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自有财源的本质特征,欧盟的自有财源从本质上看

2023-09-27崇庆运势网热度: 5857

什么叫欧共体?

欧共体是西欧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推动本地区和各自的经济而于本世纪50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

欧洲一体化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所谓经济一体化,是指成员国间不断打破经济界限,实现市场连接与政策的统一与协调,直至确立单一货币的历史发展进程。概而言之,欧盟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关税同盟阶段(1958-80年代中期)。 “关税同盟”是指成员国间消除关税壁垒和贸易限额,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即“罗马条约”)明确指出,共同体将“建立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之上”,并规定了实施期限与时间表。根据安排,自1958年1月起,成员国分三步予以实施,最终于1968年7月提前完成。随着内部贸易障碍消除,特别是关税统一,明显有别于外界的“欧洲经济”区域开始形成。从市场层面看,关税同盟的“贸易创立”与“贸易转移”效应(即所谓“静态”效应),导致成员国间贸易额大幅增加;内部竞争加剧产生的“动态效应”,促成了生产专业化与区域分工。而为了保证商品流通,确立欧洲经济秩序,协调更加紧密的各国利益,欧共体又在农业、贸易、竞争、自有财源和金融货币领域,加强了政策层面的统一与合作。
(2)统一大市场建设(1980年代中期--1992年)。 这是自关税同盟建成以来,欧共体在经济领域实现的又一次深化,影响颇为重大、深远。
所谓建立统一大市场(欧共体称为“单一市场”或“内部市场”计划),是指成员国之间不仅应消除“非关税壁垒”,进一步促进商品流动,还将实现服务、资本与人员自由流动(即“四大自由”)。欧共体认为,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全球化挑战,只有进一步挖掘市场规模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政策协调,才能克服“欧洲硬化症”,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 为此,在欧盟委员会“白皮书报告”(即“实现内部市场”报告,1980年代中期提交)的基础上,成员国首次修改《罗马条约》,缔结了《单一欧洲法令》,确定应于1992年年底前采纳大量相关立法,建成统一大市场,并采纳了促进规则通过的两大举措(部长理事会实行多数表决和尽量适用“相互承认”原则)。上述步骤,保证了立法框架的如期确立,使得欧共体终于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为解决四大自由引发的深层问题,促进其效应发挥,欧共体还推行了一整套“平行性”政策,如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拓展在社会政策领域的活动,为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提供帮助等。此外,配套性政策还涉及到环境保护、跨欧网络、能源诸领域。
(3)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1990-)。这是一体化的高级阶段。事实上,自1988年起,欧共体即开始筹划此事。经不懈努力,终于再次实现了重大跨越,单一货币欧元得以产生,政策的统一与协调,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
确保单一市场(属经济联盟重要内容)效应,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升欧洲经济地位,是货币一体化实施的根本动因。为此,根据“德洛尔报告”(1989年4月)及有关决定,货币联盟建设第一阶段于1990年7月启动。此后,经间会议谈判,成员国缔结了《欧洲联盟条约》,就实现“货币联盟”作出详尽规定,包括其实施阶段、最终目标、机构与制度建设等,并坚持逐一加以实施。在此基础上,欧央行与欧央行体系如期建立,欧元于1999年1月正式启动(2002年1月,其硬币和纸币开始投入流通;同年3月1日,成员国货币全部退出,欧元成为欧元区国家的唯一支付手段)。
随着欧元启动,成员国的两大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即货币与财政政策,也走向了统一与协调。根据规定,欧元区国家实行单一货币政策,在财政领域加强协调,进行纪律约束。这对欧洲的整体经济环境,乃至对外部世界,都产生了直接、重要影响。

总结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和启示.

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对待历史:法德实现和解,成为欧洲一体化的轴心。
确定了符合欧洲各国人民愿望、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欧洲各民族和谐相处、联合自强和共同繁荣的欧洲一体化合作的宗旨:决心以共同行动消除分裂欧洲的障碍,确保成员国的经济与社会进步;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为一体化合作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要确保在欧洲的土地上不再发生集团对抗和战争,欧洲国家要实现联合自强。
循序渐进地确定不同时期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形式,从建立关税同盟、制订共同农业政策向建立共同市场和欧洲货币体系,再向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一步一步地稳步推进。
培育确保一体化合作成功的价值共同体和公民的欧洲认同感,形成一整套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原则,包括:建立民主和法治国家、各成员国地位平等、公开性和辅助性原则、创业自由、竞争力的提高不得以破坏生态和社会公平为代价、劳动者分享经济成果以及通过独立工会保护劳动者的权利,等等。上述一整套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原则在欧盟第五轮扩大以前得到了很好的遵守,体现了一种和舟共济、包容、互助、共享和共同分担责任的大家庭精神。成员国在分享经济一体化成果的同时,也愿意为一体化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付出),愿意约束和让渡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愿意在发生矛盾和分歧时,实行必要的妥协。从总体上看,在第五次扩大以前,欧盟成员国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制订了体现一体化合作宗旨和共同价值观的相关合作制度,如共同农业政策对发展欧盟农业、缩小成员国之间农业发展差距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统收统支原则建立了欧盟的自有财源,建立了欧盟预算制度。每年一千亿欧元左右的欧盟预算的绝大部分用于共同农业政策、地区发展基金、团结(凝聚)基金等领域,对缩小经济落后的成员国和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了大量的往往是不需偿还的资金。体现了富国帮助穷国、大国帮助小国的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精神,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人民的和谐相处和融合,增强了欧盟国家间的凝聚力。

欧盟的成功经验和欧盟宪法危机对亚洲的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启示
启示之一,在亚洲国家没有对过去的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日本没有与中国、韩国和东亚其他被日本侵略的国家实现心灵上的和解以前,有关国家是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互信的。没有互信,是难以开展需要约束和让渡部分经济主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
启示之二,在亚洲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同样需要建立亚洲的价值观共识和亚洲认同感。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各领域的差别远大于欧洲国家间的差别。因此,在亚洲,特别要提倡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合作共赢。亚洲的价值观共识和亚洲认同需要亚洲各国和人民的长期培育才能形成。
启示之三,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需要循序渐进、统筹安排。仅仅中国已经建立的和打算谈判的自由贸易安排就有十个左右。这会使中国的谈判代表难以应付,使中国经济难以承受,加重中国外贸过快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外贸顺差的过快增长、人民币的被动增发、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家宏观经济调节措施的失灵、国际贸易争端的增加等等。中国应该注重的不是增加对外贸易的量,而是提高对外贸易的质。中国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和发展已有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
关于建立东亚共同市场和创建东亚共同货币的主张,同样是违反了循序渐进的经验。共同市场和共同货币需要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协调以及重要经济主权的让渡和共享,在目前和可以预见的将来,亚洲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倒是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经预言,20年后,世界将有三种主要货币: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许是中国的正确努力方向。
由此看来,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应该克服急噪情绪。中国应该用主要经力经营好现有的自由贸易区,而不应急于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热热闹闹”地建立一些新的不能正常运转的自由贸易区。亚洲各国应该认真研究和借鉴欧洲一体化的丰富经验,努力创造开展经济一体化合作所需要的各种经济的、的、社会心理的条件,为今后亚洲经济一体化合作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深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欧共体有没有自己的财政收入

欧共体有自己的财政收入
1967年欧共体建立了总预算,1970年4月建立“自有财源”为欧盟运作支出融资,1980年开始完全实行。从法理上讲,这些资源被认为属于欧盟,不需要各个成员国进一步授权,成员国是代表欧盟收集这些资源。欧盟自有财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包括传统的自有财源(主要包括对非欧盟国家进口到欧盟国家的关税)、基于增值税的财源和基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财源。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三类资源对欧盟预算收入的贡献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欧盟预算收入还包括其它方面,占欧盟预算收入的1%左右。
欧盟预算收入大致与欧盟成员国的财富成正比例。2006年欧盟各国的人均财政贡献与人均GNI的比率为0.89%。从各个国家的比较来看,比利时最高,达1.32%,英国最低为0.64%。在计算欧盟成员国的财政收入贡献的时候,英国、荷兰、德国、奥地利和瑞典受益于一些调整。总体来说,人均财政贡献与人均GNI的比率比较平均,绝大多数的国家的比率分布在0.85%-1.15%之间。而且,人均财政贡献与人均GNI两者高度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0.9以上。因此,欧盟预算收入基本上体现了“能者多劳”的公平性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

2008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摘 要】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金融危机 次级贷 金融创新 CDS 金融监管 中国经济影响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有其必然原因。从本质上看,是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看,金融疏于监管,存在六个环节上的重弊。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价;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冲基金又疯狂做空美国股市,加速整个系统的崩盘。
这六大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美国金融泡沫的螺旋体和生长链。其中一环的破灭,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演变成今天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
二、走出危机需要三阶段统筹
2009年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遏制危机并早日走出困境,必须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当前燃眉之急是解决美国2万亿美元的金融坏账,中期是防止金融危机变成经济危机,远期是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一)当前措施:三招救市
这三招,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首先,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埋单,将坏账清零。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流。或者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根据测算,美国大约有2万亿美元坏账,今年通过采取这三招大体解决了1万亿美元坏账,明年还将要解决剩下的1万亿美元坏账。
(二)中期目标:振兴实体经济
如何遏制实体经济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加大出口的三条途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各国都启动了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而采取共同行动。
在中期,各国会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其次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补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增强活力。第三是培育市场主体。抓住目前大批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关闭的时机,推进并购重组,推进企业改造发展。作为美国,除了启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推进产业、企业的结构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之外,还要亡羊补牢,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滋生金融六个环节弊端的根本问题,健全金融制度。
(三)长期指向: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国际收支趋向恶化,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美国黄金大量外流,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能支撑美元的泛滥。1971年8月,尼克松被迫宣布放弃“美元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后,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欧元、日元实力日强,但美元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
美国作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者,本应该恪守世界金融制度,增强美元的货币责任意识,防止滥用货币发行权。但从这几十年特别是近十来年的实践看,美国没有肩负起职责,利益和责任失衡。2005年,美国GDP12.5万亿美元,贷款余额18万亿美元,超过GDP50%,股票市值20万亿美元,超过GDP60%。美国欠债超过10万亿美元,人均负债3万美元。各项金融指标的狂涨意味着大量的泡沫,必将带来金融动荡。从宏观上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现有世界货币体系的积弊所致。因此,重构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货币体系是必然趋势。
怎样的世界货币体系才是合理的?我认为,未来的世界货币体系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三大主体货币对应的国家应实行“G本位”——以GDP为本位。即GDP与银行贷款余额、与股市市值、与房地产市值应该大致相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
三、中国经济有强大的抗危机能力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股市、房市回调,沿海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停产破产关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但是,从总体上看,在世界经济加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风景尚好。为什么?中国经济有六大优势:
第一,巨额的储备。目前已有1万9千亿美元储备,足可抗御外来风险的冲击。
第二,传统的储蓄美德和较高的储蓄率。中国老百姓勤劳节俭,有储蓄的传统美德。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达到17.2亿元,储蓄率达到50%以上。中国内债、外债的总和不到GDP的60%,财政负债风险不高。
第三,审慎严格而又灵活,既管制又自由的管理政策。资本项下实行管制,外国资本不能随意地进出中国,而在经常项目下的进出又较为自由灵活。
第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均GDP10年后会突破1万美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需,不仅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健康的金融体系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中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基本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金融制度健全管理严格,且严格控制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金融体系那样的问题。
第六,强大的制度优势和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社会稳定、稳定,法制逐步健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中央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见事早、行动快,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以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11月份以后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等等,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将有所放缓,2009年上半年惯性下滑,下半年开始走出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国际金融危机则到2009年底见底,经济危机到2010年底左右见底,2011—2012年开始复苏。
以上是重庆市副市长写的,分析的很到位。
http://www.92word.com/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InfoContent.html?InfoPublish_InfoID=c373e91e26a88ab48feb4a6ad957d744(这里还有27篇)

欧共体有没有自己的财政收入

欧共体有自己的财政收入
1967年欧共体建立了总预算,1970年4月建立“自有财源”为欧盟运作支出融资,1980年开始完全实行。从法理上讲,这些资源被认为属于欧盟,不需要各个成员国进一步授权,成员国是代表欧盟收集这些资源。欧盟自有财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包括传统的自有财源(主要包括对非欧盟国家进口到欧盟国家的关税)、基于增值税的财源和基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财源。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三类资源对欧盟预算收入的贡献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欧盟预算收入还包括其它方面,占欧盟预算收入的1%左右。
欧盟预算收入大致与欧盟成员国的财富成正比例。2006年欧盟各国的人均财政贡献与人均GNI的比率为0.89%。从各个国家的比较来看,比利时最高,达1.32%,英国最低为0.64%。在计算欧盟成员国的财政收入贡献的时候,英国、荷兰、德国、奥地利和瑞典受益于一些调整。总体来说,人均财政贡献与人均GNI的比率比较平均,绝大多数的国家的比率分布在0.85%-1.15%之间。而且,人均财政贡献与人均GNI两者高度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0.9以上。因此,欧盟预算收入基本上体现了“能者多劳”的公平性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