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给我们哪些启示,看完易经明白什么道理

2023-10-25崇庆运势网热度: 20391

在易中天看来《易经》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在易中天看来,《易经》给我们的启示是
《易经》的智慧,强调“有意义的偶然”,就是所有偶然发生的事,都不是那种碰巧,而是有意义的。其实人生里面,很多事情都是开始看起来是偶然的,后来发现,那个偶然决定了你一生,对你一生的改变有很大的影响。
《易经》可以有占卦的部分,但是用两句话来说:第一,占卦不只是算命。第二,《易经》不只是占卦。因为《易经》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思想智慧的根源,我们讲十三经,最古的就是《易经》。在年代上也好,在智慧的深刻程度来说也好,都是我们的源头。

谈谈学习《周易》对你有何启发呢?

是人生的智慧和启发。学会定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在不同年龄段多多少少都有会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都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分不清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不知道到底该走向哪一个路口,才能追赶上时间的脚步,走向人生终极的目标。

这时,学会定位很重要,一个人,一定要将自己的人生定好位,按照定好的人生目标,勇敢的奔着那个方向去努力。方向对了,就较容易获得成功。

简介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易经教给我们什么智慧?

现代社会,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才能走向成功人生的方法论实在太多,甚至有人专门花大价钱去学习。
其实,古老的智慧典籍《易经》早就把我们人生方方面面的道理都讲清楚了,真的可以“一通百通”。
今天,我们分享《易经》给我们的4条智慧启示,期望转变你的思维,让你的人生无往不利。
1.用九用六,刚柔并济
在《易经》里面,凡是用“—”(阳爻)表示的,代表用九,凡是用“- -”(阴爻)表示的,就代表用六。
用九阳刚,代表创造的力量;用六阴柔,代表配合的力量。
整本《易经》就是在讲用九跟用六的变化及智慧。一个人如果能灵活领悟这种智慧,为人处世就能圆融无碍。
依据九六,刚柔的变化,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人是应该刚的时候他柔,应该柔的时候他又刚,这种人处处碰壁。
第二种人是不管别人怎么样,他就是要刚到底,硬到底。这样的人,就叫刚才(钢材)。而且这种人经常英年早逝,因为环境不许可他这样。
第三种人是自始至终柔到底,那就太软弱了。
第四种人是能刚能柔,该刚则刚,该柔则柔的人。
在这四种人里面,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刚柔并济的那种人。
该硬的时候,比谁都硬;该柔的时候,比谁都柔。这才是真正懂得用九、用六深意的人。
所以,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当中,需要有这样的思维,就是该用九的时候,就要用九;该用六的时候,再用六。
每个人都要训练自己这样的素质:该我做决定的时候,我就当仁不让;该我配合的时候,我听从人家的,不耍个性,全力配合。
当一个人能够刚柔并济,调整得很合适的时候,无论做人,还是处事,都能走得长远,无往不利。
2.元亨利贞,无往不利
《易经》中,无论是卦辞、爻辞,经常有四个字出现,这四个字就是元亨利贞,被孔子称为“四德”。
一个人具备“元亨利贞”的智慧,无论人生还是事业,就能实现良性循环,不断做大、做强、做久。
什么是元亨利贞呢?在《易经·文言传》中,孔子解释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元者,善之长也”,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使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样才对得起老天给我们的这一口气。
“亨者,嘉之会也”,意思是,每一个人要各尽所能,而又各取所需,不要当乡愿,不要过分,不要贪得无厌。
“利者,义之和也”,意思是,如果利能够很合理,大家就比较和谐,尤其是中国人,合理的就口服心服。不合理的,表面上也许不敢、不方便或者不愿意说什么,但是心里有数,到时候就找你麻烦。
“贞者,事之干也”,贞就是正的意思,经得起利的考验的人就叫贞。所以,贞就是不但自己很正直,也会替别人想,外圆内方,到哪里都受欢迎。
更难能可贵的是,元亨利贞是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的。
刚开始是小规模的,元、亨、利,通过了贞的考验,下次贞下起元,元就会做大,亨、利、贞也就更大。然后一圈一圈不断壮大,整个人生、整个事业就会宏图大展。
3.既济未济,危机与信心并存
《易经》六十四卦最后两个卦,前面是既济,最后是未济。
请问大家,为什么不是先未济,再既济?
这是《易经》非常高明的地方。告诉我们,成功是失败之母,失败也是成功之母,这叫作互相互相。
《易经》总是给我们警示的同时,也透过各种途径给我们希望。
此一时彼一时,做人不仅要居安思危,更要永葆信心。
当你成功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后面那一关是很难过的。当你失败的时候,不要泄气,因为还可以东山再起。
现在可怕的是,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成功了,简直不得了,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到后面你就知道了。
有一个人,好不容易从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回来,最有前途了。谁也没想到,大家一起出去登山,前面那个草是虚的,他一脚踩下去,一刹那就没有了。
为什么几个人一起去,别人都没有这样?就是因为他不知天高地厚:我是美国的博士,前程似锦,洋洋得意。
结果就没有了。
老天是公正的,但是它不公平,也不会公平。你自作自受,他怎么公平?记住,只有公正,不可能公平。个人要走个人的路,个人要替自己负责。
《易经》既济、未济也提醒我们,人生的结局不过是不了了之。可见结果如何,实际上并不是十分重要。
孔子告诉我们“尽人事,听天命”,人生在世,凡是应该做的,就要尽量去做,不能因为担心结果,便无所作为,那才是虚度光阴,毫无长进。
4.上止正,做人要顶天立地
《易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它讲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用3个字来概括:上、止、正。
| 第一个字:上。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上梁的方向去迈进。
我们中国人没有一个不从小就求上进,全世界找不到像我们一样,不管到哪里都是求上进的。
| 第二个字:止。
“上”,经常要加一个竖,就是“止”,适可而止。
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这个止非常重要,因为止不住冲过头,那就完了。
什么叫止?其实很简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 第三个字:正。
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终结就是一个“正”字。
这个正就叫作道。我们说一个人很上道,就是从上到道。但是这当中经常会出差错,会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时调整,不断拉回来,这就叫人生。
上、止、正,这三个字,都只差一点点而已,一个上加一竖就变止,止上面再加一横就叫正。
凡是中国字,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都告诉我们,上面那一横叫作顶天,下面这一横叫作立地。
我们中国人这一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成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

从孔子读易经的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韦编三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反复学习,反复思考,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读《易经》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知道,古时候的读书人以“四书五经”为标准来获得知识和修身养性,以达到传统道德的自我完善。这“四书五经”具体是指哪些内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究竟有多大用处?现在,我们可以来作一些探讨。
古时候说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经典,是不是就过时无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些书虽然有封建文化的糟粕在里面,但主流是好的,除了少数“糟粕”,剩下的就是“精华”了。从古至今能用,将来仍然有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在对待封建文化和外来文化时,不能全部照搬,只能选择性地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去选?如何去用?其实就是一个辨别真伪、联系实际、得到感悟的过程,然后运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去指导我们正确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以免走更多的弯路。归纳起来,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书五经”这些典籍,不是写成之后就被奉为了经典,而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流传了一千多年后,才被一个叫朱熹的人确定为经典。那是中国的南宋时代,哲学家朱熹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目的,对中国古代流传深远影响力巨大的典籍经过严格筛选,发现这些书籍是“修身养性”的顶峰之作,于是就把它确定为“经书”。
也就是说,从南宋时代起,封建社会所要求的读书人,应该从孩童时候起,先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进行基础教育,然后才能一步步进入“四书五经”的高级教育。
在“四书五经”中,有一种书有些特别,几千年来,有人一直把它作为“奇书”,甚至用它来占卜吉凶,预测未来,而且据说还很“”。这本书就是《周易》,也被称作《易》或《易经》。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易经》。
《易经》中的“易”,是“变”的意思。在“四书五经”中,这本书有些特殊,要读懂它,可能要费很大劲。因为在原著上,有很多字、词,晦涩难懂,这不是古人故弄玄虚,是因为上古的语言,就是这种风格,像《尚书》,也是这个特点。
《易经》里的文句,晦涩难懂,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第一,古人的语言习惯和今人不一样,它跳跃性大,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乃自句与句之间,省略了很多。要读懂它,需要上下文逻辑推理,再填充合适的内容。第二,古人有古人的意思,今人按今人的意思去理解,显然不通。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异造成。有的词的意思已经扩大,有的已经缩小,有的已经转移,也就是不是那个意思了。第三,年代久远,那时没有印刷的先进技术,一本书全靠手写传抄,这其间难免抄错。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更难读懂了。
那怎么才能解决“读懂”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只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加以理解,可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别人讲《易经》时,也不妨去听听,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后,再去理解原文的词句,可能就不难了,而且学有所得,是完全可能实现“读懂”这个目标的。
《易经》本来是一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哲学典籍。相传是六千年前的伏羲氏所著,当然这只是“相传”。认真考究起来,这有些不真实,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像样的文字呢。但《易经》成书于周代,那是肯定的,传说是周文王姬昌所著,所以又称《周易》。即使这样,也是很模糊,因为周朝就有八百年。所以又留下传说,春秋末年,此书经过了老子和孔子参与编定,因为里面的内容,道家的“对立统一”,儒家的“中庸调和”,都有所体现。
其实,一本“奇书”,它之所以“奇”,可能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根据现实生活存在的可能性,它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这个集体里的人还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这可以从《易经》传到了汉代就分为了两派可以看出。到了汉代,有人就把《易经》发展成了一本“占卜”的书。因此,从汉代起,《易经》就分成了两大系列,一个是哲学研究,一个是占卜算卦。
那么,《易经》里究竟说了些什么?居然能让它如此神奇。其实,《易经》最初不是用于“占卜”,而是用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以及遇事怎样“应变”的规律总结。《易经》的“易”,就是“变”的意思。
《易经》发现,世界是处于“正反”两个方面结合的平衡体。这“正反”两方面,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如果有谁破坏了这个“平衡”,就会发生“裂变”,但“裂变”却是暂时的,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又会回到“平衡”。
《易经》认为,整个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同时,也不仅仅是“运动“,而是变化的。也不仅仅是“变化”,而是发展的。所以,这个回到“平衡”,肯定不是原来的平衡了,而是新的“平衡”。这和几千年后从西方传播过来的黑格尔辩证法哲学,几乎是“不谋而合”。显然,《易经》最初是站在朴素唯物主义的立场看问题的。
说具体一点,《易经》就是研究世界从“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在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平衡现象,经过一定的时间或条件,其内在一系列因素又重新组合,让它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会出现几次反复,或反反复复好几次,但最终会重新达到“平衡”。
《易经》的中心是一个“变”字。易经,可以叫“变经”。它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不断的变化着。怎么变化?它认为,是“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易经》里看见的那个图,有人把它叫“太极图”或“八卦图”,就是按照这个意思展现给世人的。
极,是“极限”的意思,就是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状态。仪,是事物呈现的表面状态;象,是事物在大范围中的状态;卦,是事物在小范围中的状态。
“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这句话的意思,是既从事物存在的根源、走向、顶点的“纵”的方向去衡量(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变化的过程,又从事物存在所表现的状态分类分层的“横”的方向去衡量(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变化过程。
这里面有一个字需注意,那就是“演”。为什么从八卦到六十四卦,不叫“生”,而叫“演”。这就是和易经的“易”有很大关系了。所谓“演”,就是“变”。根据“变”的规律,还可以从六十四卦继续“演”下去,形成一根数字链条,即:128—256—512—1024,……其实,今天的电脑、云盘,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去构建其单位容量的。也就是说,那个“太极图”或“八卦图”,我们看见的只是它起源的那部分,往下面可以是“无限延伸”。这一延伸,也就包罗了世界万象。
极,其实就是一个存在状态的“度”,或者说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极限范围。“从无极到有极,从有极到太极”是说,事物存在的过程不是不变的,而是从一个“由无到有,由有到盛”的过程。太,就是到达“顶峰”的意思。当到达“顶峰”后,就会发生“质”的裂变,然后又从“无到有再到太”,周而复始,但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台阶式,波浪式或螺旋式。显然,这是一个曲折的“纵”的演变过程。
“极生两仪”的意思是说,在每一个“极”中,有两种因素在操纵“变”的过程,它们是一对“冤家”,一旦碰见,就会爆发出火花,产生出能量。原来它们的性质不同,而且恰恰相反,一旦组合,就会“打架”,这样一个新的系统就“动”起来了。原来,它们一组合,就成了制造“变化”的原动力了。
这两种互为矛盾的因素,一直是让“变化”启动的原动力,一旦组合起来,就会“无中生有”、“有中催盛”,最后到“太”的顶峰。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完全处于“活跃”状态,谁也不闲着。当它们力量均衡时,事物就处于一种安定状态。当它们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时,事物就处于动荡不定、风雨飘摇,甚至摧枯拉朽的状态。
这两种对立的因素,《易经》里把它叫“阴”和“阳”。《易经》认为,事物的构成,就是阴阳的结合,而且成为一切变化的原动力。世界上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从无到有到“太”的过程,都是由这两种因素的结合造成的。并且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一旦有一种力量能把这两种因素进行调节,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读《易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有这个感悟,然后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为我所用”。
关于“阴阳结合”,那个“太极图”已经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就是居于中心点的那个黑白交汇的“圆”。不知大家在看到这个“圆”时,其初步印象如何?可能认为,既然是一个“饼子”要平分,就应该在中间画一根平直的线,又何必绕一个弯子,让它变成奇形怪状,使两个半圆都不完美呢?
其实,这正是此图的高明之处。它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平坦的直线,而是不平坦的曲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阴”和“阳”两种东西,都是一个不完美的“单身”,只有当相互拼凑组合,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更其重要的还有一点,阴阳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相互渗透,然后生成一种新的存在状态。我们今天的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
整个“太极图”所表现的含义,就是在“阴阳结合”下,世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太有”,然后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的世界!中心点“阴阳结合”的意思,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结合而来的。如果缺了其中的一种,都不能构成新的事物,也不会有今天的世界。
所以,“阴阳如何结合”以及“阴阳如何调和”这些问题,应该是《易经》研究的主题,也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一门学问。只要我们读懂《易经》中的“阴阳结合”原理,把握好“阴阳结合”的时机,调节好“阴阳结合”的平衡,就会在遇到困难时,在新的方向为我们寻找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
随笔

你认为易经到底告诉了中国人哪些方面的道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的智慧是非常的伟大的,其中古人的很多著作一直流传到现在,而且其中包含着非常高深的道理。就比如《易经》,《易经》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几乎包含了宇宙万象的一切道理。对于易经有很多的教授也对其进行了解读,从中不难看出易经告诉了我们做人的许多方面的道理。

第一,只有自己先努力,上天才会来保佑我们。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是出自《易经·系词上》。这句话并不是说来自上天的保佑只要我们获得了,就可以大吉大利了。相反的,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去为人做事,那么老天自然而然就会保佑我们,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天助己助者”。这一观念和我们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可见古人的智慧。

第二,为人要谦虚。

《易经》其实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实用而且人人都需要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做人一定要谦虚,就像古语所说的那样“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这部著作中有一卦,特别以谦虚的“谦”字命名,这主要是告诉是人们谦虚是每个人值得一辈子都去践行的一种生活态度,因为谦虚的人不仅可以在事业上取得他人的相助,而且在精神方面也能和别人愉快地相处。

第三,这部经典著作还告诉了人们一个在处事当中特别重要的要素,那就是诚实守信。

在这部著作中专门对诚信进行解析的是中孚挂,“中孚”的意思就是不管是处事,还是说想要立身都应该心里怀着诚信,不能弄虚作假。这正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应该要谨慎遵守的一种处世态度。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坦诚相待,如果一昧的弄虚作假,最终也是会遭受惩罚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