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吉避凶宝典是什么书里的人物名字,趋吉避凶什么意思

2023-10-23崇庆运势网热度: 0

王真德的道教人物

王真德,法名崇达、宗道、真德,道号五行子。出生于抚顺清原,7岁时遇盟威仙师浊清道人开始学道,并先后拜多位高道为师,通过十年的学道,十年的悟道,十年的演道,十年的弘道,将师传的《土亭秘诀》《紫微斗数》《法箓全成》养生丹药和恩师王全林方丈亲传的五行法门,在实践中反复体验与修炼,终于辨证心悟,得闻正法。在堪天地、布风水、通阴阳、测五行、悬壶济世、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等方面,得到了造化,福祉了众多百姓。信士称其为《土亭秘诀》华夏第一人;《紫微斗数》予测学赞为关东奇人;《法箓全成》誉为辽东一绝;悬壶济世敬为八仙之首铁拐李再世。
为了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应天命、奉师令,众望所愿,开辟抚顺弘道新天地,并配合以道相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为此,王瀚德道长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历时7个多月创建了抚顺道教玉清宫,恭请众尊神落座,接受十方香火,为弘扬道法,振兴中华,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开辟了抚顺道教千秋伟业。 《紫微斗数》:
《紫微斗数》是由道教著名仙祖陈抟老祖在夜间观天象而得感悟,进而发明的一门举足轻重的预测宝典。道教先祖白玉蟾赞其为天下预测学中的第一方术。因为是集天盘、地盘、人盘三盘合一的道教法门,所以懂得运用紫微斗数的人上可堪天相而知国运兴衰,下可堪地而知家族之运程,中可堪人而知一生之命数。由于他的包罗万象和博大精深的特性,使得懂得运用它的历代传人几乎都是为皇族所独享,因此无法在民间流传,所以在民间知之甚少,而辨证运用它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当年陈抟老祖在华山遇到朱元璋后,便是运用此术推理而得出结论“此君必为一代君王”,当时朱元璋即承诺“如能达成所愿,必将亲自再来拜访,并把华山赐予神仙享用,任何人和官兵不得进入骚扰”。后来朱元璋得帝位后信守诺言,将华山赐予陈抟老祖做修炼之地,因此华山至今留有陈抟老祖修炼遗迹。
《紫微斗数》是道教界的经典绝学,历来代代单传,每一位传人都信守着“法不传六耳”的祖训。王真德道长就是《紫微斗数》的当代传人,凡是接受过《紫微斗数》福祉的人,无不为它精确的预测而称奇折服,进而被赞为“关东神算”。
《土亭秘诀》-堪舆绝学 :
《 土亭秘诀》是陈抟老祖所著人与自然和谐的又一个道家绝学。是道内珍本秘传之术,因此人世间根本无从发现。他详细的说明了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妙法,阐述了阴宅三宝葬法的神奇功效,以及阳宅十二宫位的生旺布局,更揭秘了人们所不知道的能够当辈受益,靶向定位福祉儿童学业进步和福祉信众增福增寿的风水布局。既根据本命元神的五行生克制化原理,采用“三元一气风水”种三元的方法,从人一降生就开始接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福祉,从而孕育胎养生气之造化,进而光耀门庭,成为国家之栋梁。善缘得穴,可以保子孙圣贤,保家宅大吉,本人增福、增寿。由于近几十年中的成功运用,使得恩师在风水学运用方面获得了“华夏奇人”的美誉。
《法箓全成》:
《法箓全成》是集道教创始人张天师的符咒降魔之术和正一盟威仙师运用毕生所学精研衍化之法箓大全。法是指道家的通天达地、与三届十方结盟之方法,箓指的是表文符咒。道家符咒是仙、医、卜、命、相、五术之根本,宇宙之灵源。符咒的运用是道教最为神秘而又最显神威的法门。符咒”之术是中国五术最有争议的一门学术。自古为兵家必修之课,我国历代著名军事家、家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皆善此术。历朝历代以来,它都是道教中大德高道经常使用的为人消灾解厄,开运改运的道教方术。是道术中历史最早,灵力最强,法力最大的法门。由于写符之人必以诚心诚意出之方能应验,若心念紊乱及肢体不洁者为之,虽符咒已得真传,必无灵异,盖鬼神弃之。故书写书符有七戒,若能确遵七戒不犯,鬼神鉴其诚意,又奉上敕,必闻召即行,应念而至,否则非但符咒不灵而且易招神怒,降以厥凶。只有书写符咒的人修为越高,符咒所产生的力量越大,效果才能无比。符咒所产生的效果小者可以治病调心、大者可以消灾解厄,运财化灾。
古云:上符天、下符地、中合人体。意思就是说符咒上可通天,下可达地,中可与人消灾转运。王道长正是由于修行了此项绝学,因此在福祉信众方面事半功倍,被信众誉为“辽东一绝”。
道教养生:
道教养生文化是道教无数先贤经过几千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形成了思想深邃、方法独特、结构严谨的完备体系。它在探索人体奥秘、生命的根本等方面达到了极为精深的境界,经过历史的积淀留下了大量的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独特方法和理论,作为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正日益为世人所关注。王道长从7岁师承正一盟威仙师浊清道人精研道医理论,继承了八仙之一 兴行妙道天尊(吕祖爷)留下的千古配方,经过几十年的行医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养生祛病妙方,为广大信众解除疾苦和病痛的折磨,由于恩师的高超道医方术,因而被广大信众口口相传、广为传诵,被赞为“华佗在世”和“悬壶济世活神仙”。 抚顺市是一座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的文明古城,曾是清朝开国元勋努尔哈赤善缘得穴,启运肇兴之福地,孕育了大清将近三百年之基业。历史的再一个巧合也应验了这份神秘,大清末代皇帝溥仪在抚顺从一代帝王改造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公民。从此中华儿女摆脱君王封建统治制度而进入历史的新时代,历史的转变又一次验证抚顺自古就是孕育生机,隆兴之福地。
抚顺道教玉清宫就坐落于人杰地灵的辽宁省抚顺市境内,是建国至今抚顺市唯一一处由批准的正法传道的道教活动场所.其特点是临街建庙,方便信众朝圣,恢复古庙遗址,集结附近几所原有老庙之神仙灵气,恭迎在此护佑帝王灵地的诸神落位。
抚顺玉清宫由当代大德高道前中国道协副会长,辽宁省道协会长,道教方丈王全林方丈亲传关门弟子王真德道长潜心修建。王真德道长师出名门,七岁修道,身怀绝学,被全国各地众信士誉为勘天地,布风水华夏第一人;命理预测,斗转星移调整命运关东奇人;降妖除魔,消灾解难辽东一绝;悬壶济世,治病救人,道家神医. 由于王道长德高望重,被抚顺道教信众推选为抚顺道教协会会长。
2007年3月24日王全林方丈亲临抚顺道教玉清宫,亲自为其爱徒的庙宇,当天神光普照,万里无云。吉时,天空祥云缥缈,众仙临坛,三界十方,有感必孚,十方信众,诚求必应。同年八月,为满足广大信众需要,对其进行大规模扩建。供奉道祖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天师殿,供奉道教教主天师张道陵和张医圣、孙药圣;吕祖殿,供奉兴行妙道天尊吕洞宾;慈航殿,供奉慈航道人(观世音菩萨);财神殿供奉武财神关公及周仓、关平;护法殿,供奉五族九大护法仙。还有灵佑殿、文昌殿、护佑殿、土地殿、山神殿、尊灵殿、仙师殿、“福”字坊,分别供奉碧霞元君、九天玄女、文昌大帝、城隍、土地、山神和九幽拔罪天尊等,多为道教中最具代表性的尊神,神光普照,普济群生,善信共沐神光圣恩,信众会获得更多福祉神能和护佑法力,诚求必应。
抚顺道教玉清宫主要为“混元宗坛”,科仪沿用全真斋醮科仪运用可为广大信众做各种道场。
抚顺玉清宫的创立,是弘道阐教、光大中华道教、发掘道教文化精髓、造福人类之壮举,也是辽东北广大信众的共同心声。趋吉避凶、圆满幸福、福祉一方百姓是玉清宫道观的宗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生活,为广大信众学道、悟道、演道与修行提供方便的环境和场所,是玉清宫道观的愿望。信众前来结缘必得福祉,祈愿玉清宫道观诸神保佑您,所求如愿。
王真德会长应天命,奉师令,开山设教,开辟抚顺道教新天地,为弘扬道教,振兴中华,祈求神明保佑,永保信众吉祥平安!

《易经》是解开宇宙和人生密码的智慧宝典

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父子,有君臣,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太极之道,大而无其外,小而无其内。《易经》是华夏古圣先贤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众经之首,“四书五经”之一,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经典巨著,历来被尊称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易经》也叫《周易》。《易经》的成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和孔子。《易经》始作于伏羲,伏羲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水、火、风、雷、山、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遂作八卦。周文王被囚羑里,演易伏羲八卦即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推广而为六十四卦;最后孔子作《易传》,这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易经》。
孔子在他的《易传》的《说卦传》中讲,乾坤就是父母,乾坤生三男三女,这就是八卦。父住西北,母住西南,长子住正东,长女住东南,次子住正北,次女住正南,少男住东北,少女住正西。

《易经》博大精深,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其思想体系无不出自《易经》——儒家学说以乾卦为起点,立论自强不息的刚健特性,以此推演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以至于对万事万物的看法;而道家学说以坤卦为起点,论说厚德载物的品性,以此推演对人生、社会、国家以至于对万事万物的看法。然乾极而阴生,坤极而阳至,说明物不可极,极则必反的道理。儒道虽立论不同,却异曲而同工。中国教育权威高校——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出自《周易》乾坤两卦卦辞,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辩证地处理方法,其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易经》是一部探讨变化的书,是一部古老而又神奇的智慧宝典,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易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2014年开始招收“《易经》与预测学”硕士生,而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屡次出现关于《易经》方面的考题,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20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计划。此消息反映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人文社科方面的权威机构,已经重新审视“周易预测”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并将其纳入学科建制,开始着力培养掌握周易预测的人才。《易经》作为预测学的研究方向,被列入“中国哲学”专业之下,首次出现在国家权威学府的招生计划中。周易预测不再是某些人眼中江湖流传的迷信骗术。

中国现代医学、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等等,都是在《易经》知识体系中发展起来的。
长期以来,《易经》不仅仅被国人所看重,也被其它国家所推崇——韩国国旗的图案(太极旗)和蒙古国国旗中的太极图都出自《易经》。
十七世纪以来,《易经》还被译成多种版本,走向了海外,引起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它不但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给西方文明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注入了新的活力。
1626年,《周易》被法国传教士金尼阁译成拉丁文;19世纪30年代,法国传教士雷孝思用拉丁文翻译的第一部系统介绍《易经》的著作《中国最古的书》在巴黎出版。从此《易经》便走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殿堂,掀起了世界各地的易学热潮,从此,中国思维便潜入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底蕴中。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并将《周易》称为“万有概念宝库”。
英国学者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384个阴阳键,与《周易》中384个阴阳爻严丝合缝。
丹麦量子物理学大师玻尔一生最得意的成就是发现了“并协原理”,这个原理与《易经》中的“阴阳互补”原理不谋而合,有着内在的深刻共通性。丹麦国王为了奖励他的特殊贡献,在授予他的荣誉勋章上设计了太极图图案。
1705年有人撰文称:“中国人失去了六爻的真正意义,一位欧洲天才为他们重新发现了这一知识。”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各学科的通才,德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莱布尼茨,在1703年发表的《二进制运算的解释》所用的例子里,便有伏羲先天八卦图和0——7八个数字的二进制表示的对应。莱布尼茨将二进制看作“宇宙语言”,但他的二进制系统却无法与后天八卦图建立联系,他只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八卦图的内涵远非二进制数系可以完全模拟。
莱布尼茨二进制的伟大意义,则被现代飞跃式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络所证实——它们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运用的正是二进制表示和算法。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受《易经》启发,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同时性原理”。荣格指出,同时性原理除了可以从心理分析的案例中获得佐证外,主要是《易经》提供了最为完美的理论基础。他说:“像中国人这样天赋异禀而又聪慧的民族,居然没有发展出我们所谓的科学,这真是奇怪。”
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从《易经》 的阴阳消长原理中得到启发,发现了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评价中国的《易经》:“知识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易经》是解开宇宙和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它的表达方式是八卦,核心是阴阳五行。阴阳,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力量;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五种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易经》讲的就是宇宙间五种事物的阴阳规律。
维护五行和阴阳平衡是《易经》的制胜法宝,是获得万物和谐和生命活力的根本。生命是由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就拿人类来说,生命阴阳平衡的含义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血为阴,气为阳。脏腑中肝、胆属木,心脏、小肠、三焦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脏和膀胱属水。如果人的脏腑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就充足,精力就充沛,五脏平安,六腑康泰,健康状况就良好。
古人说:知命方能无忧。那要如何“知命”呢?人生命运都会在八字命局大运流年展现,八字包含人生方方面面的信息,可以从八字中准确预测出本人和亲人在不同的大运中吉凶祸福的信息情况,而且可以准确定性具体的事情,同样可以通过八字看居住的风水环境,这种居住环境也会直接影响人生的命运。
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学《易经》就是为了掌握这种规律,应用这种规律,顺应天道,顺应自然,顺天应人,趋吉避凶,把生活过得更美好!

《鲁班书》早已失传,为什么身边流传出民间工匠使用鲁班术的案例?

根据一些古籍的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类传说,鲁班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爱迪生”。他的一生发明了很多造福后世的伟大创造,尤其是在建筑和木工领域,现代人至今都在使用的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都是鲁班祖师爷的首创的。《鲁班书》在历史上也逐渐被认为是一本容易招致灾祸的妖书,被历朝历代列为禁书。但是在民间,《鲁班书》从未绝迹,总有很多的人难以按捺内心的好奇,要一窥春秋时期祖师爷鲁班留下的奥秘之术

木工师傅现在用的曲尺又名鲁班尺,这一命名也是为了纪念这么一位大师。鲁班在那个时代发明的大量木工工具大大解放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原本繁重、琐碎的人力劳动得到了缓解,工作效率也成倍地提升,土木工艺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由此看来,鲁班可以列为历史上的一大伟人。但是如果了解他的一生,你也许还要将他奉为一个奇人。

在一些坊间流传的异事中,每当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诞生,上天会有冥冥之中的预兆。无论是确有其事还是同代之人的杜撰和润色,历史上的名人出场,多少要带一点排场

相传,鲁班降生的时候白鹤在家门口云集,屋内出现了一股奇香,几个月都没有散去。待鲁班长到七岁大时,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自学本领,而且学得又快又好。

鲁班生在一个工匠之家,从小看着父亲刨木头长大,继承了父亲的一双巧手,加上天赋异禀,鲁班本人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成年后的鲁班开始游历各国,拜师学艺,他很快就能融会贯通地运用这些本领,自成一派。除了发明了不少便民的劳动工具,鲁班甚至还充当军械师,帮一些国家制造兵器,用以打仗。相传云梯就是鲁班的一项伟大发明。在《墨子·公输》就有相关的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中我们看出,鲁班曾经为楚国效力,将他的创造天赋用于了古代的战事。

关于红楼梦的6000字读书笔记

朋友,当您第一次接触到《红楼梦》这部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时,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这部书是谁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书中都写了些什么人?什么事?这些人后来怎么样了……有些疑问您读了书就会涣然冰释,可是《红楼梦》背景复杂,内容博大,它所描述的社会与生活距今天的时代较远,加上原作者曹雪芹没能把书写完,留下许多悬念。二百年来,耗费了许许多多研究者的心血,仍不能把这些问题搞得清清爽爽;退一步说,即使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一般的读者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闲看众说纷纭的红学文章,所以初读《红楼梦》的朋友,仍会有一些理不清的地方。本文就初读《红楼梦》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删繁撮要地做一介绍,算作您初读《红楼梦》的入门向导吧。

《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曾随皇帝出过兵,兄弟二人都受封国公爵位。哥哥贾演封宁国公,弟弟贾源封荣国公,两家府第相连,就叫了宁国府和荣国府。到《红楼梦》开篇时,第一代人贾演、贾源早已作古,第二代人贾代化、贾代善也已过世,只有贾代善的妻子史老太君(即贾母)还在。在宁荣二府众多的人物中,贾母的辈分最高。她是贾赦、贾政的生母,贾敬的婶娘,贾琏、宝玉、元春姊妹的祖母,贾珍的叔祖母,林黛玉的外祖母,史湘云的姑奶奶,薛宝钗的远支姨姥姥。这位金陵世族史侯家的千金嫁到贾府已经五十多年,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如今虽年事已高,把家政交给二儿媳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主持,自己只带着孙儿辈寻开心,享清福,但在宁荣二府中仍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贾政痛责宝玉,她以“立刻回南京去”要挟,贾政便“苦苦叩求认罪”;贾赦想要她身边的侍婢鸳鸯作妾,被她骂了回去,也只得“告病,且不敢见贾母”;至于王熙凤等人更是千方百计地逢迎讨好,众星捧月般围着她转。贾母虽不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却是荣国府的中心人物,府内的日常生活便以贾母为中心展开着:吃酒、听戏、斗牌、逛庙、打醮、祭祠、说笑话、制灯谜、行酒令……作者对公侯府日常生活的细致描述,使我们真切了解到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生活的真实情景。

由于贾母的溺爱,贾宝玉得以长期在内帏厮混,也是由于贾母的疼爱,失怙无依的林黛玉从扬州来到荣国府,客观上为宝黛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老太太可以心疼地搂着他们“心肝儿肉”地叫,怕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宝玉的眼睛,却不能容忍他们越出了“正经礼数”的爱情行为。在她的眼里,一个清白女孩儿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来,便“鬼不成鬼,贼不成贼”了。所以续作者写她采用王熙凤的“掉包计”,制造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同时也造成了宝钗的婚姻悲剧,是极有可能的。最后,这位享尽人间清福的老妇人,在目睹家产被抄、儿孙入狱的凄惨结局后,随着这个家族的崩溃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贾赦袭了贾代善的爵位(按封爵逐代降级的规定,袭一等将军之职),分出去另过。他在《红楼梦》中主要作了两件事:一是逼着邢夫人去讨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作妾,一是勾结贾雨村强夺石呆子家的二十把古扇,搞得石呆子家破人亡。贾母不喜欢这个大儿子和大儿媳妇邢夫人,而是和二儿子贾政一起过,于是贾政的妻子王夫人便掌了荣国府的内政。贾政夫妇是贾府老辈人中的正人君子,丈夫在外为官清正,妻子在内吃斋念佛。他们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贾宝玉,期望他能成为贾家百年之基的继承人。为此,贾政不惜下死手痛笞宝玉,王夫人则处心积虑安插下忠于封建道德的袭人监护宝玉,而把涉嫌将宝玉引上邪路的金钏、晴雯、芳官等人痛加责罚,驱除殆尽。但是贾宝玉终于没能按他们的愿望走上“仕途经济”的“正路”,而是“悬崖撒手”,永远地离开了他们。这一对没落家族中道貌岸然的正统派,在家族崩溃时不会得到比别人更好些的结局。后四十回写“复世职政老沐天恩”,让贾政重袭贾赦丢掉的爵位,不符合曹雪芹“为官的家业凋零”的原意。

贾赦、贾政的堂兄贾敬是长房宁国府的第三代人,虽然他是贾代化的次子,因长子贾敷早亡,所以由他袭了爵位,并有一男(贾珍)一女(惜春)。但是他却迷上炼丹修道,一心成仙,把爵位让给儿子贾珍继承,自己搬到城外道士庙去住,过生日也不回来,终因吞服丹砂过量导致膨胀而殁。《红楼梦》第五回说“箕裘颓堕皆从敬”的“敬”指的就是贾敬,说他是贾家祖业败坏的起始。

以上是贾氏家族的老一辈人,有想入非非的,有昏暴贪淫的,有道貌岸然的。贾家的衰败从他们这一代就已经开始了,只是靠家大业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架子才没有倒下来。

贾氏家族的第四代人可分成两组:一组是已成家并掌了权的贾珍、贾琏兄弟以及入宫当了皇妃的大姐元春;一组是还在少年烂漫之际的宝玉、贾环以及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

贾珍是宁荣二府第四代人里的头一号败子。他年轻时就袭了“三品威烈将军”的爵位,又以长房资格做了贾氏宗族的族长,无人能管。他与自己的儿媳秦氏通奸,被丫环发现,致使秦氏含羞自尽;他还与小姨子尤氏姊妹私姘,为达到长期姘占的目的,把尤二姐送给贾琏做外室,葬送了二姐的性命;在为生父守丧期间,他也不忘寻花问柳,骑射聚赌。封建社会的种种道德约束对他丝毫不起作用,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赤裸裸的兽性的疯狂享乐。

贾珍的堂弟贾琏也是这样一个“不管香的臭的都弄到屋里来”的“下流种子”。亲生女儿出痘疹,须斋戒供养痘疹娘娘,他却乘机和厨娘私偷;妻子王熙凤过生日,他又跟仆妇鲍二家的乱搞;在国孝(太妃丧期)家孝(贾敬丧期)两重孝期内,偷娶尤二姐做外室。他名义上是荣国府的外掌家,却处处受内当家王熙凤的制约,连他的小厮都知道:“奶奶(指王熙凤)的心腹我们不敢惹,爷(指贾琏)的心腹奶奶的就敢惹。”如果有谁不了解封建贵族的纨绔子弟是什么样子,贾琏就是活脱脱的一个样板。

贾琏的妻子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娘家侄女儿,跟贾琏亲上做亲(未婚时是姑舅兄妹)。因为这一层关系,贾琏虽然是贾赦的儿子,却跟他的叔父贾政一起过。夫妻二人协助贾政、王夫人料理家政。王熙凤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学形象,协理宁国府表现出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表现出她的贪婪,毒设相思局表现出她的狠毒,正言弹妒意表现出她的威严,在贾母面前她效戏斑衣,在贾琏面前却能泼醋大闹,对尤二姐她借剑杀人,对平儿则恩威并施,她克扣了赵姨娘的月银,却送给花袭人皮袄,与侄儿贾蓉有染,却与侄媳秦氏交厚,她待下人如凶神恶煞,待小姑小叔却又俨然慈嫂,她虽泼辣敢为,却不失大家风范,虽讨贾母欢心,却做得不露痕迹。虽然她每天都在为维持荣国府内的正常秩序而奔忙,实际上她也和两府内其他统治者一样,并不真正关心这座露出裂痕的老屋能支持多久。她关心的只是自己能在权力中心维持多久,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当这座赖以存身立命的贾家老屋“忽啦啦似大厦倾”时,她也“昏惨惨似灯将尽”。

在已婚的第四代人中,地位比较特殊的是做了皇妃的贾元春。她虽只是一柔弱女子,却身系贾府安危。一听说进宫陛见,合家人都惶惶不定,听说元春封了妃子,又都洋洋喜气盈腮。省亲场面的豪华热烈掩盖不住她失去人身自由的悲苦,最后在宫内的权力倾轧中命殒身亡,贾府也就此一败涂地。

在没有成家的第四代人中,宝玉和贾环都是贾政的儿子(贾政还有个长子,叫贾珠,十九岁上死了,留下一子,名贾兰,随寡母李纨生活),但因一个是嫡出(王夫人所生),一个是庶出(赵姨娘所生),地位便有天壤之别。宝玉是众人捧护的“凤凰”,贾环却是没人理睬的“小冻猫子”。四姊妹中,元春和探春同是贾政的女儿,也是一个嫡出,一个庶出(探春也为赵姨娘所生,跟贾环是同胞姐弟)。迎春是贾赦的女儿,虽不是庶出,但也不是邢夫人所生(贾琏也非邢夫人所生),大概邢夫人是贾赦续娶的,前面还有一位过世的夫人才是贾琏和迎春的生母。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母亲早亡,父亲又弃家学道,从小儿在荣府这边和贾母一起生活。

贾宝玉是那一时代面目全新的文学形象,也是曹雪芹着力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由于贾母的溺爱,他得以逃避过早地接受封建主义的教育,长期在内帏厮混,使他避免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利害之争,所以在他身上保持了人性中较为美好的成分,而贾政的近乎迫害的教育方式,又使他本能地产生反抗。于是他憎恶“仕途经济”,讨厌与士大夫峨冠礼服往来,把八股时文称作“饵名钓禄之阶”,而对他身边那些地位比他低下的底层女子,却寄予深厚的同情,他也在这女性的温柔中得到理解和爱护,所以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贾宝玉不是才富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蔑视功名利禄、“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从不曾劝贾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的纯真爱情。这种爱情支持贾宝玉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路上走得更远,爱情的毁灭使他割断了同封建家族的最后联系。贾宝玉最终弃世出家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彻底绝望实际上表达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无情否定。

迎、探、惜三姐妹中佼佼者当推探春。这位人称“玫瑰花”的三小姐出场便不凡,“修眉俊眼,顾盼神飞,文精华,见之忘俗”。她组织过诗社,“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她兴利除弊,“精细处不让凤姐”;王夫人受冤屈时,是她站出来代为洗雪;王善保家的肆虐行恶时,又是她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在《红楼梦》众多的女儿形象中,探春的确是一朵又红又香、只是刺戳手的玫瑰花。但是这位“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少女也有她说不出的烦难。庶出的身份使她承受一种无名的压抑,她甚至憎恶给她带来这种身份的生母赵姨娘。她渴望立一番事业,最后却抛弃家园,远嫁海疆,一帆风雨,飘零生涯。

二丫头迎春诨名“二木头”,善良懦弱无能,连她屋里的丫环的纷争也管不了,只管抱着一本《太上感应篇》去求超脱。贾府衰败时,她竟成了父亲贾赦的债务抵押品,嫁给残暴寡恩的“中山狼”孙绍祖,倍受凌辱折磨,一年时间就被这条恶狼吞噬,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四小姐惜春自幼失去父恃母爱,养成孤介偏僻的性格。等她长大时,贾府已经彻底衰败了,她落得个削发为尼的下场,伴随青灯黄卷,沿街乞食化缘,用清冷寂寞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在这一代人中,还应提到三位虽非贾府成员,但和贾府有密切关系的年轻女性。她们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林黛玉是大观园内最为光照人的女性之一。她本籍苏州,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小女儿,是贾赦、贾政的亲妹妹,她本人跟贾宝玉是姑表兄妹。由于母亲早亡(不久父亲也去世),她投奔外祖母来到荣国府。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的“小性儿”,她不能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她执拗地甚至过分地追求自己的尊严,竟达到折磨自己的程度。她对宝玉的爱情也浸透着这种追求的痛苦,不断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简直搅碎了她那颗本来就脆弱的心。但是有谁会去责怪她的小性儿呢?小性儿本身打动不了读者,打动读者的是这小性儿里蕴含的一个少女对人性和爱情的执著追求。黛玉最终是泪尽而逝的,她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她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眼泪可以支付了。

跟林黛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装愚守拙,随分从时”的金陵闺秀薛宝钗。薛宝钗跟贾宝玉是姨表姐弟,宝钗的母亲薛姨妈跟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亲姊妹,九省都检点王子腾是宝钗和宝玉的舅父。这位生在皇商家庭的秀女由于父亲早逝,哥哥不成材,从小儿就承担起帮助母亲料理家计的责任,所以年纪虽小,却谙于世故,很会做人。她工于心计却显得温柔敦厚,心思缜密却表现得豁然大度。贾母让她点戏,她挑老人喜欢的热闹戏文,博得贾母欢心;薛蟠带回些南方特产,她挨门儿送到,不露出谁厚谁薄,连赵姨娘也衷心感激;甚至本来心存芥蒂,怀疑她“有心藏奸”的林黛玉后来也把她认作知己。按封建道德标准来审度,薛宝钗几乎没有什么缺点,而且博学有识,是理想的内当家人选,所以当凤姐暂时谢事时,贾府仲裁者便让她协助李纨、探春共同管理荣府事物,表示了他们对这位未来“宝二奶奶”的认可。后来她果真名正言顺地取得“宝二奶奶”的地位,但是她没有得到宝玉真心诚意的爱情。她的美貌温柔贤淑打动不了封建家族的叛逆贾宝玉,贾宝玉永远也不能成为她所期望的“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良人。最后宝玉抛下她遁入空门,她也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殉葬品。

史湘云也出身侯门,是贾母的娘家孙女儿,跟贾宝玉是隔房表兄妹。但是她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而且出生不久即父母双亡,寄养叔婶门下,凄凉景况可想而知,但是她生性开朗,爽直豪放,文思敏捷,憨态可掬。划拳时碰得腕上镯子叮当响,喝酒醉卧在芍药上任落花撒得满身满头,听见大观园里起诗社便急得什么似的,连她的咬舌子“爱哥哥”也叫得那么有趣。她也曾劝宝玉去结交士大夫,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有口无心。跟圆滑世故的薛宝钗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比起来,史湘云更让人感到亲切好玩儿,易于接近。但是在那个禁锢人性的时代,史湘云也不会有更好些的结局。她虽嫁得如意郎君,婚后生活比较美满,但不久丈夫病故,晚景更为凄凉。甚至可能沦为乞丐。

贾家的第五代人有贾珍的儿子贾蓉,一位少年花花公子,已结婚,前妻秦氏因与公公通奸败露自缢,续娶胡氏。贾琏与凤姐之女巧姐儿,名字是刘姥姥给取的,贾家败落后,巧姐得到刘姥姥救助。早逝的贾珠的儿子贾兰,由寡母李纨苦守长大,做了官,为母亲争得封诰,但李纨已耗干心血,黄泉路近。

以上是宁荣二府内属于统治者的那一层人物,在偌大的两家府第内还生活着一大群为上层人服务的下层人,主要是各房的侍妾与丫环。下面挑主要的介绍几位。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大丫环,服侍贾母盥漱起居。贾母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她,连打牌行令都需鸳鸯提着些。由于地位特殊,贾琏、王熙凤有些事也得和鸳鸯商量着办,俨然是半个主子。但被贾赦看中,硬要讨去做妾,虽经贾母阻拦未成,鸳鸯的一生已经断送了。“除非他死了,或是终身不嫁男人”,贾赦的话绝非仅仅是威胁。鸳鸯最后选择了死,以死来维护自己的清白与尊严。

平儿是王熙凤的陪房丫头,又是贾琏的通房丫头。陪房丫头即作为陪嫁,随王熙凤一起由王家来到贾家。通房丫头就是肉体被男主人占有的侍妾。她夹在浪荡公子贾琏和淫威主母王熙凤之间,小心周旋,侍奉二人,仍不免受气,王熙凤因鲍二家的同贾琏争闹,平儿就成为他们的出气筒。由于王熙凤掌家奶奶的地位,平儿在处理家常事务上也有一定的权力,但她并不因此而作威作福,能体恤下人,并善于应付各种场面,是王熙凤得力的心腹。

晴雯和袭人都是宝玉房的大丫头,思想与性格却迥然不同。晴雯虽“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性如烈火,敢怒敢为,哪怕因此得罪“主子”,招来大祸也在所不惜。袭人则温顺驯服,甘做奴才,并设身处地为主人着想,惟恐不能恪尽职任。宝玉给她取名“袭人”,暗示她无处不在的温柔侵袭,也是生花妙笔之一。在那个需要奴才并培养奴才的社会里,袭人自然得到主人的赏识,被内定为宝玉的“姨娘”;晴雯则因不甘受人驱使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应了她名字中暗寓的“霁月难逢,云易散”的谶言。

紫鹃本来是贾母的丫环,后来被送给林黛玉。她同这位孤高自傲、动辄爱恼的贵族小姐相处得很好。林黛玉除了因为紫鹃试探宝玉惹下祸那一次,确也不曾对她恶言相向。紫鹃照顾黛玉,不单是婢女服侍小姐,还带有一种对弱者的同情,特别是对黛玉和宝玉的婚姻,她表现出一种婢女少有的热情,甚至不惧因此受到责罚。尤为可贵的是黛玉去世后,她仍珍重情感,谴责宝玉负情(当然是错怪了宝玉)。紫鹃也名如其人,是一朵忠诚和正义化成的紫杜鹃。

在这一大群丫环中还有许多令人同情的形象,如含冤受屈投井自尽的金钏儿,因追求自主婚姻而被逐的司棋,天真活泼遭人嫉恨而出家的芳官,富于同情心却不被恶少贾环理解的云,无辜遭谴的入画,凭空受过的柳五儿……这是一个人人都不配有好运的没落的社会,更何况是生活在这社会最底层,连人身和生命都不由自己做主的婢女。她们的悲惨命运几乎是生来就注定了的,除了袭人那样低眉顺首,甘作奴才者外,但凡在意识和感情上稍微流露出一点“自我”的,必将遭受戕害。

《红楼梦》里一共出现四百多位人物,除贾府人物之外还有不择手段向上爬的贾雨村,打死人不当一回事的呆霸王薛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最后自己送了小命的贾瑞,在老虎牙缝里求食的贾芸,心地善良而又老于世故的村妇刘姥姥,风流倜傥而又冷心冷面的世家子弟柳湘莲,身怀绝技却身不由己的伶人琪官,雪肤月貌水性杨花而终致吃亏丧命的尤二姐,以热血寒光向心上人证明自己清白无辜的尤三姐,具花柳之姿秉风雷之性的夏金桂……几乎是唤出一个人的名字就会在读者面前出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他对社会生活深刻的观察力和令人叹止的表现力活现出那一时代的众生相,完成了这一组貌人人殊,神个个异的人物群塑。

曹雪芹令人叹赏的艺术功力不止在于他塑造出这么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还在于他把这群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共生态的人物群体。在《红楼梦》之前中国文学史上已出现过许多成功的文学形象,但这些人物多是单线的,往往一个人物的主要行为告一段落才出现下一个人物。《红楼梦》则用日常生活细节这张网把众多人物组织在同一画面上,谁该做什么都预留地步,既不因小失大,让细节遮蔽了人物,又不一枝独秀,使人物脱离环境与背景。以往的人物多从历史中攫取原型,塑造人物时不免加上创作者人为的取舍与加工,带有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斧凿痕迹。《红楼梦》则面向现实生活,现实约束了曹雪芹,也成就了曹雪芹,使《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到目前为止还是绝后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正面描写的只是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但是它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本质。中国封建社会步履蹒跚,走过了两千多个年头,到《红楼梦》诞生的年月,它已经走到末期。腐朽的封建社会结构处在全面崩解的前夕,虽经满清开国几代君主励精图治,“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统治阶层中“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他们的子弟早已磨尽了祖辈的筋力和锐气,“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一时代的人似乎已经感到朽屋将颓的不可挽回的历史结局,于是恣意享乐,如同世界末日到来前的疯狂纵欲,另一些人则为这纵情的享乐付出更多的血泪。这种腐朽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彻底朽败,连同寄附在这制度上的人,所以在我们回头审视这段历史时,甚至难以确定应由哪一个或哪一些人来承当责任,封建社会几乎是在那一时代生存者共同的叹息声中走向崩溃的。曹雪芹感受到了这种无可奈何的彻底朽败,并形诸笔墨,用贾府这面透镜把它表现出来,于是产生了不朽名著《红楼梦》。

曹雪芹能够真实深刻地通过宁荣二府的兴衰表现那一时代的本质,跟他的家庭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曹雪芹的祖先本是居住在关外辽阳(一说铁岭)的汉人,在满清军事贵族同明王朝争夺关外统治权的战争中被俘,后编入满洲正白旗,并随清军入关。曹家祖先虽然只是内务府的包衣(家奴),但由于直属皇帝统辖,“从龙入关”,渐渐地有了“出身”。特别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被选中做了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少年时又被选入宫中陪伴康熙读书,曹家同满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建立起密切的私人关系。从曹雪芹曾祖曹玺起,曹家三代连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织造近七十年。江宁织造官阶并不高,只是内务府派驻南京管理皇室织造事务的代表(另外还有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但是由于曹家和康熙皇帝的特殊关系,经常向皇帝直接报告江南民生吏治的情况,甚至地方行政长官的奏折有时还得附在曹寅的奏折内呈进。康熙皇帝南巡,四次以织造署作为行宫(皇帝外出时临时住宿的地方),住在曹家。曹家为接驾,“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但是这种赫赫扬扬,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兴盛场面很快就烟消火灭。康熙死后,雍正做了皇帝,政局发生剧烈变化。曹家由于历任亏空及曹(曹雪芹父)行为不检,失去皇家恩宠,被革职抄家。曹雪芹全家离开江宁返回北京。后来可能又遭一次祸变,家道彻底败落,城里住不下去了。那时曹雪芹业已成年,困居北京西郊山村,靠卖画和朋友接济度日,居处满目蓬蒿,常常举家食粥。曹雪芹在人生困顿之中,回忆当年秦淮繁华的旧家景况和一败涂地的惨痛遭遇,对人生和社会的本来面目有了比他人更为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创作《红楼梦》的原始动机。应该说,《红楼梦》的文字中饱含了作者的切肤之痛,所以“字字看来都是血”。但是《红楼梦》又绝非曹雪芹个人伤怀咏时之作,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成功作品,《红楼梦》所表现的主题远远超出了曹雪芹“怀金悼玉”的旧旨。可惜的是曹雪芹没能把这部撼世之作写完,现存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由曹雪芹的同时代人高鹗续作的。续书虽然大致保持了原作的悲剧结局,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大大低于原著。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封建社会失去希望的第一位作家,但他却超不脱历史的局限。他是以一块怀才不遇、无力补天的顽石的身份,无可奈何地叹息这座封建大厦朽败倾颓的。在他生活的时代,他找不到更先进的思想武器,最终还是把这一切归结于宿命,归结于“色”“空”。鲁迅说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曹雪芹即处在这样的苦痛之中。

趋吉避凶到底好不好

1、但凡稍微学过点八字的都知道,八字定了大运就定了,怎么可能会改呢?这是基础知识,无需争论。
我估计说出“运可以改”的人,可能没接触过八字,他们这个“运”跟命理中的“大运”,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完全是两个概念。这话多是说出来安慰自己的。
一般人口中的“运”是直观上的,比如原回答中的例子,本该离婚但没离,本该挣20W结果挣了50W,会让人有“运改了”的直观感觉。但这真不是改运啊朋友。
命理中的“大运”是客观的,是框架一般的东西,描述的是你一生的沉浮,这是很严谨的命理,不可更改。
要是学过八字,还说出“运可以改”这种话,不客气的讲,白学了。

趋吉避凶,什么样的房子才是不好的风水屋

有角煞的,缺角的,或者朝向,很多因素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