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流牛木马是真还是假,诸葛亮木牛

2023-09-30崇庆运势网热度: 21794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否真的有?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确实是木牛流马这种“神奇”交通工具的发明者。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除,以流马运.........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木牛流马的产生,是诸葛亮在北伐时,需从蜀地向北边汉中运送大量军粮,但要通过艰辛的秦岭,一般畜挽车根本不能通行,于是他设计了“木牛流马”运送军粮以解决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木流牛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工具?有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么“神奇”?


南北朝时裴松之给“诸葛亮传”作注时对诸葛亮作“木牛流马”引用了一段接近500字文字,这段文字主要说木牛、流马的外形构造,包括形状和大小尺寸,精确到几寸几分,木牛在结构有些部件被比喻成牛身体的哪个部分,而流马说是“形制如象”,而至于木牛、流马是用什么动力使之运行,这段文字中并没有明确提到。

但是除了人力外不可能有其他作为动力,蜀道的艰险使得牲畜驮车不能行,而当时又不可能先进到借助风力和水力。

研究“木牛流马”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但是具体细节,它与我们印象中的独轮车有何不同,这个还不好下判断。

而根据这段文字,我们知道,木牛和流马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工具,流马是一种独推的小车,而木牛是另一种有前辕的小车。木牛流马是汉代独轮手推车的两种改进设计,通过改进使人的负重有所减轻。


其中木牛是一种轮子稍小一些的独轮手推车,载重大,前由人拉、后由人推,运行较慢;所以在裴松之的注解中说这种车是“群行”。而相较于木牛,流马载重小,轮子稍微大一些,由一个人推,运行速度较快。

而诸葛亮之所以把这两种交通工具称之为“木牛流马”,是根据它们的载重量大小和运行速度的特点来形象比喻的:木牛行动较笨而慢,但是载重量相对较大,像牛;流马虽然载重量不大,但是行动敏捷,像马。

而之所以“木牛流马”之所以被传得神乎其神,乃至于都吹成“自动化运输工具”,很有可能跟200多年后祖冲之传记中的一条记载有关。

《南齐书•祖冲之传》中记载说:祖冲之“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运行,不牢人力。”

这条简单的记载说得比较玄奇,这种造物“不因风水”、“不劳人力”,好像是装了什么“发动机”能够起到动力作用,把它发动起来就能自己运行,但"施机运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却就没有任何论述展开了。


如果真存在自动化这么高的运输工具,早就迅速普及大规模生产和运用了,简直媲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诸葛亮只要稍微再发散下思维,把这种动力机器运用到军事武器、生产工具上,蜀汉国力可能都翻上几番,凭借这种垄断技术,怕是早就灭掉曹魏和东吴,统一天下了吧。

诸葛亮是否造出了木牛流马?

诸葛亮确实造出了这个木牛流马,在山谷运粮食的时候就已经制造出来了。

木牛流马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诸葛亮发明的主要原因是啥?

三国时期的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是为了运输粮草而发明的运输工具。可是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它的运行原理是什么?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木牛流马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分为“木牛”和“流马”两种。从使用时间来看,很可能先有木牛,而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失传的《诸葛亮集》中的一段记载,描绘了木牛的形状和流马的部分尺寸,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南北朝时期,据说祖冲之造出了木牛流马。

《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他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但是这一记载揭示出三国时期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经很常见,所以木牛流马应该是运用齿轮制作的自动机器。



史料记载,当年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地方,就是今天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黄沙镇。根据当地老人的描述,就是木头做的马头,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的身体,再组装上马腿,肚子中间安上齿轮。木马的后面有一个扳手,操作的时候压一下走一步。

但是北宋的陈师道有一段关于木牛流马的文字记载,“蜀中有小推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宋代的高承也在《事物纪原》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这样的记载似乎木牛流马就是独轮小推车。然而宋代的记载离三国时期也有两三百年,可信度有待商榷。

后来旅澳学者康弘对木牛流马有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木牛流马是齿轮组传动的绞盘索道系统。因为在云贵川的深山里,同类系统还被使用着。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科技水平来说,要制造出翻山越岭的自动机械,也存在质疑。



无论如何,木牛流马的存在不容置疑,是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至于真实面貌,还是众说纷纭。

《三国演义》里蜀国诸葛亮造的木牛流马,现实里可行吗?

说到木牛流马,大家一定觉得这就是一“永动机”啊,原理说不通,所以一定是《三国演义》杜撰出来的。

但实际上“木牛流马”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而且被写入正史《三国志》的。

在建兴九年到十二年,诸葛亮北伐中,木牛流马被广泛用在蜀汉的粮草押运,每个木牛流马可以载重四百斤粮食,每日行驶数十里。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记载: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可见,诸葛亮具有对该神奇物件的发明专利。

关于对木牛流马的使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说了这么多,那么“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可行的呢?明离子的答案是:可行,但不像小说甚里那么神奇。

其实木牛流马,就是诸葛亮用了轴承等原理制作的省力轮行运输工具。

其实就是比现在的木轮车更精巧一些,但却仍然还是人力车范畴之内的运输工具。

其实和我持有这个观点的还有很多人,比如北宋的陈师道留有一段文字: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中说的更明确了:

“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意思就是说木牛其实就是有前辕的独轮车,而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

这么一解释,木牛流马的仙气儿立马就没了是不?其实明离子倒觉得,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还不至于只是简单的独轮车,一定还有着独到的机关来提高载重和节省人力,不然“载重四百斤,日行数十里”的运输效率也不好达到的。

为何诸葛亮一死,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就不再使用?考古专家怎么说?_百度...

诸葛亮去世后,木牛流马依然在被使用。只不过,越到后世,得知这种技术的人越是藏私不肯外传,最终导致木牛流马的失传。

《南史·祖冲之传》里,祖冲之就见过木牛流马:“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并且,祖冲之还根据木牛流马设计出了其他应用齿轮原理的机械运行工具。

这足以说明,至少在南北朝的南朝时,木牛流马仍旧被使用。

但可惜的是,后世得知这种技术的人极为敝帚自珍,丝毫都不肯外传。包括祖冲之本人。

祖冲之设计制造的很多机械,后来也失传了。为什么失传?

祖冲之自著的典献中,都不肯详细描述其制造机械的原理,只是大致说说。至于图纸,更是想都别想,祖冲之这个鸡贼老祖极少留图纸。很多东西,祖老先生只留实物,他造的东西在多个文献上都有记载,但都是草草描述,顶多配一副不太细致的概图,其余的精妙之处,祖老先生全都吞在肚子里。

你想,祖冲之这样的大科学家都这么藏私,他学会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制造方法后都不肯外传,更何况其他人呢?

南宋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也略提到在当时的沔南地区,民间出现根据诸葛亮木牛流马制造出的机械,这是正统文献上最后一次提及真实的木牛流马。再之后,木牛流马应该就彻底失传了。

所以,其实诸葛亮过世以后,他所造的木牛流马依然为人所用,只不过由于这个技术十分有价值,导致知之者都不肯外传,全部藏私藏私藏私藏私,一直藏到绝迹。

所以,至宋时,就已很少见木牛流马的真实面貌。如高承《事物纪原》,又或《后山丛谈》《稗史类编》,都认为木牛流马只是“江州车”(独轮车)。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文人废物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轻视古传珍宝;另一方面,这些只知道坐在家里的斯文败类们有什么见识?一辈子没出过胡同,也导致了讹传散播。

如果没有范文穆公那样的贤良,恐怕到不了宋代,人们就已不知道木牛流马为何物了。

诸葛亮的故事里,"木牛流马”的传说可谓谜一般的存在,抛开《三国演义》的"演义"成份,可信度高的《三国志》、《诸葛亮集》均有描述,可见其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自诸葛亮后却没有一人能详述,更无一书详载,后世虽有人言其复制诸葛"木牛流马”,但其距诸葛亮所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否一致,无人能说清楚,仅可作爱好者一家之言。

"木牛流马"实际上是两个东西。

据《诸葛亮集》记载, 木牛出现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期, 同期出现的还有八阵图与诸葛连弩,此三项可谓当世之时的高 科技 。

木牛是一种怎样的物件?文献仅对其制造之法简要文字描述,如何使用没有说明,也没有设计、制造图纸留存下来。


文献描述"木牛"文字很抽象,这样的抽象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同一人,随研究时间增加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专家们推测“木牛”可能是一种经过改良的独轮车,而所谓“一脚四足”,就是一个轮子、四根支腿,行进时用一个轮子和人为支点,轮子分担巨大重量,驻停时通过四根支撑不致倾覆,如此便可在崎岖山路轻松行进。


央视 探索 频道曾做过一期节日节绍木牛流马,其中一个观点就是"木牛"实则是一种流行与川蜀地区的独轮小车,这与专门们的推断不谋而合。

"流马"又为何物?

"流马"出现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与木牛一样,"流马"文献史载亦不详,对其制造之法仅有简要文字描述,同样没有使用说明书与设计、制造图。

不过与木牛相比,"流马"介绍的文字更加细致,不仅有各零件尺寸大小,而且明确说明多孔,且孔径较大,这说明“流马”或许是由接榫组装的

其不称“木马”而称“流马”,推测应与水有关,应为一种可在水上滑行使用之物。水中之物不称舟船,称之为陆用之物马,说明陆上也可用。

基于这样的推论,专家推证,“流马”很可能是一种可拆卸组装的水陆两栖运输工具。

结论:
1、“木牛”、“流马”的发明创意属于诸葛亮。
2、“木牛”丶“流马”是两种运输工具,一个陆用,一个水陆两用。
3、“木牛”、“流马”军队曾用于运粮草,因此,“木牛”“流马”肯定曾存于世,不是传说。

4、此两种物件,现在很可能老百姓还在用,只不过叫了另外一个、或两个名字,不叫"木牛"、"流马"了。

参考资料

关于"木牛流马"您怎么看?

北宋的陈师道有文字表述过,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后如车,四人推载十石,木牛流马也,宋代的高承写的《事物记原》里面也有表述,小车有前辕为木牛,独轮车推者为流马,从这两者的描述来看,其实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的前世。

蜀中是什么地方,自然是四川盆地了,诸葛亮当时辅佐蜀军出蜀北伐,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就是后勤补给要先动,需要足够的后勤保障,才能让大军无后顾之忧的去打仗,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粮草跟不上军队的进度,最终导致延误战机甚至导致兵败,诸葛亮怎么可能不懂这些。

古时候还有一种形容四川出来的路程艰辛,这就是叫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说明了虽然四川盆地是粮仓,但是周边被险峻地理阻挡,想要出去非常的困难,更不用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粮草运输更是难上加难,路途险峻不好走,马车不好前行,最终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运送粮草。

那种狭小崎岖坎坷的山路,在古代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基本上只能因地理条件修路,所以道路狭小崎岖不平,不适合马车运送,最终发明了适合在狭小崎岖山路上行走运输的工具,独轮平衡车就非常适合这种路况行走运输,其实就是一种运输的车子,至少在 历史 上很多都有记载这种东西。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神话这种东西,特别是电视剧里面的一些,拍成不用人力,用木头做的自己可以行走运输的工具,说实话这种根本不可能存在,应该是比较实用方便的车子,当然是需要外力作用才能移动,大路上使用马车拉,小路上马车行动不方便,所以使用专门适合行走崎岖山路比较省力的工具,车子其实是最省力还能多拉的运输工具。

当然不只是说只有轮子的推车,而是应该还涉及到一些手摇支撑整个车子通过轮子无法上去的台阶的设计,当然不可能是只有轮子的人力推车,但是祖冲之在后来仿制木牛流马的时候,也只是说了一些大致的结构,但是并没有完全的表达阐述出来木牛流马的完整样子和结构以及制作工艺,所以现在的人也只是推测,并不是说绝对。

在近现代的考古发现中,通过一些 历史 文献记载去分析,也是得出来了一个结论,所谓的木牛流马其实就是人力推车,只是设计的比较合适山路狭小路段行走运输用的车子,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神奇,但是应该使用了一些机械原理在里面,至少现在来看是这样,但是当时的技术来说,已经算是很神奇和高档了,古人的智慧和能力的确非同一般。

小说中的木牛流马形象是传说加作者想象出来的。当年,真实的木牛流马是车舟一类的运输工具。木牛是用牛马拉的车,流马是小船。

略懂物理知识的人就明白,做功就需要动力,传说中的木牛流马动力何来?运输工具用轮承载是最理想形式,象动物一样用腿承重的话是低效率高耗能的。黄帝时期就发明了指南车,古人不傻,诸葛亮绝不会做成用腿承重的运输工具。

现在有人模仿出了电视剧中的木牛流马。玩玩可以,但用来运粮的话,累死人不商量!

诸葛亮发明也是诸葛亮自己做的,所以诸葛亮一死木牛流马就失传了。

从史料来分析木牛流马并不是牛型或马型的车子,而是四轮车和两轮车,木牛流马是按照四川汉中崎岖山路的地方而设计出来的,应该是加了齿轮原理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原理是什么?

一、木牛流马是存在的。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二、原理是利用重心的摆动实现车的向前移动。详细解释如下:

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

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

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出师北伐,为了克服运输军粮的困难创制了木牛流马,制法记于竹简并有附图。其法载于史书《诸葛亮集》。若干年后,原始竹简老化,附图丧失、字迹模糊、一些竹简错位脱漏;又几经传抄,原文更是残缺多误,加之文中杂有方言,更让后人难以理解。

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加以文学渲染、使其神秘化,进一步使制作方法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成为复原操作的严重障碍。古今不乏木牛流马爱好者,复原样品不下十种。但这些样品的形制尺寸与原始制法相去甚远,所以只可算是个人作品,并非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牛流马

关键字: 诸葛亮木牛
展开全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