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兆是农历哪一天,最近十天的黄道吉日

2023-10-23崇庆运势网热度: 9476

农历的七月初七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七夕的习俗:
1. 斗巧、乞巧:
「斗巧」起源於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才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乞巧」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意思。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在七夕的夜晚,妇女用线穿七巧针,并且摆设香案,桌上放置一些瓜果,向织女乞巧—如果夜里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被认为得到织女的青睐,能够得到灵心巧手。而「天宝遗事」更记载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游宴,并在七夕当天陈列瓜果,插鲜花,准备了酒食,向牛郎织女乞求的事(而这也是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提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由来);并且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到隔天早上,看看蜘蛛结网的稀密程度(密的巧多,疏的巧少),来判断是否得到了巧。但明清以后,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在七月七日的上午,拿一碗水曝晒在太阳下,过一会儿,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这时平日缝制衣服或绣花的针投入水中,针便会浮在上面。如果这时看到水底的针影成云物、花朵、鸟兽的影子或细直如针的,便是「乞得巧」;但是如果水底针影像槌子般粗或弯曲不成形的,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
另外,在七夕不仅可以乞巧,又可以乞富、乞寿、乞子,但只能乞求一个,不能三者兼得。「感遇录」记载:据说唐代郭子仪曾在七夕时出城散步,仰望天空,忽然见到天上有一位美女,坐著车在一堆人的簇拥下迎面而来,郭子仪知道她是一位天神,就向她乞求长寿与富贵,女神答应了,果然在这之后,郭子仪一帆风顺,大富大贵又得长寿。
2. 晒衣、晒书:
「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起源於汉代。据说汉朝建章宫的北边有个叫太掖池的地方,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到七月七日的时候常见到宫女在晒衣服。
汉代登楼晒衣服的风俗到魏晋时演变出晒书的习俗。据说司马懿因为权力太大而受到魏武帝的猜忌,因此装疯躺在家中,魏武帝派人去探查,正好是在七月七日那天,假装疯病的司马懿却在家中晒书,派去的人回去禀告,魏武帝命令司马懿立刻回朝任职,若不去就要拘捕她,司马懿不得不回朝从命,当时的文人都讲求虚名,往往用晒书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因此形成晒书的风气。
3. 土娃娃「磨呵乐」:
「磨呵乐」也叫「磨喉罗」,在佛经的译名就是土娃娃,根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书的记载,这种娃娃有用泥敷的,有用木雕的,进贡到宫廷里面的还有用象牙雕镂或龙涎佛手香木制成的,它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可以到三尺,和真的小孩不相上下。有些地方在七月七日出售蜡做的小娃娃,让妇女买回家,浮於水中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4. 巧果:
所谓的巧果就是一种面果。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很多种精致的做法:除了油面蜜糖外,有加芝麻、花生、核仁、玫瑰等不同配料,油炸而成非常可口。
5. 应节小玩意:
除了乞巧外,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京城在七月七日时,市面上还出售一些可供赏玩吃食的应节小东西。如在香瓜上雕刻出种种花样,称做「花瓜」;用黄蜡铸出小鸳鸯、小鸭、小鸡、小鱼等涂上色,放在水盆中,称为「水上浮」;在木板上敷土重塑,让它长出绿苗,再配上小茅屋,小人物,做成袖珍的田舍人家,称为「谷板」,早几天把绿豆或小麦放置在磁盆内,用水浸泡,让它长出数吋长的嫩芽,再用红蓝带扎成一束,称为「种生」等等,充分显示出北宋人当时真懂得生活的乐趣。
6. 拜七娘妈:(在泉州、及华南沿海地区有此习俗)
众所周知的织女,在本省的崇拜中,被尊为「七星娘娘」。而他和其他六位姊妹(即七仙女)会保佑人间未满十六岁的小孩,顺利长大成人,是儿童的守护神,民间对护佑孩童的七仙女多以「七娘妈」尊称之。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时,在这一天的黄昏,家中有小孩的,都要在门口祭拜七娘妈,祈求子女平安长大。首先烧香请下神案上的香炉,再准备供品,供品有:
软粿(在台中又称为「不情愿粿」):用糯米搓成,类似汤圆,在中心用手指压一个凹洞(因牛郎织女一年才相会一次,难免会难过,有情的信众便将象徵「一家团圆」的汤圆压个凹洞来盛装他们的眼泪)、鸡酒油饭(糯米饭、胡麻油、酒、鸡合煮而成的饭)、牲礼、水果
香花:圆仔花、鸡冠花或茉莉花、凤仙花等(一为多子,一是浓香,取子多,香火浓的意思)
清水一盆,新毛巾一条(让七娘妈洗手洗脸)
凸粉、胭脂(化妆品)、红砂线等
金纸、寿金、刈金、烛等
祭祀的仪式和一般祭祀相同,黄昏时在门前或庭院中祭拜,祭祀结束部份花、粉、红纱线抛上屋顶给「七娘妈」化妆使用,一部份留给自己用,俗信可以变成像「七娘妈」一样,手巧又美丽。
拜过「七娘妈」后,还要另外准备一份鸡酒、油饭、软粿,在床头拜谢「床母」,烧三柱香,感谢并祈求「床母」保护幼儿好睡、好摇饲,祈求完毕,将香插在缝隙安全处,稍待片刻,手持「床母衣(一种印有衣服图样的金纸)」拜供「床母」察纳后,加以焚烧,就完成祭仪。
7. 做十六岁:(台南府城中山路的开隆宫;起源於台南市西区)
民间传说:妇女结婚后,求「注生娘娘」早生贵子;怀孕后,求「临水夫人」保佑分娩平安;婴儿诞生以后至十六岁,则「七娘妈」庇护。因为「七娘妈」是儿童的保护神,所以小孩满十六岁时,要在当年七月七日「七娘妈生」这一天,举行成年礼,俗称「做十六岁」。
一般幼儿出生满周岁后,父母为了让子女平安长大,常有到七娘妈庙让子女拜「七娘妈」为契子、契女(义子、义女)的拜祭仪式,在仪式中行「加絭」(即加钱),「加 」是以古钱、银造的锁牌或以黄纸折成八卦形装入红布袋,系上红线,挂在颈上,所以又叫「挂絭」。大家相信「加絭」后,就可保护幼儿平安。而后每年七夕,都要到庙中祭祀,将「絭」在香炉上旋绕,希望获得灵力,直到满十六岁时,在当年七月七日携带祭品。祭品有:
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
四果
红龟粿、面线、麻油鸡酒
带尾甘蔗两根
金纸、经衣(用於祭祀孤魂野鬼)
七娘妈亭(用竹片结扎,用纸糊的楼台,有两层或三层两种,上面写著:「福禄全寿」、「蓬莱宫」、「百子亭」等字样
到庙里祭拜,以答谢「七娘妈」多年来照顾的恩情。依例须先烧香拜「七娘妈」,行三跪九叩礼。祭祀结束,做十六岁的成年人须穿过供桌,钻过父母亲所拿的「七娘妈亭」;钻时不可向以后看,要向前看,表示前途在前方,应勇往直前,不要回顾。钻过「七娘妈亭」时,男的往左绕三圈,女的往右绕三圈,民间称为「出鸟母间」、「出婆姐间」,前者与「七娘妈」化身为鸟庇佑儿女的传说有关;后者则与临水夫人的三十六婆姐照顾幼儿的传说有关。然后拜谢神明,焚烧「七娘妈亭」,供献金纸、经衣,将挂在颈上的「絭」取下,「脱絭」后,表示完成「成人礼」,已经长大成人了。
8. 拜魁星:
拜魁星和拜织女一样,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祭拜时常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用桂圆、榛子、花生三种乾果,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其中一个人手拿三种乾果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己滚动,看哪一种乾果滚到某人面前停下来,那麼那个人就代表那一种鼎甲,一直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
一般读书人时,在清朝时大多购买青蛙来放生,以拜魁星(因为古代的奎与蛙的古字相通,奎又演变为魁星,所以买青蛙放生来祝贺他的生辰,并且戒食青蛙表示尊敬);祭拜魁星用羊或犬来祭拜,称为「魁星会」,这是因为取其角的谐音,以为高中的吉兆。

鸡兆是哪天

早在宋朝,就规定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鸡兆”。
过“鸡兆”就是祭拜灶王爷,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年。
中国人是一个讲传统的国度,无论是神话信仰,还是祭拜祖宗,无不预示着,国人对传统习俗的重视。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华儿女骄傲的地方,必定世界那么大,千百年来,有民族传承不断的,真的没有几个。中国人是一个讲传统的国度,无论是神话信仰,还是祭拜祖宗,无不预示着,国人对传统习俗的重视。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华儿女骄傲的地方,必定世界那么大,千百年来,有民族传承不断的,真的没有几个。
就算真的有久远的传承,也会有间接的断层,可是我国九州大地,虽然战乱四起,可是国人的名族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反正说一千道一万,总结就一句话,越是历史悠久的文明,精华的沉淀就越丰富。就算真的有久远的传承,也会有间接的断层,可是我国九州大地,虽然战乱四起,可是国人的名族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反正说一千道一万,总结就一句话,越是历史悠久的文明,精华的沉淀就越丰富。
百家号小凤鸣百家号小凤鸣就像中国人过的小年一样,几乎年年都过,可是因为和除夕太近,又不太受人重视。但是如果说不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必定是迎新年的开始。就像中国人过的小年一样,几乎年年都过,可是因为和除夕太近,又不太受人重视。但是如果说不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必定是迎新年的开始。
在我们这来说,过迎新春的小年,虽然不像过春节那样隆重大气,但是必备的程序和礼节,也是不可缺少的。至于那一天算小年,在我们那里是腊月二十四,有的说是二十三也正常。在我们这来说,过迎新春的小年,虽然不像过春节那样隆重大气,但是必备的程序和礼节,也是不可缺少的。至于那一天算小年,在我们那里是腊月二十四,有的说是二十三也正常。
百家号小反百家号小反这其中也是有讲究的,在中国来说,北方人大部分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人者是二十四。其实早在宋朝,就规定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鸡兆”。这其中也是有讲究的,在中国来说,北方人大部分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人者是二十四。其实早在宋朝,就规定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鸡兆”。
可是后来,随着国家行政中心,渐渐往北移动。当朝的皇帝,为了节省金钱消耗,就在二十三祭神的时候,把灶王爷祭拜了,从此南北就因此分化了。而农村盛传的过三过四,也就来源于此,这也是小年的简单起因。可是后来,随着国家行政中心,渐渐往北移动。当朝的皇帝,为了节省金钱消耗,就在二十三祭神的时候,把灶王爷祭拜了,从此南北就因此分化了。而农村盛传的过三过四,也就来源于此,这也是小年的简单起因。
归根到底,过“鸡兆”就是祭拜灶王爷,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年。虽然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是默守成规的习俗,却不可能改变。归根到底,过“鸡兆”就是祭拜灶王爷,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年。虽然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是默守成规的习俗,却不可能改变。

2022龙抬头是几月几日农历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节日也是非常多,而且各有不同的寓意。我们都知道正月的时候不能剪头发,通常都会等到龙抬头的时候剃头,俗称剃龙头,这样人们就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那么2022年龙抬头是农历的什么时候呢?

1、2022龙抬头是几月几日农历

龙抬头也叫龙头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所以2022年的龙抬头也是在农历二月初二,对应公历3月4日,星期五。正月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剪头发,通常会留到龙抬头的时候剪头发,这个习俗叫做剃龙头。另外人们还会吃各种各样以“龙”命名的食物,比如水饺是“龙耳”“龙角”,猪头是“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2、龙抬头是二月初一还是二月初二

龙抬头是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也叫青龙节、春龙节,旧时认为是土地诞辰。而且“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在二月初二之后,人们就会开始用耕牛来进行农事活动了,非常有农业意义的一个节日。农历二月初一在以前的时候是中和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太阳神的生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来感谢太阳神的庇佑,人们还会用江米做成太阳糕作为贡品,贴五色挂钱。

3、龙抬头是好日子吗

龙抬头的寓意是非常好的,它是传统节日,也是春耕节,龙抬头之后人们就会开始春耕,从事新一轮的农事活动了,对于农民来说非常有参考意义的日子。我国民间把龙看做是吉兆,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古时人们认为龙可以呼风唤雨、和风化雨。而在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中,龙抬头说明大地阳气生发,雨水变多,万物复苏充满生机,所以在龙抬头这一天,人们会有很多的活动和习俗,来祈求未来风调雨顺、避灾,拥有好的运势。

有大出息的人出生在哪些日子

一般都是按照古老的农历算法(非阳历):
女为:初三、初六、初九
男为:初二、初五、初八。
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每日分12时辰,每个时辰分三刻,均有不同。若要时间单位全占了,还要看五行等等。若都占了·····,就不得了,估计师傅都没法算了

吉星兆是什么意思

迷信的人指显示吉兆的星,借指能带来吉祥的人或事物:~高照。
吉:指吉祥、吉利,与“凶”相对,也指有利的、幸福的,也有善、贤、美的意思。
用作人名意指吉利、美满、有才德之义。
星是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表空中之发光天体,细碎细小之貌。
用作人名意指众人皆知、声名远扬。
指福、禄、寿三星。古人以为吉祥之星。
《平山冷燕》第一回:“臣夜观乾象,见祥云瑞_,拱护紫微,喜曜吉星,照临黄道。”参见“三星”。

腊八,吉兆,年些来到这些风俗的意义代表什么```?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