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五运六气与疾病,2003年五运六气

2023-10-27崇庆运势网热度: 16774

在中医学的角度上讲今年是什么年?

2020年,按照中国传统的叫法,也叫庚子年。
按照五运六气论,庚子年,金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司天:少阴君火 ;在泉:阳明燥金;
中运:金太过;
主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客气: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
主运:木不及,火太过,土不及,金太过,水不及;
客运:金太过,水不及,木不及,火太过,土不及;

中医五运六气

八字与中医五运六气
长安耕者  中医五运六气  2014-11-30
四柱八字算命与《易经》曰:“易道之大,无所不包。”古人观察自然,研究天象,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代人八字,归纳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运用天干推算出“五运六气”来判断和防治人体疾病。
四柱八字算命与“五运六气”出于《黄帝内经》,内容记载得非常淸楚,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程。“五运六气”不但能预测人生疾病,最主要能预测年时,什么年关流行那些疾病,引导人们怎样去预防某些疾病,应验率很高。“五运六气”是以每年的天干配以五行合化来测定天象变化,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以阳干代表某种五行过盛,用阴干代表某种五行的不足,说明每年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应提前预防。
①甲年:土运太过,湿气流行,肾水受克,要注意生殖、肝胆、泌尿系统疾病。
②己年:土运不足,风气流行,脾土受克,要注意肝胆,脾胃,神经方面疾病。
③庚年:金运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克,要注意肝胆,心脏循环系统疾病。
④乙年:金运不足,火气流行,肺金受克,要注意心肺,呼吸系统疾病。
⑤丙年:水运太过,寒气流行,心火受克,要注意血液循环,脾胃方面疾病。
⑥辛年:水运不及,湿气流行,肾水受克,要注意肾和脾胃功能疾病。
⑦壬年:木运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害,要注意肠胃、呼吸系统疾病。
⑧丁年:木运不及,燥气流行,肝木受克,要注意肝胆、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
⑨戊年:火运太过,暑气流行,肺金受克,要注意呼吸泌尿,生殖方面疾病。
⑩癸年:火运不足,寒气流行,心火受克,要注意心脏及泌尿。
四柱八字算命与方面疾病。
关于“五运六气”的测病方法,是按各年岁运的气候变化规律来推定的,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最好能将《黄帝内经》和张介宾著的《类经图翼》等书共同参考,自能明白。如果能在这些书上下一番苦功,能和易理配合起来使用,那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才。
根据以上诸节所述,人生最美满、最幸福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身体健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一番事业,才能有美好家庭,才能长寿。人有旦夕祸福,马有改纲之症,任何人也不能保证永远健康无病,任何人都不一定在什么时候遭受疾病的侵袭和痛苦,所以防治疾病是人生的首要大事。八字预渕正是给人们提供预防疾病的信息指南,它可预示人们,人身在什么时候,什么部位,容易产生什么疾病,病因在哪里,于是怎样去预防疾病,怎样才能保护身体健康长寿。

我想问一下怎样用五运六气治病

五运六气治病,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
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运气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
更多关于怎样用五运六气治病,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3ea18d1615834149.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明明白白学中医|中医预防疾病之五运六气预知疾病

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体运行引起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影响的一门学说,简称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用于中医学领域,其理论依据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为基础,在整体观、天人相应观及运动观的思想指导下,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导预测各个年份气候变化及疾病流行等情况,并依此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运气学说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中医预知疾病的一种演绎推测理论。

运气学说可以在某些方面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如根据五运六气推算,若逢木太过之年,因肝属木,可以预知当年人体疾病是以肝脏及其所胜之脾脏的病变为多见,故在疾病防治上应注意调节情志,防止肝气太过,并同时注意保养或健运脾胃。

又如若本年为火偏胜之年,火为热之极,故在防治疾病上宜采用咸寒清热之品以治之。

运气学说,虽有助于疾病的预知与防治,但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还有一些争议,尚需进一步进行现代化和更加科学性的研究。

以上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及其在预防疾病中的具体应用,其中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病愈防犯是“治未病”的核心内容,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未病先防是基础,已病防传是关键,病愈防犯是保障。

总之,“治未病”能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和整体 健康 水平。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普酱紫蛙”

请问:温疫是种什么样的病毒,又名是什么?现在的医学能否治疗?它起源于...

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这只是其中一方面而已,按照中医五运六气的理论,在五运六气特殊之年份,或因某运不及刚好与司天之气想矛盾时,会爆发瘟疫。如2003年为火运不及,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所以有‘九宫灾’,九即对应于人体的肺。而2009年为土运不及,司天之气也为太阴湿土,故而有‘五宫灾’,其对应于人体的脾胃。所以2009年会爆发类似霍乱型的传染病,这个需要每一个人都要注意的事情。
温疫在我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温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温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温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金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元代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而戾气致病又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情况。此外,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认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并且还指出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五行属什么怎么看

通过纳音五行法,以出生日期为依据判断五行属性

纳音五行法主要是由唐朝李中虚写的《李中虚命书》介绍的。这种方法主要由天干与地支相合然后会变成新的五行。通俗来说就是用一个人的出生年份作为五行的判断依据,比如一个人出生在戊子年的话,那他的五行就是属火了,因为戊子属于火。

具体的五行可以参考下表:

(1924或1984出生)为甲子年金命

(1925或1985出生)为乙丑年金命

(1926或1986出生)为丙寅年火命

(1927或1987出生)为丁卯火年命

(1928或1988出生)为戊辰年木命

(1929或1989出生)为己巳年木命

(1930或1990出生)为庚午年土命

(1931或1991出生)为辛未年土命

(1932或1992出生)为壬申年金命

(1933或1993出生)为癸酉年金命

(1934或1994出生)为甲戌年火命

(1935或1995出生)为乙亥年火命

(1936或1996出生)为丙子年水命

(1937或1997出生)为丁丑年水命

(1938或1998出生)为戊寅年土命

(1939或1999出生)为己卯年土命

(1940或2000出生)为庚辰年金命

(1941或2001出生)为辛巳年金命

(1942或2002出生)为壬午年木命

(1943或2003出生)为癸未年木命

(1944或2004出生)为甲申年水命

(1945或2005出生)为乙酉年水命

(1946或2006出生)为丙戌年土命

(1947或2007出生)为丁亥年土命

(1948或2008出生)为戊子年火命

(1949或2009出生)为己丑年火命

(1950或2010出生)为庚寅年木命

(1951或2011出生)为辛卯年木命

(1952或2012出生)为壬辰年水命

(1953或2013出生)为癸巳年水命

(1954或2014出生)为甲午年金命

(1955或2015出生)为乙未年金命

(1956或2016出生)为丙申年火命

(1957或2017出生)为丁酉年火命

(1958或2018出生)为戊戌年木命

(1959或2019出生)为己亥年木命

(1960或2020出生)为庚子年土命

(1961或2021出生)为辛丑年土命

(1962或2022出生)为壬寅年金命

(1963或2023出生)为癸卯年金命

(1964或2024出生)为甲辰年火命

(1965或2025出生)为乙巳年火命

(1966或2026出生)为丙午年水命

(1967或2027出生)为丁未年水命

(1968或2028出生)为戊申年土命

(1969或2029出生)为己酉年土命

(1970或2030出生)为庚戌年金命

(1971或2031出生)为辛亥年金命

(1972或2032出生)为壬子年木命

(1973或2033出生)为癸丑年木命

(1974或2034出生)为甲寅年水命

(1975或2035出生)为已卯年水命

(1976或2036出生)为丙辰年土命

(1977或2037出生)为丁巳年土命

(1978或2038出生)为戊午年火命

(1979或2039出生)为己未年火命

(1980或2040出生)为庚申年木命

(1981或2041出生)为辛酉年木命

(1982或2042出生)为壬戌年水命

(1983或2043出生)为癸亥年水命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