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确立了什么样的养生观,什么样的人适合看易经

2023-10-14崇庆运势网热度: 15314

周易对中医养生学有什么影响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思?

《周易》和合养生观的著名命题:《系辞上传》据有关记载,“性”字作为一个重要的名词术语在古代汉语中兼具“本性”和“生命”两层含义。善,个人认为是性善。

想健康无灾,学学周易《颐》卦中的养生之道!

外地朋友到北京旅游,一般会到故宫、天安门、长城等知名景点,而颐和园也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景点。颐和园是清朝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颐和是“颐养太和”的意思,含义非常好。不过这个颐和园的颐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的名字,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颐》卦中的养生之道

我们通常所说的”颐养天年","颐神养气",都一样,都有"养“的意思。事实上,周易的《颐》卦的主旨就是讲人的颐养之道,《颐》卦与颐养身心有重大关系。

《颐》卦中的养生之道,请听江南易林仔细道来。大家看看上面颐卦的形状,很有意思。最上面一长横(阳爻),最下面也是一长横(阳爻),中间四个都是两个短横(阴爻),这个形象像不像人的口腮?像不像口中含着食物?这个卦,就是与吃有关。

《颐》卦辞开宗明义说道: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这句话我们可以领悟到的是:天地造化,养育万物,万物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我们只要观察一个人颐养的方式以及求生谋食的方式,就可以分辨出吉凶祸福。

一个人能不能正常的吃饭、正常的吃喝拉撒,与健康关系重大。这道理放在现在来讲也是如此,很多身体健康不利的人,比如糖尿病,很多水果、点心不能吃,高血压、高血脂,大鱼大肉不能吃,痛风,啤酒也不能喝……如此种种。

所以说,一个人能否正常、自然的饮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直观标准。

从饮食观察吉凶的两个例子

关于从饮食观察吉凶,江南易林举几个著名的例子。

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大家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吧,如果不知道的,请自行百度温故一下。在廉颇这个例子中,赵王因为多次被秦国围困,无计可施,就想到了鼎鼎大名的大将廉颇,于是派使者去魏国请廉颇,赵王派来这个使者,因为受了贿赂,和廉颇见面之后回去告诉赵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顷之三遗矢矣”。使者的意思是:廉颇将军虽然老了,还挺能吃,但是我和他坐了一会儿,他就拉了三次屎。就是因为这句“顷之三遗矢矣”,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结果赵国大败,廉颇前途葬送,真是可惜可叹。

2、诸葛亮病重食米三升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大家都知道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米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讯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从这点来看,司马懿真不简单。

大家经过江南易林这样一讲,应该深刻明白一点:大家每天都习以为常的饮食之中,其实蕴含着善恶吉凶。

江南易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发奇想,如果你有心,完全可以发展归纳出一套饮食吉凶预测法,从饮食、吃喝拉撒的状况,推测一个人的健康、寿命,从医学角度来讲,这也完全可能。

我们现在谈到养生,都知道一句话:管住口、迈开腿。其实管住口,这道理周易《颐》卦在几千年前早就讲到了,你不服不行。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周易《颐》卦中还有一句话值得关注: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这句话是说:君子应该慎发言语以养德,节饮食以养身。

为什么把言语和饮食并列起来说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言语从口而出,饮食从口而入,这两者都与口有关。所以古人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而江南易林今天讲的《颐》卦的外形就是像一张嘴里面有食物,古人设立卦象实在太形象了!

我们经常说,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这个文明体现在哪里?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各面。当然也体现在于《颐》卦的卦辞里,我们老百姓日常用到的很多东西,用的时候浑然不觉,其实其中大有渊源和讲究,看似平淡之中,皆有深意。

什么是养生之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

4大养生之道

养身

养身便是从物质基础上养护生命,注意的方面:服食,饮水,运动,休息……

养气

暂时的理解还是呼吸吐纳,使人体内在小气场和外在大气场和谐共振,共生。

养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封藏、胃之受纳、小肠之化物、大肠之传导、三焦运行津液与元气、膀胱之气化、胆贮存与排泄胆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躯干之俯仰、目之视物、耳之闻声、口之摄食、舌之感味……人体所有生理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若心神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则身体安泰,反之若心神不明,人体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和统一,各自为政,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心神不足则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常常是提笔忘字、张口忘言;热扰神明则会出现神昏谵语;痰迷心窍多致举止失常或不省人事;痰火扰心更可怕——神志狂乱,登高而呼、弃衣而歌、呼叫骂詈(kì,责骂),不避亲疏。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养欲

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

清心寡欲,专心致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面这些词,我们在小时候学语文时,都没有深刻理解过,如今,上了点岁数,生活阅历也丰富了,慢慢地,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越发的深刻。曲黎敏对中医的深刻和独特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她对汉字的理解。因此,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人,每一个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人,我们都要认真研究我们的文字,以便做到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过程。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方面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目的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拥有健康。《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方法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理论

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什么样的人可以学易经

逻辑啊逻辑,规律。

哪三类人最有必要学习《易经》

1、传统太极拳及传统武术的武者:(阴阳、五行、八卦这些你如果不通的话,你就练不成形意、八卦、太极等等,那你就只能成一个散打运动员,成不了高层次的武者);

2、企业家及成功的商人,不懂阴阳的盈虚之道,不知进退,对不起,你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百年字号,暂时的成功仅仅是侥幸;

3、中医的从业人员:(医易同源,不懂易经,不通阴阳、不懂五行,那就可以断定,你一定成不了合格的中医师);

易经六十四卦如下图: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