华民族传统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接财神 (中国民间习俗)

商家请财神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我国传统民间观念中,认为财神是掌管天下财富的神,倘若得到他的保佑,便可以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尤其做生意,很多都喜爱供奉财神。而有些人更是朝夕上香供奉,所以请财神、拜财神都是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对于经商的人来讲,我国南方喜欢供奉关圣帝君,北方较多供奉赵公明。实际上,财神在民间还有很多,如招财童子、善财童子等。

安奉财神须用罗盘测出财位,找一个财星到位的吉日吉时安奉到财位,而且摆放文财神以及武财神的方向有异。

满面祥和的文财神,不论是财帛星君,或是福禄寿三星均应向着自己屋内,而不应向着屋外。至于威风凛凛的武财神则应面向屋外,或是面向大门,这样一方面既可招财入屋,同时又可镇守门户,不让外邪入侵。

财神像的大小应该和屋宅的大小匹配。财神一定要是金身,必须要求财神全身整体一块塑造;忌拼凑而成或裂痕。神龛一定坚实庄严,要在上面贴上"安龛大吉"、"招财进宝"、"佛光普照"的字样。香炉要用铜炉,还有准备一对烛台。

"请财神"是一种民间信仰,是商家用来祈求来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聚宝财源鸿运来,福旺财旺运气旺。

在我国清代顾禄的《请嘉录》中记载,每年正月初五,商家都要搞迎五路财神的活动。这天天刚放亮,城乡四处都可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了抢先接到财神,商家多是初四晚举行迎神仪式,准备好果品、糕点及猪头等祭祀用品。

各商家五更早起,摆好香案,供奉三牲,点香燃烛。然后敞开大门,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在一片热闹声中,店主身着长袍马褂,手执神香,先拜天地,再拜财神堂,就算把财神从外面接来了。最后,烧香、洒酒,并和店员吃夜点、取吉利。这种迎接五路财神的活动,俗称"接路头"。

请财神这一天,所有的经商业户,都要大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开开心心、欢欢喜喜,所有美好的语言一起开放。

鞭炮自清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后。中午宴宾朋,晚上亲人聚,热热闹闹一整天。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

我国广州商家多数信奉关帝神,将关帝奉为财神。在店铺的正堂上供奉关圣帝像,在像的上方一般都配有横批"乾坤正气"4字,店家将其借用来讲正气,讲正义,童叟无欺。两侧对联多为"财源广进"、"四季平安"之类。

茶楼业,更奉关帝为本行业守护神。店铺的门楣上,一般都安挂上一面镜子或悬上一块画有"八卦"图的牌子以迎福消灾。饮食业通常要在门前的墙脚安上地神位或门脚神位,每月逢初二、十六祭祃,每遇关帝生日和土地生日,店主均要备办三牲、酒荤予以祭拜。

祭祃俗称"做祃",即祭祀。广州商家非常重视祭祃,清末民国期间此风极盛。逢初二、十六为"祃期"。祭过关财神或土地神之后,店主要加些肉菜和酒水,与员工同餐共饮。正月初二开年称"头祃",腊月十六为"神祃"。

年初一清早,在广州的大街小巷的商店门前,一个接一个的乞丐、穷老头子或贫家的孩子们,用红纸片写上"财神"二字,高声叫喊"财神到!"

商家听得喊声便立刻开门,接过财神纸片后,施给对方一角几分作为利市,送财神的人,接过利市后一个鞠躬并道声"恭喜发财"便转身离去。这时,没有一户商家听到"财神到"的喊声而不开门接纳财神的。

广州商家有的在年初四,有的在年初五开门营业。开业那天清晨,店家主人早早起来备好三牲祭拜财神,默祷神明保佑平安和发财,烧过纸钱宝烛之后,打开店门,燃放鞭炮。当第一个顾客入店购物时,店主认为财神到了,特别高兴,热情接待。第一个入店的顾客,无论如何都要成交一项买卖,否则店主会非常丧气,认为开年不利,今年会行倒霉运。

赣南客家人有客家商业习俗相传。赣南客家商贾人亦信奉赵公明元帅,凡是商号皆立财神赵公明神位,以求生意兴隆而早晚敬奉。

浙江宁波商民的信仰和民俗崇拜主要为财神和行业神,旁及吉祥物鲤鱼。宁波商民多在店堂内设财神堂,供奉武财神。平日清香净茶,初一、月半供素食,端午供粽子,中秋供月饼,除夕在财神堂两边挂纸元宝,并在钱箱、橱柜、仓缸内各放一个年糕做的元宝,再在外面贴上红纸斗方,上写"招财进宝"、"一本万利"、"黄金万两"、"大吉大利"等吉祥字符。多数商店春节休假至正月初五"财神日"开市,是日店主五更即起,隆重祀神,称"接财神"。

关于满族的资料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通古斯: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语族。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17世纪40年代,满族人大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影响。�
17世纪初,建州女真左卫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除旧称“诸申”(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即帝位,定国号为"清"。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求清入关镇压,清摄政王多尔衮于当年4月率清军入关,5月进入北京,10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 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房舍窗户多用纸糊,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听 着母亲的摇篮曲安睡。�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头顶后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脚着呈船形的双鼻皮条布鞋。妇女则多喜穿旗袍,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渐趋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经过不断改进,旗袍的样式逐渐成为直领、窄袖、右大开襟、钉扣袢、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穿上后既能体现身姿,又可显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相关。清朝历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就是骑马、射箭和举重。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但举重一直沿袭至今。此外,还有八旗兵训练中的跳马和跳骆驼。跳马就是在马飞跑时,骑手纵身跳到马背上;跳骆驼有所不同,骑手要从奔跑的骆驼后面纵身而上。摔跤满语称作“善扑”,摔跤时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后尽力拼摔。如今,这些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变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帝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水利专家撰写的《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陶瓷专家唐英在清代创立了"唐窑",其工艺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复旦大学教授满族人秉志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满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同样是人才辈出,如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五四”以后的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此外还有京剧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入关之前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以神话、传说、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入关之后,吸收汉文化的精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我们熟悉的有文学名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节日
满族在岁时节日及风俗上受汉族影响最多,因而其节日与汉族大同小异。
春节
满族历来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时间是从腊月二十三至翌年正月初五。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都要请灶王爷上天、写大字、做豆腐、吃猪肉、宰年鸡、把面发、贴道西(对联、挂、福字),支油炸小食品,同时还要大扫除,做萨其玛,贴窗花、挂笺、送荷包。三十日是除夕,是日,下午祭祀,晚上一宿不醒,谓之“守岁”,接“财神”,挡恶鬼。民间院内于二米高的灯笼杆上挂红灯。宫廷中则从腊月廿四开始挂“天灯”。午夜,全家一起包饺子,饺子中放铜钱,吃到者象征来年吉利。正月初一,合家穿戴一新,晚辈向长辈拜年。初二至初五相互串亲访友,问候新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满族人家在这一天里要挂灯、制作冰灯。农村有“蒸面灯”预测来年旱涝、冷暖之俗。东北地区还有做冰灯与闹冰灯的习俗。正月十四至十六一般多举行灯会,并有踩高跷、跑早船、闹秧歌、演灯官戏等各种表演。此外,元宵节,满族也有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与“照贼”
走百病是满族特有的岁时风俗。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日暮结伴至空地,连袂打滚以脱晦气。入夜,满族的习俗是点燃灯火,提起灯笼照遍屋内庭院各处,称为“照贼”,据说是由金代女在这一日纵偷习俗演变而来。
添仓节
正月廿五,满族人家将高粱秸扎成马、锄,放在粮囤上。有的将一盆干饭放在仓里,连添三日,谓之“添仓”,以求丰年。
领龙节
又称中和节。二月初二,满族人家清早以灶灰撒院中,左右作大圆圈,从水缸洒至井边,谓之领龙治水,可保风调雨顺。院中撒五谷杂粮,谓之“打灰囤”,祈求五谷丰登。妇女用棉布制成鸡形挂于室中,以驱虫避害。这一天,男子剪发,谓之“龙抬头”,是以此日又称“龙抬头日”。满族这天要吃的食物通常有龙鳞饼、龙须面、猪头肉。
清明节
满族接受汉族家祭扫墓的节日,每到三月的一天,他们抬供果上祖坟烧纸,添土,此外,“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有后之意”,祭佛托妈妈是满族的特色。
端午节
也称端阳节,因为是五月初五,所以又称五月节。“五月到,插艾蒿”,满族过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避瘟防疫,并不是纪念屈原。这天“人家檐端皆插蒲艾,门上悬纸葫芦,食角黍,饮雄黄酒。小儿女劲腕缠五色丝线。又以黄布制小猴、青麻制小帚佩胸际”。角黍即粽子。有的地方还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元节
又称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满族人家扫墓祭奠先人。按佛教中此日为超度亡灵之日,各举行“盂兰盆会”,燃灯诵经。
七月七节
相传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满族妇女晚上供巧姐,意为七夕乞巧。有的满族人家“卡巧馃”、生豆芽、做发面包子。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又叫八月节或团圆节。晚上,满族人家在院中摆供桌,吃瓜果月饼,拜月赏月。有的地方还玩一种兔面人身、面贴金、穿盔插旗、黄泥捏成的“兔儿爷”。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满族无论宫廷、民间都吃腊八粥。腊八粥源于佛教,因而也叫“佛粥”。主要以黄米、江米、稷米、绿豆、小豆、枣、粟子、果仁等熬煮成粥。“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寓意为获得丰收。
过小年
腊月廿三为过小年之日,这天灶王上天述职。当晚满族家家设桌案摆放米制之糖祭灶神,将饴糖抹在灶王像嘴上,用火烧掉,谓之送灶王爷上天,盼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种糖又称关东糖,是东北满族特产。
除上述重要节日外,满族的岁时习俗还有:正月初五“破五”,全家吃面饺曰“捏破”;正月十四“跳跶”;正二月“打油千”(即秋千);三月三日“踏青”,等等。
颁金节
近些年来,在党和的关怀下,民族文化事业兴起,满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欢度本民族的节日。各地的满族同胞将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作为满族的节日。1989年10月,将此节日名称定为“颁金节”。“颁金”来源于满语“颁金毕”,意为“生成、生机勃勃”或“新生、欣欣向荣”之意。这个节日的名称,既是为了纪念本民族称谓的命名,又含有反映满族——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充满勃勃生机之意。1993年11月23日,北京满族同胞首次欢庆本民族的节日“颁金节”。

春节的习俗

祭灶王 :
我国商朝已有灶神之说。《庄子·达生》篇中有“灶有害”的记载。司马彪注解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淮南子·记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曰:“炎帝、神农,以火德于天下,死祭祖于灶神。”当时祭祖灶神,属纪念性质。据说灶君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故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君何时回宫?大概是春节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这是一种良好的祝愿。
灶君,也是火神。火神的名字叫祝融,或叫回禄。祝融传说中的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一视为帝兽时火官,后人尊为火神。火神本是为人类造福的,也成了火灾的代名词。老北京人祭灶君、祭火神,因为自古以来,在春节前后天气干燥是多火灾的时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北京谚话有:“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之说,意思是腊八传来春节即将到来的信息,一到年关债主逼债,而二十三日是逼债最紧要的时候,所以是要命的关东糖,到除夕午夜吃饺子,一般债主按规矩就不来了。
一些穷苦之家,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关东糖祭灶,因此,旧京民间有歌留传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
从前北京有许多灶王庙,家家户户供灶王爷。除少数民族外,汉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风俗。
灶神为民间灶头供奉之神,也称灶君、灶王、灶王爷。原始人为了表示对火的发明者的感激,每年夏天祭祖他,夏天象征火,灶也代表火。我国北方有腊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扫尘土”。扫尘土不仅有益于环境卫生,还有益于防火,因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彻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个起火因素。

[编辑本段]二十四扫房 :
扫房,说是“不能让老灶王爷顶着土上天”。
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经历代相传,形成了春节前扫房的习俗。即便是人少而又贫困的人家也要扫房。这不仅是一种迎接诸神下界的准备,而且也是一种扫除秽气、晦气、穷气的重要举动。
老北京的重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其实民间并不在腊月二十四日扫房,而是在腊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三日祭灶以前,从皇历上择个“宜扫舍”的吉日就开始
扫房确是一件相当麻烦但又不能不搞的事。大户人家主人指挥仆人们去干;一般住户则全家老少一齐动手,将室内家具陈设一律搬到庭院,擦拭干净,尤其是上边的铜活一定要打亮。对于室内主要是扫除墙角顶棚上的塔灰、蛛网,撕掉墙壁上的旧年画,待进行粉刷或裱糊后,再贴上新年画;撕掉玻璃窗上的旧窗花,擦净后待除夕时贴上新窗花;尤其是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扫,诸如香炉、蜡扦、花筒、海灯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须擦亮,佛前旧联对,挂钱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一般家庭只搞半天或一天,房屋较多的住户则分屋分院地搞三天至五天不等。
扫房以后,人们还要“择吉”到澡堂或在家里沫浴洗澡,剃头理发,表示除旧迎新。
扫房以后,全家即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编辑本段]三十守岁 :
农历腊月三十为一年的除夕。
过去,老北京大多数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门,有油炸的面食、月饼点心、苹果柑桔、什锦果脯、黄白年糕、饺子馒头,真是应有尽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还摆着香炉、蜡扦等供器,供桌前边的地面上摆着蒲团,行礼跪拜的时候用。
据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土地爷诸位。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先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菜肴中大多是炖鱼、炖肉、炖鸡、丸子、扣肉之类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凉菜,比如,用蔓菁、大红袍罗卜做成的辣菜,还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儿什么的。主食则以饺子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猪肉韭菜做馅儿。吃饺子时,决忘不了拿“腊八醋”当调料。如果小年,除夕则在腊月二十九。老百姓管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节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乐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两边都要贴上用红纸写成的春联,门楣上还要贴横批。春联内容大多是增福、增寿、招财、进宝什么的,反正都是吉祥话。其次是贴门神。老北京的门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位,一个白脸儿,一个黑脸儿,一左一右威风凛凛。据说,捉妖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有的住户还要贴挂千。挂千也叫挂钱,用红纸或纸剪成,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避穷神。
年三十晚上这顿饭,人要齐,席间还要多说吉祥话儿,预示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按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他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借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为了守岁,年三十夜里要有些娱乐活动。老人多凑在一起打打麻将,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儿坐在炕上打纸牌,小孩子们最欢势,提着灯笼绕世界跑,在院子里或大街上放爆竹。
一到午夜十二点,就要举行接神仪式了。接神仪式严肃而庄重,至于人们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诸神都打心眼儿里信服,可就不得而知了。接神仪式结束,全家要进行团拜。长辈接受小辈的跪拜,并要给一些压岁钱。然后,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儿接神饺子。到此为止,除夕才算过完了。

郑州附近最大的财神庙

安庄财神庙。
安庄财神庙属风景名胜,道观,位于金水区龙源路街道郑东新区龙源路办事处安庄村,安庄财神庙距省会约12千米,郑州市约18千米,金水区约7.9千米。
附近还有,中共安庄村支部委员会,北安庄,安庄工业区,安庄村,郑州市天明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清华附中地铁站C口,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中国民生银行(琥珀名城社区支行),郑州市森林公园,唐庄安置区,利达国宾中心,豫海综合楼,一米阳光,国际公寓,中共龙源路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清华附中地铁站B口,王马庄幼儿园,郑州市交通管理河南万通一汽服务站,清华附中(地铁站),中共龙源路工作委员会,国宾中心龙熙,风雅颂,风铃居,荣盛花园(中州大道辅路),中国电信天翼互联网手机卖场,清华附中地铁站F口,龙文嘉苑东苑,龙源嘉苑东苑,森林公园北地铁站A口,豫鼎商务酒店,一米阳光商务酒店。

靖远县周围有没比较神的财神庙

您好!据我所知,靖远县并没有出名的财神庙。但是,在靖远县城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天宁寺,该寺建于明朝,是一座集佛教、道教、儒教于一体的。天宁寺内供奉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众多佛祖菩萨,也有财神爷的神像。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天宁寺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此外,在靖远县境内还有一些小庙宇,如石佛寺、五龙庙等,也有供奉财神爷的神像。虽然这些庙宇规模较小,但也是当地居民信仰的场所之一。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