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怎么才能和小人拉关系,易经怎么治小人

2023-10-04崇庆运势网热度: 2241

怎样可以利用风水或者周易去除小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和为贵,共建和谐新社会

《易经》教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相对的。君子不是没有缺点或过失的好人;小人也不是没有才华或优点的坏人。但对国家,民族,和君子来说,最可怕的是小人。做君子防小人是保证事业成功,保持人生顺利的重要学问。《易经》大量内容是教育人如何做君子,但也有教人如何认识小人和正确对待小人的内容。细读思考,很有见地。小人危害太大了。小人会乱国害国。军队是古代开疆拓土,保证国泰民安的重要工具。《师卦》认为要用老成持重,德才兼备的“丈人”即长者可获吉祥。《上六》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说,“‘小人勿用,’必乱邦也”。用小人将危及国家。在承平的“大有”时期,用人要讲德行资历,这样有利于国家秩序。《大有。九三》说,“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象》认为“‘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王公朝见天子,要赐宴招待,小人不可当主持。小人担当此重任就会破坏秩序。(这里的小人可指地位低的人,也可指让王公们视为德行不好令人讨厌的人)。小人会腐蚀败坏社会风气。“剥”是“不利有攸往”即不利君子前进的卦象,因为“小人长也”,小人的增长。《剥卦。上九》说,“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解释说:“‘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硕的果实没被摘食,君子得到果实装到车中能济世;小人得到则剥蚀万家。小人得财,不会“富及其邻”,让人民怨恨社会不公,小人有财后的轻狂炫耀,也会败坏风气因而古人说,小人不可任用。殷高宗武丁是殷代中兴之帝,在他之前十多代帝王大概都是小人当政,国运垂危,“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既济卦。九三》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在付说的帮助下,对内加强吏治,对外对那些背叛殷商王朝的诸侯进行讨伐,仅打鬼方这一部落就用了三年时间,终于使商王朝的宗主地位得到认可,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国民疲惫。这可以说是血的教训。小人与君子区别在哪里?《泰卦》,《否卦》卦象很有意思,可以帮我们了解把握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前者是阴在上阳在下,或者说阴在外阳在内,后者相反。如果把阳视为君子之行或君子所处位置,阴视为小人之行或所处位置,那么,君子在国家处于内部重要位置,就意味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泰卦。彖》)。国风正,君子之道渐长,小人之道渐消。反之,就是小人得意,君子失意的时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将两卦象理解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是君子的表现;“内因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则是小人常见的特征。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的君子品格主要表现在内在内心,刚健正直,光明磊落,纯正善良,而外在为了适应社会,也会表现出柔柔顺从。小人也不是处处都是让人厌恶的言行,有时小人在外表现甚至比君子还君子,故作刚正坚持己见,可内心是阴毒,阿谀逢迎,唯利是图。小人喜欢奉承,君子不会如此。《否卦。六二》说,“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说,“大人否。亨。”包承“就是接受奉承,小人喜欢人奉承,认为是吉祥;大人君子对歌功颂德,奉承拍马,头脑清醒,不予接受,因此亨通顺利。在春风得意的“大壮”期,“君子以非礼弗履”,小心做人,认真做事,更加遵守国家礼制法度,而小人则会狂妄无知,蔑视贱踏法制。《大壮。九三》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小人以强壮骄人,我多伟大,多有能力,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们能把握怎样?而君子用无为处世,尊重规律,不以强壮而胡为。在小人当道或功成名就之时,君子会明哲保身或见好就收,激流勇退,而小人因贪权贪利决不会隐退。《遯卦。九四》就指出,“好遯,君子吉,小人否”。《象》说,“‘君子好遯’,‘小人否’也”,君子喜好隐退,小人却做不到。《易经。系辞下传》引孔子之言,“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另外,“易经”中君子要做的行为,如果完全相反,则很多都是小人的识别条件。怎样对待小人?<<易经》也提出了一些方法:一是要有正确的心态。社会不可能都是小人,绝大多数是有缺点的君子或好人,小人只是少数。同时,社会发展的总趋是君子受欢迎,小人让人骂。二是要知道小人或恶人对君子的修养多少有帮助。《睽卦,初九》有“见恶人,无咎”之语,《象》理解为“‘见恶人’,以辟(避)‘咎’也。”遇见恶人,是避免灾祸的方法。三是要能感化。在困难时侯,要化解困难需要能容,《解卦。六五》说,“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象》云,“‘君子有解’,‘小人’退也”。意为纠缠的困难艰险被君子解决,吉祥。君子要以诚信之德感化小人。因为小人遇到险困就会退缩。历史上就有这种例子。曹操官渡之战时,他手下不少人认为他必败,暗中写信给袁绍要投降。这些人是不是小人?但胜利后曹操将所获信件烧掉,那些人最后帮他不少忙。有时即使偶尔错了也无所谓。《兑卦。九五》有“孚于剥。有厉”。施诚信于失信之人,有危险,但孔子解释此爻时说“‘孚于剥’,位正当也。”(《兑卦。九五。象》)。施诚信于失信之人,这是因为正当君位的原因。上级,君子,诚信是道德要求,不能一人或一人偶尔失信而自己就不讲诚信。四是回避。《遯卦。象》说,“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远离小人,不要表现出憎恶之情,但又要使保持自己的威严,使小人感受到自己的威严。小人虽无人格,但还是人。他们憎恶君子,常因君子憎恶他们。他们也怕君子的威严正气。五是公开揭露,讲究策略。《夬卦》说,“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害。告自邑。不利即戎。”专家译为;夬卦象征决断。在君王朝廷上宣布小人罪状,心怀诚信地疾呼危害。告诫自己封邑中的人。不利于立即动用武力制裁。小人误国,公开揭露小人罪恶有利于弘扬正气。没有诚信的揭露,没人相信。古代诸侯有动不动用武力“清君侧”的恶习,说你是“小人”就杀就贬的事并不少。北宋亡国很大成度是党争之祸造成的,你说我是小人,我说你是小人。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及许多名相大臣都被作为小人,奸佞,被贬流放。揭露可以,要处罚制裁必须慎重。六是对少数极恶极坏的小人,要坚决依法处置。孔子说,“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经。系辞下传》),对小人的小问题是否都要处罚,是否可以起到大诫的效果,值得怀疑,但必要的处理是不可缺少的。

易经中如何应对小人

易经中关于应对小人的内容很多,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对于阳刚的人来说,“乾”卦九三,对付小人非常有效。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整日自强不息 ,早晚小心谨慎,虽然形势很严峻,但没有灾难。
也就是说,对付小人有两招:一是自强,自身实力牛了,不怕小人。二是严谨,不要把漏洞暴露给小人,无懈可击。

《易经》教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相对的。君子不是没有缺点或过失的好人;小人也不是没有才华或优点的坏人。但对国家,民族,和君子来说,最可怕的是小人。做君子防小人是保证事业成功,保持人生顺利的重要学问。《易经》大量内容是教育人如何做君子,但也有教人如何认识小人和正确对待小人的内容。细读思考,很有见地。小人危害太大了。小人会乱国害国。军队是古代开疆拓土,保证国泰民安的重要工具。《师卦》认为要用老成持重,德才兼备的“丈人”即长者可获吉祥。《上六》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说,“‘小人勿用,’必乱邦也”。用小人将危及国家。在承平的“大有”时期,用人要讲德行资历,这样有利于国家秩序。《大有。九三》说,“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象》认为“‘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王公朝见天子,要赐宴招待,小人不可当主持。小人担当此重任就会破坏秩序。(这里的小人可指地位低的人,也可指让王公们视为德行不好令人讨厌的人)。小人会腐蚀败坏社会风气。“剥”是“不利有攸往”即不利君子前进的卦象,因为“小人长也”,小人的增长。《剥卦。上九》说,“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解释说:“‘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硕的果实没被摘食,君子得到果实装到车中能济世;小人得到则剥蚀万家。小人得财,不会“富及其邻”,让人民怨恨社会不公,小人有财后的轻狂炫耀,也会败坏风气因而古人说,小人不可任用。殷高宗武丁是殷代中兴之帝,在他之前十多代帝王大概都是小人当政,国运垂危,“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既济卦。九三》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在付说的帮助下,对内加强吏治,对外对那些背叛殷商王朝的诸侯进行讨伐,仅打鬼方这一部落就用了三年时间,终于使商王朝的宗主地位得到认可,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国民疲惫。这可以说是血的教训。小人与君子区别在哪里?《泰卦》,《否卦》卦象很有意思,可以帮我们了解把握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前者是阴在上阳在下,或者说阴在外阳在内,后者相反。如果把阳视为君子之行或君子所处位置,阴视为小人之行或所处位置,那么,君子在国家处于内部重要位置,就意味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泰卦。彖》)。国风正,君子之道渐长,小人之道渐消。反之,就是小人得意,君子失意的时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将两卦象理解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是君子的表现;“内因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则是小人常见的特征。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的君子品格主要表现在内在内心,刚健正直,光明磊落,纯正善良,而外在为了适应社会,也会表现出柔柔顺从。小人也不是处处都是让人厌恶的言行,有时小人在外表现甚至比君子还君子,故作刚正坚持己见,可内心是阴毒,阿谀逢迎,唯利是图。小人喜欢奉承,君子不会如此。《否卦。六二》说,“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说,“大人否。亨。”包承“就是接受奉承,小人喜欢人奉承,认为是吉祥;大人君子对歌功颂德,奉承拍马,头脑清醒,不予接受,因此亨通顺利。在春风得意的“大壮”期,“君子以非礼弗履”,小心做人,认真做事,更加遵守国家礼制法度,而小人则会狂妄无知,蔑视贱踏法制。《大壮。九三》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小人以强壮骄人,我多伟大,多有能力,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们能把握怎样?而君子用无为处世,尊重规律,不以强壮而胡为。在小人当道或功成名就之时,君子会明哲保身或见好就收,激流勇退,而小人因贪权贪利决不会隐退。《遯卦。九四》就指出,“好遯,君子吉,小人否”。《象》说,“‘君子好遯’,‘小人否’也”,君子喜好隐退,小人却做不到。《易经。系辞下传》引孔子之言,“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另外,“易经”中君子要做的行为,如果完全相反,则很多都是小人的识别条件。怎样对待小人?<<易经》也提出了一些方法:一是要有正确的心态。社会不可能都是小人,绝大多数是有缺点的君子或好人,小人只是少数。同时,社会发展的总趋是君子受欢迎,小人让人骂。二是要知道小人或恶人对君子的修养多少有帮助。《睽卦,初九》有“见恶人,无咎”之语,《象》理解为“‘见恶人’,以辟(避)‘咎’也。”遇见恶人,是避免灾祸的方法。三是要能感化。在困难时侯,要化解困难需要能容,《解卦。六五》说,“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象》云,“‘君子有解’,‘小人’退也”。意为纠缠的困难艰险被君子解决,吉祥。君子要以诚信之德感化小人。因为小人遇到险困就会退缩。历史上就有这种例子。曹操官渡之战时,他手下不少人认为他必败,暗中写信给袁绍要投降。这些人是不是小人?但胜利后曹操将所获信件烧掉,那些人最后帮他不少忙。有时即使偶尔错了也无所谓。《兑卦。九五》有“孚于剥。有厉”。施诚信于失信之人,有危险,但孔子解释此爻时说“‘孚于剥’,位正当也。”(《兑卦。九五。象》)。施诚信于失信之人,这是因为正当君位的原因。上级,君子,诚信是道德要求,不能一人或一人偶尔失信而自己就不讲诚信。四是回避。《遯卦。象》说,“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远离小人,不要表现出憎恶之情,但又要使保持自己的威严,使小人感受到自己的威严。小人虽无人格,但还是人。他们憎恶君子,常因君子憎恶他们。他们也怕君子的威严正气。五是公开揭露,讲究策略。《夬卦》说,“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害。告自邑。不利即戎。”专家译为;夬卦象征决断。在君王朝廷上宣布小人罪状,心怀诚信地疾呼危害。告诫自己封邑中的人。不利于立即动用武力制裁。小人误国,公开揭露小人罪恶有利于弘扬正气。没有诚信的揭露,没人相信。古代诸侯有动不动用武力“清君侧”的恶习,说你是“小人”就杀就贬的事并不少。北宋亡国很大成度是党争之祸造成的,你说我是小人,我说你是小人。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及许多名相大臣都被作为小人,奸佞,被贬流放。揭露可以,要处罚制裁必须慎重。六是对少数极恶极坏的小人,要坚决依法处置。孔子说,“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经。系辞下传》),对小人的小问题是否都要处罚,是否可以起到大诫的效果,值得怀疑,但必要的处理是不可缺少的。

《易经》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易经》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批学者,用“设卦观象”的方法描绘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奥妙情景,直叫人眇乎小哉、扼腕兴嗟。《易经》中的卦繁多以及复杂,足以叫人眼花缭乱、望洋兴叹。六十四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首尾相应,福祸相倚,吉中有凶,凶中带吉。人生回有许多遭遇,而德行修养是离苦得乐的最佳保证,《易经》开启了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不为苦乐所困,渐渐领悟了如何自我调适和自我定位。我们窥探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环境,《易经》不单单教育我们认知“坤于顺”,要遵循规律,也让我们明白“利用侵伐,无不利”的道理。世事无绝对,我们是有主动抉择的能力和责任。所以,学习《易经》要义理与象数并进,人生才会充实和有趣。
君子之道,厚德载物

做人的道理,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有自己的理论来源而形成的做人准则。这种准则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他会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变迁而变化,根据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变化。也就是《易经》中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当我们处于逆境中的时候一定要伏地,也就是易经中说的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它源于乾卦,也就是说我们要放低自己的姿态,要努力进德修业,培养实力,等待时机。古人在考取功名前,便是如此,潜心修炼,心无旁骛。他们整日勤奋不休,在君子之道上反复修炼。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往上跃升,向上进取是没有灾难的,因为前期的修炼使此刻成为顺境。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无论才华如何杰出,都必须扎起口袋,不要外露,要谨言慎行,利牝马之贞,像母马一样正固,性情柔顺,这样才会德行兼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厚植自己的道德来承载众人,有德则可为首,众人信服。

我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极其重要,《金瓶梅传奇》:“铿锵话语,浩然正气,使世贞为之所震,”。可见人由内向外散发的气场是可以使人折服的。对我们而言,我们要善于培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孟子曾说过浩然正气是充满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不卑不亢。如何获得这种浩然正气,《易经》中有解释道,君子认为“元亨利贞”,可以明白仁、义、礼,并成就事业,既是德行以备。但德行不是一日便可修成的,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物不可以终止,顾受之以渐,渐者,进也。渐卦是讲究进展的,万物进展到一定时候,就要有个归宿,就出现了归妹卦,君子以永终知蔽,以恒之。归妹卦是讲究趋利避害,已达到恒久,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累积正气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诱惑和瓶颈,所以我们要保持正固,而获征吉。浩然正气便可以恒之。

亨,君子有终。要想和人长久友好的相处下去,我们要敢于做一个谦卑者,而不是满盈者,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而又谦的君子,可以渡过大河,虽然谦卑可以得到世人的敬重和支持,但对于桀骜不驯的人,我们不能只图谦卑而无威严,亦即要恩威并重。众多古代的君主便是如此,现今社会的领导者亦要如此。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要成为谦卑者,黄离元吉,得中道也,中道者亦谦卑者。其光不耀,但可长明不灭。离为火,或本身不能独存,必须要有附丽才可显示。所以离卦有附丽、依附之意,作为一个谦卑者,我们要让身边人依附在我们,让他们显示自己的才华,而我们自身也可以有意或无意的依附在他们身上,而达到阴阳平衡,福祸相依,这样彼此便可以长久友好的相处下去,以继明照于四方。

知天,识人,顺之

《易经》很好的解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天道、人道、地道。而其中关于对人的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变化必然会牵动人吉凶祸福的变化,但自然规律极其复杂和多变,为了更好地展示和掌握自然规律,《易经》就衍生出了用符号代表自然界的现象,也就是现在的卦。而在《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已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但自然规律只能顺之,一旦改变,天地之间的平衡便会打破,而人类必然会遭殃,所以,人类不得不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下去。然而社会规律的可变性极其大,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强大,在社会建构的框架下也就是社会规律的基本原则下,人类理所当然构建,建设自己想要的社会框架。

处世,也就是我们对待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其中表达了人的正直与包容之意,对于天道、地道,是不必刻意修习或修治,顺其自然就好,没有什么害处。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已成定式,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复杂而敏感的,对他人的感觉,处事的态度,可以说是生活的种种都需要一颗巧妙地心。识人,乐事。便是很好的方法。古人对一个人的判断的依据及其繁琐,有德行、才华、门第,甚至涵盖了缘分、生辰八字。可能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是有所诟病的,但在古代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伯仲君子之交。对于交友这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顺之,也就是我们说的随缘,能把我们吸引到一起做朋友,那我们肯定有相同的品行,如果我们是德行具备的人,那么我们的朋友亦是如此。

而对于处事的态度,平和的心态极其重要,过分的追求则会导致盈则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愤怒最易使人冲动,从而失去理性,做出各种令自己后悔的事,此刻最容易说出损人利己的言行。在处事的过程中要杜绝这种嗜欲,已达到平和的心态,追求正常的欲望。

其实,做人的原则和处世的态度是相通的,天地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用自己的德行来对待外界的一切。把《易经》简单的归到为人处世的道理,难免有一点管中窥豹,但《易经》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我们没必要要求自己透彻的领悟他,我们能做到的一层又一层揭开它神秘的外纱。那么,为人处世就是其中的一层。

��

孔子思想简介:仁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仁”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东汉的著名学者、文字学家许慎编撰了一本字典—《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怎么解释仁呢?“亲也,从人从二。”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这个字是由“人”和“二”组成。“二人”就是仁,也就是说,仁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亲,用今天的话来讲,要友善。

这个善字,落实到具体的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内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师长;与人交往,言行谨慎,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多余力量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子夏说:“重视女子的品德而不是美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所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鲁定公问:“君王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王,要怎样做才好?”孔子回答说:“君王按照礼制使唤臣子,臣子尽忠职守事奉君王。”

面对父母,是孝敬,面对子女,是慈爱,朋友之间,言而有信,对待下属,以礼相待,对待上级,尽职尽责。面对不同的对象,皆有相应的道德条目。

周文王是儒家推崇的圣人,他之所以为圣,《大学》引用《诗经》的话称赞了周文王,并作了解释: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为国君,他做到了仁义;做为臣子,他做到了恭敬;做为儿子,他做到了孝敬;做为父亲,他做到了慈爱;与他人交往,他做到了讲信用。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讲,仁有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在这五伦之中,什么关系是最基础的呢?夫妻关系。《易经.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意思是说:有了天地,然后才有万物的产生;有了万物,就有雌雄男女的分辨;有男女之别,然后有了夫妻;有了夫妻关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关系以后,而遂有君臣的名分;有了君臣名分之后,就有了上下尊卑的职位分别;有了上下尊卑的职位分别后,各种社会规范就错落实行于人间社会了。

夫妻关系是各种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家庭搞得好不好,和不和睦,夫妻关系最重要,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家庭的氛围绝对好不到哪去,对老人、对小孩都不好。所以,要齐家,首先是夫妻双方的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相体谅。

五伦,主要是就不同的人群之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道德条目来讲。孟子从人的本性出发,发扬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性善说和四心说。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羞耻的心,人人都有;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力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四心的基础就是恻隐之心。孟子说:"人人都有怜悯同情别人的心。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悯同情别人的心呢?举个例子,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担心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恻隐之心再生发出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中的逻辑关系也可以以一个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为例。羞恶之心就是义,当你看到小孩子快掉到井里了,本来可以把他抱起来你不抱,就是羞耻,因为当为不为;恭敬之心就是礼,礼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我抱这个小孩,并不是说我想获得什么好外,而是心里面对生命有一种恭敬的心,爱的心。是非之心就是智,智就是明白事理,当你看到抱小孩的行为,你就知道是对的,不抱,就是错的。

所以,从孔子的仁,到了孟子那里又具体又分仁义礼智四项德行。到了汉代,董仲舒为了与五行的观念相配合,又添了一个信,变成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人都应该心存仁爱友善之心,面对不同的对象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比如,在父母面前我是儿女,在儿女面前我是父亲或母亲,在妻子面前我是丈夫,在丈夫面前我是妻子,在领导面前我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我是领导,在客户面前我是供货方,在供货方面前我是客户……对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把这些关系都处理好了,人才能活得自在。

欢迎订阅连载作品:《论语》问道:http://www.jianshu.com/nb/13662445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