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属于什么书,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

2023-10-24崇庆运势网热度: 5577

易经是什么书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从表面上看是占卜术,从本质上看是通过占卜来探究宇宙变化规律的书。

人们了解《易经》,大多数是从占卜等迷信活动中得知的,因此普通人都认为《易经》是一部能预知将来,洞悉过去的巫筮之书,其实不然,《易经》的价值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确实是占卜用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人们大多依据司马迁《史记》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说认同《易经》是周文王所著,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早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人们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所以,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原文,一部分是解释内容《易传》。由于汉字的变迁,许多文字字义发生了变化,因而,各种译本是否全面真实的反映原著思想或意图值得探究。

《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是占卜之书的性质不能掩盖的。占卜的出现是因为人类试图对未知世界作出合理的解释,哲学的萌芽就是从原始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理论、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周易》是一本非常博大的经书,具体如下:

一、历史之书

近代学者章太炎讲。《周易古观史》讲“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从屯卦至离卦,为蒙昧时代至殷末之史。从咸卦至小过卦,它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

二、哲学之书

“易以道阴阳”,阴阳问题是易学的根本,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说它是中国的一部哲学著作。

三、科学之书

著名的冯友兰先生提出,《周易》是一部宇宙代数。其“宇宙代数”是“宇宙哲学”的含义。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他认为“中国的伏羲大帝已经发现了二进制”。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说,“太极图的对立原理就是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不知道大家了解吗?毛主席为《周易》题词写的就是“周易是科学”。

四、百科全书

当今易学家认为,《周易》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中国乃至世界各门学科,您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大家看看这个周易多么伟大。

《周易》

《周易》的内容非常的广博,无所不包,概括起来无非就是“三道”天道、地道、人道。主要是宇宙和人的基本道理。因此用途很明确,就是概括宇宙和人的规律。开通物理成全事物。这样,圣人就可以用它来沟通天、地、人的思想,成就天下人的事业,决断天下人的疑惑。

书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作动词,是书写、记述的意思;后引申为名词,指简册、典籍、文书、信函等。

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价值意义

乾泉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1930年一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枣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二十七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预测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这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二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论文获得了一致的赞赏,1938年正式授予刘子华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的创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在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
传承发展

《周易》是儒家还是道家?

《周易》是儒家的。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周易》的主体思想。

《周易》是一部论“变”法的奇书。《周易》的变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周易》的形象思维之所以能构成应有的体系,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表达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质的客观实在性。

为什么说易经阅读越可怕?

“天机不可泄露”是自古以来便信奉的道理,人们认为占卜天机是一件有损运数的事情,而作为占卜书籍的易经也就成了令人望之却步的存在,所以人们认为易经阅读越可怕。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了易经会增长见识,并不会没有好下场。

易经综合了哲学、占卜学、自然理论等等多方面内容的书籍,学了会增长见识,不存在没有好下场的情况。有人说易经阅读越可怕,这因为里面的内容过于深奥晦涩,再加上易经包含了占卜玄学,给人一种读了会泄露天机,日后会很倒霉的错觉,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习易经并不会让我们倒霉。

扩展资料

易经的真谛:

融汇了天人合一精髓的易经,是一部不朽的大智慧!打开这扇智慧的大门,窥视洞悉万物生长规律,着实令人感到可怕!领悟其中的真谛,才发现老祖宗的智慧太神奇,能颠覆陈旧的视角,给你指明重新看待新世界的方向!生与死,对与错,成与败,原来世界万物之间蕴藏着如此妙不可言的关系!

道家创始人老子将《易经》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著作《道德经》中,创造了一个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抱着一思想在易经那里还是一目了然的符号图,到了老子那里便有了种种具体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间流传后世对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命题,莫过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了。孔子深得易经之道,最显著者有二:一是关于证明这一主张,二是关于举一反三类推思想。

为什么周易准起来有点可怕?

周易属于我国古代传统的,算卦,根据生辰八字和命理的五行等,给人做出未来的预判,虽然我们不提倡相信封建迷信,但是也应该退场,这种古老的传统技术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