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中医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2023-10-24崇庆运势网热度: 11158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什么意思

肾位于腰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肾在五行属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精有精华之意,指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壮大,”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转输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供应本身生理活动所需外,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当五脏六腑需要时,肾再把所藏的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故肾精的盛衰,对各脏腑的功能都有影响。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作用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冬日养脾早知道

为做好秋冬季 健康 科普宣传工作,以及提高人民自我 健康 管理能力和 健康 素养水平,10月23日,沈阳市安宁医院一行五人走进沈北新区卫健局开展线下 健康 大讲堂,八疗区李群主任为机关工作人员带来中医健脾 健康 知识讲座,医院志愿者累计发放 健康 科普宣传手册200余份。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对人体 健康 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平素 养生 保健中应重视对脾脏的调理。

脾虚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大部分来就诊的患者存在着脾虚表现,以脾气虚及脾阳虚表现为主。

比如,有些人平时做饭放油比较多,爱吃肥肉、甜食,还有人喜欢喝饮料,这些食物在中医被归类为“肥甘厚腻”,极易伤脾,导致脾气不足,具体表现为食欲一般,或者腹胀,尤其进食后胀气更加严重,总觉得每天昏昏沉沉,做事打不起精神,自觉乏力、没劲。严重的出现中气下陷表现,例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肛门坠胀感等。

出现上述症状表现,调理上应重视“补气健脾”,饮食上清淡,以瘦肉、蔬菜为主,可以多食用山药、白扁豆、薏米、大枣等药食同用食物。也可以购买黄芪、西洋参、茯苓、甘草、白术代茶饮。

脾气虚进一步加重,脾阳亏虚,除了气虚表现外,还会表现出畏寒怕冷,脘腹部觉得冷痛,喜欢用温水袋热敷,大便清稀,有时夹杂未消化的食物。此时,除了“健脾补气”外,还要重视温补脾阳,可以多食用姜、砂仁、肉桂、芡实、枸杞子等温阳之品。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虚的人往往体内湿气较重,舌苔比较厚腻,舌体胖大有齿痕,可以配合服用荷叶、红豆、豆蔻、藿香、陈皮等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药物。
除了药物调理外,还可以采用按摩、艾灸的方式。

主要选取的穴位是足三里、中脘、气海、天枢等几个穴位,足三里穴属于 养生 第一大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
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中上4寸;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1.5寸;
天枢穴与脐齐平,位于脐旁2寸。每天按揉上述穴位2分钟,或者用艾灸熏灸20-30分钟,可以达到益气健脾的效果。
每天按揉上述穴位2分钟,或者用艾灸熏灸20-30分钟,可以达到益气健脾的效果。
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硕连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辽宁省心理中西医结合心身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在北京回龙观医院进修学习神志病治疗,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负责或参与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局级课题4项。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重性精神障碍、强迫症、躯体化形式障碍等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尤其擅长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痴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同时擅长中医辨证论治,应用中药汤剂、针刺、电针、艾灸、拔罐、放血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各种躯体疾病及心身疾病。曾多次进修学习催眠治疗,将催眠治疗与针刺治疗、推拿手法结合,治疗各种神经症、失眠症等,效果显著。

后天之本是指

后天之本,指脾脏。

人在出生以后,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的气血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医将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人体必须依赖于脾的正常生理功能,才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精微物质,然后再利用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将精微物质传输于全身各个脏腑,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出处:

脾为后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后天指人出生后的真个生命过程。

脾为后天之本,指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提供能量。

中医所说的“先天”与“后天”究竟是什么?

“先天”是指人体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为人体生命之根本。是与出生后饮食营 养生 活调护的后天相对而言的。

《灵枢·决气篇》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显然,先天是指禀受父母“两神相搏”之精。是人体生命之本源,而先天之精又恰恰藏于肾,由于肾的精气充盈,具有生殖能力。到老年,由于肾的精气渐衰,生殖能力随之减退消失,形体也渐衰老。

总的来说,肾为生殖、生长发育之源。素体强健称为“先天充足”,素体虚弱称为“先天不足”,如某些不孕症,以及小儿发育迟缓的“五迟”、“五软”、“解颅”等症,都与先天不足有关,往往以治肾而获良效,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人身脱离母体之后,就要依赖饮食营养。当水谷入胃以后,其中营养部分,由脾吸收,经过气化作用,变为津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总之, 脾为 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是后天营养的源泉。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明代张景岳说:“人始生,任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张景岳深刻、细致地阐述了脾与肾之间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靠肾中阳气温煦蒸化才能完成。唐容川也说:“脾……体阴而用阳,不得命门火以生土,则土寒不化,食少虚赢……”。肾中精气为后天形体之基础,而肾所藏之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与补充。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脾与肾即“后天”与“先天”的关系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

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例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不良等病证。

又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病证。

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面浮、肢肿、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证。

治法上常采取“补火生土”、“培土制水”或“安奠两天”等脾肾同治的治疗原则。证明了“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之说。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故《医门棒喝》说:“ 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 。”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血证论·阴阳水火论》所说:“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亦是说明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中医所说的“先天”与“后天”,究竟是什么意思?

按照通常的理解,“先天”是指自然的本然原则,是天生的、天赋的,有时也指宇宙本体,万物本源;“后天”则与“先天”相对,指非天生的、出生以后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人的成功,是源于其先天的聪明和后天的努力;或者说某人的长寿,是因为他先天体质好,后天又勤于锻炼,等等。

不过,古人在具体运用这一对概念时,含义则是多种多样的。

先来看迄今所见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先天”、“后天”,即《周易·文言传》在阐释“乾卦”第五爻辞中的“大人”时所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对这里的“先天”、“后天”,也有多种解释,比较常见的为唐孔颖达疏:“先天”指先于天时而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指后于天时而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也就是说,大人的行事不论先于天,还是后于天,都与天相合。

但是,后世易学中通常所说的“先天”、“后天”,意义又有所不同。人们主要用其来指八卦及六十四卦的两种图式——先天图(伏羲八卦方位)和后天图(文王八卦方位)。

这种学说始于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在邵雍看来,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存在着逻辑的联系,其在《观物外篇》中说:“乾坤纵而六子横(先天图),《易》之也;震兑横而六卦纵(后天图),《易》之也。先天之学也,后天之学也。”认为后天之学是先天之学的应用,二者是体与用心与迹的关系,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此外,像清代学者刘沅还利用先天、后天之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论:即认为心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心以天理为内涵,也就是;后天之心受外物、欲望等的影响,或明或暗,不常不真,表现为。其说既强调先天之心与后天之心的区别,又要求制情复性,通过修养,由后天之心向先天浑然之性转化。

而在古代历法中,“先天”、“后天”又另有所指。

例如,古代四分历回归年误差短期内并不明显,但年代一久,就会比较显著。10年的话只差0.077日,但100年就差了0.77日,这时人们便比较容易发现,常常在四分历推算的冬至时刻到来的前一天,就已经是正午表影最长了。

这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晚的现象,古代称为历法后天;反之,那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早的现象,则称为历法先天

再来看古代内丹学中的先天、后天学说。其用“先天”来指那些无形的、自然本能状态的、功能性的东西;而用“后天”来指有形的、人为的、实体性的东西。

比如人体三宝“精、气、神”,都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其中后天的“气”指的是呼吸之气;而先天的“气”则指元气、真气,写作“炁”。后天的“神”为思虑之神,称为“识神”;而先天的“神”则称为“元神”——

有学者认为,古代内丹学的这一学说,可以给现代人工智能的研究划定一个界限,即后天的意识都可用人工智能来模拟,而先天的意识则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的。

人体之气的来源与生成

1.先天之气,是指禀受于父母并藏于肾的先天精气,是构成人生命、形体的物质基础

精化为气,即先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形成了有生命的机体,并且在生命的过程中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气

先天之气还需要依赖后天之气的不断充实,才能充分且持续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即化生元气,成为构成每个组织器官之气的基础

2.后天之气、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和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这些精气都是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并且都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

(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人体之气是由藏于肾的先天之气、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通过综合作用生成的

因此,脏腑相互间协调和谐与否,都会影响人体之气的来源和生成,从而决定气的盛衰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生命之始均肇自父母生殖之精的相互作用

如(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此先天之精是人体赖以生存和生殖繁衍的基础,是气的最原始部分,并且在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后,持续不断地化生人体元气,故称肾为生气之根

2.肺为生气之主,肺司呼吸,由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在气的生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肺吸入之自然界清气,在胸中气海(上气海、膻中)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

宗气布散全身,与元气相结合,生成一身之气,故称肺为生气之主

3.脾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脾胃纳运相合,将人体摄入的水谷腐熟运化而生成水谷精气,布散到全身,是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正如(灵枢.五味)所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生气之源

总之,气的生成,一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靠肺、脾胃、肾等脏腑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二脏尤为重要

故临床上的补气治法常以补脾气、补肺气为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