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逢七必变是每个七年都变吗,易经为什么逢七必变

2023-09-29崇庆运势网热度: 580

中国文化中所说的逢七必变,是什么意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三生万物的思想。这里的“三”并非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虚指。

在《易经》中也曾提到,八卦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男女。由此可以观之,三指的便是人类,而人类又创造了世间万物。然而万事万物又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按照常理来看,走完这六个阶段,也就意味着圆满结束。

按照这种思想,一旦出现了第七阶段,说明事情发生了变故,也就是逢七必变。千古不变的定理的中国文化:三生万物,逢七必变。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如何表现呢?此事值得人们深究一番。


三生万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用在人类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三生万物的思想,承认了人类的价值。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更适用于现代。不仅适用于中国,更适用于外国。

放眼整个宇宙,人类无法确信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但是从目前所能掌握的情况来看,人类确实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家管仲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纵观历史长河,凡是能够成就一番霸业之人,大多意识到了人的重要性。


人指的不单单是人口数量,更代表着民心。若是一个人赢得了世人的肯定,创造一番事业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代表着民心所向。而一个朝代的毁灭,更是失去了民心的结果。

一个人的力量很小,小到只能做好一件事。但是千千万万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奇迹。遥想我国历史上辉煌的元朝,虽占领了大片的领土。然而忽略了百姓的感受,最终也落得灭亡的下场。

直至今日,我国依然坚持着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为此,国家开展了大量的民生项目,确保老百姓维持正常的生活。

在此基础之上,才会有其他方面的规划。得益于这样的治国原则,中国的发展一向是稳扎稳打。虽然没有特别令人惊讶的飞速增长,却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放眼国外,各个国家也都明白人的重要性。


以美国为例,美国人一直以来强调的就是自由与。但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的主导由人转变成了资本。诚然,资本为美国提供了飞速发展的机会。但与之相伴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生万物,本质之上便是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倘若一个家庭没有了人的支撑,不过就是一间冰冷的房子。而一个国家没有了人的支持,再多的财富也无处可用。

整个世界如果没有如此多的人类,在其他生物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没有了无数人类的辛勤创造,再多的资源也有耗尽的那一天。人类,是世间最为宝贵的财富。


逢七必变展现了人类对于圆满的追求

在中国,有着六六大顺的说法。人们对于六这一数字的追求,可谓执着异常。《易经》中认为,万事万物都会经历六个阶段,此之谓圆满。

而七的出现,则意味着出现了变故。逢七必变绝非单指七这个数字这样简单,其背后代表着人类对于变故的恐惧。颇为巧合的是,在西方基督教著作《圣经》中,七也有着独特的含义。


上帝创造世界之时,刚好用了六天,因此将第七天作为休息日。这种巧合的出现,也为七这个数字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是逢七必变并非一件坏事,变是一个中性词,这种改变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

纵观中国的历史进程,也与其有着不解之缘。每隔700年,中国就会面临一次重大的变革。

新旧王朝的更替,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如果没有这样的改变,中国绝对无法成为如今这般辉煌的模样。因此对于七这个数字,中国人可以说是又爱又恨。而放眼日常生活,逢七必变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

以股票为例,人们常常将7天看作是一个周期,一旦某一支股票连涨或连跌7天,就要发生改变了。不少人依照着这一规律,在股市上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逢七必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的是真是假

对于当代人而言,所事情还是讲究一个科学的道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的思想,确实缺乏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作为支撑。

但是每一个思想的存在都有着它的实际意义,“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自然也不例外。对于它人们不需要完全相信,也不应该全盘否定。首先,“三生万物,逢七必变”代表了我国古代人们对于未知的一种寄托。

在古时候,人们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于很多情况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这种未知带来的恐惧,令人们惊慌不已。而随着“三生万物,逢七必变”思想的出现,困扰人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就是它最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这种思想有利于对前期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复盘,便于及时调整。一周共有七天,本着逢七必变的观念,人们会在第七天的时候对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

能够取得一番事业的人,不仅在面对挫折之时不会轻易倒下,还会在成功之时不失去自己的本心。许多人虽然没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但是依据逢七必变的原则,他们也能够做到及时收手。

如果这种观念能够帮助人们克制自己的贪婪,学会适可而止的道理,那么它就是一笔无价的宝藏。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身居高位不贪婪,身处低谷不放弃后悔,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底蕴的积累,并不局限于实物。与古董书画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种种道理,才是更为宝贵的财富。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饶是仅仅理解了它的字面意思,也能够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也在逢七必变中得到了体现。

世界上的一切每天都在发生改变,哪怕是对于人类而言存在过很久的东西,站在历史的角度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因此面对一时的成败,人们不应该过度沉湎其中。


在身处顺境之时,人们不应该忘记时刻保持警醒,坚持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到了发生变故的时候,才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不被生活。

这是无数历史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的真理,也是一个人坚持奋斗的最大动力。时刻提醒自己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身处困境之中时,人们也不应该过多的抱怨。因为即便再艰苦的日子,迟早也会有改变的那一天。


在这种改变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是默默积蓄能量,等待着一个改变现状的机会。这种改变是好是坏没人知道答案,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恰恰是每个人应对的表现。

人类是渺小的,面对战争与灾害,生命转瞬即逝。但人类又是强大的,三生万物就是最好的证据。而时刻保持前进的步伐,才能够轻松应对生活的改变,让一切向着好的方面发展,这就是逢七必变带给人们最重要的意义。

“逢七必变”是怎么回事?老祖宗总结的规律,是对是错?

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中国人民积累了无数的宝贵经验,来源于实践者有之,鬼神之说有之,玄学亦在其中。

中国人始终对吉、凶十分敏感,而他们也对“六六大顺、逢七必变”这句话有着独特的理解。

逢七必变

何谓逢七必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逢七必变是人们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探索出来的普遍规律。

所谓变即为改变,也就是说,当一些事情与其发生关系的时候,事情的发展轨迹或许会完全不同。

逢七必变的现象在时间变化上十分明显,在特定的时间之内,如果选定某一天作为起点,经过七年或者七的倍数的年份,即使时间继续前行,七或者七的倍数一定会成为一个时间节点。

它如同一道分水岭,两边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国著名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曾经说:“六六大顺,逢七必变。中国人虽然喜欢六这个数字,但七它才会变,一到七就变。”

相较于六这个数字,中国人更害怕面对七这个数字,每逢七必然发生巨大的改变,但是人们无法判断这种改变究竟是好是坏。

纵观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之中,每逢七就会发生一次巨大的变革,然而每一个改变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朝代的700年改变

中国朝代的第一次兴盛发生于西周时期,而名臣周公旦就是极力促成这一辉煌的人物。周公旦曾经两次辅佐周武王讨伐纣王,他也是周朝的开国大将。

《尚书·大传》曾经记载:“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旦用了七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周朝。

拯救乱世、推翻暴君统治、建立周朝的制度,周公旦7年夙兴夜寐,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家。

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整个国家一致对外,与伦理纲常相互融合……周公旦带领人们走出了朝代初次建立的蒙昧,人们开始学会探索全新的统治方式。

历史资料记载,周公旦辅佐周王期间,社会安定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周朝迎来了繁盛时期。

七年执政成王,七这个数字对周公旦意义重大,也同样成就了周王朝。

汉朝时期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汉朝进入了全盛时期。而汉武帝刘彻也是汉朝的第七位,他带领汉朝走向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汉武帝在地方施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施之后,汉朝完成了思想的统一。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众多优秀帝王之一,他能文能武,胸中有沟壑。

于中国而言,汉武帝最大的成就就是击退匈奴、征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

汉朝的版图不断增加,中原地区的人们也一雪前耻。

在汉武帝之前,文帝、景帝也开创了文景之治,然而汉朝始终未曾达到全盛时期。

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他的努力之下,汉朝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逢七必变由此可见一斑。

唐太宗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毋庸置疑的繁荣时期,唐太宗对内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他对外开拓疆土,征服了一众少数民族国家。

在唐太宗建立的繁盛基业的基础上,唐朝又度过了百年光辉时刻。

中国古代的第四次辉煌时期发生在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明朝的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明太祖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加大海外交流,明朝逐渐走向兴盛。永乐皇帝在前辈创造的强国的基础上励精图治,明朝进入了永乐盛世。

从汉武帝时期到唐朝唐太宗时期大约度过了700年的时光,而从唐朝时期到明朝时期也不过700年的时间。

周朝、汉朝、唐朝、明朝四个朝代的发展历程揭开了一个普遍的规律:适逢7或者7的倍数,中国的面貌必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七的独特含义

逢七必变这个现象不被中国人民广泛认可,在世界上7也有着独特的含义。七在西方一直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圣经》记载上帝用6天的时间创造了这个世界,而第七天就成为了他的休息日。

世界人民将7天作为一个循环,第七天也是人们休息放松的时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也是逢七必变。

逢七必变是否真的有历史依据呢?人们普遍信任这个所谓的真理又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首先,逢七必变是人们在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历史中得出来的普遍规律,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中国人民一向擅长在复杂的生活中总结出普遍适用的

规律与经验,如果一次7是巧合,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又作何解释呢?

其次,逢七必变或许只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如果人们的脑海中一直秉持着逢七必变的观念,那么他们就会对未来充满期望,换言之,人们以7为标杆创立了一个目标,一个可以不断激励人们的目标。

也许逢七必变并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人们不断努力的结果。

最后,不论逢七必变是否具有科学依据,人们都应该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它。按照中国社会的普遍规律,下一个逢七必变的时期在21世纪30、40年代,这与我们创立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谋而合。

不相信逢七必变的人可以将这个定律看作是一种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他们可以保持怀疑的态度,但是却不应该因为排斥这个定理而放弃努力。相信逢七必变的人拥有了足够的理由努力,变化只是他们努力的必然结果。

中华民族历经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逢七必变是中国人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同时也蕴含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带着逢七必变的希望与祝福,中国的前途必然十分光明。

该怎么理解:“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是古人研究自然界规律得出的一个结论,三生万物描述了世界的本源,并且很多地方七都是一个“必变”的数字。《易经》当中每个卦都是六个爻,轮到第七爻的时候,就开始了一个新的卦。由开始到结束只要六步就够了,六步就是“六六大顺”,可以进入其他大情况。

老子《道德经》就有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说的是宇宙的起源和根本,它是独一无二的。有了这个生生不息的定律之后,“道”生出的“一”是宇宙的终极规律,也就是现在说的太极。有了太极也就生出了“二”,就是阴阳,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合作,相生相息。有了阴阳,才有演变出的世间万事万物,这些都是道德经的核心。

“七”这个表示时间的周期的数字很奇特,在很多文化当中都有它的身影。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创造世界需要六天,第七天在那休息。基督教表达罪恶,也要举出7宗罪。"七大主教"、"七大美德"、"神的七大礼物"、"七大守护神"等等非常之多。“七”也可以代表着吉祥,佛教得7宝可得国泰民安。

在东方,“七”也很早用到,天上的星星也叫叫做“北斗七星”。神话故事里的“七仙女”、七言绝句诗、古琴里的七根弦,就算是女性的生理期,都会跟七有关联。历史上每700年就出现一次大的兴衰,这些在书籍当中都有记录可做比较。

这些是人类的智慧,在大致上掌握了规律的变化,已经非常了不起。不需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封建迷信,可以当作一个参考。

古语“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应该怎么去理解?

古语的“三生万物,逢七必变”就是说古人研究自然界规律得出的一个结论,“三生万物”描述了世界的根源,而且有很多地方七都是个“必变”的数字。在《易经》当中每个卦都是有六个爻,等到了第七爻的时候,就重新开始了一个新卦。从开始到结束也只要六步就足够了,六步的意思就是“六六大顺”,还可以进入其他的情况。

老子《道德经》里写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指的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根本,它本来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有了这个生生不息的定律后,“道”生出的“一”也是宇宙的终极规律,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太极。有了太极也就自然生出了“二”,就是阴和阳,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合作还是相生相息的。有了阴阳两个,才会演变出的世间万事万物,这也都是道德经的核心。

“七”这个是表示时间的周期的数字很独特,在许多文化当中都会有它的身影。在西方的国家里,基督教文化创造世界是需要六天的,然而第七天就在那休息了。基督教为了表达罪恶,也需要举出七宗罪。就像"七大主教"、"七大美德"、"神的七大礼物"、"七大守护神"等是非常多。“七”也是代表着吉祥,佛教得七宝可谓是国泰民安了。

然而在东方的国家,“七”也是很早就已经用到了,天上的星星被叫做“北斗七星”。还有就是“七仙女”、七言绝句诗、古琴里的七根弦、就连女生的生理期也是七天,这些都会跟七有关。历史上每七百年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兴衰,这些是都可以在书籍当中记录可做比较的。

易经的三易是指哪三易?

《连山》、《归藏》、《周易》。

1、《连山》

《连山》是中国最早的易学体系,是三易之首。据古文献(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记载,《连山》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

《连山》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

2、《归藏》

《归藏》是三易之一,《归藏》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连山》《归藏》是我国古文化的典籍,历来人们认为它们是《周易》的前身。

3、《周易》

《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扩展资料: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

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

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的易包含的三层意思中,容易是就方法论而言的

周易的易包含的三层意思中,容易是就方法论而言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易经》中的“易”这个字,古人总结它有三个含义:简易、变易、不易。这三个含义是贯穿整本《易经》的总纲,也是三种人生境界。

易经,是一部阐述天地万物、宇宙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和辩证思想的哲学典籍,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握自然运行的规律,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简易: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的根本是简单的,就是阴阳。六十四卦的符号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阴阳就是道,道也是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真正的道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就如高明的医生总是一针见血,药到病除;精明的商人一招领先,步步领先;武术高手在搏击时总是一招制敌,击中要害,绝对不会大战三百回合才击倒对手。就如那古诗中,每一个字都是诗人浓缩文化的精华。也是因为简单的一个字,成就了诗歌的大美。


变易:

易虽然简单,只有一阴一阳,但是阴阳变化无穷,由阴阳变化生成四像,由四像生成八卦,由八卦两两组合,形成六十四卦,由六十四卦衍生出万事万物。

不易:

宇宙万物纷纭变化,古人把这些变化归纳为六十四卦的符号体系,六十四卦又归结为阴阳的变化组合,阴阳又是太极运行变化而来,这说明了易的本体是不变、不易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