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神卦易经研究学院,伏羲六十四卦在线预测

2023-10-31崇庆运势网热度: 10668

“伏羲八卦”曾经被周文王修改过,为什么要这么做?

周文王修改八卦的前后,发生了一些大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大到影响天地运行规律,可能使先天八卦失真,因而按实际需要,修改八卦,去对应已发生的现实。…………一个事件是颛顼为项目经理人,主导了绝天地通,引发天倾西北,人神分离(造人是工程前期,绝天地通是工程开工,封神是工程验收后投入运行)。这事件最起码表明,天的位置改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常数也变了,人再也看不到天系生命了。…第二个事件是将要发生,封神。封神在即,天地间准备工作已完成,事件会反应到系统的影射,八卦。封神的目的之一是人族地位确立,人族地位确立,则以前众生的进化系统由天地系统,提升至天地人系统。系统都变了,所以系统的映象,八卦,自然由人皇级别的人出手,把先天八卦修正为后天八卦。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讲作为《易》的基础的八卦是史前时期的伏羲所创,这个说法是否成立,过去的易学家都照着讲,没有提出什么怀疑。但是,到了近代以来,人们才渐渐对此表示疑问。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关《易》卦的材料,最早的是殷商时的筮数。筮数是一连串的数字,有的是三个数字,有的是六个数字,这些数字可以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转译为《易》卦。
例如“一一六八八一”,便是下震上巽的《益》卦。《易》卦源于筮数。已知的筮数实例以殷墟出土的几件为最早,有的应用于器物,如陶器、石器、铸铜用的陶范等,有些见于甲骨,时代都不早于殷墟中期,即殷王武乙、文丁时。在陕西等地的商末周初遗存中筮数的例子大为增多,说明周人可能比殷人更广泛地运用筮法,而且这种筮法已经比较复杂成熟。
顾颉刚在1929年撰《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推定《周易》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此说精确不磨,为学者所遵信。以此见之,《易》卦不可能为伏羲所画,伏羲画卦仅是一种传说,况且伏羲仅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是否实有此人还是一个问题。
但是,“伏羲画卦”的传说却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曾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可见起码在秦汉间伏羲画卦的传说就已盛行。那么“伏羲画卦”的传说是如何产生的?从伏羲到《易》卦,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本文试图从神话学的角度讨论之。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写法不同,皆为同音相转。《路史·后纪一》云:“伏、虑,羲、戏,字义皆同,史传或谓服牛乘马,因号伏牺,取牺牲以充庖厨因号庖牺最为鄙妄。按庄周等古书皆作虑戏,无作犠者。且伏羲古或用戏,而牛之字未有用戏者,况伏岂得为服,御字乎?故《世纪》云:‘后世音缪,或谓伏犠或作虑犠,皆失其旨’。”他在这里认为本来的写法应是“伏羲”,其它各种写法均是后世妄改。?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最早记载伏羲的是出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然庄子此公好古,“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设譬,借以形象说理,未可当作信史。《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名号有三种写法,或记为“伏羲”、或记为“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这说明在庄子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晋代皇甫谧所著专述帝王世系的《帝王世纪》,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功业卓勋,伏羲被推为中华民族始祖、文化的肇始者。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凌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因而,伏羲的产生,是人们历史意识不断丰富的结果,借用顾颉刚的话,伏羲及其赫赫功业,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层累”地造成的。
事实上,伏羲首先是一个神话人物,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神祇。
近人对于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前辈学者闻一多所著《伏羲考》,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 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伏羲即为盘古,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被广泛征引,已为不易之论。
董楚平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发表《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一文,通过对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甲篇》的解读,为闻一多的立论提供了新的证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据1973年对墓藏发掘的报告判断,墓藏年代为战国中晚期。楚帛书甲篇是一个完整的创世神话文本,经董楚平解读,释文大意是:
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娶女娲,伏羲、女娲二神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然,老四叫墨干。一千数百年以后,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2]?。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甲篇》的发现的解读,给予我们以下认识:其一,它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先秦时期惟一完整的创世神话,与现代中国各民族流传的创世神话相比,它保留着更多史前神话的旧痕和原始思维的特点;其二,它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伏羲的出土文献记载,证明战国中晚期已有伏羲传说;其三,它证明了伏羲创世神的身份。
现代考古发现的大量汉墓壁画、画像砖石和民间流传的洪水过后伏羲、女娲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均是伏羲创世神话的遗存。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连体交尾,图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手持日月是主宰宇宙的象征,手持规矩则是创造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娲交尾图还伴有四神画像,如《楚帛书甲篇》所言,四神是伏羲、女娲的儿子,是四时的代表,是经营天地的大神。
作为宇宙本原、起源观念的伏羲
在确定了伏羲创世之神的身份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伏羲是如何成为创世神的??
民族学资料表明,创世神话产生与流传的主要途径是原始祭祀活动。人类进入早期文明以后,开始思索宇宙起源,思索的结果是产生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所思考的宇宙起源和生成的问题,也是人类早期哲学要探索的问题。近年出土并解读的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展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生成的原点是“太一”,“太一”即同于《老子》之所谓的“道”。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通“太”,即为“太一”,《吕氏春秋》:“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名,不可为形,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宇宙起源于“太一”,而“太一”本是一种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诠言训》:“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羲”,《说文》释:“羲,气也。”“太一”为气,伏羲也是气,即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气。
“太一”形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混沌神话在南方盘古故事中保留完整。《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3]?。“葫芦”即是“盘古(瓠)”,“盘瓠”、“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对“混沌——葫芦——盘瓠——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闻一多论列甚详,此不赘。且楚诗人屈原《九歌》中有“东皇太一”,闻一多释为伏羲,足可证伏羲乃从原始神话中的创世神和原始哲学观念的宇宙本原、起源观念而来。?
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人们先是追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想象一个创世之神,再把这个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产生即是这样一个将神话传说哲学化、观念化,又将这一传说和观念历史化的过程。 《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话可看作《周易》的理论纲领,也是《周易》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
与《太一生水》和《老子》一样,《周易》认为宇宙生成于“太极”,“太极”即是“太一”。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高亨则更明确地将“太极”与“一”、“太一”联系起来:“太极者,宇宙之本体也。宇宙之本体,《老子》名之曰‘一’,《吕氏春秋·大乐篇》名之曰‘太一’,《系辞》名之曰‘太极’。”“两仪,天地也。”“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4]
“太极”与“道”、“太一”具有同样的原初世界宇宙源头的意味。《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说文》中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混沌之物即元气,元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元气。”而在《楚帛书甲篇》所记载的创世神话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并且从音训中我们已看出,混沌即是葫芦,“羲”即“气”也,伏羲即是元气。民间传说遗存中也说,伏羲乃从葫芦中所生。
《淮南子·精神训》所描述的宇宙创生过程与《楚帛书甲篇》颇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对照《楚帛书甲篇》,“二神”当指伏羲、女娲。“太极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伏羲、女娲就是阴阳两仪的代表。从哲学角度上说,是阴阳两仪;从神话角度上说,是伏羲、女娲二神。在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代表阳;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阴。伏羲、女娲结婚生育四子,才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
“两仪生四象”,关于“四象”,有金木水火说,亦有东西南北说,但从创世神话角度看,应指春夏秋冬四时。《礼记·礼运篇》云:“夫礼,必本于大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用符号表示为“—”、“? ?”,各在其上下加一阴一阳即生为四象,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少阳表示春天,阳气逐渐增长;少阴表示秋天,阴气逐日增长;太阴表示冬天,阴气至冬至至极;太阳表示夏天,阳气至夏至至极。用阴阳交互变换,喻季节的变化和循环。
“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或自然力。《楚帛书甲篇》说,四神以阴阳参化法则开辟天地,造出天盖,使它运转,于是星辰升落有序,山陵通畅,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易·说卦》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种自然力量协调和谐地发生作用,于是阴阳消长,万物生息。 对照《楚帛书甲篇》和《易·系辞》所描述的宇宙生成过程,我们看到
伏羲(太一)——伏羲、女娲(阴阳二神)——四子(四时)——万物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在这里,“太极”脱胎于“伏羲”,“两仪”脱胎于“伏羲”与“女娲”二神,“四象”脱胎于伏羲与女娲所生“四神”,即“四时”。《系辞》对伏羲创世神话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做了更为抽象的概括,两者的对照具体地展示了从神话到哲学的演进过程。 神话是哲学的母亲。西方哲学家说,任何神话中的诸神都不过是客观的或实在地直观到的哲学理论。人类早期的思维形式总是形象化的,感性的。维柯《新科学》中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在世界各民族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中发现了原始神话的价值,认为神话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并认为这种“诗的形而上学”、“诗的智慧”是人类通过感觉和想象能力所达到的认知水平,它虽然同哲学、科学的抽象理智水平有别,却又是它们的基础和来源。
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观性、整体性和语言文字的象形性特征,中国早期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早期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如“道”、“太极”、“阴阳”、“五行”、“易”等等,无一不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来的。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的考察,我们看到,作为历史人物的伏羲,其实并不存在,他首先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源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在神话中,伏羲是一个开辟混沌,化生万物的创世神的形象;进入哲学领域,他又被概括抽象成为宇宙本源和基始的概念,他导源于“元气”、“太一”,在《易》中,成为“太极”。创世神话在《易》中被概括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模式。
“伏羲画卦”传说被现代易学研究者视为妄说,不为采信。然而,通过对其进行神话学考察,我们可以从伏羲创世神话中找到原始哲学的神话原型,并具体地看到从伏羲创世神话到易卦的演进轨迹。在中国早期哲学产生的过程中,《易》处于神话思维向理论思维、原始思维向哲学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观念和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伏羲八卦如何演?

方位图: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F%C8%CC%EC%B0%CB%D8%D4&in=60&cl=2&cm=1&sc=0&lm=-1&pn=59&rn=1
什么叫“先天”?以哲学的观点说,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谓的先天,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是后天了。换言之,我这个人,在母亲未生我以前,是我的先天,生了我以后,就是我这个人的后天。在娘胎里是先天,离开了娘胎是后天,这是先天、后天的观念。先、后天这两个名词,只是一种代号的作用,以逻辑来说,这只是一种界说,用以划分出阶段范围而已。
伏羲的“先天八卦”,画在纸上是平面的,看起来好像毫无道理。假如有一种仪器,使其立体化,就更容易表现出它的精神了,现在写在纸上的,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譬如现在的乾卦,是三这样的三横,但在古代却并不一定是这样画的。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么呆板严重,好像说门口挂上八卦,把鬼都可以赶跑,那是我们人的伟大,不是卦的伟大。不过到现在,对于卦的符号,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
字是写的,卦是画的,所以我们叫作画卦。人类原始的时候没有文字,中国的原始文字都是图画,像“鸟”字,原来就画成一只鸟的样子,日月山水舟车虫鱼都是这样,可知中国文字的起源就是图画。卦的图案,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画卦,卦中的画叫“爻”。为什么叫“爻”?“爻者,交也。”为什么“爻”就是交?这是说明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作“爻”。
乾卦的三爻,都是完整的—,这叫作“阳爻”(大家不要上当,我们中国人,一遇到“阳”、“阴”,马上产生一种神秘的观念,觉得奇怪,其实并不奇怪,“阴、阳”也一样的只是一种代号)。一画在中间断裂的如一,叫作阴爻,两个是相对的。
三个阳爻,完整的三画,为乾卦,代表天。三个阴爻,断裂的三画,为坤卦,代表地。在人来说,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只手来说,手背是乾,手心是坤。由此可知,这只是一种不定的代号,也是一种数理的符号,这种符号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用法。
八卦的图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画出来就是前面伏病逝的先天图,它的方位,和现代我们所用地图,上为北方、下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八卦的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则是北方,它的图是这样的:
两者不同各有它的道理存在。
刚才我们谈的是乾卦与坤卦,现在再提出来一个卦,这个卦下面是阳爻,上面也是阳爻,中间一资金是阴爻,这是离卦,代表太阳,位置在东方。离卦这样画,实际上古人已经看到,太阳中间有一个黑点,外面两爻是阳爻,中间是阴爻,光明的,看得见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所以这是代表太阳,叫离卦,亦代表火,代表光明。
离卦的对方是,下面是阴爻,中间是阳爻,上面是阴爻,卦名叫坎,代表月亮,这现象表现太阳在东方挂起来了,月亮挂到西方去了。太阳、月亮绕着南北磁场之间一条无形的线在转,以现代的科学来说,古人太不科学了,太阳、月亮怎么是绕地球转的?但是古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阳、月亮的出没,的确是这种现象,古人把眼见的现象,用八卦这样简单地表现出来,亦不能说不科学。以地球为本位,当然是太阳跟着地球转,以太阳为本位则自然是地球绕它转了,各个立场不同,并没有错,是很科学的。现在我们假定把时间和环境拉回到三千年以前,就可以了解古人是很科学的了。再往前看,在一百年以后的人,来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也同样是很不科学、很落伍的。
这个坎卦,代表月亮,也代表水。
有人讲《易经》的科学,问老祖宗画卦是怎样来的?答案是观察来的,是依据科学来的。但是依我的看法,它不像是我们这一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而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类文化,发达到最高点,把科学的无数法则,归纳又归纳,最后归纳到八个简单的符号——八卦,留下来这么一点东西,而被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了拿来用。我想我们的老祖宗,说不定还不会有那么高的智慧,达到能够创造出来《易经》的程度。《易经》的法则,随便用在哪里都通的,以现在的科学来看,《易经》的法则,用在化学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经》的法则,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现在,乾、坤、离、坎四个大卦,挂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的,就是天、地、日、月四个大象。
这个卦,下面一爻是阳爻,上面两爻是阴爻,这个卦名为震。“震为雷”,它代表的是雷电、动能,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宇宙间有一种动能,而动能最大的现象就是雷电,在八卦图上,它的位置放在东北角上。
在震卦的对面西南角上的一个卦是:
下面一爻是阴爻,上面两爻是阳爻,恰和震卦的阴阳爻相对,这个卦名是巽,代表宇宙的气,代表风。
仔细再看这两个卦的卦象,震卦正是一种震动的现象,打雷了,雷电震动以后,阳变为阴,阴变为阳,就变成气流了。这两个卦的位置相对,名为“对宫卦”,一般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命是哪一宫。一般人听到“宫”字,就联想到宫殿,想到自己是皇帝、皇后了。实在不是这个意思,古人说的“宫”,就是位置、方位。震卦的对宫卦就是巽卦,宇宙的雷电一震动,就发生大气流,大气流摩擦,又发生雷电,这两个不断地在互相变化。
另外在图的西北角上,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一爻是阳爻,形成艮:
艮卦,代表山,它的对宫卦是兑:
下面两爻是阳爻,上面一爻是阴爻,名兑卦,又叫作泽,代表海洋江河。这是先天八卦图的基本观念。
其次要注意的,是先天八卦图的“数”,乃依据八卦排列的秩序产生的。“数”在《易经》里是很奇妙的,人们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之后,往往认为这些事的发生,是有定数的。我们知道,在世界科学史上,天文和数学,都是以我们中国的为最古老,当时我们已经进步到归纳的数理,现代西方的数学,都是向外演绎的,越算方法越多,中国的文化是讲归纳的,就是把很多的公式、方法,一个一个慢慢归纳起来,最后只归纳到十个数,而且方法非常简单,只是加与减,“加减”就哲学的观点而言,宇宙的万物,不是增加,就是减少,没有第三个现象。现在这个先天八卦图的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八个数字,如果连接起来,它的顺序方向是一条线自正南乾起,走向东南兑,而东方离,而最后至东北震,这是顺。另一条线,是起自西南的龚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终于正北的坤,这是逆。九在中央。这个先天卦的数要背诵得滚瓜烂熟,以后研究易数,随时随地都用得着,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这八个大卦,是古人告诉我们,天地间就是这八个大现象在变化,这些图案都是相对的,如乾卦三条完整的一代表完全的阳,而对面三条中间断裂的一坤卦,代表完全的阴,两卦的现象是相对的,坎、离是相对的,震与舆、艮与兑都是阴阳相对的。举物理的例子来说,桌子上的这个毛巾、碟于,大家所看得见的,一个圆的盘子,黄色的毛巾,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每人的感受,尽管眼睛有近视、老花或散光,而感受是一样的;第二个原因,物体形状、颜色的不同,拿到物理实验室去分析,只是构成物体原子的排列不同,而呈现了形状、颜色等等的不同。如构成钻石的原子,是和构成煤的原子一样,只不过是原子的排列不同,于是就分别构成了钻石与煤,这是现代科学帮助了我们对物质的了解,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已了解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不同,现象亦变了,作用亦变了,数字亦变了,效果亦变了。由此亦可了解人事的法则,譬如讲领导学,同样三个人一组,甲当组长,乙丙当组员,改为乙当组长,甲丙当组员,那么领导的方法就变了,作用亦变了,效率亦变了,这亦同样是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一有变化,整个事物都会变。我们今天看到美国总统领导的又换了人,他的组合排列变了,他这个八卦又要动了。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言卜。”通了《易经》的人,不必算卦,一看现象,就了然了。在后来发展到一种“梅花易数”,听别人的声音,一句话,就知道了问卜的结果,这种卜卦的方法,就是根据问卜的时间、空间,当时环境、景物,问卜者的身份以及所问的事情等等因素,以《易经》的数理推算结果出来,没有什么稀奇。
现在,就先天八卦,除掉乾、坤、坎、离四个卦,我们不去管它,看另外四个卦:
艮卦,图案就是高山,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是阳爻,画成线条,就是高山。地球开始形成,原来是一大块浓浆,渐渐冷却,凝固起来就是高山,下面平地,再下去就是海洋,阴的上面是阳爻,成凸出的高山。
相反的,地球的下面是海洋,海洋下面的海底又是石块为阳,就是兑卦,和高山相对的,这和震、龚两卦相对,雷电的震动产生气流,气流的摩擦产生雷电的道理一样。
这个图案,就叫作“先天八卦”,亦叫作“伏羲八卦”,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在黄帝、神农以前,伏羲还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照我们旧观念的说法,我们的历史文化,到现在已经是两百多万年。现在的一九七五年,是根据西洋文化来说的,或说中国文化三千年、五千年,都是跟着西洋人说的,是我们的谦虚,在这运气不好的时候,只有谦虚一点,等到运气好的时候,再说我们的历史有两百多万年。所以伏羲并不是我们最老的老祖宗,只是代表我们八卦的文化,是从他开始。
现在我们把中国的地形图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当时画八卦,是以我们中国为本位,试依艮、兑、震、巽四个卦的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国西北高原是高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来,到东南是兑卦,而我国的东南,正是海洋。西南是巽卦,代表风。我自己的经历,当年到了云南,去洱海经过下关,这里以风大著名,十轮大卡车经过这里,可以关了油门,任风吹着走,云南在西南边睡,就有这个现象。等于现在说基隆宜兰一带多雨,是“金生丽水”,因为这带有金矿,向来有金矿的地方都是多雨的,这是现象,有没有道理,尚待研究。但是西南多风,东南多河川及海洋,东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这个八卦的图案,代表了宇宙的一切现象,平面的现象,代表了中国的地形,因为这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关于这一点,举个现在的事例来说明,曾有一位跟我学《易》的学生,在澳洲要盖房子,写信来问,在澳洲用罗盘是不是和在国内一样的用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为《易经》八卦是以中国为本位,所以在五行方位上,南方为火,北方为水,而澳洲在赤道以南,现象恰恰和我们相反。一时之间,几乎把我问倒了。所有以前《易经》方面的著作,都没有谈过这个问题,又没有办法去问老祖宗们,经过仔细一想,所谓“万物一太极”,从这句话想出道理来了,告诉他把罗盘的南北向倒过来用。后来他写信告诉我,照这个方法用,结果非常灵,这就是堪舆学的“移形换步”。譬如一张桌子,换一个位置,所形成的状况,坐在那里所看见的现象,就和以前不同了。
太极(宇宙本体)生两仪(天地、阴阳),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金木水火),四象生八卦。

伏羲八卦文言文

1. 求伏羲卦经全文及翻译

翻译: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

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

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

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卦台山、伏羲庙、先天殿和天水伏羲庙先天殿、伏羲圣像侧,一面是振翼龙马,一面是河图洛书,天花板上是六十四卦图,这些都是伏羲画卦传说的形象化写照。

原卦台山上还留存石刀、石斧等生产工具,以表示对伏羲领导部族艰苦奋斗的纪念。

2. 伏羲演八卦内容梗概

在天水市区西北15公里的地方,渭河由西而来,在卦台山和东西峡口的马嘴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南北山脉,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个川地犹如一幅巨型太极图,阴阳的分界就是渭河。这块川地就叫三阳川。渭河南岸有台突出,名曰卦台山。

胡缵宗说:“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也有人认为渭水曲折,两岸山坡有三面向阳。清顺治十年重修伏羲庙的《碑记》中说:“卦台遇冬雪奇偶,宛钉八卦”。卦台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伏羲氏画八卦的联系,决非偶然。

《周易·系辞下传》中讲两种画八卦的方式。其一为:“昔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纪·三皇本纪》征引的就是这一条。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总结其规律,创画了作卦。二:“龙马负图出于河,圣人则之,以画八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从渭河里出来,伏羲氏参考河图的规律,画了八卦。这两则互异的说法使宋代的欧阳修怀疑伏羲氏画八卦的真实性。

龙马为瑞兽。先天殿殿内西边有龙马像。河图的文字记载在《周易》里面就有了,时间不会晚于战图。但我们看到的图,却是宋代才出现的。河图由黑白点按一定规律组成,其中白点二十五,代表天,黑点三十,代表地。下面内有白点一,外有黑点六,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上面内有黑点二,外有白点七,称地二生水,天七成之。东边内有白点三,外有黑点八,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西边内有黑点四,外有白点九,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间白点五,黑点十,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总体而言,河图大概是一个数字化的五行方位图。五行配五方,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已土。浙江宁波天一阁,为明代范氏创建私家藏书楼,以天一为名,

即源出河图中天一生水的缘故。说河图与方位有关,也应当说先天八卦与方位有关系。坤卦为地在北,乾卦为天在南,我们词语中有些词,如天南地北、天南海北便与八卦方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东西,由方位转变为事物的一种代称,也和八卦有北,因为东为木,西为金。在《周易·系辞传》中还有一种八卦产生的原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从哲学的立场上阐述八卦的产生。

八卦又称八索。燧人氏结绳而治,八索也许是结绳记事的演进。总之,八卦的产生应该不只有一源头,而是中国远古先民集体智慧长时期积累的结晶。

3. 写伏羲的文言文400字左右,各位帮帮忙,急用

汝彼娘之大去老妪,若非吾之留去操之在汝,今日言吾之阖眼小憩,定当顶不少于两三句。

愤也,小憩者,非止吾也,何也点而言之?况乎余尚未失神,其冤枉也。汝有何能?若真有能,何也伏于案上之学子者多于半者?厌汝者十者多有六,汝良乎?其数可见也。

前事不咎,今日之事则可恶也,而令吾所气愤。母之,诚彼娘之非悦。

普通话版去 *** 死老师,如果我的分数不是受你控制,今天我上课打瞌睡的时候肯定会多顶你几句。为什么这么多人打瞌睡,你只教训我一个人?更何况我都还没有完全睡着,真是冤枉啊!你以为你真的很能干吗?你真的这么能干为什么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趴在桌子上睡觉?你的学生中十个有六个讨厌你。

看一下这个数字就知道你教得怎么样了。以前的事呢,我就不和你计较了。

但是今天的事你真的不对,搞得我非常生气。妈的,我真的很不服气。

4. 易经文言文

《易经》的文言文版本 《易经》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37386562.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初九曰:「潜龙勿用.」 何谓也?子曰: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①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 「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子曰: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②,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子曰: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乾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九三,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① = 辶 + 丶 + 豚□② = 者 + 见乾卦终《易经》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安贞,吉.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战龙於野,其血玄黄. 象曰:战龙於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 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坤卦终《易经》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屯:元,亨,利,。

八卦命运: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解说

《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非动非静,双照动静,故必具乎阴阳。阳亦太极,阴亦太极,故皆非动非静,双照动静,还具阴阳而成四象。四象亦皆即太极,所以皆亦非动非静,双照动静,还具阴阳而成八卦。然则八卦只是四象,四象只是阴阳,阴阳只是太极,太极本无实法,故能立一切法耳。

若从一生二,从二生四,从四生八,从八生六十四等,是为顺数;若从六十四溯至八,八溯至四,四溯至二,二溯至一,一亦本无实法,是为逆数。顺数则是流转门,逆数则是还灭门。流转从阴阳二画出,还灭从阴阳二画入,故曰“乾、坤其《易》之门”。圣人作《易》,要人即流转而悟还灭,超脱生死转回,故曰“《易》逆数也”。
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排列
《乾坤》卦后,之所以是《屯》,是因为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物之始生也。就是说,《屯》是万物开始生长的时期。所以,《屯》卦便排列第三。

物必生蒙,故受之以《蒙》。万物开始生长时期,必然有个蒙牙(萌芽)的阶段,所以《屯》卦之后便是《蒙》卦。如此类推,便是六十四卦的次序生成和排列规律。
以下是八卦之象歌诀:
乾:为健,为天,为父,为首,为马,为君,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木果
坤:为顺,为地,为母,为腹,为牛,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文,为众,为大舆
震:为动,为雷,为龙,为足,为长男,为决策,为大涂,为玄黄
巽:为人,为风,为水,为股,为长女,为鸡,为白,为高,为不果
坎:为陷,为水,为豕,为耳,为中男,为隐仪,为弓轮
离:为离,为水,为日,为雉,为目,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为电
艮:为止,为山,为狗,为手,为少男,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阍寺
兑:为说,为泽,为羊,为口,为少女,为巫,为毁折,为附决,为妾
而按八宫(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复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的顺序排列六十四卦,具体歌诀是:

乾宫八卦属金: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遯,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坤宫八卦属土: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震宫八卦属木: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凤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艮宫八卦属土: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离宫八卦属火: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坎宫八卦属水: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即济,泽水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兑宫八卦属金: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巽宫八卦属木: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人家,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共有八个宫,每宫的第一卦,称首卦,亦称八纯卦,如: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只要熟记以上歌诀,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那么六十四卦就能了然于胸。此为学易的重中之重,务必谨记熟习。

六十四卦的解释

《易》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

卦名是:干﹑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易经六十四卦,是西伯侯姬昌(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关押的七年间,在狱中潜心研究伏羲八卦,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所创的。所以又称为周易六十四卦。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