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易经主要讲什么道理

2023-10-22崇庆运势网热度: 20499

《易经》的人生启示

导语: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易经》,曾长久地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的书。那是由于《易经》源自远古,又是以一些虽然简单但很难记住的符号所组成,所以大多数人很难读懂,只好敬而远之。而某些略知一二的人,则利用《易经》去算命。实际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不仅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而且是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那么 《易经》对我们的人生到底有哪些重要启示呢?
第一启示: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启示: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启示: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启示: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启示: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启示: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启示: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启示: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启示: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启示: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第十一启示:善于沟通诚信待人----增进了解

要沟通必须诚信待人,将心比心。沟通缺少了真诚,一切都会变得虚伪,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交流都因没有力度而难以让人信任。

第十二启示:顺应自然顺水推舟----懂得顺从

当命运要在你面前降下灾难时,不要悲观,不要失望,要坚强,也不要过多地去苦恼,苦恼没有用,要保持平常心,要顺应自然,要懂得有容乃大的道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更理智地去处理路边的荆棘和杂草。更快乐的去从容面对一切。

第十三启示:和睦相处平易近人----融入团体

我们常说,要想做事,首先必须会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而做人就是讲究人缘,要想有人缘,就必须与团体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团体,就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人的心声,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难,方能得他人之心。

第十四启示:柔顺谦逊精中求细----稳妥操办大事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所以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第十五启示:谦虚谨慎虚若怀谷----切忌得意忘形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了,浮躁就会让人变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为了让鲜花常伴于我们身边,让事业不断前进,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谦逊谨慎,虚怀若谷吧。

第十六启示:有备无患奉献爱心----分享快乐

世界是美好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世界时,我们征服了世界;创业是艰辛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创业时,我们成就了创业。创业是一种分享,一种付出。付出是一种爱,爱是快乐的,快乐需要微笑。微笑,没有沮丧,也没有失败,只有进步,只有成功。

第十七启示:随机应变开阔视野----灵活变通

要学会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不断拓宽视野。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长远的眼光,就会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守旧,就会落后。

第十八启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冷静纠正错误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别人的赏识,期待着社会的肯定,期待着自我价值的确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动力,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有明确的针对性,要就事而论,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空洞。

第十九启示:智慧感化德行育人----因势利导

教育人或者管理人都要以理服人,以智慧来感化,以智慧育人,坚持中庸之道,利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教导人,从而取得人们的信任或尊重。

第二十启示:审视自我观察别人-----完善自我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必须审视自我,经常反省自我。经常审视自我会让自己更能够认识自我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结束)

易经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1、养精蓄锐,把握机会,自强不息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
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养精蓄锐,并且默默等待时机,一旦机会来了,必然能因时乘便,做出一番事业。《易经》中乾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一是自强不息,而是善于把握时机。做到这两点,可以说就得到了乾卦的大智慧。
2、厚德载物,静养光大,利生万物。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要知道黄忠六十才跟了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修成佛,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急?
3、锲而不舍,奋发进取,读书明理
屯卦,即幼草曲折萌生发芽之状引申而来,它告诫我们:在这一非凡时期,不适合外出闯荡,适合安居下来,打造基业。用当代时兴的语言说,就是不要瞎折腾,要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异想天开,应该安分地呆在家里,苦练基本功,先练就一身安身立命的本事再说。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将这一卦对人生迷津的指点要义,套用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相应问题之中。
4、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我们要找聪慧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5、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需的本意是需养,比如军需,给养,等等。从该卦的卦象来看,云雨积于天上,等待降下。需的本意还有等待,比如旧时的官吏受职后,有按个人资历依次补缺的制度,称之为“需次”,如某人调任某官,需次三年,意即要就任此职需要等待三年。引申开去,可以说,任何人在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时,要想担任某项工作,都会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时期,这就是需的阶段,它是人生道路的必经阶段。如何度过这个阶段,正是需卦所要探讨的。
从该卦本经的含义来看,等待时期态度需要真诚实意,只要光明雷诺坚守正道,就一定能跨越艰难险阻,实现人生目标。
然而,等待的过程有时候是漫长的,而且还会充满变数,等待的过程应如何处理和应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就让我们认真地看一看该卦象每一爻是怎么进行指点的。
6、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砸,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7、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易经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易经》讲述的内容很广泛,但其中提到最多的是让人们要“居安思危”。

读《易经》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知道,古时候的读书人以“四书五经”为标准来获得知识和修身养性,以达到传统道德的自我完善。这“四书五经”具体是指哪些内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究竟有多大用处?现在,我们可以来作一些探讨。
古时候说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经典,是不是就过时无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些书虽然有封建文化的糟粕在里面,但主流是好的,除了少数“糟粕”,剩下的就是“精华”了。从古至今能用,将来仍然有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在对待封建文化和外来文化时,不能全部照搬,只能选择性地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去选?如何去用?其实就是一个辨别真伪、联系实际、得到感悟的过程,然后运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去指导我们正确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以免走更多的弯路。归纳起来,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书五经”这些典籍,不是写成之后就被奉为了经典,而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流传了一千多年后,才被一个叫朱熹的人确定为经典。那是中国的南宋时代,哲学家朱熹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目的,对中国古代流传深远影响力巨大的典籍经过严格筛选,发现这些书籍是“修身养性”的顶峰之作,于是就把它确定为“经书”。
也就是说,从南宋时代起,封建社会所要求的读书人,应该从孩童时候起,先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进行基础教育,然后才能一步步进入“四书五经”的高级教育。
在“四书五经”中,有一种书有些特别,几千年来,有人一直把它作为“奇书”,甚至用它来占卜吉凶,预测未来,而且据说还很“”。这本书就是《周易》,也被称作《易》或《易经》。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易经》。
《易经》中的“易”,是“变”的意思。在“四书五经”中,这本书有些特殊,要读懂它,可能要费很大劲。因为在原著上,有很多字、词,晦涩难懂,这不是古人故弄玄虚,是因为上古的语言,就是这种风格,像《尚书》,也是这个特点。
《易经》里的文句,晦涩难懂,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第一,古人的语言习惯和今人不一样,它跳跃性大,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乃自句与句之间,省略了很多。要读懂它,需要上下文逻辑推理,再填充合适的内容。第二,古人有古人的意思,今人按今人的意思去理解,显然不通。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异造成。有的词的意思已经扩大,有的已经缩小,有的已经转移,也就是不是那个意思了。第三,年代久远,那时没有印刷的先进技术,一本书全靠手写传抄,这其间难免抄错。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更难读懂了。
那怎么才能解决“读懂”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只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加以理解,可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别人讲《易经》时,也不妨去听听,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后,再去理解原文的词句,可能就不难了,而且学有所得,是完全可能实现“读懂”这个目标的。
《易经》本来是一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哲学典籍。相传是六千年前的伏羲氏所著,当然这只是“相传”。认真考究起来,这有些不真实,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像样的文字呢。但《易经》成书于周代,那是肯定的,传说是周文王姬昌所著,所以又称《周易》。即使这样,也是很模糊,因为周朝就有八百年。所以又留下传说,春秋末年,此书经过了老子和孔子参与编定,因为里面的内容,道家的“对立统一”,儒家的“中庸调和”,都有所体现。
其实,一本“奇书”,它之所以“奇”,可能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根据现实生活存在的可能性,它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这个集体里的人还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这可以从《易经》传到了汉代就分为了两派可以看出。到了汉代,有人就把《易经》发展成了一本“占卜”的书。因此,从汉代起,《易经》就分成了两大系列,一个是哲学研究,一个是占卜算卦。
那么,《易经》里究竟说了些什么?居然能让它如此神奇。其实,《易经》最初不是用于“占卜”,而是用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以及遇事怎样“应变”的规律总结。《易经》的“易”,就是“变”的意思。
《易经》发现,世界是处于“正反”两个方面结合的平衡体。这“正反”两方面,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如果有谁破坏了这个“平衡”,就会发生“裂变”,但“裂变”却是暂时的,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又会回到“平衡”。
《易经》认为,整个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同时,也不仅仅是“运动“,而是变化的。也不仅仅是“变化”,而是发展的。所以,这个回到“平衡”,肯定不是原来的平衡了,而是新的“平衡”。这和几千年后从西方传播过来的黑格尔辩证法哲学,几乎是“不谋而合”。显然,《易经》最初是站在朴素唯物主义的立场看问题的。
说具体一点,《易经》就是研究世界从“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在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平衡现象,经过一定的时间或条件,其内在一系列因素又重新组合,让它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会出现几次反复,或反反复复好几次,但最终会重新达到“平衡”。
《易经》的中心是一个“变”字。易经,可以叫“变经”。它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不断的变化着。怎么变化?它认为,是“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易经》里看见的那个图,有人把它叫“太极图”或“八卦图”,就是按照这个意思展现给世人的。
极,是“极限”的意思,就是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状态。仪,是事物呈现的表面状态;象,是事物在大范围中的状态;卦,是事物在小范围中的状态。
“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这句话的意思,是既从事物存在的根源、走向、顶点的“纵”的方向去衡量(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变化的过程,又从事物存在所表现的状态分类分层的“横”的方向去衡量(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变化过程。
这里面有一个字需注意,那就是“演”。为什么从八卦到六十四卦,不叫“生”,而叫“演”。这就是和易经的“易”有很大关系了。所谓“演”,就是“变”。根据“变”的规律,还可以从六十四卦继续“演”下去,形成一根数字链条,即:128—256—512—1024,……其实,今天的电脑、云盘,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去构建其单位容量的。也就是说,那个“太极图”或“八卦图”,我们看见的只是它起源的那部分,往下面可以是“无限延伸”。这一延伸,也就包罗了世界万象。
极,其实就是一个存在状态的“度”,或者说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极限范围。“从无极到有极,从有极到太极”是说,事物存在的过程不是不变的,而是从一个“由无到有,由有到盛”的过程。太,就是到达“顶峰”的意思。当到达“顶峰”后,就会发生“质”的裂变,然后又从“无到有再到太”,周而复始,但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台阶式,波浪式或螺旋式。显然,这是一个曲折的“纵”的演变过程。
“极生两仪”的意思是说,在每一个“极”中,有两种因素在操纵“变”的过程,它们是一对“冤家”,一旦碰见,就会爆发出火花,产生出能量。原来它们的性质不同,而且恰恰相反,一旦组合,就会“打架”,这样一个新的系统就“动”起来了。原来,它们一组合,就成了制造“变化”的原动力了。
这两种互为矛盾的因素,一直是让“变化”启动的原动力,一旦组合起来,就会“无中生有”、“有中催盛”,最后到“太”的顶峰。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完全处于“活跃”状态,谁也不闲着。当它们力量均衡时,事物就处于一种安定状态。当它们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时,事物就处于动荡不定、风雨飘摇,甚至摧枯拉朽的状态。
这两种对立的因素,《易经》里把它叫“阴”和“阳”。《易经》认为,事物的构成,就是阴阳的结合,而且成为一切变化的原动力。世界上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从无到有到“太”的过程,都是由这两种因素的结合造成的。并且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一旦有一种力量能把这两种因素进行调节,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读《易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有这个感悟,然后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为我所用”。
关于“阴阳结合”,那个“太极图”已经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就是居于中心点的那个黑白交汇的“圆”。不知大家在看到这个“圆”时,其初步印象如何?可能认为,既然是一个“饼子”要平分,就应该在中间画一根平直的线,又何必绕一个弯子,让它变成奇形怪状,使两个半圆都不完美呢?
其实,这正是此图的高明之处。它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平坦的直线,而是不平坦的曲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阴”和“阳”两种东西,都是一个不完美的“单身”,只有当相互拼凑组合,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更其重要的还有一点,阴阳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相互渗透,然后生成一种新的存在状态。我们今天的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
整个“太极图”所表现的含义,就是在“阴阳结合”下,世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太有”,然后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的世界!中心点“阴阳结合”的意思,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结合而来的。如果缺了其中的一种,都不能构成新的事物,也不会有今天的世界。
所以,“阴阳如何结合”以及“阴阳如何调和”这些问题,应该是《易经》研究的主题,也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一门学问。只要我们读懂《易经》中的“阴阳结合”原理,把握好“阴阳结合”的时机,调节好“阴阳结合”的平衡,就会在遇到困难时,在新的方向为我们寻找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
随笔

《周易》的精髓是什么,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学周易?

读懂《易经》,要深入浅出,厚厚的64卦象、卦辞和爻辞,很容易把人拒之门外,我们要懂得拨开表象、化繁为简。

《易经》的本质,只有一个字:变。

这种变,体现在时势的变化,呈现4种状态:吉、凶、悔、吝。只要我们读懂这4个字,也就懂得了《易经》的精髓。



1、《易经》的精髓,是势能的变化。

在整个宇宙中,时空的变化,会产生势能。

比如说:黄道,是古天文术语,是从地球上看太阳走过一年的路线。星体的轨迹变化,会产生势能的变化。

天时地利人和,对人事的影响,体现在时势。

《孟子.公孙丑》中记载齐人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做事有聪明才智还不够,还要乘势而为;种庄稼有好的工具还不行,更需要等待农时。

这些都是《易经》之用。

《易经》是一本讲宇宙变化规律的书,变化的核心,即是势能的变化,体现在2个维度:方向和强弱。



2、势能方向上的顺逆,而产生:吉、凶。

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图,是宋代以后才有的,宋代以前,《易经》没有太极图。这个太极图,怎么产生的呢?

是根据能量的抽象变化,而形象演绎。



《易经》讲宇宙中有两股相对应的基本势能变化,即乾阳、坤阴。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也讲同样的东西:“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两仪,就是阴阳。

能量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看似无章,其实有序。

对“人”这个参照物而言,能量的变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和自己的能量相顺;二是和自己的能量相逆。

人和人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顺逆,也有所不同。



顺的能量,是顺势,《易经》称之为:吉。

逆的能量,是逆势,《易经》称之为:凶。

吉,代表结合,合作,团聚等。

凶,代表分离,背向,分解等。

其实,凶,并不是不好,本意是“冲”,即能量的相逆、相冲。当两股能量相冲时,有时候,会带来阻碍和冲突,但是,也会带来生机和机遇。这种辩证关系,用老子的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普通人,喜欢吉,厌恶凶。

真正懂《易经》的人,看待吉凶,是平等的。只是自然规律的变化,势能的变化,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不需要代入太多个人的主观情绪。



3、势能变化的强弱,而产生:悔、吝。

古人说的中庸精神,最初来自《易经》。

中庸,并不是贬义词,在《易经》中,代表中、正的宇宙最佳能量状态。

比如说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处于中正之位。这是能量发展的最佳状态,大概是八分到十分之间的饱和状。在古代,只有帝王称为九五之尊。

而势能一旦失控,发展过度,势能太强而过量,则会有“悔”。

乾卦说,上九,亢龙有悔。

悔,是做得太过头了,过犹不及,所以有悔恨。

与之相反的,势能太弱而不足,则是“吝”。还不够的意思。

当出现“吝”的状态时,需要加把劲,好好努力,积蓄能量,让势能壮大起来。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势能的变化,有方向的顺逆,从而有吉凶;有势能的强弱,从而有悔吝。

《易经》64卦变化,不管怎么变,都离不开“吉、凶、悔、吝”4种基本状态,这就是《易经》的精髓。

《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是什么?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通读易经全文,没弄明白这三句话,算是白读了。这就是整部易经的精髓所在。易经本来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文章,领悟其中的真谛,你才登上高人的频道。在境界上更上一层楼。反复品读,时刻牢记,独到领悟,让你成为人上人。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

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