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礼的特点,吉礼和凶礼

2023-10-08崇庆运势网热度: 7425

古代六艺指的是什么?

代六艺指的是
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御"是指:驾车.
...人类自从出现教育以来,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强调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中国古代的儒家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概括,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习的主要方向,不管这种六艺之知曾经合理与否,至少提示我们一点,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学养上的,也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甚至 于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谈举止的风度.
...数学教育发展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中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和西方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六,音乐)教育中都包含了数学内容.如今,数学已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以计算机为主的新技术更是为数学与数学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中国近代开始流行的什么礼仪

孟子最先提出。 
1、 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荀子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3、《宰相刘罗锅》)。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等。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二程遗书》卷五)“礼即是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6、 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大清会典》)。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 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 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从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公共关系报》、《现代交际》等一批涉及礼仪的报刊应运而出,《中国应用礼仪大全》、《称谓大辞典》、《外国习俗与礼仪》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教材不断问世。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我国的古代礼仪有什么特点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232362.html?si=1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礼仪,和现在的礼仪有哪些区别呢?

内则》:男女晾晒衣服,不能在用同一个晾衣杆,不能用同个衣架,甚至不能在同一个浴室里洗澡(不是共浴),丈夫不在的时候,要把他的席子枕头被子什么的收起来。
《内则》:男子在内室里不说话,女子在堂上不说话,非祭祀和丧事,不相授东西,如果非得相授,则要放在筐里,如果没有筐,则放在地上,然后另一方捡起来。内外不用同一个水井,不用同个浴室,不互相借东西,男女不能穿同一件衣服。里面说的话不出外面,外面说的话也不进里面。男子进入内室时,不大声喧哗,不指指点点,晚上走路要有蜡烛,没有蜡烛则不能走。女子出门必须用面纱盖住脸孔,晚上走路要有蜡烛,没有就停止。在路上,男的走右边,女的走左边。
《内则》男女不杂坐,不穿同样的衣服帽子什么的,不亲自给予。叔嫂不能过问,年长女性不能洗(男子的)下衣,以门槛为界,外言不入内言不出。女子要是嫁出去,除非有大变故,不能回来。要是回来的话,兄弟不能跟她们同席而坐,不能同器而食。寡妇的儿子若非有卓越的表现,不能跟他做朋友。
《礼记·坊记》:男女没有媒人,不互相交往,无聘礼,不互相见面。如果不是祭祀场合,男女不干杯喝酒。
文献中还有一些所谓守礼的例子: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记载,宋伯姬为宋共公幽居守寡了三十年,这个看上去似乎很正常。后来某天夜里,宋国火灾,大家叫宋伯姬,快逃命吧。宋伯姬说:我听说妇人晚上要是出去,如果没见到父母(指男方家),是不能离开大堂的。于是就被火烧死了。
《桓公十八年》:鲁桓公去见齐襄公,想带妇人文姜一起去。齐襄公是文姜的母家。大臣劝说:女有家男有室,不能乱来,否则会出事的。鲁国的礼仪是不允许夫妻一起出门的。
《国语·鲁语下》:敬姜的丈夫死了,她早上哭;敬姜的儿子死了,她晚上哭。孔子说这是有礼。为啥呢,因为如果丈夫死了晚上哭的话,会被认为是因为性饥渴而哭的,而儿子则不会被嫌疑,另外《礼记》也有相应记载。
《鲁语下》:还是敬姜,她去看望季氏,康子在堂上跟她说话,她不回答,径直走到寝门。康子问说:我没得罪你吧,怎么不跟我说话。敬姜回答:难道你不知道天子诸侯治外朝内朝,卿大夫事外朝家于内朝,只有到寝门之内,才是妇人所管理的地方,从上到下都一样,所以我在外面不敢回答。
礼仪规定并不能遏制原始的性冲动,后来慢慢地开始礼崩乐坏。鲁国旁边的齐国一直领风气之先,不但女子的行为不受那么多约束,连入赘这种事都出现了。
齐国的淳于髡跟孟子见面时,跟他开了个玩笑:
淳于髡:孟子啊,听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吗?
孟子:是的
淳于髡:要是你嫂子掉进水里,你会不会伸手去救?
孟子:不伸手去救的,那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但伸手去救,是权宜。
孟子不得不引入权宜来解释礼制了。
《左传·闵公二年》:许穆夫人是许国的妇人,娘家在卫国。卫国被狄人灭了,许穆夫人果断决定回国吊唁卫国国君(卫懿公,懿公好鹤的典故就从这来)。许国的大夫纷纷阻止,您不能去啊,您回去是违反礼制的,您看我们国君又没把你休了,又没出现瘟疫灾祸什么的,您不能去啊。许穆夫人愤怒的回答: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你们这些所谓大夫君子的啊,不要对我有所指责,你们考虑一百遍,还不如我亲自去一次)。后来卫国在许国齐国的帮助下复国了,要不是许穆夫人果断地违反礼制,也许卫国就不能够定之方中。
上面说到那个淳于髡,算是个谐星,用各种幽默的方法去劝谏国君。在《史记·滑稽列传》里面有记载。有一个挺著名的例子。齐宣王问淳于髡:你的酒量有多少,淳于髡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要是在大王您面前,前有执法后有御史,我喝一斗就不行了。要是乡饮酒,男女杂坐,无拘无束,还有各种游戏,我喝七八斗才有醉意,天色已晚,男女同席,鞋子混乱,杯盘狼藉,主人送客而把我留下,灭掉蜡烛,女子罗衣轻解,汗香暗涌,这时候我淳于髡最为得意,能喝一石。虽然说淳于髡最后的落脚点在于阐述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齐国当时颇有海天盛筵的风气。
《中国历史十五讲》里有一些:
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仍然遵行“同姓不婚”的原则。诸侯和卿大夫都要在相同的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天子求婚于诸侯,王室宗女也多下嫁于诸侯。士以下的平民家庭,多为一夫一妻。婚嫁年龄男子通常在20—30岁之间,女子在15—20岁之间,妇女被夫家休弃的现象在这 一时期比较普遍,离异的女子再嫁也司空见惯。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以及上的多元化,加之各地奢俭风尚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样化的特点比较明显。服饰最大的变化,首推战国赵武灵王的改易胡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毅然实行军事改革,命令军队采用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的服饰,穿短装,束腰带,用带钩,穿皮靴,后来又将胡服进一步推广到 上层人士。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饮食活动礼仪化的色依然很浓厚。用青铜制作的饮食器开始衰落,漆器被广泛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漆器制作得非常精美,造型精巧,漆色鲜丽,纹饰丰富,透出一种秀逸之美。多姿多的漆器,给饮食生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以血与火为时代特征的社会,战争的技艺与勇敢精神得到广泛的崇尚。
《春秋谷梁传》记载说,在田猎的时候讲习武事,是礼仪中的大事。割兰草插在地上,作为田猎的界限。田猎时,不许越界。把战车矗立起来,插上大旗作为辕门,辕门的大小以车的两轴离辕门两侧各四寸为宜。在田猎之中,如果车轴碰着辕门,就没有资格进入辕门之内田猎。因为他驾驭战车的能力太差。田猎还要求:驱车奔驰,战车所扬起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之外;马在奔驰之中,四蹄相应,快慢适度,驾驭车的人不失驰骋之节,射箭的人才能射得中。田猎还规定,禽兽跑出所设定的田猎范围之外,就不再追杀,这是取战争中不追杀奔跑的败军之义。射中的禽兽如果伤在面上、头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杀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兽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义。勇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已经成为春秋社会男性角色的重要内容。一身戎服有高超的射技和御技的男子,是人们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

五礼中的吉礼

五礼中的吉礼是指: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祀天。主要包括:圜丘祀天;祈谷,大雩,名堂;祭祀五帝;祭祀日月星辰。祀地。主要包括:方丘祭地,四望山川;封禅;祭祀社稷之神。宗庙祭祀

根据《周礼》记述,中国古代把礼分成五大类,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刚刚吉礼已经说过了,我们从嘉礼开始介绍:

二、嘉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涉及日常生活、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

三、宾礼

宾礼是外交之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

四、军礼

军礼是军事之礼,是军旅操演、征伐等军事活动的典礼。

五、凶礼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凶礼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恤礼哀寇乱。

古代五礼分别指什么

五礼,古代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