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缘分怎么说,道教中的缘分

2023-10-09崇庆运势网热度: 20695

道教关于缘的诗句(描写有缘的诗句有哪些)

1.描写“有缘”的诗句有哪些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王维《相思》译文: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2、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宋代乐婉《卜算子·答施》译文:你我如果是前生没有缘分,那么就等待来生,再结为夫妻。

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唐代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译文: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

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4、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译文: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译文:虽然同府吏有过誓约,但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

6、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近代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译文:明知世间一切终是镜花水月,强求无用。但当心爱的人现在面前,却依旧痴迷,依旧执着。

看过太多的人情冷暖,爱恨纠缠,以为人生如戏早已看破。但轮到自己身上却一样无法超脱,一样为世事烦恼,为情所苦。

2.关于奈何桥的优美诗句

奈何桥在中国道教和汉族民间神话观念中送人转世投胎的所在,在这里会有一名称作孟婆的年长女性神只,给予每个鬼魂一碗孟婆汤以遗忘前世记忆,好投胎到下一世。奈何与佛教毫无关系,梵语Narakade的翻译就是意译:地狱,而它的音译是"那落迦",并不是"奈何"。

奈何桥相关的诗词有很多:

《黄泉路》

奈何桥上道奈何,是非不渡忘川河。

三生石前无对错,望乡台边会孟婆。

《此生》

步及黄泉路,踏上奈何桥;

又见忘川河,相聚望乡台。

颤刻三生石,一碗孟婆汤;

前世未厮守,今生亦无缘。

奈何桥上奈何魂,忆思前尘奈何生。

孟婆汤下红尘忘,唯盼来世不逢君。

《藤缠树》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

谁若97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

相恋只盼长相守,奈何桥上等千年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

不怕永世堕轮回,只愿世世长相恋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

不羡西天乐无穷,只羡鸳鸯不羡仙

《此生》

步入黄泉头不转,近闻忘川心无涟。

踏破奈何欲回首,及至望乡空悲叹。

回顾三生泪难断,怎奈忘情至眼前。

仰首饮尽此世泪,祈及下生不茫然。

关于重庆丰都的奈何桥,有两幅桥联分别为:

积德修行,奈河桥易过

贪心造孽,尖刀山难逃

三步跨过奈河桥,知尔是善是恶

一气走通金银道,赐汝发福发财

3.形容缘分已尽的句子有哪些

缘分已尽的句子:

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唐朝

释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2、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杨花燕子争。——沈周,明朝

释义:知道双方没有缘分,不能轻易介入,更不敢与杨华、燕子(代表时间)相争。

3、当时明月在,曾照云归。——晏几道,北宋

释义:当时月光是那样的皎洁如玉,她像一朵美丽的云翩然归去

4、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北宋

释义:示对他人的深情厚意,因为时与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绝之意。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唐

释义:意思就是说,天长地久也有完结的时候,但是这恨意切是无限延续。

6、我嗒嗒的马蹄是个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 《错误》

释义:"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

7、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唐

释义:女子嫁入侯门,作他人妇,便与曾经爱慕的少年郎成为路人,二人此生再无瓜葛。

8、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西汉

释义: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光明。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

9、此情悠悠,此恨绵绵,木已成舟,恩断义绝。——凤歌著武侠小说《沧海》

释义:曾经的情分变为悠悠过往,但爱恨却绵长久远,既然事情已成定局,那么此生便是恩断义绝。

4.形容朋友友谊或者缘分的诗词名句有哪些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史记*邹阳鲁仲连列传》

莫道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得君之所助,青云如闲步, 感此莫大德,必报涌泉处---陶渊明,与殷晋安别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谚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临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谚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

缘分释义:

缘分,它是出自佛教的一个概念,儒家与道家并不讲缘分,也不讲你与我有缘之说。

后世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亦作缘份;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它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所有情感。爱情中,二人相爱的缘分是由很多巧合、很多阴差阳错、很多突然、一些偶然、一些必然组成的。

5.道教的爱情经典句子

到了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李商隐正是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在二十二岁那年,也走上了学道之路。

虽然诗人李商隐已经离开我们一千多年了,但是到今天,年轻人依旧喜欢背诵出他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中老年人也会背诵“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名句。

6.茅山道士中“茅山“一词的来缘

茅山道士(茅山宗)称谓来源:

茅山,坐落于现今江苏省西南的丹阳境内,风景秀丽,幽静宜人,蜿蜒起伏,有道教圣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之称,又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开天”,更被誉为是“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这种种称号不仅为她披上了层层神秘的光环,也为她引来了许多奇人异士。因为有道教一宗发源于此,所以以此为修炼本处,后发扬出去的道教宗派称之为“茅山宗”,人们便把其弟子呼之为“茅山道士”。

茅山道士(茅山宗)源流:

上清派祖师杨羲等和东晋炼丹家葛洪,都先后在此修炼过。南齐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闲官“奉朝请”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辞呈,齐武帝准允后,他就到茅山做了隐士。在金坛华阳洞内住了下来,并给自己取了个道号“华阳隐居先生”。

茅山宗前身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继承了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经,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义、方术,以及历史的《真诰》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弘扬上清经法。

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今天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也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的茅山宗发展到了高峰,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均极得大唐宗室的尊崇。

茅山宗主要传承了《上清大洞真经》,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也有炼丹,宗师陶弘景本人就是一位精于炼丹的高手,梁武帝就曾经服食过他的丹药。

时至今日,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闻于世的,殊不知茅山宗的教义精华却跟这些毫无瓜葛。之所以会这样的名声,一则是后世弟子为了骗吃骗喝,而愚弄乡民所至,二则是那些无知信徒们夸大其词,以讹传讹造成的结果。

鬼神之说在世间由来已久,近代更有诸多例证表明其并非无稽之谈。道家的方术有法、术两种,其中道术中的符、咒、灵图、降妖、摄魂等,指的就是降妖捉鬼、渡世救人的一些方法。但其最终却是要借此达到修行的目的,而绝非是以降妖捉鬼为已任。

自明、清以来,道家传承受到了执政者的极力排斥。尤其自清以后,近代科学的兴起,更是让道家的发展走上了绝境。道门子弟也大都由此沉沦,以至真正的道士越来越少,反而那些假道士、真神棍们却越发的猖獗起来。导致门人不思进取,整天里只知装神弄鬼的骗人钱财,直把个好端端的茅山宗弄的面目全非、乌烟瘴气。

道教收徒的缘分

这里你要先了解道家的思想,是无为,什么是为?为就是“有”,一切起心动念造作都是“为”。
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所以拜师收徒,一定有师徒缘分,如无缘分,则不要太过执念,须知万事不可强求,天意不可人为啊。

道教收徒的缘分

道教存在一种“只许师寻弟子,不许弟子寻师”的说法。收不收主要看机缘。这里包括你的资质和福报。因为如果误传非人,师父要遭天谴的。

四缘的道教四缘

李道纯在《中和集》里说:身,心,世,事,谓之四缘。 一切世人皆为萦绊,推委顺者能应之。常应常静,何缘之有?何谓委?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何谓顺?顺天命,顺天道,顺天时,顺天理。身顺天命,故能应人;心顺天道,故能应物;世顺天时,故能应变;事顺天理,故能应机。即能委,又能顺,兼能应,则四缘脱洒。作足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道家的修行方法

道家的修行方法就是与自然和谐,这个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教修行的方法有哪些

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与汉族文化同时产生的。道教以“道家学说”(亦称老庄学说)为思想体系,认为“道”是宇宙繁衍的根本物质及特性,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社会人生都应循“道”而行。从其宇宙观来看,道教认为,世界分“天、地、人、鬼”四个体系。天,既指大宇宙,又指神仙居所。天界有三十六重天,天门之后有琼楼玉宇、山水河流,各类天神居于内,天兵、天将、天女、天童从旁侍奉,其运行遵循“天道”;地指现实的世界,也包括所谓的地狱,其运行则循于地道;人,则指我们这些人类。道教同时是也一种多神教,沿袭了古人对于日月、星辰、河岳山海以及祖先侍奉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鬼和人、仙等的复杂的神灵系统。信仰道教的主要是汉族,在羌族、白族、壮族中等少数民族中亦有传播。
道教的修行方法认为,鬼是人死后离体而出的纯阴之气,指人之所归。人不能修善积德,纯阴之气就无法脱离苦海。道教同时认为,人是“半阴半阳”之体,而天上神仙则是“纯阳之体”,人通过修炼,将自身能量炼为纯阳,死后就是“神”了。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出家的,即“道士”。《太霄琅书经》曰:“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另一种是所谓的“火居”教徒,相当于佛教的“居士”,可以结婚生子,在家里修行即可。
道教仪式,除了日常的早晚功课,还有大型的功德,统称为“斋醮”。“斋”就是齐,祭祀之前,整洁身心;“醮”就是设坛修建祈禳。道教斋醮又可区分三类:黄箓、金箓、玉箓。黄箓,专用于超度亡录;金箓,除了超度外,还包含延寿受生的内容;玉箓,专用于消灾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道场以天为计,有一、三、七、四十九天不等。
道教在修炼法门上又分为南北两宗,有修性、修命不同之说;他们同出一源,由于地区不同,所以分为南北宗。道教的修炼方法分为行气导引、服气(辟谷)、房中术(指利用男女房事来修炼)等,符箓派以符咒等来实现一些传说中的神奇功能、丹鼎派则以修炼“内丹”来达到摆脱生死、把握天地运行规律等效果。传说中道术甚为神奇,其效果需要实践验证。
道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用“无为”的心态来修炼,一旦成功就可以无所不为了。道教号称“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宣扬自己可以摆脱生死乃至命运束缚的教义,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好道人士。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