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周易的意义

2023-10-21崇庆运势网热度: 13011

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

当前易学研究应用正在向深度广度进展,但是《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 这仍然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为了便于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应用,现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简述如下。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有权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儒家尊为 " 群经之首 " ,道家祟为 " 三玄之冠 " ,数千年来从帝王到百姓,从鸿儒博生到江湖术士,从世外商人到凡夫俗子一直对《周易》抱着浓厚广泛的兴趣,无论是国家治乱、兴衰,还是个人生死得失,人们总企望从《周易》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企望借《周易》趋吉避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浩瀚的画卷,历经种种坎坷与考验而经久不衰。《周易》为什么有如此强大永恒而普遍的魅力呢 ?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考察一下,《周易》其书。 " 周易 " 一词,最早记载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周易》见陈侯者 《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孔成子以《周易》筮之都可证明在春秋时代或者更早,已有《周易》的书名了。 古人为什么将此书称为《周易》呢?早在汉唐时代;仅《周易》的周字就有两种解释,据《周礼 . 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东汉人郑玄在其《易赞》中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郑玄解《周易》的 " 周 " 字为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这与《系辞》之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及《韩非子解老》所说,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是相一致的;因而在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一文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再谈《周易》的易字,《易纬乾坤凿度》云: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郑玄说:易者日月也。《说文》秘书说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参同契》乾坤设位章讲:日月为易,刚柔相当,《经典释文》曰,《易》经名也,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上日下月。 系辞说: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又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仰则现象于天,很清楚,《系辞》认为, " 易 " 成于象,又是 , 在天成象,天象莫大于日月,故日月为易的说法,正与系辞符合。 可以说,汉人对易字的解释,是有根据的。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应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 ( 符号 ) 卦爻辞。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作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含义一致,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没有严格区分。 那么, 什么是经 ? 在研究中国经书和经学时,首先会碰到的问题,然而,自古以来关于经字的解释众说纷云 , 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经,织也;从系经声, " 段玉裁 " 注释说:织之纵丝谓之经,可见经字的本义并不深奥。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本是 "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 ,也就是《周易》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完成的。 据史书记载,太昊伏羲氏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个圣明的帝王,为百王先,居三皇之首,他的创造发明和赫赫政绩,开避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 昊 " 是明的意思,太昊是对伏羲氏的赞词。说明他有圣德,象日月那样光明。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六千多年,生于成纪 ( 今甘肃天水境内 ) 。伏羲一出世就神奇异常,幼小聪明伶俐,长大豁达深谋,有经天纬地之才,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因有许多发明创造而受到人们的拥戴,成为部落首领,伏羲带着人群沿着咆哮的黄河,游牧东下,来到了中原东部,在富饶的宛丘 ( 今河南淮阴县境 ) 定居下来,在这里建都城,治天下,画八卦,为人类文明昭示了灿烂的曙光。 文王,周族首领,姬姓名昌,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断遭到人民反对,而作为商统治下的周国,在文王治理下,日益强盛,文王也大得民心,这就够成了对商的威胁,在此条件下,商王 " 纣 " 将文王囚禁在羡里 ( 今河南汤阴县内 ) ,文王在遭难之时而演出六十四卦,故史书称文王拘而演《周易》。 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 ( 今山东,曲阜 ) ,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曾作鲁国司冠。主要致力于教育,按照史书的说法,《易经》是他晚年的创作。司马迁、班固在史书中肯定过孔子晚而好易,韦编三绝。关于 "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 的说法,肯定了《周易》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作品,可以说《周易》的起源,也是占卜的起源。 以秦为界,秦以前,《易》完全是一部卜书。易学这股活水渊远流长,滥觞于中国先民的占筮活动,它之所以能够衍生出一种高层次的学术文化洪流,所赖乃是一部古典籍 -- 周易文化。那么,《周易》包括哪些内容呢 ? 古经、十翼是《周易》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古经由六十四卦的经文 ( 包括诸卦的卦画,卦名及各自相应的卦爻之辞 ) ,是为周易的本文,十翼则分别为《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序卦传》以及《杂卦传》是为解释经文的著述。 传统易学认为,《周易》的 " 经 " 与 " 传 " 出自圣人之手,它们是数位圣人忧世悯人的力作,也可谓是精妙智慧的结晶或浓缩式集中展露。其中远古之圣人伏羲画八卦,周文王继之重八为六十四卦,并在六十四卦之下各系属了相应的卦辞。周公则尊照父亲文王之意,析诸卦之爻而各系附以相应的爻辞。而生逢周道衰微之春秋乱世之孔子,又五十学《易》,苦力究心,最后述三圣之奥蕴,而作十翼。经以上数圣之作,众述所成就的《周易》一书,涵盖了一切天人宇宙之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 《周易》古经成书后,专掌了周天子的卜筮之官,下层人士无缘得见,遑论了解使用,东周王朝式微,学术随之下移,《周易》古经也相继流入诸候,学士阶层。春秋时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得以研究古经,并形成自己的新易说,这从《左传》、《国语》的有关记载中,即可略见一斑。《左传》、《国语》中共载有二十二条,利用《周易》古经及其它易书中论事的资料,这些资料显示春秋时人的易说有两点值得一提,其一是他仍初步的提出了一些卦象成说。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以《周易》、古经为陈候占筮一例中,即载有乾天坤地,巽风等卦象说,是为易学象数的发端。其二是又有以人事义理释卦爻辞及卦象者,是为易学义理之滥觞。此二点都为古今向十翼的过渡,为十翼学说体系的诞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时至战国中后期,在道家,阴阳家等诸派的有关思想观念入 " 易 " 以阴阳刚柔解释古经的两种基本爻画,即以 -- - - 表证阴阳刚柔,从此 -- 称阳爻,表证阳与刚, - - 称阴与柔,又以爻画之不同的叠组所形成的卦画蕴示阴阳之气,刚柔两性或两种相反的消长盈虚,以阴阳论与刚柔观贯穿古经的整个学说框架体系。至此,阴阳学说方成为《易》的根本学说精髓。《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这一著名论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阴阳学说为深层次理论基线,贯通天、地、人的系统总体宇宙论,《周易》理论的视野大大地拓宽了,其理论本身也变得博大精深起来,《周易》之学自此真正迈入了探求天人宇宙奥妙,究诘天人宇宙规律的高层次学问行列,以此为始点,一股易学的活水长流,正式形成,源远流长,正如古人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皆可以易为说。总之易学作为人类千古绝学关系到人类的命运走向问题,现代人类承认并接受她,说明人类正在觉醒。

谈谈对《周易》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 <<周易>>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易经, 它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 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周易不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作人之道的宝典。
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最通俗最本质地说就是生老病死的规律,再简单一点就是从生到死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生。亦没有永恒的死。生生死死是轮回的,循环的,无穷的。人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人,动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动物,植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植物,国家,人类,地球亦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国家,永恒的人类,永恒的地球。周易用两种方式揭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一种是以图的形式即太极图标示的,参照本书封面的太极图,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阳死阴生,阴死阳生,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循环不失。另一种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宫所描述的,万物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再到长生而循环不已,这种生老病死的规律,万物都是相似的,之所以说是相似,因为还有寿命的长短和过程的曲折不同。根据这种规律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了,当一个人其身体或事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就要开始走向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所以古人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团体、社会亦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越是强大越是接近了衰败的边缘,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弱小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万事万物这种相似的规律(不仅是生老病死上相似,在其他方面亦是相似的)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理。
哲学讲,事物都是运动的,有联系的,科学讲,两个物质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跟物质的质量和距离有关,没有不相互联系不存在引力的物体。牛顿的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证明。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有联系的即存在关联性。此物的运动必然会影响或关联着彼物的运动,其运动的规律是相似的,这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又一原理,即关联性原理。著名易学大师张延生曾经根据一个苹果落地即时预测某大学一个校长在这个时刻下台,那是在特定的地点根据看似偶然性的事件所作的即兴预测,说明万事万物存在着关联性。古老的蓍草起卦法和唐代以来的铜钱摇卦法就是人为的通过蓍草和铜钱的运动摹拟我们所要预测事物的运动,其规律即吉凶是相似的并通过卦象显现出来。奇门外应完全是根据关联性和相似性原理以此时此地此事的吉凶对应彼时彼地彼事的吉凶进行预测的。如某人要问难结的官司之事,忽见云散日出,即可断官司之事很快会了结并对自己有利,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亦是依据这种原理来预测的。如果万事万物不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周易预测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周易是我国周朝的易经,是周文王囚里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实际上,自周朝以来,经历代圣贤先师的不断努力和完善,周朝的易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现代所称的周易泛指丰富和发展了的一整套易学理论,包括易理和象数两派的主要著作。
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民间称无字天书。易经很古老,在文字未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发现,许多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硬的软的等,为了描述这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随手画了两个最简单的符;“—”“--”来表示之。开始这两个符号必定是随手画的,只是代表的意义而没有名称,是后来才称其为阳(—)和阴(——)的。关于这两个符号的产生,有的研究周易的书说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有的说是表示白天和黑夜的符号,其实它们并不具体那一事物,而是描述两类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类事物的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毛泽东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分为二就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用我们祖先的话说就是事物的阴阳两面。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同时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抽象的分类和描述,这样简单抽象的描述,随着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祖先们肯定感到很不够。通过进一步观察,按《易经》上讲,我们的祖先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现了万物类象的规律,即万物按其类基本相象。有的阳的成分多一点,有的阴的成分多一点,有的外阳内阴,有的外阴内阳,于是把所有的事物(开始主要是物质)拿来分类,结果可分成八大类,万物都拿来分类了,没有不能纳入这八大类之中的,为了描述这八大类物质,于是用八个符号来代表之,这八个符号就是由阴阳组成的后来称之为 八卦的(略)这八个符号。这就是八卦的起源。至于有的研究易经的书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氏则之而画八卦,是不确切的,这造成了人们对八卦起源的神秘性,不利于科学的宣传周易,这八个符号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描述。是当时的文字,是文字的祖宗。后来先人又发现,不但物质世界符合八卦的分类和规律,精神世界亦可以用八卦来描述。笔者在《清正气功》专著中提出,从大的范围来分,物质世界属阳的世界,精神世界属阴的世界。阴阳两世界均符合八卦所描述的分类和规律。易圣周文王据此进一步推演,将伏羲描述自然的物质世界的先天八卦推演成同时可以描述自然和社会的包括精神世界在内的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我们现在应用的就是文王八卦。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增多,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仅八个卦(符号)已经不能清晰的分类和描述了,于是周文王根据这两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将文王八卦进一步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 ,从此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规律展的规律都在其中了,没有能逃出其外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亦证实了六十四卦与宇宙的自然社会规律的相吻合性。如六十四卦与生物遗传基因结构和组合方式是一致的。
可以这样说,文王当时做的是很伟大的科学研究,他对自然的社会的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纳总结和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描述,是如此的严密和准确,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力,历几千年而不衰,是现代的所谓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所不能比拟的。可怜的是,现在还有人把我们祖先的科学研究成果说成是封建迷信,何等的无知悲智。现代的许多科学无不是以周易理论为源泉,无不是从周易理论中得到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二进制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显著的例子。可是有人忘祖了,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的根。他们人长大了,怀疑起自己的来源了,人都是父母阴阳结合的产物,能说父母的阴阳结合是迷信吗?
周易的起源是科学的,这个起源不搞清楚,往往容易被当成迷信。自古以来,太乙,六壬,奇门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

简述对易经的认识

《易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文化古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种种坎坷与考验。或褒或贬,时兴时衰,然而却依然默默地为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它在思维科学和认识论方面的价值,及其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启迪和影响,逐渐的引起国内外学者所肯定和重视。
《易经》的内容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八卦以及所洐生的六十四卦及卦爻,称为《周易》对于《周易》的周字,也存有几种说法,但有不少人认为周指的是周朝,这种说法也被多数人认可。即认为《周易》是周朝的文王所作。
而《易传》的内容则是对八卦及六十四卦及卦爻词的解析内容。简称《十翼》。据传系春秋时期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多人所作。其中〈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易的整体论说,是具有很深遂的哲学著作。〈文言传〉是对乾卦与坤卦的详细解说。〈说卦传〉则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易〉的简明论说,后半部分是在说明八卦象征的现象。〈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解说。〈杂卦传〉将六十四卦中相对的两卦为一组,然后用一句话解释。以上就是《易经》的全部内容。
《易经》是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一切规律及现象。它所阐释的阴与阳的思想,也就是“系辞上传”中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即一阴柔一阳刚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规律,也就是天理与人道。这种宇宙万物阴阳无穷变化作用的法则,即“天人合一”。也是《易经》的中心思想理论。
《易经》用天地变化规律法则,告诫人们应效法“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告诫人们崇尚道德修养,施展聪明才智,在事业上努力进取,以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来成就至高无尚的事业。以上就是对《易经》所作的简单介绍及个人认知。

对周易的理解?

“周易”一词的出处及原理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大自万物的变化,是易的根本现象。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一点变化都有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易象。“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说明了“简易图”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 <<周易>>简单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周易》的由来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也当为盲目疑古者戒。 另一个方面,《周易》一书名字的由来也颇多争议。 “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易”字的篆文为“(见右图片一) 小篆:易 ”,《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 二、《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三、《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见图片二)”,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 甲骨文:易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 周易》的内容 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乾天健 坤地顺 震雷动 巽风入 坎水陷 离火丽 艮山止 兑泽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满意请采纳

《周易》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指导意义?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然而这样的文化其实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我们的人生价值,拼搏精神,职场修养,企业管理乃至于方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文我们主要来谈一谈《周易》文化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比如说近十几年以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有两句话或者是两个理念,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两句话一个是与时俱进,一个是和谐社会。与时俱进在《周易》当中就是与时偕行。偕,在《说文解字》当中就说:偕者,俱也;行者,进也。那么,与时偕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种思想就来自于周易文化,和谐社会也是如此。在《周易》当中讲太和,追求一种最高的和谐的理想状态,把它叫做“大和”,也就是太和。


它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讲履,和之至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都是讲和。实际上《周易》当中所提出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太和。这成为我们中华学人一直追求的一个价值目标。所以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到《周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对我们的当代社会都有它深刻的价值。

《周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意义在哪?

我觉得周易是值得研究的,因为里面有很多古人的智慧。古人可以通过星象来推测天气,还有预测可能发生的事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