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起名字,家族取名字辈

2023-10-07崇庆运势网热度: 3128

如果按家谱,能起个什么名字?

郭均昊跟郭均宁

怎么用家谱起名字呀

好像家谱百排名字是用一段话的,比如家谱中有“景崇隆仕万
孔永维育瑞
元君文必鸿“,则你父辈的兄弟都叫王*景、王景*的,度你这一辈就用崇字辈的,叫王*崇、王崇*的。我也姓王,我记得很小专的时候看到过我家的家谱中关于辈份的这句话,我爷爷是春字辈,我爸爸是国字辈,我就属不知道了,当时我爷爷告诉我按辈份排名字我不该叫现在的名字

以前给孩子取名都是按族谱,现在为什么很少用了?

现代人已经不太重视这样的东西了,而且也没有族谱这样的东西,所以现在起名字最主要讲究的是吉祥如意,讲究的是时尚。

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家谱立字辈的含义你知道吗?

众所周知,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起名形式,像老一辈很多人名字都是按家谱起的,父姓+中间的家谱,家长起好最后一个字就好了,这样的起名方式挺简单省事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却不愿用这种方式给宝宝起名了,这是为啥呢?

首先用家谱起名经常重复而且不好听,之前流行家谱取名,是因为大家受到的教育不高,文化水平有限,时间久了,名字经常会重复。当然最主要的是如今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文化水平提高,接触的文化和思想越来越先进,不愿拘泥传统的一些习俗。

其实对于年轻父母而言,都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听而响亮的名字,但是碍于族谱,可能起名字的时候就受到了约束,觉得很难取到一个好名字,所以现在自然没人愿意用家谱起名。

现在中国一共有四千一百多个姓氏,而中华姓氏的形式更是源远流长,姓氏的成因也是很多元的,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或家谱,而族谱里记载的字辈,那可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其实字辈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姓名一样重要,按字辈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

家族的字辈

在古时候,各个名门望族都有着无数个字辈,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字辈。是祖辈定下的一代代传承,每个姓氏都不一样。

以前起名字字辈一般就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可后来人们不愿意把字辈放在名字里了。久而久之,有些家族的字辈就被人们淡忘了。大家想知道自己的字辈,可以去老家翻翻自己的家谱或者族谱。

家谱,有利于人们追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袭,记载了家族史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袭内容,也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主要依据。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袭,使木得其本,水知其然。

字辈是重要取名形式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间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他一直延续到现在,关于字辈的起源现已难以考证了。不过一般认为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的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

字辈的形式很丰富。其中以诗体和对联最为常见。比如贺龙元帅家族的字辈,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

用对联做字辈

用对联做字辈的也有很多,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在明代以前,孔氏的后裔没有固定的排辈,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字辈,从孔氏第五十六代开始排起,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明真宗年间又立了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孔氏又立了十字十辈。

一九一九年孔氏族人又立二十字二十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说孔孟不乱辈儿的道理。

举几个孔家名人的字辈例子,比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就是孔家的令字辈。南京国民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的孔祥熙,他是祥字辈。援藏干部孔繁森是孔家的繁字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他是孔家的庆字辈。

明朝皇室的字辈

再来说一个明朝皇室的字辈。明太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备份表,每个表二十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还有一个规定从字辈开始,每五个字辈命名,以五行为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来命名。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明朝皇帝的名字,其名字当中的字基本上都是有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字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朱元璋一大家子人的名字,简直就是一个化学周期表啊。

总结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字辈的,每个字辈都有一个特殊的含义,不知道你现在的名字是不是按照家谱里的字辈而起的呢?

四川地区汉族过去的姓名字辈习俗与取名习俗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 辈分 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 安康 ,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字辈谱对世人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古人有云:“ 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由此可见,古人格外重视取名,古代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时就会为孩子的名字冥思苦想。在古人看来,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标签与符号,同时还承载着人的精气神与情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运势与前程。

本文就来谈谈四川地区汉族过去的姓名字辈习俗与取名习俗。

汉族的姓名字辈习俗起源于东晋南北朝。当时,一些大族子弟已流行以字辈命名。到宋元时期,字辈命名习俗已在很多地区普及。 七、八十年代以前 大多数四川人也按字辈取名,这之后 以后,字辈谱对四川人逐步变得陌生。

一、字辈、族名与字号

(一)字辈即通常说的字派、行第、派序,用以表明同宗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序列。

清代、民国时期,川人的姓名构成一般是三个字。第一个字为姓,这是始祖所传,绝不能更改。第二字一般为辈份字(也有少数家族将辈份字放在第三字)。第三字才由父母、通常是父亲所取。

按字辈取的名字称“族名”、“谱名”。

据《明史》卷一百《诸王世表一》记载:洪武年间,太祖见其子孙甚多,怕命名时出现重复,便对东宫及北王世系各拟定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并规定,后人必须依世次辈份取双名,上一字按辈份取,下一字则按“五行”偏旁(以金木水火土为序)取名。

明蜀王府镇蜀二百余年,历代蜀王皆按辈份取名,这对四川的取名习俗影响很大。到明代中晚期,四川已普遍推广按字辈取名。如四川广安蒲氏,至迟在其入川后的第五代,已按辈份取名。李家钰将军的先祖、洪雅李氏在明代也是按辈份取名的。清皇室也是严格按照字辈取名的,地方官及一般百姓也争相效法。

清代早期,外地移民入川后,相当一部份人都以“始移民”的身份重新制定了“字辈谱”,也有一部分人仍沿袭使用以前的字辈谱。有少数移民在刚进入四川时,原并没按字辈取名,或者说原来没有字辈,但过两三代后,也定了字辈,让后人按字辈取名。如大邑县城东北6公里有郭家坝、郭山沟,聚居郭姓一族。其始迁祖郭扶,于清初入川,当时并未按字辈取名,三代后开始按学辈取名至今。

按辈分取名即为族名。族名,川人通常称其为“大名”。

字辈谱所用的文字,单独看似乎并无多大的意义,但联在一起,往往是一首意义深刻的韵诗。一般都具有教育后人发奋向上、尊老爱幼,正直为人,忠孝两全,诗书传家等意义。定字辈时有几个重要原则:先祖定好后,后人能耐再大,也不能更改;同一族字辈中,应避免相同的字;辈份谱上最后一字开始使用时,其族长或家长有责任为后人编定新的辈份谱字,新谱与旧谱的字数应相同。

如:罗江李氏(调元)宗族班辈序列:“朝端崇道义,庭际上青方。孝友家声远,祖宗功德长。”

广安大姓蒲氏的第二轮辈份为“金殿耀祖,华廷显宗,新丰庆美,俊发昌隆,建兴嘉寿,世代懋功,天锡有德,业广善崇。”

遂宁拦江罗布沟罗氏辈份:“少元正国,泗登朝廷;鸿开景运,大启文仁;维世光显,戚德昌明;忠孝诚继,加著长新。”

双流刘氏家族按《周易》卦名序辈,即咸、恒、晋、泰、谦、益、履、丰、随、升、复、贲、巽、比、师、蒙等十六卦,并规定每辈命名须按五行相生顺序,即水、木、火、土、金作为所命之名的偏旁。如咸字辈,名字必有火作偏旁;恒字辈必用土作偏旁。

蒲江李氏的辈份为:“洪汉朝正登,国如家克兴,天心仁本在,祖泽世代存。”

大邑安仁刘氏的排行是:“应朝芳汉继,仕宗公文元。世德能光裕,守道述嘉言。作善有余庆,本固定支蕃。和平复正大,万代自同源。”

极个别的字辈中有两个相同的字,为避免混淆,也有一些具体的处理办法。如大邑灌口牟氏的字辈是“秉文家乃大,好学业斯成。修身尊道义,善业守和平。”其中有两个业字。该族谱上便明确规定,取名时,辈份中的第一个业字,必须放在双名中的下一个字,即姓名中的第三个字;第二个业字,放在双名中的上一个字,即姓名中的第二个字。

(二)族名川中旧俗,只有父亲或祖父、或父系长辈才有权为孩子取族名。

其具体的取名时间,各地各族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是在孩子出生的几天内,有的是在满月以后,有的要待其满三岁后。

近现代四川的许多著名人士,几乎都是按辈份取名的。

如:张大千,原名张正权,系按张家“正心先诚意”的辈份所取;巴金,原名李尧棠,是按李家“道尧国治,家庆泽长,勤修德业,世守书香”的辈份所取。其祖上从浙江嘉兴迁来,新制定辈份,巴金为入蜀后的第二代。

李劼人的先祖入川后第五代,开始按辈份取名。李劫人的父亲按“正大传家远,诗书处世长”的辈份序列为他取名李家祥。

清代习俗,女性一般不取族名,也不正式取名。如原姓张,出嫁到李家后,便叫李张氏,把丈夫的姓放在前面,父姓放在中间,这在姓氏上表达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 社会 观念。如李劼人(1891 1962)的曾祖母李周氏,祖母李彭氏,母亲李杨氏,在很多场合可简称为周氏、彭氏、杨氏。

族名的主要功用有三:反映了本人的血缘传承关系,使家族后裔能井然有序、符号分明的传承下去,清楚的反映了每一个人在血缘链上的位置;它在姓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强了宗族烙印,为避免后代子孙同宗婚(它比上古时期的“同姓不婚”又进一步)、近亲不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资料;通过家谱族名,了解本家族的奋斗史,促进其奋发有为,促进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之美德。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些媒介和进步人士提倡“一名制”,反对将人的名字区分为族名与号名两个。但影响甚小,只有城市中的少数人响应,绝大多数人仍实行双名制。新文化运动后,在进行有关登记时,开始要求女性也应有名字,开始为女孩取了族名和号名。许多过去没有名字的女性,也在这一时期补取了名字。未婚的女性通常由父亲为其补取,已出嫁的妇女则由其夫为其补取。

(三)字号

过去,川人的名字中除族名外,还有一个字,又称字号、或号名。字号与族名,一般在字面意义上有某种联系。如罗廷说,字伯章,在朝廷上可以说话,写的文章又最好,这当然是取名者望子成龙之心太切了。

李劫人为其女取族名李远山,据“远山如黛”,黛者,眉也,又为其取字号李眉,标准说法为:李远山,字眉。

取字号需一定的文化知识,过去蜀中农村一般是待孩子“发蒙”读书时请老师、或算命先生代取。30年代后,地方在办理户口、征兵、税收、入学、招工等登记时,开始实行“一名制”,即只承认一个名字,任登记人在族名与号名中自选。

当时,大多数川人都认为,族名比号名更尊严,一般只能供族内人叫,不宜给外人随便叫,一般都选号名登记户口。所以民间实行族名、号名并行制。在当时的报刊等媒介上,也常用族名、号名并用的办法。

50年代后,人民采用一名制。不仅在户籍登记、招工、招干、招生等方面均采用一名制,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介上也是使用一名制。从此,一般家庭为孩子取名时,也只取一个名字,多数家庭只取族名,即按辈份为孩子取名,不再取号名。这一时期,有些家庭只为男孩取族名,女孩则取其它名字。

50年代以后,传统的宗族习俗多有被认定为是“封建主义残余”而取缔者,川人取名的风格也为之一变。

首先,一些人认为,姓名只是一个没有实际内容的符号,可以任意改变,甚至认为按字辈取名是“封建文化”的因素,给以全盘否定。于是,许多人不再按字辈取名。许多与运动有关的名字开始出现。如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的“抗美”、“援朝”之类。“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曾大改旧名,一时“卫东”、“卫红”、“永革”、“向东”等具有 时尚 特征的名字大量出现。

80 90年代,民间又出现取单名习俗。此期出生的婴儿单名占了绝大多数,重名、同名比例较高,从名字上已分不清辈份血缘,易于出现近亲通婚的不良后果。

(一)时代特征

川人取名,除上述按字辈取名外,还有一些有趣的特征。从城乡区别来看,农村人取名多偏向质朴,城里人取名多偏向文雅。从行业来看,商人取名重钱财,军人取名重武,教师取名儒味较重。

从时代特征来看,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取名用字特征。如:清代民国时期,川人取名常用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传统道德标准相关的字:忠、孝、仁、义、廉、惠、廷、玺等。其次常有按排行序列取名的习俗。常见的有:

1、以伯、仲、季为序,其第三字则按辈份用字;

2、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序,其具体取法很多:(1)用其偏旁字:如老大取名时,采用金旁的铁、铜、铍、锃等,老二取名时,采用木旁的相、椤、机、杰等;(2)用其属性相同、含意相近的字,如:如金与铜、木与树、水与雪、火与雷、烈、日、土与山等。(3)直用本字。3、数列为序,按大、二、三、四、五叫下去。

1950年初,四川解放,一些人便用“解放”、“新生”给孩子命名。1958年掀起“大跃进”、“三面红旗”、“人民公社”高潮,许多人便以“跃”、“跃进”、“红旗”、“公”、“社”、“公社”这些字给孩子命名。大跃进后,城镇中给孩子取单名一度成为时髦,如张伟、李伟、王军这一类单名,几乎随处可见。

60 70年代,爱用“红”、“东”、“兵”、“卫兵”给孩子取名。从传统观念看。迄止70年代前,川人普遍希望多生子女,这在取名上也有反映。许多人给第一个孩子取名为“得(德)群”,是希望还能生一群;如第一胎是女儿,有的便取名“招(朝、召)弟”、“生弟”,希望引来弟弟。

80年代后,一些人又给孩子取“洋名”;90年代,电脑、英特网成为时髦,一些人又爱用电脑、英特网中的术语给孩子取名,如:摩吨、英特。多取单名的习俗,造成在中、小学中,学生同姓同名的普遍现象,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二)小名

小名又叫奶名、幼名、乳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当天或几天后为其随便取一个名,不讲典雅。父母皆有权为孩子取小名,甚至其它长辈、邻居、哥哥等都可为小孩取小名。川人认为,要将小名取得贱一点,小孩才容易长大。故以“狗娃子”、“李娃子”一类为常见。

还有一类是按出生顺序,叫为“大娃子”、“二娃子”、“三娃子”、“大妹子”、“幺妹子”等。郭沫若曾写道:“我母亲说我受胎的时候,是梦见一只小豹咬着她左手的虎口,便一觉醒了。所以,我的乳名叫文豹。”李劼人出生时,正值端阳节刚过,父母为他取乳名“端端”,俗称“端娃子”。

(三)外名、外号、诨号

四川民间还有为人取外名、外号、诨号之俗。一般由外人为其取,当事人并不一定知道、同意。有的当事人还对这些外号非常反感。

其取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据生理外貌所取。脸上有麻子的,往往据其姓氏称其为“ 麻子”;身材矮小的,往往称其为“ 矮子”;身材高大的男子,则称其“ 大汉”;脚残疾者,往往据其姓氏,称其为“ 跻#”等;手残疾者,则称其“ 爪手”;长得胖者,称其“ 胖子”;戴眼镜者,则称其“ 眼镜”或“四眼狗”。进入80年代后,外人对不认识的中青年男性戴眼镜者,往往简称其为“眼哥”。

据职业所取。如王姓的补锅匠,熟人便叫其“王补锅”。80年代,对开出租车的男司机,往往简称其为“的哥”、对女司机则称其为“的妹”。

据其事迹所取:清末川督赵尔丰,杀人甚多,民间称其为“赵屠夫”。李劼人在班上岁数较大,又极有号召力,同学们都称他为“李大”和“精公”。

据高学位所取:如孙姓的博士,往往称其为孙博士。

(四)笔名

多在知识阶层流行。用笔名的原因极为复杂。旧时多为避“文字狱”,许多知识份子在发表文章时,都用笔名。如川籍著名学者郭沫若用过30多个笔名。四川著名作家李劫人年轻时常用“老懒”为笔名写小说。李尧棠笔名巴金。此俗至“文革”期间仍存。80年代后,发表作品的多少及其影响大小等,与评定技术职称相联系,用笔名者大幅度减少。今仅见于文艺界。

根据辈分给宝宝起名之字辈知识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独特的辈分(字辈),以前的人在给新生宝宝起名的时候,会在名字的中间自动加入对应的辈分字。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对于辈分字的概念越来越陌生了。这篇文章里面,吉言起名就给大家说说如何根据辈分字(指定中间字)给宝宝起名字。
字辈是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每个家族的人根据字辈来为本族人指明了方向。字辈的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主要包含“类诗体”和“对联”两大形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果说字辈属于诗体,我觉得并不恰当,因为有时候他并不是像诗那样严格讲究对仗平仄,所以我姑且将其命名为类诗体。类诗体一般是以四言、五言的居多。

四言类诗体属于比较常见的,其广泛被各大家族使用。譬如山东日照丁氏,他们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从第十三代开始将字辈定为:“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这套字辈以四言的形式,叙述了日照丁氏的来历、迁徙、发展以及对子孙后世的祝福与期望。再如贺龙元帅家族的字辈,贺氏先人贺从先,明末从军来湘。第二代叫贺云贵。第三代兄弟五人,分别以象、虎、龙、凤、凰名之。除贺凰无出外,余者繁衍成洪家关贺氏四大房。从第四代起,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在桑植,贺氏宗族支脉繁多,盘根错节。“门第鼎盛,簪缨蝉联,世为吾邑望族”绝非虚妄。贺龙乃贺氏第三代长房贺象之后。先祖贺大忠,曾祖贺廷宰。廷宰公幼读诗书,颇具文采,但命交华盖,屡试不第。他只得开馆授业,在家乡教起私塾来了。不过廷宰公“丰有财宅”,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全乡闻名。
再如如张氏孝友堂宣统年间族谱记载字辈为:“国正治朝,万事学道,本在其中,运泰有兆,愿复克家,滋大长保”;陈氏湖北陈秋颜後裔“鸿新世绪,敬迪前光,传家孝义,华国文章,诗书启秀,英俊联芳,善有余庆,和则致祥,欣逢泰宇,景运延长,政先仁惠,科尚贤良,惟兹后裔,锡福咸康,允循训典,定保荣昌”;江西欧阳氏字辈“仲国淑景,高先以民(宋淳熙派),永广时之,崇曰文思(明永乐派),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明弘治派),彝伦攸叙,寿尔载尝,保佑盛鼎,厥后定昌(清嘉庆派)”等等,这些都算是比较优秀的四言类诗体字辈。

我个人认为,五言类诗体应用比四言要更广一些。通常情况下五言的读起来更通畅,记起来更容易。五言类诗体字辈如程氏四箴堂自始祖元谭四十世开始为:“伯伟尚嘉芳,浩天大发祥,闻知尊典训,正直集材梁,礼义为贤度,谦恭有道光,齐家先孝友,之国尚文章,学问通经济,功名奏天堂,祖训欣永振,百世受其昌”。再如安徽怀宁清光绪二十七年陈旭修《义门陈氏宗谱》陈氏:“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等。像这些字辈都是属于很典型的而且比较优秀的五言类诗体字辈,当然其内容无非还是关于修身治国之类的。其实使用五言字辈最有名的家族要数孔氏家族,自孔氏55代开始字辈为“希言公彦承,宏文珍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除四言和五言之外,还有七言、八言的。七言的像程氏湖北省江夏区:晋戍元谭程氏叟,世系流衍在歙休,明伊隶洛光先绪,凤岳守歙迈众流,庆祖从命迁鄂渚,文孙有志壮千秋。神童本系江南出,伫看楚立万世侯。八言的有着名武侠作家金庸家族的,即着名海宁查氏家族字辈:“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此字辈自海宁查氏第七世开始用,金庸为二十二世良字辈。

除了类诗体以外,还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字辈。但是这种形式的不是太常见。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再有就是山东蓬莱井湾周家周氏辈分,自十六世开始由前清秀才瀛泉拟定“敬绍成勋,林田自云可乐;广启善道,本宗永得其昌”。还有着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家族的字辈也是对联形式,不过他们的使用情况有点不同,上下联各十七个字上联为讳字,下联十七个字为表字,可惜的是很难查到他们家的完整字辈了。

一般情况下字辈就这两种形式,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譬如明朝朱元璋为其后代订的字辈,朱元璋考虑到后代会有重名的现象所以就给他二十几个儿子和一个侄子每个人的后代各订了一套字辈,而后又作规定,他们的后代除了使用所定字辈之外,名字中第三个字还必须以五行相生的形式为偏旁来定。他的儿子辈均为木字旁所以其孙子开始就以火为偏旁,这样就以木火土金水的形式往复。
还有就是纯粹以五行相生定下的字辈,譬如高氏钢公后裔,36代到45代为“墀铭泉树炳,堂锦洙机烜”。再有的就是单纯规定偏旁的字辈。譬如《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像前四个字一般都是做偏旁用的。还有一种用法就是像《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人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这套字辈规定后代字辈是单双字间隔的,像“人”实际说的就是以人为偏旁。

给宝宝起名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结合辈分字起名就更难了,因为很多辈分字并不太好搭配出好听的名字,但碍于家里长辈的要求,又不能不用。因此,带辈分字起名其实更难!

那么多的汉字,任意组合都是人名,但哪个更好?哪个更适合自己的宝宝呢?难怪准爸爸、准妈妈们整天捧着字典找名字呢。还有,给宝宝起名是听自己的,还是听父母的? 阴阳五行这东西信不信?要不要找高人给算一算?眼看着自己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可宝宝还没有名字呢!给宝宝起名的确让人伤透了脑筋。

在这里,我们的“宝宝起名”栏目给你做个参谋,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结合宝宝辈分字起个好名字,首先要注意“音、形、义、境”四大要素。
名字是一种符号,它最广泛的用途,就是被人称呼。如果你期望宝宝有一个响亮而又琅琅上口的名字,我们给你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起名用的字,使用开口音容易叫得响亮,尤其是最后的一个字,比如陈斯亮,就要比陈斯文来得响亮。

按照现代汉语拼音的标准,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

姓若是平声,名字可以考虑仄声,这样比较有起伏,有抑扬顿挫感。反之亦然。比如张抗抗,给人铿锵有力的感觉;而柳依依,则有一种温柔婀娜的味道。

即使都用平声,如果能分成阴平和阳平,也可以让名字产生节奏感,比如江航。“江”是阴平,第一声,“航”是阳平,第二声,读起来也很流畅。

如果名字有不好的谐音,孩子漫长的读书生涯里难免会增添一些小烦恼,诸如被人起外号之类。起出来的名字,要用普通话和周围人最常用的几种方言多念几遍,看看是否有 不良谐音,这样会比较保险。

尽量少用或不用太偏和不常见的生僻字,因为生僻字的读音一般比较有难度,往往会给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制造出无谓的小麻烦。
姓名除了用来称呼之外,书写也很频繁。

从给宝宝报户口算起,孩子一路长大,作业本、考试卷、花名册、填表格、银行存折、公司支票、开会签到等等,到处都少不了名字的书写。当了领导,还得经常圈阅文件; 万一成了文体明星,还要考虑给粉丝签名留念。不论普通人还是名人,这一生,签自己名字的频率不上万也得上千。

如果希望孩子的名字能够比较顺手顺眼,易写不易错,你可以试试以下的建议:

1.总体上说,尽量选择笔画简单的字。

2.如果你采用的字笔画较多,可以考虑那些结构比较平稳、布局相对均衡一点的字,这样书写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外形会比较好看。

3.慎用难检字。跟前面的情况类似,生僻字除了读音有难度外,可能在电脑输入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麻烦。要是你给孩子起名用字相对比较少见,可先在电脑上用几种常用的输入 法试打一下,看看是否存在此类问题。

4.姓和名用字的整体协调性。你为孩子选了名字后,可以和姓氏连起来写一写,看看是否流畅均衡。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写起来可能不太好看,如鞠一鹏;还有脚重头轻的, 如文轩辕;不过头重脚轻倒还可以,如蒯文公。你选的名字如果写起来感觉是高山流水,错落有致,那就应该不错了吧。
名字是人生在世的一个符号,但又不仅限于一个符号,也许你希望它可以代表家族的传承,血脉的延续;也许你希望名字中包含自己对孩子的殷殷期望,甚至人生观、价值观 等等,名字的含义也是很多父母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

有些姓本身有自己的含义,从姓的含义中延伸出美好的期望、良好的祝愿加入名字里,这样的组合,也许会符合你的思路。

比如寿天予,寿为生命,天为大自然,“予”在古汉语里指我,寓“生命是老天给予”之意,三者合一,寓“天人合一”的观点,所谓来自大自然,复归大自然。

马驰原,希望孩子一路奔跑,顺利前行。

孟子尧,短短三字里,含两位大圣人的名字,期望值可见一斑。

要是姓氏不能联想出实际含义,可以尝试取有含义的名字。

一位爸爸叫陈诗经,女儿就叫张楚辞,跟妈妈姓。瞧,陈诗经,张楚辞,多好的一对瑰宝,且楚辞原本就诞生于诗经之后。
有些名字起得很有意境,比如:

林风眠:林中的风儿也睡了。

铁凝:铁水凝结,淬火成钢,经得起千锤百炼。

夏雨,看着就有凉爽的感觉。

袁泉,似闻泉水叮咚自源头而来。

探春,柳牙儿探头探脑,应是冬末初春时节吧。

傅抱石、徐悲鸿、梁实秋、马千里、万里、开来、江航,这些名字,或教人道理、催人上进,或富有动感、具画面效果,或有质感、有音效,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还能励志。

你要是希望自己宝宝的名字能有某种意境,我们总结了两条方案供你参考选用:

一是动名搭配,二是虚实结合。

比如郏念梓,说的是郏家的人,虽定居上海大都市,仍念念不忘淮北老家,念是动作,梓指故乡;

刘半农,农字不稀奇,令人叫绝的是这个“半”字,类似于“一、二、三、四、五;个、十、百、千、万;之、乎、者、也,亦、矣、已、然;甲、乙、丙、丁”,还有“子、丑、 寅、卯”那些天干地支的字,挑一个,放在名字里面,似乎会有一种文化气息洋溢出来。

《红楼梦》里的名字,好多都是运用了这两个原理,颇值得借鉴。

不知道我们说的这四方面,是不是也正是你起名时考虑的要素呢?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启发。衷心祝愿你为宝宝起个好名字!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