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易风水月光,连山易高级风水坐山和天网

2023-10-17崇庆运势网热度: 5603

失传10大古书

失传10大古书:《青囊书》、《连山易》、《六韬》、《六国史书》、《黄帝外经》、《山海经》、《太平要术》、《鲁班书》、《太公阴符》、《永乐大典》。

1、《青囊书》

这本书是一本很有名的中医著作,其作者就是中国五大医学家之一华佗。据说华佗将自己所有的心得体会都纪录在这本书籍当中,但是可惜青囊书已经失传。

2、《连山易》

《连山易》是《易经》这套书当中的一本,其他两本分别是《周易》和《归藏》。《连山易》主要讲的是用推算的办法来了解世界的变化,古代风水先生就是凭借这本书为基准更好判断风水,可惜这本书已经消失不变,据说是世界公认的历史十大帝王之一秦始皇将其烧毁。

3、《六韬》

《六韬》又名太公兵法,顾名思义就是一本专门研究兵法的书籍。很多人对这本书抱有一定争议,有人觉得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在1972年的时候,山东一处古墓被成功挖掘,其中很多竹简被人们找到,经过专业专家鉴定发现,它们就是《六韬》的部分残骸,奈何只有五十多片被找到其他都不见了。

4、《六国史书》

严格来说《六国史书》并不是指的某一本书,它指代当时战国时期六国的史书。后来秦始皇在成功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让自己政权更加稳固,想出了很多办法,并且将其他国家的书籍都烧毁了。

5、《黄帝外经》

《黄帝内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黄帝外经》知名度就要低很多。据说这本书相当神奇,主要讲述的长生之术,不过这本书已经失传。

听我朋友说《连山易》一书已经出版了,请问在哪里有卖啊?

《连山易》一书已经出版,《连山易密踪》《连山易风水》也出版了,
www.liansanyi.com
http://lianshanyi.taobao.com/
这两个网址是我朋友推荐的。很不错的。

《易经》八卦分别代表什么?

八卦分别为:乾、坤、巽、兑、艮、震、离、坎。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八卦是易学体系的基础,先秦易学主要是“三易”即夏代的连山(连山易)、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后世人们熟悉的是周易,它分为易经和易传。

八卦代表了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数学等方面。

扩展资料:

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 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 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古称天文。

地部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卦图

《连山易》《归藏易》的作者分别是谁

《连山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

神衣氏也称连山氏、烈山氏,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十九代的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并注意运用阴阳升降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并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他还重新推演八卦,得出了六十四卦,这些是《连山易》的创新之处。

《归藏易》据说是由黄帝所作。

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在神农氏那里得到发展之后,又经过八代的传承后传到了黄帝那里。黄帝根据易学的原理发明了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白、方矢及棺椁衣衾,并创建了礼制,以礼乐来统治百官和万民,为中华文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此外,他还创造了兵家八阵法来击败蚩尤。黄帝的易学中,是以坤为首位的,坤象征着大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大地孕育而来,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这部易学著作就叫做《归藏易》。

扩展资料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它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

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周易》笔记4,传说中的《连山易》什么样

传说在神农的时候,古人就已经开始对天象进行精细的观测了。神农的时候,中国发生了农业革命,正式进入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时代,南方大规模推广水稻,北方大规模推广黄米、小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历法的精确指导,历法的精确离不开对天文的精密观测。传说神农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形成了一年12月的历法。在神农的时候,受历法上四季的启发,人们对五行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形成了与春夏秋冬对应的金木水火四行,并且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些与天干地支结合来标测方位和时间了。

《周髀算经》里曾有记载,古人通过观察日出日落的位置来确定一年12个月,将其称为“七衡六间图”。意思是7个圆、6个间隔,内外两个圆代表冬至、夏至太阳一天的轨迹,中间5个圆每个代表两个节气太阳轨迹。一共12个节气的轨道,正好对应了12个月:
古籍《山海经》里也曾追溯了先民通过观察日入日落的14个山头来确定时间的实践,有人认为这就是最早的历法,连山历:
如果在七衡六间图上,将对日影的测量进一步细化记录,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太极图:

因此,另有一种说法是,神农将已经精细化的“连山历”与64卦系统结合,形成了《连山易》(见下图,一年365天的日影长度细化,记录在图上)。
神农时期历法的发展,使得当时代表上天的巫师们需要将历法的最新知识更新到八卦的体系当中。将八卦图与地支结合相对容易(下图):

但将八卦图和天干结合则不是很理想,要么有四个卦和天干不对应,要么两个天干和八卦没有对应上,所以与六十四卦体系,也就更难融合,见下图。
但是先天八卦与月相有很好的结合,从远古时期就开始的对月相的观测和记录中,可以发现月相与八卦形成了对应关系:左半边顺时针看坤、震、离、兑、乾,依次可见阳爻越来越多,象征光明越来越多月相从新月到满月的过程;顺时针看右半边乾、巽、坎、艮、坤,其阳爻越来越少,阴爻越来越多,象征了黑暗逐渐增加从满月到下个新月的过程。见下图:
再根据相应月相出现时,月亮的方位以及方位对应的天干(上半月看傍晚,初三傍晚峨眉月出现在西方,震为阳,配庚;初八傍晚上弦月出现在南方,巽为阴,配丁;十五傍晚满月出现在东方,乾为阳,配甲;下半月看清晨,十六清晨缺月出现在西方,巽为阴,配辛;二十三清晨下弦月出现在南方,艮为阳,配丙;三十清晨新月消失于东方,坤为阴,配乙;日月配戊己;壬癸再配乾坤),就可以将八卦和天干结合起来(这方法叫“纳甲”):
这种结合,也是将先天八卦代表的太阳历与天干代表的太阴历(月相)进行结合的尝试。可以得到乾1(代表父亲)、坤2(代表母亲)、艮3(代表少子)、兑4(代表少女)、坎5(代表二子)、离6(代表二女)、震7(代表长子)、巽8(代表长女)的顺序,将八卦重新排列,按着奇数(男性)在左,偶数(女性)在右顺时针排列如下:

按顺时针依次为乾、艮、坎、震、坤、兑、离、巽。这个卦序,在许多古代文献中有记载:最早的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文献《大戴礼记·易本命》,在汉朝京房的等的八卦纳甲法(见下图)中也有记录。

建国后,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里,其顺序也是如此(下图):

这个卦序在北宋时期发现的《古三坟·山坟》中记载如下:崇山君(乾)、伏山臣(坤)、烈山民(艮)、兼山物(兑)、潜山阴(坎)、连山阳(离)、藏山兵(震)、叠山象(巽),与纳甲法的次序一模一样,被认为是《连山易》的卦序。宋朝王应麟在《玉海》中认为,“初乾、初奭(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厘(震)、初巽”,是《归藏·初经》中记载的卦序,而《初经》反应的是《连山易》的卦序。

无独有偶,这种八卦的排列顺序在贵州彝族古书《宇宙人文论》里也有一样的记载。如下图。第一张是彝族“八角”(八卦)图,第二张是根据彝族古书记载整理的卦序,第三张是马王堆《周易》卦序:
彝族人有自己的文字,历史非常悠久,据彝族掌握文字的老人介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以前,比甲骨文还早。经过考证,彝族人与汉人在夏朝初年的时候分离,形成了彝族自己流传至今的文化。山东龙口文化时期(大致对应了五帝时期的东夷部落,彝族在解放前一直被称为“夷族”)的丁公村曾经出土了一个陶器,上面有十几个文字符号,经考证就与今天彝族的文字相一致,见下图。

彝族人相信自己是蚩尤的后代,而蚩尤则是伏羲在东方的后代。历史上彝族的易学就非常发达,西汉的时候,易学在中原就已经中断了许多香火,中原学者入蜀学习易学,才有了杨雄的易学。宋代中原社会对河图、洛书、太极阴阳鱼图的追回,也是从蜀中彝族那里得到的:
彝族人的社会直到解放前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特征,所有的文字与文化,都被掌握在族中的巫师家族手中,父子代代相传。彝族文字大多写在岩石、布、皮、纸、瓦、木牍、竹简、骨、木等不易保存的载体上,经家族代代相传,不断重新抄录而流传至今。由于彝族社会发展史上未曾出现巫史的真正分离,彝文文献多由彝族巫师世代抄写流传下来,且多用于巫事。这种巫师代理上天说话,指导人间事物的现象,与五帝时期社会特征非常一致。

而彝族文字流传的特征,给汉字以及汉族文化的起源和流传提供了重要的旁证:最早的汉字应该也是由巫师发明并使用,而且始终只在巫师家族内部小范围流传,在不宜保存的载体上传递。换句话说,即使是夏朝的贵族,如同中世纪欧洲的贵族一样,可能也大多数不掌握文字。他们在祭祀仪式上看到的被巫师挑选出而写出来的文字,和我们今天看到各类法术中的鬼的感觉可能是一样的(下图是在水族祭祀中出现的水书,如果不说明的话,感觉就像是鬼)。这可能是夏代文字没有被大规模发现的原因。而到了商代,甲骨上的文字被保存下来了因为偶然的原因被发现了,同时青铜器逐渐变多,铭文也逐渐被保存下来了。

彝族古书的内容,是以易学的八卦体系为核心,以原始为主要表征的多学科融汇于一体。其包罗的内容,可归类分为原始类(此类又可分为祭祖、祭奠、祭神、消灾除祸、驱魔送鬼、诅咒盟誓、招魂、祈福、占卜、祭祀神坐图谱等经书);历史、谱碟、神话、哲学、伦理、天文律历、地理、文学、医药、农牧生产、军事、契约、帐簿、通告、译著、文字等。

这种特点与汉族流传的易学的特征非常一致,与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也一致:从对天象的观测中产生历法;从对天象历法的解读中,产生了原始的文明;对文明的记录产生了文字;文字文明秘密流传,直到周朝才被贵族大量掌握,到春秋才被孔子传授给平民百姓。当然这种文明,在今天看来,是以原始的的形式展现出来,里面又包络了自然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各地出土了大量的战国秦汉时代的竹简,里面大部分内容都是和占卜类的。这说明了文字最开始的功用,就是沟通人神,顺带记录天象历法的,即便到了秦汉年间,也仍然保留了文字的原始功用。
彝族八卦的这种卦序与今天《周易》里的卦序、先天、后天八卦图卦序完全不同,这反映了这种卦序,是非常久远的一种卦序。这种卦序,在先天八卦纯逻辑推演的卦序基础上,考虑了人为的社会性因素:将代表男性的卦(乾,父亲;艮,小儿子;坎,二儿子;震,大儿子)都放在左边,代表女性的卦(坤,母亲;兑,小女儿;离,二女儿;巽,大女儿)都放在右边,而且父母离小儿子小女儿最近。这种卦序反映了彝族社会的家族关系,同时应该也是《连山易》颁布时,对天下秩序的一种解读。

相传《三坟》是记载上古三皇时期的三部文献汇编,用上古文字写成,最开始被记载在陶器上,因此称之为“坟”。《三坟》一直被夏商周皇家所收藏,到春秋时期还有人能读懂,但之后就失传了,历来没有人留下只言片语。北宋发现的《古三坟》里记载了《连山易》、《归藏易》、《乾坤易》的三种卦序,64卦排列体系与卦象(卦的象征性含义),以及后人对卦象的解读。由于其中的内容几乎在之前闻所未闻没有旁证,再加上其中有些内容自相矛盾,因此历来被当做是伪书。

但是从上面古人文字记录的《连山易》、帛书《周易》、彝族八卦的顺序与《古三坟》连山的卦序的对应来看,这部书的部分内容,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了,因此不可能完全是伪造。从其中的内容来看,最有可能的是和《太公兵法》、《礼记》、《山海经》之类的文集一样,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在战国时候被当时的学者根据当时的情况结合传说给整理出来的,其中保存了一部分《连山》、《归藏》的内容,然后用当时的语言整齐划一重新写了出来。因此,《古三坟》里所描述的三套体系未必反映了真实情况,却更可能是战国时候编纂者所认知到的情况,至少这里面保存了部分战国时的知识体系 。所以这种采用了月相与太阳历结合的卦序,极有可能就是反映了《连山易》的八卦卦序。依据《古三坟》,连山六十四卦的体系应该如下,与帛书《周易》的六十四卦序一致:

这套体系里,将君(乾)、臣(坤)、民(艮)、物(兑)、阴(坎)、阳(离)、兵(震)、象(天象,巽)与八卦一一对应并进行了解读,体现了当时对社会秩序以及重要自然现象的认识。或许最初八卦的读法就是很具体的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而不是抽象的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乾坤二字都是战国的时候开始出现的,所以之前必定有其他名称)。另外,从民与艮的对应来看,或许艮卦的名称,最初就是从“民”字而来(如下图,两个字都和眼睛相关)。

易经六十四卦,卦的顺序很重要吗?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只是卦序的区别吗...

卦的顺序不重要,很多人认为易经就是周易,其实易经不等于周易。如果按形成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连山易,然后是归藏易,最后是周易。连山易,开头的第一卦是艮。艮为山,这也说明了远古时期,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远离洪水、野兽之害,所以选择生活在高处,因此,连山易体现了远古时期人对山的崇拜。归藏易,是以坤卦开头。坤代表收藏,远古的人们,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产品开始有了剩余,所以需要收藏,因此这个时候产生的归藏易。目前连山、归藏易已失传,传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烧了。周易的成书时间应该在商末,周易,以乾卦为第一卦,以未济卦为最后一卦,未济是未完结,周而复始,周流不息的意思。所以,易经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由于前二部已失传,所以一般情况下,易经就指周易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