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年如何算,天干地支纪年法如何计算

2023-09-22崇庆运势网热度: 7250

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算,比如1911年是辛亥年,怎么算的?

年干公式:年干=年份个位数-3(适用于任何西元年,个位数小于或等于3,借10)

年支公式:年支=(年份+7)÷12的余数(整除余0,即余12=丑)

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如1911年年干为:11-3=8为辛。1911年年支为:(1911+7)÷12的余数为10,为亥,1911年的天干地支即为辛亥年。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

从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但是卜辞并不是甲骨文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种类的与占卜无关的刻辞。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刻辞,是甲骨文中的一种特殊刻辞,属于表谱刻辞的一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干支纪年法

最近,抖音上的这句话火了,因为疫情的影响。其中 乙亥年末,庚子年初 就是古人的干支纪年法。笔者对古人的智慧非常的感兴趣,所以来好好研究一下干支纪年法的起源及发展。

本质上来说,干支计年法是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天体运动及星球对地球万物影响的关系的总结,以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从而掌控人的命运。

来说古人认为天干是下面十个,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所以一般甲、乙、丙、丁、戊为阳,己、庚、辛、壬、癸为阴。

地支一共是十二个,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这里一般人都知道,这里表示的是十二生肖。也是古人用来计时的标准。

干支纪年法最早是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那么干支纪年法怎么算呢?为什么2020年是庚子年呢?

按照古人天干地支的排布,有下面的组合:

以天干为开头,地支为续,通过计算,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所以以60年作为一个循环。

那么如何准确的知道按照干支纪年法,某一年的年份呢?

公元前

年干=8-N(N﹤8)或8-N+10(N≧8),N=年号除以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号除以12的余数。

公元后

年干=N-3(N>3)或N-3+10(N≤3),N=年号除以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N-3(N>3)或N-3+12(N≤3),N=年号除以12的余数。

比如2020年是什么年份?

10-3=7。所以我们正数天干的第七位,得到 庚 。

然后计算地支,2020除以12的余数为4。4-3=1。所以得到地支的第一个数为 子 。

从上面的计算可得到2020年为庚子年。

那么1993年是什么年份?

3-3+10 = 10,所以天干为 葵

地支其实就是生肖属相,属鸡,所以得到地支为 酉 。当然计算也一样,1993除以12的余数为1,1-3+12=10。所以得到 酉 。

天干地支虽然目前越来越少人提起,但是在很多历史书上都可以看到其身影,比如 辛丑条约 , 戊戌变法 等等。我觉得,现在人太迷信盲从于西方文化,不太注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定是有很多智慧可以学习的。

干支纪年法是如何计算的?

今年是壬寅虎年,那么具体是怎么来的呢?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的组合方式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每个组合代表一年,60年为一个循环。
        天干的计算方法是:年份减3,除以10所得的余数;地支的计算方法是:年份减3,除以12所得的余数。以2022年为例:天干为:(2022-3)/10=201···9;地支为:(2022-3)/12=167···3;对照天干地支表得出,2022年为壬寅年。

      因为公元4年为甲子年,所以计算时必须减3才能农历年元年相对应。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怎么算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算法如下:

天干地支纪年的口诀是:公元年数先减三,除10余数是天干,基数改用12除,余数便是地支年。以2021年为例,年份减3得基数2018,除以10得余数8,对查天干次序得“辛”,再将基数2018除以12得余数为2,再循环对查地支次序得“丑”,故2021年为辛丑年。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或者说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对,也就是一个甲子(60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

天干: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为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为乙、丁、己、辛、癸为阴。

地支: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为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天干地支纪年的口诀是:“公元年数先减三,除10余数是天干,基数改用12除,余数便是地支年。”

以2021年为例,年份减3得基数2018,除以10得余数8,对查天干次序(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得“辛”,再将基数2018除以12得余数为2,再循环对查地支次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得“丑”。故2021年为辛丑年(若得0可理解为1之前即12)。

干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公元前的算法:

年干=8-N(N_8)或8-N+10(N_8),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10-N(N_10)或10-N+12(N_10),N=年号/12的余数。

公元后的算法:

年干=N-3(N_3)或N-3+10(N≤3),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N-3(N_3)或N-3+12(N≤3),N=年号/12的余数。

根据是公元元年是辛酉年,辛8酉10,干的周期为10支的周期为12。天干按甲到癸的顺序为1~10,地支的顺序按子到亥的顺序为1~12。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农历仍用干支纪年。各级重要的报纸、各种历书和众多的年历画,也都将干支纪年作为纪年辅助手段。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内所有日报,其农历日期的干支纪年均在正月初一才得已变更。

而国内唯一研究和编修历法的单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其上的公农历查询,以及出版的所有天文历书和年历,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岁首均始于正月初一。现代所有出版的纸质版日历,干支纪年也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变更。

当代的春节的活动更直观的显示生肖年依据农历正月初一起算的规则。如历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均在正月初一零时举行倒数仪式,表达对新的生肖年的祝福。而2014年春节期间,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球华人拜年,也会强调是农历马年。

终上所述,中国传统历法中采用“正月朔”,即农历正月初一作为生肖年的起点,这大量可见于历代正史和历书,以及现代的报纸和纸质版日历中。

解放以后,历法的编修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其出版的所有历书,干支纪年的起讫点也表示为正月初一在公历的日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中为什么是60年一个轮回,而不是120年,请解释的详细些...

干支(gānzhī)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分析如下:

1、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天干和地支这样组合完,开始新的一轮时正好是六十年,所以是六十年一个轮回。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岁星纪年,  岁星是颗真实的天体所以用岁星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岁星约85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刘歆提出)。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

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起源于夏代,商周沿袭,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残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干支纪年法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