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谈教育的卦,名人谈易经

2023-10-25崇庆运势网热度: 22165

论述,易经中乾卦与申卦,对家庭教育的启发

1、金刚

《头号玩家》中金刚出现在第一把钥匙,比赛的障碍物中,从帝国大厦跳到了比赛的公路上

2、Hello Kitty

男主角一开始戴上眼镜进入“绿洲”世界的时候,Kitty向我们走了过来

3、闪灵

占用最大篇幅的蛋就是《闪灵》了,第二关中,主角们进入了闪灵的世界,闹鬼的237房间,吓人的僵尸,诡异的双胞胎,淹没走廊的血海

4、鬼娃回魂

最后一战中,关键时刻跳出来的鬼娃道具

5、超人

换装之后,戴上眼镜我就不是我,鬼都认不出来的超人梗

6、史上第一个游戏蛋

第三关的最后,找蛋的那个游戏,隐藏在雅达利游戏——《冒险》,是世界上第一个有蛋的电子游戏

还有好多游戏蛋,比如春丽、街头霸王、我的世界、快打等等。电影真的很好看,刷了三遍呢,总之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但是又会是一个全新的吸引人的电影

易经教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易经中有一爻辞生动的描述了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家人卦第三爻,爻辞: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人生启示
从卦象上看,九三为阳爻居于刚位,指代家庭之中的父亲。父亲应该坚守家庭之中的规矩,负起管教之责。如果家人做事不对,可以严加训斥。要知道,“严是爱,松是害”。
《象》中这样解释本爻:“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这里指出:“治家过于严厉”,这样做是符合治家的原则的,虽然有过失,但不失根本。而听凭“妇人和孩子随心所欲,最终的发展结果却决不会好”,是因为这样做违背了治家的原则和规矩。
占得此爻者,不应放任自己的感情,对愚蠢的行为和过度的娱乐要严加限制,否则会有后悔的事情发生。

《周易》的教育思想

列子太学幸福人生《教育云片片》系列  第34篇

在中国文化中,教与学、教与育、学与习皆有不同,教育是指教育者引导“学生”学和习的活动。《易》第四卦山水蒙卦,是对教育的专题总结。内容如下:

一、观卦象:教育初衷,规避凶险;教育之要,醒灵育德

(坎下艮上。蒙,亨……利贞。《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坎指水,艮指山,水在山下,所以要避免山的险峻和阻挡,这就是教育的初衷,避免凶险,从而保障终身通达,保持中正,即“亨”、“利贞”。

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清,山与水相互滋养、依存。山如老师:静穆、厚重、慈祥、高贵、博大;水如学生:孱弱、细小、灵动、欢快、清澈;山水相依如教育:共生、共长、共活。“山下出泉”喻教育成果。

作为老师,应像大山怀抱和滋养泉水与小溪一样。而当今有些老师,居高临下,专制武断,自以为是,充当裁判,伤害孩子的生命和灵性,违背了此道。

对卦象的解读告诉我们,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即规避凶险的具体方法,就是“果行育德”。其中的根本和关键是什么?“蒙以养正”,即“正心”。心正是做人的根本,正心是教育的根本,有了德和生命的圆满,孩子自然会主动学习。至于技术教育,企业和社会更适合做。而基础教育,适合在生活、活动、项目和任务中落实。当今教育,实际偏离了这一根本。

二、读卦辞:非求不教、非诚不教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卦辞说,教育应该亨通、正向、有效,不应由老师要求孩子学,而应由孩子主动求教老师。学生初次求教时,老师有问必答,而一旦学生懒得思考,急功近利,用心不专,就不再告诉他了。

而当今教育,降低了道德和知识的“尊严”,随意“贱卖”,不善铺垫,启发不力,强行灌输,没有达到“利贞”的效果。

三、察爻辞:教育吉祥、依序而行

1、教育起始:预防不正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发蒙”,即教育的起始,萌发。爻辞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利用案例给予警戒,现身说法,首先排除最坏结果。

教育的高大上,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弱智且可笑,而有些人却在这样做。比如灌输、说教、拔高典型等。

教育绝不可擅自妄为,只能立足实际,从基础做起,首先保住底线,多想困难、问题,完善预备,保证孩子正常及正常生活,成为守法公民,避免偏邪。然后再说拔高。这是大局。

2、教育第二步:营造氛围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包蒙”,就是包容,善于营造教育氛围,尤其是人文氛围,这样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环节,我们做得也不好。比如社会和家庭环境治理薄弱,师德水平偏低,轻视弱等生,学生区分优劣,结果造成孩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等。

孩子经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家校刚柔配合,激发孩子勤奋好学,健康向上,才能保障以后在婚姻家庭中,担当家业,长幼相续,薪火相传。

3、教育第三步:生活警戒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此阶段会出现不顺。由于心智不健全,不宜起事儿,学习修行不好,不宜做事,要多借鉴生活案例,完善品格。如同见了金钱、权势,就轻慢逢迎,失去节操,所以不宜婚嫁一样,无法保障终身顺利。

4、教育第四步:指导困惑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孩子会陷入困窘;远离教师教导,更会困惑。这时,要主动拜访高师,老师要重视和怜惜,着眼长远,独到、针对性、客观具体、实在有效地,解开疙瘩,开启智慧。

5、教育第五步:扶优帮先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童蒙”,即年幼时得以启蒙,对于勤学好问、有兴趣、有潜力的先进学生,注重早教。

6、教育完善:两极施教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击蒙”,就是借助强制方式,驱除奸贪懒、贼匪鬼、虚荣嫉妒多疑,促使优秀或问题学生自我突破,顺利提升。

注:笔者对《易经》的理解不够准确,错谬之处,肯请方家指教。

周易第十六卦地雷豫 求学业的 详解

《易经》第十六卦 豫 雷地豫 震上坤下
豫:利建侯行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
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
则刑罚清而民服。 豫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奋,豫。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初六:鸣豫,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六三:盱豫,悔。 迟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 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 恒不死,中未亡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豫卦终

《易经》中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怎么理解?有何启示意义?

山水蒙,蒙卦。

蒙卦的卦象: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渎则不告。利贞。

不是我求着、赶着、心急如焚地非要小孩子启蒙,而是要让小孩子赋能般地向我问问题求教最后觉悟。

小孩的教育与启蒙,是要引导、引索、引领他去主动求学与提出问题,这样他才会感兴趣并牢记在心。而不是强行地灌输、填鸭式的灌入。

一阴一阳之谓道,从这里要看到另外一面。孟子有句话叫:人之大患,好为人师。

某些趾高气扬的长辈,好为人师,动不动就给晚辈孜孜不倦地说三道四、说教,最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最后会遇上悔恨甚至贞凶的景象。

初筮告,渎则不告。利贞。

同一个知识点学生第一次问,给他解答,第二次问,给他脸色让他懂得刻苦用功,第三次再问,就是没用心没诚心去学习的,就要看情况再定夺是否要教了…

蒙的上卦是艮是代表山,下卦是坎代表水。山水蒙。蒙,是启蒙,是教育,是学习,也可以是与启蒙相关的事象与象数理。

教育就像自然,自然而然、不言而喻、不知不觉般的像山水,从上而下流淌,而滋润万物般的深入浅出,学而思,且学有时不用思却自然醒的境界。

以上。

匪,不是。我求,我要求。童,幼小,初始,萌芽。蒙,蒙蔽,蒙胧,不明显。求我,要求我。整句话的意思是:不是我要求刚萌芽,不明白的事或物来之所以来,去之所以去的来龙去脉如何如何!(因为我不能命令任何事物如何如何)。而是刚显象,刚萌芽,尚处在朦朦胧胧状态的事物,是在要求我去把它弄明白,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做好超前准备或因势利导得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且莫凭想当然幻想这,约想那,只想着它会发展成理想的样子,从而后悔莫及!)

蒙卦卦辞,全句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初筮告”之“筮”,占卦算命。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我”,占卦者;“童蒙”,蒙昧无知的儿童。不是我求蒙昧无知的儿童,而是蒙味无知的儿童求我。“初筮告”,第一次占卦(我)就告诉他。“再三渎,渎则不告”,再三问,亵渎神灵,我不告诉他。

不少译者,把“我”与“童蒙”比作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有如此傲慢,不耐烦的吗?显然,这与孔子的教诲,严重矛盾。

《论语.述而篇》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对人的启示,如电影《武训传》说的,端人饭碗受人欺,不如要饭随自己!哈

【易经.蒙】中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说自己不要硬性地去要求孩子懂得道理,而是要善于引导他们具有好奇性,然后来向我们求教获取知识。这句话充分揭示出我们的古圣先贤启迪孩子获得知识的良好教育方法。

这句话含义是,不要让孩子被动学习,要让孩子主动求学。

背后的道理是,被动学习由于不是基于兴趣,所以孩子并不会认真思考,也不会深入理解和记忆,更不会实践及举一反三的创新。只有主动学习的孩子才能认真思考,才有可能理解消化记忆并融会贯通。

这句话清晰地指出了当下中国教育的弊端。填鸭逼迫式的教育让孩子重度逆反,彻底丧失了学习兴趣,于是才有毕业撕书的奇葩现象。这样培养的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更不要奢谈创新了。

看着中国教育不遗余力的糟蹋孩子,实在无语,唯有叹息。古人的常识,如今已经成了无法逾越的沟壑。

这句话是易经中蒙卦的卦辞及全卦的卦义。论述了启蒙教育的任务,方法及意义。

人是学而知之,这个道理全天下的人都懂。懵懂少年,正是求知成长的阶段,当然就没有值得大人去请教他的道理。而作为小孩,尊重长辈,求教掌握知识,是少年必须要做到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都是比较严格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作为老师,对学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就是老师的责任。否则就是教不严,师之过。是会受到 社会 的责罚的。

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为人师表是过于严苛。那是现在的教育思想。古时候奉行的就是棍头出好人,严师出高徒。所以作为老师一定是严厉的!所以才有,是蒙童求我,不是我求蒙童的说法。

当然,我们中国 历史 上的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孔子办学堂,也釆反平等公开的方式讨论学问,师生关糸也非常融洽。

蒙卦里面说的教育方式,是古代的教育主流方式,其积极意义无用质疑。

这两句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原文: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翻译:孩子之所以成长,不是因为他按我的要求办了,而是因为我按他的要求办了。孩子一开始会和你说实话,如果再三询问,孩子就不会说实话了。处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当始终站在对孩子有利的角度。

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则不予回答。

出处:《周易》第四卦 《 蒙卦 》 。

赏析:

不是我求这孩子接受我的启蒙教育,而是他感到有需求,主动来请求我帮助他消除蒙蔽。第一次可以告诉他,如果就一个问题反复再三的询问,证明这个人是一个缺乏实践能力的人,一个少有魄力勇气去单独承担责任的人,这样就不应该再告诉他什么了。

蒙卦的卦辞以老师对待无知学童为比喻,说明在当前形势下,主方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童,以自己的良好素质让客方受惠,“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有时则阴中有阳,维护自己的利益,“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易经》64卦中的第4卦,《蒙卦》象征启蒙:亨通。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则不予回答。


《象》辞说,山上杂草众生灌木丛林有着无限不确定的险情和危难,但山下却清泉见澈无限明净,这是《蒙》之象。君子观此,思天下虽看似蒙昧混沌但必有清澈明净的一面,从而当果敢行动来培育自我高尚的品德,唯此则可为万民之师表而德业建矣。 山水蒙 (艮上坎下)

艮为山,坎为泉,山下出泉。泉水始流出山,则必将渐汇成江河,正如蒙稚渐启,又山下有险,因为有险停止不前,所以蒙昧不明。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必然蒙昧,所以教育是当务之急,培养学生纯正无邪的品质,是治蒙之道。

【原文】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③,渎则不告。利贞。

【译文】蒙卦:通泰。不是我有求于幼稚愚昧的人,而是幼稚愚昧的人有求于我。第一次占筮,神灵告诉了他。轻慢不敬的再三占筮,轻慢不敬的占筮,神灵就不会告诉他。但还是吉利的卜问。

【原文】《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译文】《彖辞》说:蒙,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坎,坎为险,可见山下有险是蒙卦之象。艮义为止,因而又有遇险而止的意思。所以卦名叫蒙。蒙昧不明,但是通泰,因为以通达的态度采取了切合时宜的行动。"不是我有求于幼稚愚昧的人,而是幼稚愚昧的人有求于我",这是讲占筮者与求筮者的关系是相互和应的。"初次占筮,(神灵告诉了他)"是因为他信仰坚定而符合卜筮的原则。"轻慢不敬的再三卜筮,轻慢不敬地卜筮,神灵就不会告诉他",轻慢不敬正是蒙昧无知的表现。将蒙昧无知的人培养成具有贞正之德的人,那是圣人的功业。

【原文】《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象辞》说:上卦为艮,象征山;下卦为坎,象征泉。山下有泉,泉水喷涌而出,这是蒙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一往无前的山泉,从而以果敢坚毅的行动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易经》第四卦,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不懂的人,指学生,徒弟;
亨:懂的人,指老师,师傅。
卦意:老师用心教授学生,但学生一再不用心,老师就不会再传授知识了。
这一卦的用意是让学生明白不是老师来求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求老师传授知识。
利贞
利:有利于;
贞:端正。
其意: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向学之心非常重要,学生有了主动求学的欲望教育的效率才能提高。

从孔子读易经的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韦编三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反复学习,反复思考,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