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来历及地位,周易来源于什么

2023-09-22崇庆运势网热度: 20108

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价值意义

乾泉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1930年一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枣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二十七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预测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这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二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论文获得了一致的赞赏,1938年正式授予刘子华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的创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在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
传承发展

求《周易》的简介,和地位.

《周易》简介(2007-06-30 11:26:06) 《周易》简介王洪吉
《周易》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在《左传》中就已有《周易》的记载. 如《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巫之.”,这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周易》的起源众说不一,一说,夏、商、周曾三代易名,分别叫《连山》、《归藏》和《周易》. 关于“易”的含义也有多种解释,根据东汉郑玄的解释,“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和“不易”.
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周易》的作者,根据传说和后人的注释,尚不能确切地认定.《周易》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就是伏羲,所以一般认为伏羲是八卦的作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崇侯虎潜西伯于殷纣,纣乃囚西伯于酉里文王因囚酉里,盖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西伯就是周文王,所以周文王是六十四卦的作者.
经过历代演变,现今我们所见到的《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易经》主要是八卦和由八卦复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有卦辞、爻辞为之说明,作占卜用.《易传》是解释卦辞、爻辞的,共有十篇称为十翼. 翼有辅助的意思,意即辅助解释《易经》. 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所以十翼中的部分内容的作者是孔子。
《周易》阴阳八卦学说中的象和数是指一些图形和数字,如:太极图、八卦图、六十四卦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仪、三才、四象、四时、四基、五行、六爻、六冲、、六神、七音、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律吕、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六十甲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奇数、偶数,等等。
一提起《周易》,人们往往就与占卜、算卦等封建迷信活动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 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 比如《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言者尚其象,以卜巫者尚其占.”可见《周易》的作者也不认为她是纯粹卜巫、算卦的著作.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在战国末期的百家争鸣中,荀子集诸子之大成,开儒家之新风,创独家之荀学。荀子曾说“善为易者不占”. 意思是真正擅长《周易》的人是不通过占卜、算卦来决断的,不占而知. 荀子是既肯定《周易》,但又不主张占卜、算卦的。
《周易》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她既含有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美学、逻辑、法律、军事等社会科学的内容,也含有天文、历法、数学、音律、医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内容.
《周易》的著作也十分丰富,几乎各朝各代都有,流传至今的各种传本就约有三千余种. 另外,南韩的国旗就是《周易》中的太极图和八卦图,日本也有许多《周易》爱好者,《周易》的著作也非常多.
梁启超先生留给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就来源于《周易》.《周易》在《大象》中关于乾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关于坤卦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卦辞.
就象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学习其它各种自然科学的基础一样,在中国古代,《周易》也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术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国粹。中医的辨证施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望闻问切,针灸骨科,麻醉手术,经络学说,等等,都是有科学道理和根据的,是经过我们的祖先千百次用身体试验、临床试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得来的药性药理、诊断经验。她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和中药的理论基础就是《周易》。《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该书是以《周易》中的阴阳观念为其哲学基础,广泛地运用了阴阳五行的学说。《神农本草经》成书的年代和黄帝内经差不多,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周易》的思想也在这部著作中可以见到。《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阴阳配合”,“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汉代名医张景岳曾说:“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
在音乐方面,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音乐家朱载堉(1536-1610)于1584年首先在世界上用数学方法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为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巴赫(1685-1750)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他写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用创作实践证明这个律制的合理性,给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十二平均律逐渐地在欧洲和全世界范围内到了普及,取代了非平均律.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姆霍茨(Helmholtz )在其《论音感》巨著中写道:“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反对声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朱载堉是“中国的达"芬奇”。朱载堉也认为:“夫河图、洛书者,律历之本源,数学之鼻祖也”.
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科学的代表作。曾侯乙编钟的铭文好比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部《古代乐理》。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律名被分成两类,一类带有浊字,而另一类没有浊字。有浊字的律名都是阴律,没有浊的都是阳律。曾侯乙编钟都是一钟双音的,曾侯乙编钟上层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钮钟,各个钟所发的音都是小三度关系的,是一个阳律一个阴律。因此,《周易》阴阳学说是有物质基础的。
从中国数学史上来看,受《周易》影响不是个别的,也不是某朝某代所特有的现象. 例如,三世纪大数学家刘徽,在他所写的《九章算术》注释的序言中就有这样的话:“古者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到原,然后两仪四象精徽之器气,可得而效焉.”又比如,十三世纪大数学家秦九韶,在他所写的《数书九章》中把“蓍卦发徽”列于《数书九章》八十一问之首,并在书序言中称:“圣有‘大衍’微寓于《易》.其余取策,群数皆捐.衍而究之,探隐之原.”可见他将《周易》所载蓍卜巫之法视为天算中求一术之远源,置于异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了诸子百家和圣贤。如,孔子、老子、鬼谷子、管子、孟子、荀子、孙子、庄子、墨子,等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大都包含着阴阳学说。
孔子,晚年才开始读《周易》,爱不释手,以至于把编竹简的绳子磨断了三次,留下“韦编三绝”的美谈. 《彖传》、《象传》、《文言传》、《说卦传》等是孔子所作。
老子是道学宗师,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在他的《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大谋略家苏秦、张仪、孙膑的老师。在其著作《鬼谷子》中说:“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里,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管子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军事家、思想家、数学家和音乐家。管子在《管子》中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损益也。然则可以正政者地也。” 关于五行,管子有一篇专门的论述《管子"五行篇》。

周易的来历,周易是人的名字吗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周易》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作为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周易》的内容极其丰富,对我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我国的文明。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易经》在西汉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周文王在哪个地方创造的周易?

周文王在安阳创造的周易。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理念。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_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周易》是谁创作的?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