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评价诸葛亮,诸葛亮死后黄月英伤心吗

2023-10-21崇庆运势网热度: 13570

“双料少将”解方:美军眼中最难缠的对手,彭德怀叫他“诸葛亮”

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场。经过中朝联军的浴血奋战,终于将不可一世的美国人逼到了谈判桌上。而在这两年的激烈谈判中,美国人却充分领教到一位中国智将的厉害,他便是开国少将——解方。美国军方学者赫姆斯说他是: “最难缠的对手”。


解方原名解沛然,1908年11月出生于吉林东平。少年时代,解方就学于奉天三中,在同学中品学兼优、出类拔萃。解方一直梦想着东渡日本,在那里学到高明的医学知识,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然而在1927年,少帅张学良却改变了他的志向。

当时,张学良想将自己的弟弟张学铭派往东瀛学军事。他听说解方品学兼优,于是想让其一起前往东京陪读,好有个照应。为了打消解方的疑虑,张学良向他阐述了“大医医国”的想法。听了张学良的指教,解方感到治病救人是拯救国民,学武用兵、外御强寇同样是拯救国民,两者殊途同归。因此解方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而是投笔从戎、效命疆场。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多了一个智谋百出的名将。

在日本,解方就读于著名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按照规定,解方在第三师团第六联队当兵,而联队长正是我们熟悉的岗村宁次。在日本,解方尽显其“学霸本色”,最后综合成绩名列第一。然而由于解方曾在“济南事变”中,厉声谴责日军的屠杀行径。因此,校方将解方的名次改为第三。但即便如此,解方仍获得天皇裕仁御赐的军刀。要知道,即使是日本本土的军人,能获得军刀的殊荣,都屈指可数。

回国后仅仅一年,日军便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从此沦入敌手长达14年。而此时的解方,正在天津协助天津市长兼警察张学铭。11月18日,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带领特务团队潜入天津,想在此地策划一场“九一八”式的暴乱。然而23岁的解方却见招拆招,带领天津保安队大败日本特务。遭遇惨败的土肥原贤二懊丧地说:

家乡沦陷,让解方心急如焚,他一直希望能跟随东北军一起打回去。然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却让解方的希望一次次成为泡影。不仅如此,解方所在的东北军还被强迫派往前线攻打红军。放着外敌不打,偏要陪着老蒋上演“中国人打中国人”的丑剧,让解放万分懊丧。无心恋战、士气低落的东北军根本就不是红军的对手,今天少一个旅,明天少一个师。蒋介石,完全是在借刀杀人啊!


由于屡战屡败,解方开始逐渐被自己面前的对手——中国所吸引。其后,他多次阅读的《八一宣言》,对其中抗日救国的思想感到佩服万分。于是思想逐渐倾向革命的他,秘密接洽自己的故友,身为中共地下党的苗浡然。在苗的感染和启发下,解方终于认定,解放故乡、驱逐日寇、让国家富强非中国不可。

此后,解方便成为了中共在东北军的内线。按照党的指示。解方多次向张学良阐述“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主张。在解方的潜移默化下,张学良最终决定发动西安事变。必须要“逼蒋抗日”。而在“西安事变”发动前的4月,解方加入了中国。

当时在兰州,驻扎有大量中央军的军队。若想要保障“西安事变”的成功,就稳住兰州。于是解方自告奋勇,于12月12日潜入兰州。解方巧妙地设置了一场“鸿门宴”,将与会的中央军将领全部逮捕迅速逮捕,并干净利落地将当地军队全部缴械。

“兰州事件”,彻底解除了西安的后顾之忧,壮大了张、杨二位将军的声势和实力,为“逼蒋抗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解方的身份是少将参谋长,实际并没有兵权。而他却利用自己的智谋“空手套白狼”,因此这次事件,又被称为“参谋造反”。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去往南京,随后开启了他数十年的囚徒生涯。而群龙无首的东北军,从此被分化瓦解。从1936年到1940年,解方一直在原东北军51军中为党进行地下工作。然而到了1940年6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导致51军的地下党暴露。因此解方不得不撤离,紧急前往“红都”——延安。在那里,解方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毛主席幽默地说:

从此以后,解方正式由“解沛然”,改名为解方。而他的智谋,也从此正式公开为中国所用。

解放战争时期,解方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兼参谋处处长,辽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纵队副司令员、第十二兵团参谋长等职。在战争中,解方可以用“智谋如泉涌”来形容。


前文也说了,解方是一个“大学霸”,博闻强识、智谋超群。从八路军到,解方的任职基本都是参谋长。而他参与组织、指挥的那些战斗和战役,大多都打得非常漂亮。有熟悉内情的老人说:

如果仗没打好,就会有人称:

在作战前,解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情报。例如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解方就几乎将南宁街头所有关于海南风土人情的书籍全买了过来。不仅如此,解方还仔细阅读了当地的《潮汐表》,甚至连清朝海军提督的《航海手册》都淘了过来。

正是因为如此,解方海南岛的战士才能避开汹涌的海流,在大雨的掩护下前进,最终直捣黄龙。因此后来提到海南岛战役,很多老兵都表示我军之所以能胜利,就是因为有两个“大贤”,一个是勇不可当的韩先楚,另一个就是智谋百出的解方。而没有解方的具体操作方案,韩先楚以险制胜的决心也不会那么坚定。


就在我军解放海南岛后不久,朝鲜战争又爆发了。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一溃千里,美军眼看就要打到鸭绿江。而在当时还在武汉东湖休养的解方却主动请缨,要求入朝作战。此后,他将作为中国人民支援的参谋长,前往朝鲜抵抗美国的侵略。

到达中朝边境的安东后,解方接所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帮助25万志愿军秘密入朝。当时,美军占据空中优势,到处都是四处游弋的战斗机。数十万大军的行动,很容易就会被敌军察觉。

然而这一点难不倒解方参谋长,他命令战士们昼伏夜出,避开敌机的侦查。同时,解方还命令作战科、侦查科带领工兵团干部,寻找合适地点架设浮桥,要求两小时内可以架通,一个小时内即可拆卸。在晚上,我军利用浮桥,源源不断地进入朝鲜境内;到了白天,浮桥都已成功拆卸,敌机根本找不到我军的踪迹。

过了江后,解方细致地修订了各军的开进计划,过江后如何防止拥挤,到了朝鲜应如何隐蔽休息。所有的一切,解方都安排地妥妥当当。

就这样,25万志愿军成功越过鸭绿江,而拥有各种现代侦查手段的敌军竟浑然不觉,这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由于隐蔽得当,骄横的麦克阿瑟丝毫没有意识到“联合国军”的前方,已经聚集了相当多的志愿军战士。因此在第一次战役中,美军遭遇了惨败,王牌骑一师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为了进一步地歼灭对手,彭德怀决定即刻发动第二次战役。而在此之前,彭德怀急切地将解方召到司令部:


在志愿军中,解方的智谋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因此大家都将他称为“诸葛亮”。到了司令部,彭德怀便问他:

原来,麦克阿瑟将第一次战役的失利视为一场意外。因此他并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而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想要饮马鸭绿江,实现“圣诞节前回家”的狂想。而彭德怀则将计就计,决定诱敌深入,将敌军引导入我军的包围圈,然后地打。为此,彭德怀命解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对此解方郎朗说道:

随后,解方将自己制定的作战方案递给所有首长看。彭德怀看完作战资料后眼睛一亮:

那么解方的作战计划有多细致呢?举个例子。在第二次战役发起前,解方有鉴于敌机对我军后勤线的严重威胁,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他要求各部队一切人员、车辆都必须在黄昏和拂晓前活动,不准住民房,要在树林挖坑隐蔽;做饭、烧水都必须在夜间进行,白天不准冒烟;在隐蔽区行驶的车辆,必须消除轮胎印,要推广 汽车 拖树枝灭迹的方法。


在解方的指挥下,志愿军果然“踪迹全无”,呈现出“一溃千里”的败像。而敌军果然被我军后退行动所迷惑,麦克阿瑟更是狂妄地说:“中国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因此敌军不仅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反而还加快了进攻速度。然而美国人做梦也不想到,他们的王牌部队正一步步走入我军的圈套。

在第二次战役中,美军遭遇我军围追堵截、遭致了空前的惨败,2.4万人灰飞烟灭。战线从鸭绿江一直推到了三八线。美联社称:“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丢脸的失败”。

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解方时刻伴随在彭德怀身边。在繁忙的工作中,解方几乎从不出错。众所周知彭德怀脾气火爆,出了名的“爱训人”。出了错,就不免被批评。但是对于解方,彭德怀却一次也没有批评过。志愿军兵力最多时有多达百万,司令部最多时百余人,解方总能将各项事务处置地有条不紊。每到战役最紧张的时候,解方就是将行军床搬到作战室,随时处理情况。志愿军之所以能在朝鲜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和解方的参谋团队是分不开的。

到了1951年6月,美帝国主义的“老虎屁股”终于被打痛了,两方终于进入了谈判阶段。而谈判人选,彭德怀想到了解方。作为军中少有的文化人,解方精通日语,粗通英语,参与过多次军事谈判,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过人的口才,是谈判的不二人选。而到了谈判桌上,解方的表现充分证明了彭德怀的知人善任。解方的“唇枪舌剑”让美国人大吃苦头、颜面尽失。

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就疯狂叫嚣:

于是美方代表蛮横地将分界线划在我军阵地越38~68公里的开城、伊川、通州一线,企图不战而攫取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对这一强盗逻辑,却遭到了解方巧妙而严厉地驳斥。解方说:

解方的驳斥,让美方代表哑口无言。最终美国代表恼羞成怒:

然而美国人的愤怒最终只能证明他们的无能,在夏秋防御战中,美军倾巢而出,却被我军打得灰头土脸。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损失将近16万人。无奈之下,美国人又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谈判桌前。

在谈判桌前,解方据理力争,让美军的恐吓和利诱化为无形。解方曾义正辞严地对美方代表说:

在解方等谈判代表的努力下,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终于签字。在美军眼里,解方是我方谈判力量的核心。美方首席代表乔埃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美国军史学家赫姆斯也称:“解方足智多谋,是最难缠的对手。”

战后,彭德怀不止一次说:


到了1955年授衔,进入最后审定阶段时,有人曾说解方是旧军人出身,背景复杂,不适合授衔。彭德怀听到这事后,勃然大怒,他说:

在彭德怀的力争下,解方被光荣地授予少将军衔,而解方也成为我军中绝无仅有的双料少将。听说解方被授予少将,彭德怀觉得有些不满意,觉得评低了。他打趣道:

对此,毛主席出来打圆场:“彭总还是要当元帅的嘛!”

1984年,原本体壮如牛的解方突然一病不起。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解方患上了食道癌。自知时日无多的解方,却没有选择住院,而是赶紧牵头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撰写抗美援朝战争史。作为志愿军参谋长和谈判代表,解方是撰写这部巨作的不二人选。

然而病魔没有给解方将军那么多时间,7个月后解方带着满腔的遗憾与世长辞。在他的计划中,还准备撰写《中共东北军党史》《西安事变》《东北军史》,这原本是几条命都干不完的活啊!

从东北军少将到少将,解方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解方的英魂却在人民心中长存。


美国人眼中的六大军事家,都有谁?

我具体不知道有哪六个,但是我知道里面肯地有诸葛亮,诸葛亮是我国有名的军事家,能够与诸葛亮相匹敌的也没有几个人。

从古至今,世界上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讲究谋略,外国人都是直接打

说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我们都能想到空城计划。诸葛亮临危不惧。经过长期的调羹战争,他用战略进攻人民,打败敌人。说到西方,我们可以想到电影《勇敢的心》,里面的士兵勇往直前,但我们不能用策略来举例。纵观世界大战的历史,为什么只有中国人重视战略和战略,而大多数外国都是积极的和艰苦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在许多电视电影中,外国人的战斗永远是一个人的战斗力,支撑着整个军队。家里的老板英雄是最有权势的,家里人都能赢。它总是不像中国人那样具有战略意义。也有人说,西方只讲强军理论,如著名的军事法理论、韦格迪斯的军事法概论。主要讨论如何训练士兵,不太重视,如何计划和控制敌人。但事实上,我们都被电视电影误导了。大多数外国战争电影采用英雄主义,也宣传个人英雄主义。


我们的电影更具集体智慧。其实,国外也重视军事的战争艺术,这与孙子著名的战争艺术不同。外国军事战略大多以传记的形式出现,如战略家汉尼拔的传记,他记录了阿尔卑斯山战役,即以突然袭击取胜。另一个例子是著名的特洛伊之战,那里的人被一个巨大的特洛伊木马运送到这个城市,类似于我国的明秀木板路,隐藏在黑暗中。

总之,关注战略和战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军事理论上讲,西方确实不如中国。纵观世界,只有中国能用四个字来描述战争战略。

西方人评价诸葛亮?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的评论
 说起诸葛亮,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位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的雅士;或许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从小都认为诸葛亮是神话般一样的人物;记得小学时语文课本上,还有他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的课文;现在对课文中的那副插图还是记忆犹新的。今天读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这本书,感觉作者内藤湖南对诸葛亮的分析还是很细致的;内藤湖南首先从诸葛亮的祖先说起;然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其实在中国人眼里,估计很多人早已不知空城计、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这些关于他的故事是真是假,也很少人去寻找这些事情的原委,只是将这些事情当作饭后茶余的故事讲给后人听;有些时候人们甚至早已把诸葛亮当作“智慧”的象征。记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有一集是介绍“诸葛村”的,这个村落的排布也正是根据诸葛亮的“八阵图”规划的;“八阵图”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当然除了“八阵图”之外,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像《出师表》、《诫子书》这样的艺术瑰宝。而这些文字墨宝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如今我也是将其《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作我的座右铭,指导着我生活的方向。诸葛亮的形象在外国人眼中虽然是不同于中国人的,但我也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诸葛亮”。
只有中文版本的

诸葛亮的老婆长得非常丑陋,为什么诸葛亮当时很喜欢她?



都说诸葛亮料事如神,是蜀国的军事家,也是有名的谋士,历史上关于他的故事很多,但是关于他夫人的故事我们似乎并不知晓,历史记载,诸葛亮夫人叫做黄夫人,具体名字并没有记载,她是三国时期荆州沔南白水人,传说诸葛亮的妻子相貌十分丑陋,头发呈黄色,皮肤十分黑,但她的才华却和诸葛亮旗鼓相当,我们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对这个女子的描写。

当年黄承彦是沔南的一个名士,他知道诸葛亮还没有娶妻,于是和他说我有一个相貌丑陋的女儿,但是她的头发是黄色的,皮肤非常黑,但是她非常有才华。结果诸葛亮直接就将她娶了回来,虽然大家知道黄夫人相貌奇丑,但她的智谋却超乎常人,黄夫人不仅聪明过人,还练就了一身武术。



当年她学成下山的时候,她的师父还赠送了她一把鹅毛扇。这把鹅毛扇并不普通,上面还记载了很多的军事策略,这把扇子上有两个字,分别是明和亮,师父告诉她,这便是你的夫君,黄夫人与诸葛亮成婚的时候,将这把扇子赠送给诸葛亮。

诸葛亮娶了黄夫人之后,这把扇子从来不离身,不论是国家危机存亡之际,还是六出祁山,诸葛亮总是摇着鹅毛扇,波澜不惊,遇事不慌,还能把所有的事情迎刃而解,而这把鹅毛扇也寓意着他们之间的感情。



还有一种传言说诸葛亮的妻子并不是一个丑女,而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当然对于黄夫人到底是美还是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能遇到一个灵魂伴侣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两个人的契合,要比好看的皮囊强多了,诸葛亮在每一次都能很熟练的运用鹅毛扇上的策略,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能够选择诸葛亮作为他的辅佐大臣,三次前去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和她的夫人都是非常厉害的人。




求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娶美女?

诸葛亮不娶美女的理由,据后人分析,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美女是花瓶,也是绊脚石。诸葛亮如果娶一个美女,他也许根本不会跟着刘备走出茅庐。你想想,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刚刚有点动心,那美女老婆一掉眼泪,诸葛亮的那颗怜香惜玉的心还不就碎了?诸葛亮会舍得离开隆中,跟着一穷二白前途未卜的刘备同志闹革命吗?反正是娶了恐龙老婆,离开她的时候,不但不会舍不得,倒还有点解脱之感。
2.假如诸葛亮娶的是美女老婆,美女老婆也同意诸葛亮“外出打工”,自己愿意留守后方。想那诸葛亮长年累月跟着刘备,三年五载都不回家看看,他的美女老婆恐怕很难守得住寂寞。即使美女老婆对各种诱惑有免疫力,但那个时候贼心不死的好色男人如曹操之流多着呢,这些人竞争实力可能还不如诸葛亮十分之一,但烈女怕缠夫,对方有的是时间和美女联络感情,说不定哪天诸葛亮就稀里糊涂地戴上一顶绿帽子。所以,还是娶个丑老婆保险。
3.再退一步说,就算这个美女老婆愿意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诸葛亮也愿意带上她,两人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大可能是离婚。美女就像那娇艳的花朵,需要时常精心地照看,细致地培养,这样她才会“常开不败”。诸葛亮日理万机,为工作鞠躬尽瘁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来陪美女老婆,而美女从小有人宠着捧着,脾气大都不好,久而久之,两人之间摩擦越来越多,最终将会产生裂痕,离婚是迟早的事。诸葛亮是干大事业的,他可不想在生活问题上让人嚼舌头。
4.娶美女的人大多短寿。就拿那时候来说吧,君不见几位娶了美女的先生大都死得早?董卓,被奸夫捅死;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吕布,被属下出卖;孙策,被恐怖分子暗杀;曹操的老爸带着小老婆跑路时被强盗砍死……据科学研究,娶了美女的男人,平均寿命比娶了普通女人的男人短12年。原因是漂亮女人的老公性损耗较大,通俗点说,就是“色多伤身”。此外,漂亮女人的老公心理压力也很大,因为要常常防备别的男人来打老婆的主意,这恐怕是“妻红颜、夫薄命”的重要原因(补充一句,诸葛亮最后操劳过度,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如果他的老婆是美女,他可能45岁都活不过)。
5.美女让人分心,尤其是与高手过招的时候,谁家里有美女老婆,先倒下的准是他。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大部队,能够气定神闲地焚香弹琴使空城计,还不是因为他的老婆丑?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不仅仅是指英雄经受不住美色的考验和诱惑,也指危急时刻,英雄心中最放不下的是最爱的美人。项羽被围时,最忧虑的是他绝色的虞姬,如果是个美女老婆,这时候,诸葛亮心中最牵挂的肯定是她了,只要他的凡心被情丝牵动,脸上的表情就会露馅,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看在眼里,诸葛亮就死定了! 6.美女对老公的事业一般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她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美貌,整天把心思花在化妆购物逛街上,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开发内在才能。而丑女惭愧于先天的不足,用后天的努力打造内功。比如诸葛亮的那个丑老婆喜欢钻研科学技术,搞发明创造,如果没有她,诸葛亮根本不能打那么多胜仗,在五月渡泸,深入南中,七擒孟获的时候就牺牲掉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