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严禅院灵不灵验

四川著名的十大古镇有那些

四川有历史文化古城镇54处,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名镇21座,种类众多,历史悠久,特色各异,具有厚重的文化、旅游、经济价值。
四川古镇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遍植于屋前屋后的竹林,山环水绕的空灵,还有庙会、舞狮、舞龙、坝坝筵、九斗碗等多姿多的民俗交相辉映,这一切都融合在四川的青山绿水之中,点缀着苍茫的巴蜀大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四川古镇讲述着四川的沧桑和变迁,因为历史的烟云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古镇的建筑和石板路上。
在古镇错落有致的房梁飞檐中,充满着往日岁月的留影,你可以看见白云的闲逸和阳光的明晰,即使是在阴天,也蕴涵着都市里少有的安恬。走进古镇,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里似乎都含着一种温馨,那些青石板路和青瓦间脉脉流动着平凡而温暖的世间情感。当今天都市的人情冷暖被水泥钢筋和密实的“鸽子笼”阻隔的时候,古镇,依然顽强地固守着传统,那些纯朴的笑容是对远亲近邻的一种祝福,对于外来的游人,他们依然以这种态度迎来送往。
今天,柏油马路的延伸在为古镇带来更多游客的同时,它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也在步步逼退古镇的传统文化,某些古镇上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房让那些雕梁画栋渐渐地成为尘封的历史。我们应该钟爱这些珍贵的古镇,倍加悉心地呵护它们,为自己留一份静土。当你在喧嚣的都市里感到压抑的时候,不妨来到古镇上,或站在街上看风景,或品尝民间风味的菜肴,或在老茶馆里品茗聊天,或什么也不做,就坐在老树下静静的发呆,看日头西斜的影,听岁月远去的歌,享受平凡而幸福的日子。
编辑收集整理了四川古镇的一些资料,希望能为您的出行提供一些参考,此次推出“岁月留影 重回故园—四川古镇之旅(川西篇)”
NO.1中国十大水乡古镇——黄龙溪
黄龙溪是一座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川西古镇,位于成都市东南约30公里处的双流县。
黄龙溪古镇内,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仍然保存完好。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镇内还有六棵树龄均在千年以上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雄浑厚重,给古镇更增添了许多灵气。镇内现还保存有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古庙,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庙会,还能再现昔日古镇的喧闹场面。
幽深的老街,弯弯曲曲,街道两旁有众多小饭店,门前大多飘着一面蓝底白字的酒旗,什么"鱼香子"、"吕回头"、"唐酥店"等,在风中不停地舞动着招徕着客人。古镇的石磨豆花非常有名,几乎每家都会做,但又各有特色。走过一条街,又见一道巷,脚下光溜溜的青石路,乌黑发亮的门板,古 色古香的招牌,透着浓浓古意。>>>详细请点击进入
NO.2青城后花园——街子场
街子场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依山傍水。它既得山灵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融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街子场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上古寺、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唐求纪念馆),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
街子场是一个充满隐居传说的地方。据《中国通史》的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之子朱允文在历史上曾神秘失踪,经民间许多专家考证,朱允文其实就是隐居在街子场光严禅院的上古寺附近。从公元1404年起,一直在山里住了十余年。>>>详细请点击进入
NO.3南方丝路上的古驿站——上里
被列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的上里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距市区27公里。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一到上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道光19年的"双孝节"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间出檐多脊石雕坊,高大,精细;梁上还刻有20多组百多个戏剧人物故事。牌坊是封建礼仪的遗迹,是当时宣扬韩氏"不失身不改驾,终身孝敬父母公婆"而建立的。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 ,遵诏而建的石牌坊,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现在镇上还尚存3座石牌坊,即这座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还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详细请点击进入
NO.4清泉石上流——清溪
清溪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临峨眉,西通康藏。南方丝绸路,悠悠数千年,黎州重城,清溪风韵,因而自秦汉以来,无论郡、州、县、所,各类建制,均设于此,更因其间数道泉水,潺潺涓涓,清扬宛兮,故名清溪。
清溪古城为汉代始建,历代扩修,唐时已具规模,清时最为完美:城外四围,均有城河,东、南、西三面,天然成堑,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南北走向的大街为主街,其余副之,并有小巷相连,互通互融,城南设县衙,为知县为公断案场所,城东设文庙与学署,文庙为古学子修学之地,学署是督学住地,管理读书之人;因为地理缘故,外来客商一般由北门而入,当地居民则较多从南门入城,因此,朝廷在南北两城门处设有营盘,为驻军之所,管理城门,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溪城,主要还是用于军事。最近,人们在城南发现一石碑,文字因年代久远,笔画了了,虽有些模糊,但深刻的勾划之间,却还是让人清楚辨析出,确有"大将军姜维"等字,正好可作鉴别。>>>详细请点击进入
NO.5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平乐
平乐古镇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邛崃市西南19公里,历史悠久,人文鼎蔚。早在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集镇,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镇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省级风景旅游区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详细请点击进入
NO.6体验回族风情——土桥
去土桥一定要去东街上的那间老茶馆坐坐,茶馆当街的门面看上去很窄小,堂子里面很深很宽大,清一色的竹椅,清一色的盖碗茶,茶馆里偶尔还有川剧围鼓,那时是茶馆里最热闹的时候。在略显吵闹的川剧唱腔中,悠闲地品着盖碗茶,可以让你感受到一丝古老的情调。
土桥镇上有一家清真牛肉馆,牛肉馆的阁楼上那几扇伊斯兰风格的绘窗户,点缀着土桥的风景。这家牛肉馆称得上是土桥的老字号了,这里所有的菜品都是按伊斯兰传统工艺做成,独创的清真“酥锅盔”在成都很有名气,有点阅历的老成都人都知道。
每到中午吃饭时分,茶客们就会起坐去对门的清真牛肉馆喝酒,也有个别谈兴正浓的茶客不愿离坐,便从清真馆子里叫来几道牛肉菜,伴着“龙门阵”下酒。>>>详细请点击进入
NO.7小河古树吊脚楼—柳江
柳江镇位于洪雅县,地处通往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途中,四周青山环抱,天气晴朗时还可远眺峨嵋群峰。解放前,这里是几家大户人家的统辖之地,每户人家都有特别之处,当地人还给他们取了好记的名字,如谁家房子、谁家谷子等。几家大户构成了柳江镇的基础,这些单体的豪宅与秀美的山水几近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加上临水而建的街市,一幅活脱脱的山水画卷,现存的有保存完好的特色建筑曾家大院和老街。
面观峨嵋群峰的曾家大院曾家大院位于柳江古镇北面,建于清朝年间。大院在设计上花了一份苦心,若从空中俯瞰,也就是说其平面图是一个繁写的“寿”字。绕墙行走,则有犬牙交错之感。大院由两个院落组成,一个大门进出,为两兄弟的共同财产,大院有两块大的空地,中间是一幢三楼一底中西合璧式的楼将大院一分为二。今天的大门处还有一个大石缸,是以前贮存水的。大院内共有三个戏楼,方向、形制各异。早已没有人居住的大院显得空空荡荡,院落里只有几只老母鸡在找虫吃。环顾四周,挑檐、楼廊仍然那么精美,整个大院在当年算是一方豪宅了。>>>详细请点击进入
NO.8相伴千年古榕——西来
西来古镇位于蒲江县境内,古镇上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民居是典型的川西特色。两百多米长的老街全是木质结构的瓦房,街道平整,这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西来古镇最让人称奇的是临江的古榕。这些古榕分布在古镇老街背面临江的地方,河堤上排列着11棵树龄在千年左右的榕树,姿态婆娑。古榕枝叶繁茂,挡住夏日灼热的阳光,因而临河的坝子成了古镇人的聚会场所。在苍穹之下,与古镇一起相伴千年古榕,临溪江水在眼前穿流不息,定能让你神思飞扬。>>>详细请点击进入
NO.9中国德孝城——孝泉
孝泉是川西平原的一大古镇,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记载,这座以“德孝”闻名的古镇几经沧桑,如今依旧散发着它那独特的气息。
孝泉古镇地处川西平原西部,距成都75公里,距德阳19公里,是千古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的"一门三孝"姜诗,庞三春,安安的故乡。
孝文化中心-中国德孝城气势宏大,古朴,整洁的青砖瓦房,悠远宁静。古镇内有非常之多的文人遗迹,姜孝伺,姜公坟,白衣阉,临江桥等。还有道教的道场,佛教的寺庙,儒家的祠堂,清真寺等等。充分体现了这里文化的的多容性。>>>详细请点击进入
NO.10 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
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9成; 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他们常用一种叫客家话的方言,这种方言里保存着一些古汉语的音韵,洛带人称其所讲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与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话一致,比如穿衣,他们的话为"着衫"、下雨为"落水"等 。
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有名的是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详细请点击进入
NO.11 有48部戏的石牌坊——九襄
四川省汉源县的九襄镇,有一座非常著名的石牌坊,它位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官马大道上,沿着这条官马大道北行1里左右,就是古代清溪县有名的汉源街。
九襄石牌坊建造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历时9年。整个牌坊融合我国古代戏曲的川剧艺术于一体,按“忠、孝、节、义”为主题雕成48本传统川剧戏曲,浮雕169幅,大小人物570余个,或独自一人,或群集于一,但皆自然真实,面目清晰,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毫发毕现。>>>详细请点击进入

崇州必去的十大景点 崇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你知道几个

1、街子古镇

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城凤栖山下,距离成都约82公里。古镇有上千年的历史,既有山灵水秀,又有古色古香的街道民居和晋代古寺——光严禅院,保存了浓郁的清代西南小镇的韵味。古镇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街两边多为清代中晚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民居布局,单檐青瓦,前店后院,建筑古朴而精巧。街道两侧开着各色店铺,售卖古镇特色美食汤麻饼等,不妨买一个拿着边吃边走。街道的尽头(下场口)是一座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的字库塔。字库是收存和焚烧字纸的专用设施,街子的字库建于清咸丰年间,外壁浮雕刻绘《白蛇传》等戏文片段和山水花卉,是川西地区仅存的精美字库。镇旁的凤栖山林木茂密遮天蔽日,山中藏着以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光严禅院始建于晋代,寺内藏有明代朝廷赠送的《洪武南藏》,是佛门经典上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此外,江城街的尽头的华阳国志馆;御龙桥头的唐公祠;味江河面上架设的“瑞龙桥”等,时间充裕的话,都可以一游。

2、怀远古镇

怀远古镇历史有1600年了,古镇不大,占地仅一平方公里。古镇建筑多为清代和民国年间建造,同时保持着四门四大街的格局,现存街道30余条。建筑绝大部分都按《清代工部》法则建筑的多为穿木结构。纵横交错的的二十多条大街小巷布满了绸缎铺、茶行、竹编行、油行、药铺……逢上单日赶集,小镇热闹非凡。怀远最有名气的“三编”:藤编、棕编、竹编,几乎家家都有能工巧匠,藤、棕、竹在那些老人手上就成了一件艺术品,沿街摆开,让人眼花缭乱。在怀远镇,不仅看到有完整的穿逗结构房屋的木板铺面,还有不少依稀可见当年应该是十分精美的门洞、木雕等建筑装饰。古镇中的林氏宗祠是一个修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宗祠,这个宗祠主建筑至今保护完好,完整保存着全市绝无仅有的纯楠木宗祠神厨牌,上刻清朝历代皇帝赦封文献。

3、鸡冠山

鸡冠山天然公园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公园内尚未完全开发,因此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不是很完善,是一个进行户外运动和体验原生态大自然的公园。鸡冠山是一个户外探险的好地方,这里的路大多是泥土路,一路上前行可以观赏到个各种花草树木和野生动物,充满了原生态,有一种原始森林的感觉。秋天来这里可以观赏到火红灿烂的枫叶,冬季可以来此滑雪。

4、元通古镇

元通是有名的古镇,元通古镇历史上为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曾经繁华一时,用“古老”来概括元通古镇再合适不过了。在半边街尽头的老石拱桥边的吊脚楼小憩,看江水从身边流过,想象着1600年前元通的繁华,让人感叹“逝者如斯夫”,元通古镇曾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码头。这里有三条河汇聚,所以名之汇江。镇内现存古迹、古景八处:永利桥、罗氏公馆(现供销社)、黄氏公馆(现镇)、黄氏祠堂(现国税所)、元通天主堂、王国英故居、铁杆桥、工农兵大桥。

5、九龙沟

九龙沟景区在5.12地震中受损毁,目前景区还没有开放,不过景区外的景色也不错。崇州九龙沟景区主要由九龙沟水石景区、大西山原始森林景区和古寺三部分组成,最高峰六顶山,可观云海、日出、月华、佛光。古寺景区藏于密林之中,是成都地区山林中保存较完好的规模较大的古庙。大西山原始林带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珍稀动物。从沟口到九龙飞瀑长达5公里的高山峡谷中是九龙沟水石景区,这里瀑布、叠水、飞泉、深潭交替出现,形成水景、石景、峰景三大自然景观。九龙大峡谷:俗称龙窝,又名龙石岩,传说是九龙的宫府。峡谷上窄下宽,头上仅一线天光。左侧山岩间有一圆石,人称“龙珠”,右侧建有“观宝亭”、“蛰龙居”、“龙神庙”等供游人休息、观景。龙门聚瀑:数道形态各异的飞瀑从翠绿的岩间喷涌而出,跌入深潭,声如虎啸,山鸣谷应。珍珠泉:又名龙女抛珠,从山岩钟乳石中渗出的点点水珠,宛如散乱的珍珠抛落地面。双龙吐水:龙门聚瀑上行200米,峡谷中有一巨石把水分为两股向下流泻,如龙吐水。九龙山庄:走出九龙大峡谷,豁然开朗。山庄对面有龙吟石,远看如苍龙引颈吟叫。庄前可看云雾缭绕的界牌山,庄后可眺望层峦叠翠的六顶奇峰。龙女浣纱池:位于九龙山庄左侧,茂林深处,一股山泉直落在方形池中,然后又飘下壑底,形成天然的双重叠瀑布。龙舔石:距龙女浣纱池约200米,有一巨大岩石,石下有九道深槽,槽内光滑无藓,传说此沟槽是九条龙舔砥而成,故称“龙舔石”。石下有一湾清水,绿树参差,清可照人,人称诞水湾。响水沟:一股山水自上游蜿蜒奔腾而来,至此跌落深潭,势如游龙,飞珠溅玉。九龙飞瀑:距响水沟约1.5公里,经栈道攀援而上,便有“千丈惊着匹练悬”的百米大瀑布,宽约10米,从高山岩洞奔出,十分壮观,是少见的多叠大瀑布。

6、紫竹遗址

紫竹遗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7、8组内,东经103°35′,北纬30°36′,海拔532-535米。 遗址呈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面积20万平方米(300亩左右);内垣边长400米,墙体宽5—25米,高1—2米,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较好;外垣多被破坏,部分地段城垣宽3—10米,高1—2米。

紫竹遗址是距今4300年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也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三座具有内外城墙结构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两座双重城垣的芒城遗址和双河遗址早约300年);与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属于成都宝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且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阶段。

7、光严禅院

光严禅院又名“古寺”,位于四川崇州街子镇的凤栖山,古寺始建于晋代,该寺历朝曾有几次大的损毁,亦多次重修,因年久寺古,后人俗称古寺,天长日久,俗称变正称,光严禅院之名反而很少被人们提起了。光严禅院隐座于一片古森林中,四周是近千亩成片的参天古柏、古楠、古杉、古银杏等珍稀树木,宛如一个天然大氧吧,夏季日平均气温比平坝低4至5度,是距离成都最近的成片森林,也是众多居士、香客和游人修行和休养、浏览的理想场所。寺院下的梅花寨休闲度假村,在冬日里各种品种的红梅和乌梅相怒放,使梅香深处的古寺更显出别样的凝重和灵性。寺中重檐飞阁、古朴幽雅,寺门悬匾“光严禅院”为清代康熙皇帝亲书御赐;四川总督九昌衡的禅意对联、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藏经楼”保存完好。寺庙因有初刻南藏、贝叶梵文、御赐极品三件宝而驰名,因而被喻为“西川第一天”。

8、三郎古镇

三郎镇是九龙沟风景区的门户,也是李冰治水遗迹纪念地。按清朝《统志》中的记载,李冰治水时让他的三个儿子各自把守一个水利工程:“难口为大郎,灌口为二郎,栅口为三郎。二郎历代皆膺封赠,三郎则罕知者。”这里所说的栅口,即崇州大栅镇,也即今三郎镇一带地方。明代时间,这一带百姓为了纪念三郎辅助李冰治水的功绩,在这里修建了三郎殿。殿中塑像三尊,主祀三郎、以大郎、二郎为陪祀。此镇故名“三郎镇”。如今,三郎镇古风尤存,三郎辅佐父亲御龙治水之功绩千古传颂。此外,三郎镇境内还有两处著名的人文景观九龙寺和大明寺。九龙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受益于三郎之功和九龙灵气而名。寺内殿堂保存完好,泥塑金身,规模宏大。殿前寺外有一高3丈3尺的石灯杆卓然屹立,上刻“皇清咸丰九年孟夏月吉旦”字样。

9、文锦江温泉

地热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矿产资源。利用温泉进行医疗保健、修身美容休闲度假已成为世界的时尚与热潮。文锦江温泉又因水温高、水量大、富含多种矿物元素、水质优良而独具魅力。文锦江温泉水质类型的Cl—Na型水,有七种指标:即溴、碘、铁、锂、锶、钡、镭达到国家“医疗热矿水”命名浓度标准,还有三项,即猛、偏硼酸、偏硅酸达到国家“医疗热矿水”矿水浓度标准。该温泉中富含如此之多高达十余种,界限标准均达到国家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实属罕见。它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也就最为显著。文锦江温泉井口坐落于距酒店7.5公里的李家坪,井深2632米,出水温度达到66——68摄氏度颜色呈黄色、味咸。我们的温泉水属于NACI型热矿水,其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溴、碘、铁、锂、锶、钡、镭的含量达到国际医疗热矿水命名浓度标准,偏硅酸、偏硼酸、锰的含量达到国家医疗热矿水浓度标准。

10、罨画池

罨画池是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崇州,素有川西名园之称。罨画,意为色的画。此园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蜀州任官时,留下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公园占地近50亩,其中池面22亩。池周楼桥亭阁古朴典雅,山石墙曲径通幽,名贵花木千姿百态,盆景艺术享誉川西;池中游船往来,风荷左右,倒影如画,五缤纷。罨画池与另两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陆游祠、崇州文庙毗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崇州罨画池景观为西蜀名胜,分为罨画池、陆游祠和州文庙,占地85亩,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此为官而闻名。陆游祠为一江南园林风格四合院式建筑,祠内有梅园、梅阁、花径、放翁堂、风雨楼等建筑。放翁堂内有陆游像,气宇轩昂。祠内陈列有陆游的诗、画及《怀成都十韵》、《游近村》等草书手迹石刻。罨画池水面呈椭圆形,面积约10亩,被誉为蜀州胜景,以广植梅花著称。

四川著名的十大古镇有那些?

四川著名的十大古镇:上里古镇、李庄古镇、街子古镇、黄龙溪古镇、阆中古城、安仁古镇、洛带古镇、平乐古镇、桃坪羌寨、西来古镇

四川崇州光严古寺简介

崇州市光严禅院位于川西平原距成都92公里处,沿着街子古镇旁的盘山公路攀上凤栖山便是山幽林秀、百鸟啾啾之“洞天、福地”,光严禅院的暮鼓晨钟之音已在此回荡了一千四百多年了。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他自小在尼寺生活,由比丘尼智仙法师抚养到十三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因此杨坚称帝后仍对佛教怀有深厚感情。在仁寿年间敕建三十六寺,常乐寺(今光严禅院)便是其中规模最宏大的寺院之一。

      公元660年前后,印度乌荼国人输波迦罗(法名善无思)随兄(法名善无畏)来到中国。在开元五年奉诏于长安西明寺菩提院译经,善无思协助善无畏在当年就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一部。唐玄宗随后封善无畏为国师,开元二十三年善无畏圆寂于洛阳大圣善寺。开元二十五年,因善无思博学多才,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唐玄宗继其兄后封善无思为国师。天宝十四年发生安禄山之乱,善无思随唐玄宗入川避祸,平乱后善无思不愿再回长安,于是来到凤栖山常乐寺修行并就任住持。

       数年后,西川节度使严武慕名来访,见殿堂残破不堪,遂奏明朝廷在善无思的主持下重修了常乐寺。

        公元769年,善无思在常乐寺圆寂,其灵塔完好保存至今。

        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旨“重道抑佛”,常乐寺被拆毁。

        数十年后,常乐寺又恢复重建。隐居于街子的诗人唐求在《题常乐寺》中写道:“桂冷香闻十里间,殿台浑不似人寰。日斜回首江头望,一片晴云在后山。”

        公元1173年前后,常乐寺曾更名为翠围寺。时任蜀州(今崇州市)通判之职的宋朝诗人陆游到访,留下诗篇《翠围院》——“晓入翠围寺,拥门千万峰。山空鸟自鸣,林茂鹿相从。袅袅风中过,昏昏云外钟。将归兴未尽,清啸倚长松。”

        公元1204年,道济和尚偶然云游到翠围寺,并 留下手迹“南无释迦牟尼佛”,该匾额至今仍悬挂于大雄宝殿。道济,俗称济公和尚或济颠僧住世期间多行善事、惩恶助人、罚一劝百,颇具传奇色,被后人尊为活佛。

        翠围寺后来又恢复了原名常乐寺。

        悟空禅师俗名朱五六、法名法仁(公元1313-1425年),系朱元璋之父朱五四的兄弟,原籍安徽濠州钟离县(现今凤阳太平村),自小在皇觉寺出家。

        公元1344年,朱元璋17岁时迫于生计在邻居的建议下,去皇觉寺投奔叔父法仁,经过叔父向住持求情得以削发为僧。法仁此后指导侄儿念经打座、学文识字、佛门求生。

        公元1351年,天灾连降、民生困苦,皇觉寺僧人生活艰难。俩叔侄双双离寺,路途中思虑前程未卜,遂洒泪而别各奔东西。法仁历尽艰辛前往印度求法,奉回贝叶经一部。后在西藏修行多年,因其精通汉、藏语言,学识德行颇高被元末朝廷任命为主持民族事务的官员。法仁不负使命,深受藏民崇敬,视若菩萨。但由于他刚正不阿,后来被迫离开西藏辗转来到常乐寺修行并就任主持。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法仁知悉后一心修持,未有所求、淡然处之、仍隐于山林。

      公元1370年,朱元璋念念不忘叔父数年教诲之情,下旨全国各寺查访叔父。蜀王朱椿经过多方明查暗访在常乐寺见到了父皇日思夜念的叔祖父,但法仁不愿下山去见朱元璋。朱元璋明知叔父不会为世俗所动,感慨万千,挥毫写下“纯正不曲”四字赐与叔父(该碑刻现仍嵌于大雄宝殿前),并下诏重建常乐寺(现大雄宝殿梁上仍有“大明敕建”字样);赐皇锅一对;龙凤旗一对;鸾架半副;琉璃瓦房殿堂五座(现存龙雕琉璃瓦数匹)。

        公元1372年,朱元璋施行“偃武修文”,敕令在南京蒋山寺雕刻官版大藏经——《洪武南藏》,后于公元1398年刻成,但只印了两藏。

      朱元璋晚年,拟传位于孙子朱允炆,却又看中皇四子朱棣。在两难中曾出题试探叔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对下联。朱允炆应对“雨打羊毛一片毡”,朱棣略一沉思即对“日照龙麟万盏灯。”朱元璋顾虑朱棣心太大,决定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传位后他预感将来也许有变化,于是秘授朱允炆一铁箱,命其临危开箱,可免大祸。

      公元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继位后推行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夺位之战。

        公元1403年,朱棣兵逼皇宫,大火围困明惠帝朱允炆。值此绝境之际,他忆起先皇所授铁箱一事,遂开箱求法,见箱内备有剃刀、袈裟,另有一信指出有一秘道直通宫外,并注明了秘道入口处。朱允炆遂只身从秘道潜出,侍从连同宫殿俱被大火吞噬。朱允炆出宫后慌不择路,突见一条江横在眼前,千钧一发之时,幸遇青城山吴争道长驾船不期而至,遂上船与其连夜赶到与青城山相邻的凤栖山常乐寺投奔叔曾祖父法仁以避祸。        数年后朝廷派出的暗探追踪而至,朱允炆迅速逃离了常乐寺。

        公元1416年,蜀王朱椿再次将叔祖父在常乐寺修行一事奏禀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下旨赐法仁号悟空,赐常乐寺名为“光严禅院”,赐《洪武南藏》(计678函、1600部、7000余卷。现存于四川省图书馆,至今未回归佛门)。

      公元1425年前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叔父光严禅院住持悟空禅师圆寂了。悟空禅师跏趺真身石塔至此屹立于光严禅院的最高处即历代祖师灵塔之中心,悟空禅师一生为弘扬佛法,鞠躬尽瘁、功德颇高,直至肉身不朽、永显法相。(今悟空禅师跏趺真身塔依旧,肉身却在公元1951年被毁了。唯留下了一张珍贵的悟空塔内真容照片,现存于寺内)。

        数年后,朱允文辗转滇、黔、巴等地再次回到常乐寺有心向佛,对帝位渐失东山再起之望。此后朱允炆未离开凤栖山,圆寂后藏于后山。

        事后发现在他住过的禅房壁上有一首诗:

沦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主家何在?

江河无声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青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阅罢楞严磬懒敲,

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嶂岭千层迥,

北望天门万里遥。

宽缎久忘飞凤辇,

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时知何处?

唯有群鸟早晚朝。

      明朝末年,张献忠挥师四川,时任光严禅院住持的海牛法师闻讯紧急率领众僧肩挑背扛镇寺法宝《洪武南藏》奔赴雅安避祸。光严禅院的殿堂却未能幸免于难,兵祸之后众僧返回予以重建。

      公元1673年,即大清康熙11年,通法老和尚带领众僧及十方居士再次重修了光严禅院的殿堂。康熙皇帝知悉光严禅院重光,欣然题写了“光严禅院”门匾,至今仍悬于山门之上。

    公元1932年,即民国21年,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住持道权改建了光严禅院的大雄宝殿、客堂、祖师殿,并在设计上充分采用了部分大善士及居士的想法,突出了略带西式建筑风格的中国庙宇特色。这一独特之处在方圆千里范围,绝无仅有。时任四川省军都督尹昌衡来寺隐居,住持道权盛情相托,他于是撰写了一副对联至今仍悬于大雄宝殿门外。该联表达了尹昌衡看透世事的人生体会——“不从者里来焉知自在光明路;更于何处去染着拖泥带水心。”

        公元1945年(即民国34年)夏天,国民主席林森不顾山高路滑到光严禅院拜读《洪武南藏》。随后国民监察院长兼审计院长于佑任也到寺阅经,并留下墨宝“藏经楼”三字,后制匾悬于藏经楼上。

      公元1951年,新中国施行土地改革,于1946年接任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住持的灯宽法师被划为地主,遭受批斗和毒打,进行劳动改造。       

    同年6月,崇庆县县长姚体信知悉《洪武南藏》之珍贵随即恳请上级代管。

        灯宽法师眼睁睁地望着自记事以来就倾注过无数汗滴和诚心呵护的祖传至宝《洪武南藏》就这样被一捆捆地搬离了藏经楼,自己却无能为力,泪水夺眶而出。川西行署文教厅派出三辆卡车将《洪武南藏》运抵省博物馆,后存于省图书馆。悟空禅师奉回的贝叶经却从此留在了崇庆县文管部门。

       同年,一伙不明身份之人将悟空禅师石塔打开,其中一人手持步枪戳中悟空禅师大腿,用力一绞拖出塔内,栩栩如生的禅师真身就这样被毁了。在场和后来听说此事的僧人,无不凄然泪下。

    公元1959年,光严禅院众僧被遣返回原籍,灯宽法师回乡务农接受改造。其师兄灯吉不堪承受无情的现实,遂上吊离世了。师弟灯尚离寺参加了中国人民。光严禅院从此无一僧人看管,唯有空荡荡的殿堂在无声地等待晨钟、暮鼓、木鱼、经声。

    公元1966年,崇庆县人民拆毁光严禅院内的上古寺,将木材用于修建县人民会场,留下一片荒凉的遗址。下古寺由于是1958年就占用为崇庆县药厂而幸免于拆毁。

    公元1984年,光严禅院在各级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式对外开放,寺名定为街子光严古寺,简称古寺。决定迎请灯宽法师回寺任住持。7月15日这天,寂然多年的凤栖山沸腾了。鞭炮声、锣鼓声、颂经声,不绝于耳。人们从成都、崇庆、街子赶来汇聚于光严古寺。善男信女争睹灯宽法师法相,一居士由于人多拥挤未能近前而泪流满面。灯宽法师步入山门的那一刻,眼见殿堂破败,荒草摇曳,不禁泪洒僧衣。至此,晨钟暮鼓之音再次久久回响在凤栖山的峰峦和林间。

    公元1985年7月31日,光严禅院下古寺被成都市人民评定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公元2002年,灯宽法师在恢复重建上古寺燃灯殿,观音殿之后又迎来了接引殿落成开光的日子,省、市佛协、街子镇各级领导亲临致贺,盛况空前。同年9月17日,灯宽法师自感年事已高(时年已达102岁),特聘徒孙XX法师任光严古寺住持,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住持,成都市佛教协会于2003年9月3日予以确认。

    同年12月27日,光严古寺下古寺及上古寺遗址被四川省人民评定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公元2004年,光严古寺药师佛殿、钟楼、鼓楼在灯宽法师和XX法师祖孙两代及众僧和大善居士的共力共愿下落成开光。

公元2005年7月16日,105岁高龄的灯宽法师圆寂了。法师7岁来到光严古寺出家为僧,近百年弘法利生,后又重振道风,培育僧才,其功德无量。法师在圆寂前,慧眼独具,重任相托于XX法师,唯憾未能等到镇寺之宝《洪武南藏》回寺的那一天就已登莲台。同年上古寺藏经楼及大雄宝殿重建工程破土动工,预计2007年底竣工。

    公元2007年5月,XX法师鉴于光严古寺道场大放佛光、承祖师传庄严道风之需,经管委会决定后委任毕业于广德佛学院的弟子XX法师辅佐管理寺务。在师徒和僧众同心协力下,将会让光严古寺成为修行人及善士向往的和谐道场。

    至此,具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光严古寺,在及广大的僧众和居士的期待中,在宏亮的颂经声中安祥地迎接佛光普照的明天!

千年古镇——成都崇州街子镇·凤栖山光严禅院

只因为街子古镇离成都较近,所以这些年也就常去,看到街子镇的发展有老有新,年年变化,人流颇旺,成都人是满心欢喜的,逢年过节,周末假日,吃玩赏乐,总有你喜欢的呢。(图片都是这些年拍摄的)
        街子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境内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
         街子镇已有一千多年的建置历史。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五代后蜀设永康县,这里是县治所在地,那该是它的最繁荣时期了。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要历史事件,、经济反复兴衰,兴时曾为县治掌一方水土,衰时仅余一条小街,到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5年,仅存沿河街子一条街。又至1940年建立街子场,旋即改场为乡,建国后仍名街子乡,1991年撤乡建镇至今。
        字库塔处于古镇的南街口,与古街中轴对应。字库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150米。塔呈六方体形,分五层,最上面的四层外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
         街子的得名源于元末明初的兵伐扰攘,至万历四十二年,这里已是百业凋敝,昔日繁华的古镇只剩下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了,从那时起,这里便被叫做“街子场”,后来在清代和民国的又几经兴废。现在的街子让游客驻足流连的是历诸朝代,从风雨飘摇中洗尽铅华的青石板路和古老民居,和久居住在这里的淳朴温厚的街子人。
        古街区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古建筑6.8万平方米。街道两旁房屋大体根据《清工部法则》营造,木结构穿逗梁架,单檐青瓦,民居布局,前店后院。以清代中、晚期建筑为主。其它尚有明代水井等。清末建筑中个别单体有极少欧式装饰。一般体量不大,用材小巧、风格仆素。但也有现在罕见的、雕刻精美的个体或局部。古城内的手工木雕作坊和打铁作坊别有风味。
        八角井建于明代,距今约350年历史,井深10米,井水清冽甘甜,常年不枯,既为场镇居民饮水之用,又备防火之需。
        场镇上古建筑的体量、布局小巧、实用,大多不事雕琢绘,反映出居民不张扬、不奢华、求实用的习俗,寓含淡泊、质朴的思想性格。尽管历史灿烂辉煌,走进镇区,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是自然、亲切,与山水融汇一起。
        街子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现存古街区面积最大、布局最完整的旅游点,是现在已极少体现清代中国西南山边小镇原貌的实物。它既有文化的潜在吸引力,又有独特的优美环境,也有开心惬意的民俗民情,更有伸手可得的绿色食品。它既体现西南山边小镇的独特风貌,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集中这些价值的唯一实物,被省内媒体一致认为“酷肖周庄”。
        街子镇里可参观唐求故里。街子人唐代的“一瓢诗人”唐求,其诗名虽然不像同朝代的大小李杜那么响当当,但《全唐诗》和《唐才子传》里都能找到他的踪迹,也算是为小镇增加了不少的文化分量。宋代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也是街子人,如今镇上尚有二人的故居遗址。
        街子镇所处的凤栖山风景区拥有千亩原始森林,千年古楠、古柏、古杉、古银杏、参天蔽日;山中深藏以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 位于成都崇州市街子镇凤栖山风景区的光严禅院,又名“古寺”,距离成都63km。
        光严禅院又名“古寺”,海拔1100米,藏于凤栖山密林中,群山环绕,林木葱郁,属于青城山108景的系列之内。古寺始建于晋代。明太祖朱元璋叔父和孙子建文帝均在此出家避难,明代朝廷赠送古寺的《洪武南藏》是明代刻造的三个官版中,中国佛门经典上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重11吨、体积达1.505立方丈,堪称中华佛门之经典。古寺因曾拥有此旷世珍宝而享“西川第一天”之誉。

        寺门悬匾“光严禅院”为清代康熙皇帝亲书御赐。
        晋文帝赐青城36庵,古寺为其中规模最大一寺,原名常乐庵,隋文帝赐光大严明匾。唐代善思和尚改名常乐寺。明代改为光严禅院。永乐年间,光严禅院已具上、下古寺的规模,僧、徒众达一千多人,可算得上是佛及众生、鼎极一时。
        寺中重檐飞阁、古朴幽雅;四川总督九昌衡的禅意对联、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藏经楼”保存完好。寺庙因有初刻南藏、贝叶梵文、御赐极品三件宝而驰名,因而被喻为“西川第一天”。

朱元璋叔父与朱允炆在光严禅院

公元1402年,青城山的吴争道长梦见一个自称朱重八的人托他去为其办一件事,说是某天某日去南京长江边接一个人,然后送到光严禅院悟空法师处,吴争道长醒后甚觉怪异。随着相约日期临近,犹豫再三的吴争道长才决定乘船沿长江而下,紧赶慢赶到了南京长江边。

        朱棣兵逼皇宫,大火围困明惠帝朱允炆。值此绝境之际,他忆起祖父所授铁箱一事,遂开箱求法,见箱内备有剃刀、袈裟,另有一信指出有一秘道直通宫外,并注明了秘道入口处。朱允炆遂只身从秘道潜出,侍从连同宫殿俱被大火吞噬。朱允炆出宫后沿秘道慌不择路,突见长江横在眼前,千钧一发之时,青城山吴争道长驾船而至,遂上船避难。

      吴争道长按梦中所示将其带到青城山相邻的凤栖山找到悟空法师以避杀身之祸。

        数年后朱棣派出的暗探追踪而至,朱允炆迅速逃离了光严禅院,风声过后又返回。

        悟空法师俗名朱五六、法名法仁(公元1313-1425年)原籍安徽濠州钟离县(现今凤阳太平村),乃朱元璋之父朱五四的兄弟,自小在皇觉寺出家。公元1344年,朱元璋17岁时父母双亡迫于生计在邻居的建议下,去皇觉寺投奔叔父法仁,经过叔父向住持求情得以削发为僧。法仁此后指导侄儿念经打座、学佛识字、佛门求生。

    公元1351年,天灾连降、民生困苦,皇觉寺僧人生活艰难。俩叔侄双双离寺,路途中思虑前程未卜,遂洒泪而别各奔东西。法仁历尽艰辛前往印度求法,奉回贝叶经一部。后在西藏修行多年,因其精通汉、藏语言,学识德行颇高被元末朝廷任命为主持民族事务的官员。法仁不负使命,深受藏民崇敬,视若菩萨。但由于他刚正不阿,后来被迫离开西藏辗转来到凤栖山常乐寺(原名)修行后就任主持。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法仁知悉后一心修持,未有所求、淡然处之、隐于山林。

    公元(1370-1373)年,朱元璋念念不忘叔父数年教诲之情,下旨全国各寺查访叔父。蜀王朱椿多方查寻在常乐寺(原名)见到了父皇日思夜念的叔祖父,但法仁不愿下山去见朱元璋。朱元璋明知叔父不会为世俗所动,感慨万千,挥毫写下“纯正不曲”四字赐与叔父(该碑刻现仍嵌于大雄宝殿前),并下诏重建常乐寺(现大雄宝殿梁上仍有“大明敕建”字样);赐皇锅一对;龙凤旗一对;鸾架半副;琉璃瓦房殿堂五座(现存龙雕琉璃瓦数匹)。

    公元1372年,朱元璋施行“偃武修文”,敕令在南京蒋山寺雕刻官版大藏经《洪武南藏》,后于公元1398年刻成,但只印了两藏。

        公元1416年,蜀王朱椿再次将叔祖父在常乐寺修行一事奏禀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下旨赐法仁号悟空,赐常乐寺名为“光严禅院”,赐《洪武南藏》(计678函、1600部、7000余卷。现存省图书馆。

      公元1425年悟空法师圆寂后,其肉身保存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朱允炆也在该寺隐居至圆寂,事后人们发现在他住过的禅房壁上有一首诗:

沦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主家何在?

江河无声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青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阅罢楞严磬懒敲,

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嶂岭千层迥,

北望天门万里遥。

宽缎久忘飞凤辇,

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时知何处?

唯有群鸟早晚朝。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