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奇门六壬,新手学六壬还是奇门

2023-09-25崇庆运势网热度: 7570

三式(太乙、六壬、奇门)的实际用途是什么?

太乙神术、奇门遁甲和大六壬是古代的“大三式”,是我国古代最高层次的预测学,素有“方术之王”“帝王之术”的美誉。自古就有“太乙通天道,奇门晓地理,六壬通人事”的说法。就是说:太乙主要预测天道国运,奇门主要研究地理,大六壬主要预测人间百事

奇门、太乙、六壬各是什么?

太乙、奇门、六壬,中国术数史上的三大绝学!太乙术主要用来占测国家大事,国家的兴衰成败,具体说是用来占测国运的;六壬主要用来占测人世间的事情,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而《奇门遁甲》之学算是这三式中最厉害的一门学问了,创始之初是用在军事上的,主要是用来行军打仗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人物有:三国时的诸葛亮、汉朝张良、明朝的刘伯温等都是《奇门遁甲》高手,大家在史书上或是电视上可以看到他们安邦定国的丰功伟绩!相信大家对以上这些人一定不会陌生的! 奇门遁甲阵又叫八阵分八个门: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生门为生,死门为死。入其他各门,则又见八门,周而复始。 《奇门遁甲》在古今都被誉为“帝王之学”,古今中外对她的评价都是较高的,清代四库全书在撰写《遁甲演义》的提要中称“奇门遁甲于方技之中,最有理致”,《中国神秘文化百科全书》中称《奇门遁甲》是“中国方术中式占的集大成者”奇门遁甲融周易、天文、律历、地理、数学、阴阳五行学说等于一体,关键在于她能: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要说《奇门遁甲》的起源,先从一个神话开始讲起吧!这是一个涉及八千多年前的神话传说。传说在上古时期,在古代的东方有一个黎族首领叫“蚩尤”的人为祸作乱,由于他有兄弟八十一人,且个个铜头铁骨,并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无人能敌。黄帝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中很是痛苦,于是起兵征讨蚩尤,两军对垒于河北涿鹿,但是由于蚩尤太厉害了,黄帝久战僵持不下,流血千里,不能获胜。黄帝心中郁闷,正烦着时,忽然天上云拨开,两个神童出现,称是奉“九天玄女”之命传于黄帝,黄即跪拜接受,黄帝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用篆文撰写的龙甲神章;黄帝根据书里面的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於是黄帝要他的宰相风后把龙甲神章演译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创制了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再接着又制造了指南车,从而打败了蚩尤。 《奇门遁甲》传到周朝姜太公,太公用她打败了纣王,并将《奇门遁甲》改版成七十二局,后又经汉代黄石老人传给张良,张良又把它精简变成了一十八局(阳遁九局和阴遁九局),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奇门遁甲。 汉朝灭亡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局面就是由一位古今中外都闻名遐迩的伟大人物——诸葛亮创造出来的!谈起诸葛亮,我想是家喻户晓的了,他是划朝代的人物,纵横古今,其才知、韬略以及对《奇门遁甲》术的运用上,无一人能出其右!在史书中记载:东吴中智勇双全的大将陆逊,在当时打败了刘备后,率领数万人的追兵乘胜追击,结果遇到了诸葛孔明的“乱石阵”,陆逊带领数万兵马进入乱石阵后,立刻迷失了方向,几乎丧生于“乱石阵”中,后幸得高人相救,才得以脱生而逃出,最后也就知难而退了。大家想想看,一堆乱石,居然打败了由陆逊带领的成千上万骁勇善战的军队,这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已将《奇门遁甲》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大家不禁要叹:“孔明真神人也”!故大诗人杜甫亦有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不过可惜的是,他虽有鸿鹄之志,天命不允,以致于最后疫死于五丈原,难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愿!唉,苍天不佑! 到了唐朝,被封为“卫国公”的李靖,也写了不少关于《奇门遁甲》方面的书籍,而且其在行军打仗时也是经常运用《奇门遁甲》的,李靖主要是辅佐唐王李世民凳基。 到了宋朝,开国功臣赵普,在《奇门遁甲》的运用上也是多有心得,后来因建功而被封为宰相,他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篇章——《进经表》,里面囊括了《奇门遁甲》的精髓。 《奇门遁甲》历来被古代皇家视为“帝王之学”,私藏于皇室内宫,不轻易示人,但由于北宋时期的国力空虚,北方辽、金等外族虎视眈眈,宋真宗、宋仁宗二帝为抵御外族的入侵,在社会上大力宣扬《奇门遁甲》,仁宗年间,其多方搜集有关《奇门遁甲》方面的书,并由皇家写出《景祐遁甲符应经》,宋仁宗皇帝亲自为其写序。 到了明朝,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也是一代《奇门遁甲》高手,刘伯温对此术的运用也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并另外写有著名的古预言——《烧饼歌》,但他深暗之学,明白“功高震主、才高遭忌”的道理,在完成了辅佐朱元璋的帝王霸业后,便功成身退,隐居于山林了。 奇门遁甲有《数理奇门》和《法术奇门》之分,数理奇门主要是以八神、八门、九星及天干地支来对未来事物进行预测,就如同八字、纳甲法、梅花易数等一般的预测方法。 而法术奇门为运用法术进行运筹的一种方术,就像是大家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种道士画符念咒语的一样. 三才者,天地人也。天动地静,人禀天地之气始生。三才具而万物兴荣,天地始现生机。奇门预测体系,源于天地运化之理,正是基于三才之道而设,故时时处处体现着三才的辨证关系。欲精奇门之道,须识奇门三才之理。 三才之道,乃奇门遁甲预测体系之灵魂。奇门属古之“三式”之一,何以称三?三才也。奇门起局,以一气统三元,此奇门三才之由始也。立盘天地人,以应天地间万物,此奇门三才之根基也。三奇日月星,神出而鬼没,此三才之用也。六壬又云有天三奇、地三奇及人三奇之谓,可见三才之中又可再分三才,此奇门三才之分化也。故三才之道,变化无穷,以定天地人事之状态,以应是非善恶之高下。明三才之道,方能明辨局中玄机。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积三则转,故能成九宫之妙,能宣造化之微也。此奇门三才之本体也。 奇门预测,应随时注意把握三才之道,其入手则须先明天地奇门之理。概每一时辰,地球当有十二分之一区域与盘相应,若均以一局为用,必致谬误。故奇门体系须首先区分大的三才:天盘者,正时之盘局也,乃古之贤士治理国家及用兵之秘本。因其过于概括和抽象,故其用于人事预测而时有含糊难明之处。地盘者,静应也,为周围具体环境,为大的状态,为不动之应也。人盘为天地盘信息的放大和细化,为动应(或可依法变通正时之盘,仿六壬之移神换将)。故奇门预测人事,由天而地,由地而人。以地盘大的环境、外应为主,以地为根基,主六亲关系,随问随答。作为开放型的预测体系,奇门预测中凡所见人物均可为应,远应远来近应近。此为奇门预测体系中大的三才之道。 以奇门正时盘式预测,自古就首宗三才之道。《奇门遁甲秘笈大全·奇门占事》云:“凡占吉凶者,首重九星,以九星为天盘,吉凶由天故也。”“凡出行趋避者,首重八门,以八门为人盘,吉凶由自取故也。”“凡造葬迁移者,首重九宫,以九宫为地盘,迁移等事皆由地而起也。”由是知奇门判断,从天地人三才也。奇门中,星高门中宫低,对应天人地,而神游于三才之际。凡测天地之事,观天地之盘可也。而人事则为天地之末,各为一小天地,故繁杂多姿。同一时辰,百人百事,千人千态,鲜有完全雷同者也。故在人事预测时,须辨人事之细微,方能不失谬误。奇门在预测人事时,门随人动,一门动则八门均动,此为后天人盘之微妙也。欲为人指点迷津,不可不知三才之道。奇门八神,即是协调三才的玄机点。 数学中,三点决定一个平面。在奇门预测中,也有类似之处。凡一件事物,须从三个不同角度去分析、把握,方能客观而全面地认识它。故奇门判断,宜先查三宫之休咎:值符象天,主动而迁;值使法地,被动而移;时干象人,随天地而移也。此三宫,如同人之三丹田,分主天地人三才之性,成人事之初、中、末之状态。奇门古籍中,多以值符、值使及天乙而断,道理即在于此处。在奇门随机预测中,一查彼之状态,彼动为天也;二查我之状态,我被动故为地也;三查周围环境之状态(外应),人事繁杂故也。以外应内,则奇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凡有形象之物,有器质之物,均可于局中细察其由来也。奇门中,凡天则多虚,多动,多为人事之初态,为孟,为上,为左,为前,为远,为贵,为阳刚,为父母,为领导,为仕途,为名声,为工作,为公,为积极,为广,为星,为值符;地则多实,多静,多为人事之末态,为季,为下,为右,为后,为近,为贱,为阴柔,为子女,为属下,为财帛,为房产,为风水,为阴私,为消极,为小,为宫,为值使;凡人则多灵,多迁,多为人事之中态,为仲,为中,为同类,为中性,为兄弟,为同事,为婚姻,为家庭,为人事关系,为公共,为平等,为适度,为门,为天乙等等。由是可类推万事万物。如奇门格局中,九星反吟多虚,八门反吟多实;事业看星情,人事看八门;大事看星,小事则查宫可也。俗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奇门预测选择,亦要明此原则。奇门古籍预测人事时,大多首重八门,即为此理。 奇门预测中,尚有“事不过三”之原则。即同一局象,不同之人占同类事,或同一人占不同类事时,凡用不可过三。何也?概天地始生,万物由三而定,量变过三则质变,人事信息亦因重复增大而模糊,故误差必多。又,凡占吉事,首占最良,其次则减吉,再次则无吉可言;凡占凶事,首占最恶,其次则减凶,再次则无凶。此均从三才之理,学者倘能悟透个中真机,则于思路大有裨益矣。 奇门预测三才之道,至精至博。

中国术数三式?

太乙,奇门,六壬
一、简介:
太乙,又及称太乙数,太乙是术数的一种,为三式之首,(“三式”即我国古代术数中三大秘术太乙、奇门、六壬同称“三式”),是古代高层次预测学,相传太乙式产生于黄帝战蚩尤时。《奇门五总龟》曰;“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雷公或九宫法,以灵龟洛书之数┄,”仿易理所作,属易经象数之学。其法大抵本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采用五元六纪,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
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二目(主、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与易经太极分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仿)。以太乙八将所乘十六神之方位关系定出格局。可占内外祝福。又临四时之分野,可占水旱疾疫。再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可预测古今治乱。又可推出年卦、月卦等。
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本书,但它往往被认为是一本占卜用的书,但有的说法是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经过长期观察、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一门传统珍贵文化遗产。还有的说“奇门遁甲”是修真的功法,但我比较同意第二种说法。
“奇门遁甲”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组成。“奇”就是乙,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六仪”就是戍,已,庚,辛,壬,癸。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戍同六已,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九星。奇门遁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已,庚,辛,壬,癸六仪)。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迭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何为《奇门遁甲》?奇:是乙、丙、丁三奇,表示日、月、星;门:是休、死、伤、杜、开、惊、生、景,表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方各有一门,为之八门;遁甲:是把六甲隐藏于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下,合称为《奇门遁甲》,它又分为天地人三盘,地盘:八卦加中五宫为九宫,天盘:八诈直符、腾蛇、太阴、、勾陈、朱雀、(白虎、玄武)、九地、九天和九星蓬、芮、冲、辅、禽、心、柱、任、英,人盘:是八门,再用天时二十四节气,以超接置闰之法,演定阴阳九局。
六壬是中国数术学的总概括,集数术学、《易经》所有精华为一体,为中国先秦古文化的重要体现。壬学由天学(古星象学)、易学、干支学和择日学(神煞学)四大学说运筹而成。它通过十二类神来划分万事万物,以之来全面把握客观世界,加以“九宗门”的传变法则来体现所有事物的基本规律,从而成为一门认知天文、地理、人事之一般运动、变化、发展的高深学问

奇门 六壬 太乙是不是都很难学

不难,但是一定会经历一些疑惑,重要的是有师傅带,不然很容易放弃

请问王鸣鹤写的《登坛必究》的介绍

王鸣鹤,字羽卿。明朝南直隶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大约生活在明后期嘉靖、万历年间,武科进士 一生从戎,编著有《登坛必究》一书,在军事上有卓越的贡献。《明史》和《淮安府志》、《山阳县志》均无传。但从与其同时期的人写的序中可知,他“出自将门,少负伟志”,“故弃青衿,袭千夫长,丙戌(明万历十四年,即1586),举进士高第,……”(明东海张朝瑞万历二十七年《登坛必究·叙》),从此,被授淮安卫指挥同知,升湖广郧襄守备,平定郧县军变有功,晋任湖广行部司佥事;兵部选将才得中,升陕西游击;累迁官至五军营左副将,广西总兵,骠骑将军,南京右府都督佥事。
王鸣鹤平素熟读兵书战策,“手未尝一日废书,钤阁之藏,几于二酋,腹中武库,不减数万甲兵。”(《登坛必究·叙》)他作战勇敢机智,富有经验,曾与他有过交往的晋江黄克缵说,郧阳制府“卒伍纷哗,以兵劫制府,谋作乱,会羽卿谒见,至郧中道闻变,辄奋身入军中,仗剑誓死,开辟祸福,众乃释甲听命。羽卿由此名重天下。眸刘之变①,曾督兵固静,虏不得阑入内地,又曾以反间诸计谋上督府,督府阴用之,拔其城,尽诛反者”(黄克缵《淮阴王羽卿兵法序》)。
王鸣鹤对他所处的时代十分忧虑。那时,由于嘉靖皇帝昏愦不甚,不理政事,而致朝政腐败,国势衰弱,到了神宗皇帝时,已趋于没落,尤其是一生致力于改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明之风气日坏,党派倾轧,益形尖锐化。俞大猷、戚继光均熏业彪炳,国之干城,受党派之害,被谗去职,悒悒不得志,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空前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城市居民斗争时有发生,军队“兵变”频频出现。不仅内乱加剧,而且外患迭至,倭寇入侵,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殖民者也纷至沓来。特别是明朝后期腐败,军事实力的削弱,为“后金”努尔哈赤向明进攻提供了有利时机。
面对这种严竣的社会危机,王鸣鹤忧心忡仲,他说:“而今何时也,败匮力竭,忧在萧墙。天下之势,几乎垂卵”(《登坛必究·经武》),并指出:“好生恶死,人情之恒也,为人上者独奈何暴且忧耶?方今东北破创,海内汹汹,而或有不测之忧起于萧墙之内,又何支焉!噫!可惧哉(《登坛必究·强盗》)!对于朝廷不注意军情民情,不关心军民疾苦,作了无情揭露,他说:“兴亡之道,昭昭史册,问其本原在元气,元气之盛衰在斯民,古今殊时而民情则一。为人上者奈不思所调息而培养之哉1我国家屯政不修,兵无土著,北边日耗于攻伐而疲于征调,……然则保其无异域之悲,离旷饥寒之怨否也。杞人忧者,为众所嗤,今有睹秦隋之已事,怀杞人之忧者,有识之士其将嗤之耶!抑亦深维远虏而预为善后之图耶!”(《登坛必究·军情》)。
王鸣鹤不仅对明王朝“国境多事”担忧,而且凭自己二十余年军旅生涯,深知明军中世袭军官不学无术的实际,对此也同样忧虑。他说:“尝观世胄子弟、伛偻一官,目不识一丁,举笔如扛鼎,语以忠君爱国之道,审机达变之权,则梦乎无知,嗟哉乎!若而人也,而遽使之当一面,其不至败乃公事几希矣……”(《登坛必究》自序)面对这些状况,王鸣鹤以天下为己任,尤其是作为军官的他,深感军中上下学习兵法的重要,从而萌发了为此著书的欲望。他平时博览群书,注意研究古代兵书和当代军事,把有价值的资料随笔记下,日积月累,融合古今,经十几年的顽强努力,终在万历27年(1599)编成了体系庞大的兵书——《登坛必究》,以供将帅随身参考,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
(二)
《登坛必究》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古代军事巨著,辑录了自周秦到明朝中叶有关军事的多项重要资料,并加整理和解说,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写军事,还涉及、经济、科技等方面。全书40卷,图634幅,文100万字左右,分72类,各类均大体以时代为序。依次排列。各卷的主要内容为:
第1-5卷分别为:天文、玉历、太乙、奇门、门壬;
这五卷主要是说明阴阳占侯家们依据星象、阴阳五行、时日等的变化,来推测吉凶祸福。这带有浓厚的迷信包,但由此也可以了解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梗概;
第6-9卷:地理第10卷:两直各省事宜
这五卷辑录了明代各省、府、州、县、卫、所的设置、沿革、里程以及山川险隘的记载;
第11卷:兵权、将权、将帅
这卷辑录了历代掌握兵权的军事机关设置情况,历代任将以权的史实,历代名将的事迹,以及宋代苏洵、苏辙、富弼、秦观、程颐、朱熹和明代丘文庄等人论将帅的言论;
第12卷:选将、任将、赏功、赏罚
这卷辑录了唐、宋、明通过科举、荐贤、选将的制度,历代关于任将的议论,以及历代赏功罚过的事例等;
第13卷:简阅、选兵、教兵、训教
这卷辑录了周秦以来定时讲武、定时检阅的制度,历代的练兵方法(特别是戚继光的练兵之法);
第14卷:威武、怀远、京辅、郡国
这卷辑录了历朝历代的以雄兵显示国家威武等方面的言论和历代在京师附近驻扎重兵以及地方郡国驻军情况,并言及其利弊得失;
第15卷:征伐、军行、下营法
这卷辑录了历代关于征伐的理论、奏议,以及明世宗时兵部尚书许伦有关“军行”的论著。还摘录了《武经总要》中的《度险》、《赍粮》,以及唐代季靖、裴绪的《营法》,明代戚继光《行营军令禁约》等;
第16卷f军制、经武、军情
这卷辑录了历代的兵制和论其得失,还辑录了历代整军经武的事例和议论,以及关于军队士卒生活疾苦等情况;
第17卷:屯戍、屯田、城守、守边
这卷辑录了历代的兵役徭役、屯田之制,筑城防守事迹和守边事略,还辑录了明人朔野子的一些言论;
第18卷:马政、相马、车战、用骑、奇伏
这卷辑录了历代关于军马的训养与管理,相马术与治马病药方,以及历代车战战例,还辑录了明人《用骑》,《用车》论述和《武经总要》里的《奇伏》篇;
第19卷:师律、师戒、号令
这卷辑录了历代关于军队的纪律、兴师用兵的戒律和严于号令的事例;
第20卷:叙战、百战、战地、战阵
这卷辑录了《武经总要》中的《叙战》、《以寡击众》、《捉生》等篇和秦少游的《兵法》与《百战奇法》50疑,以及历代关于阵战的论述,等等;
第21卷:攘夷、外夷
第22卷:四夷、夷情、译言、译语
这两卷辑录了历代有关周边少数民族及其与当时封建政权之间关系的资料;
第23卷:北狄、胡名
这卷辑录了《北虏考序》、《九边图序’、《虏情说》、《出塞说》、《北虏始末》、《长城议》等十余种资料,论述了明代的北边边防及其与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
第24卷:东南海夷、朝鲜、东倭
这卷辑录了明代记载东南亚、南亚、西南亚、朝鲜、日本诸国的历史地理情况及其与明朝关系的资料;第25卷:江防、水战
这卷辑录了有关明代江防要地形势、兵船兵员配备情况的资料和历代著名水战事例,
第26卷:遏盗
这卷辑录了历代统治者****人民起义的事例;第27卷;攻城
这卷辑录了《攻城法》所载的一般攻城以及火攻、水攻的方法和所用器具;
第28卷:守城
这卷辑录了《武经总要·守城》、戚继光《守城器具厂屋》、《虎钤经·被围》等资料,说明守城除器具犀利、地形险要、粮食充足、赏罚严明、外有救援外,还必须“上下相亲、人和为要”;
第29卷:器械、器图、营器、火器
这卷辑录了历代关于兵器的制造、种类和使用的资料,以及戚继光等关于兵器的论述;
第30卷:剑经(附长枪)
这卷辑录了明将俞大猷、戚继光等有关剑枪的论述;
第31卷:漕河(附漕运、海运)
这卷辑录了历代有关漕运、海运的资料;第32卷:烽燧、间谍、谋主、祭祷、医药等这卷辑录了历代设置烽燧情况,《武经总要·间谍》、《虎钤经
·使间》、秦少游《辩士》、《谋主》等文和明人胡世宁、王文禄、盛之化等的言论;还辑录了明人所记《祭祷》仪注和明代军用《治疫气诸病捷说》、《救五绝死》等所载各种药方;
第33-36卷:阵图
这四卷辑录了历代阵法50余种,辑者说:“今考阵法,亦多杜撰,无关决胜”,“今凡阵法皆存之,其去其取,在为将者因时变化”;第37-40卷:奏疏
这四卷辑录了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关于西北边防之奏议、援助朝鲜奏议、防御倭寇之筹海议,共百余篇,上奏疏的臣僚50多人。
总之,王鸣鹤编写这部宏篇巨著花了大量的心血,最为可贵的是他从当时国防实际出发,针对万历朝政腐败,武备废驰的弊端,不仅广泛选取古代有关国防、战备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借鉴,而且能着重收录近世名将有关御敌抗倭的建议和措施,以为现实的军事斗争服务。在这方面,意义十分重大。
王鸣鹤在辑录的各类材料中,虽“专事汇集而鲜发挥”,但能探源求全,在每类之前都写有小序,即按语,这不仅起到提要钩玄的作用,而且追溯历史,抨击时弊,阐发了自己在国防建没、选将用人、战法运用、军队训练以及赏罚等方面的观点,其中不乏带有普遍意义的真知灼见,不少见解值得肯定。
在国防建设方面,主张积极备战,防患于未然。他指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无事常为有事之备”(第16卷),国家不可一日忘战,而诸将士不可一日忘韬钤”(第20卷),“事事乃有备,百备无患”(第10卷)。对防倭提出要水陆结合,“造舟秣马,水陆兼防”(第10卷),并针对东南沿海倭寇往往与内奸相勾结的情况,提出“其扰不独在倭夷也,备中国以制东夷,犹为胜算”(第25卷)。
在选将用人方面,主张选贤任能。他指出:“规制法令乃一时制御之术,而选将任贤,尤万世行军之要也”(第15卷),主张不拘一格和根据各自的特长选用将帅,要象春秋战国时那样“虽鸡鸣狗盗之士,无不延见庭养,以无已用”。对于有特殊才能的人,主张以很高的礼遇对待。要求将帅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世之为将者,贵有将才,尤贵将德”(第20卷);主张对于安排不当、不利于发挥将帅特长者,要及时调整,他认为“将始于择,终于任”(第11卷);主张要给将帅临机处置情况的大权,以便抓住战机,有效地指挥部队。他认为选拔任用了好的将帅,“而不稍假之以权,则将轻,将轻而令不仲,令不仲而三军不肃,三军不肃而边陲日益多事,积弱之势其渐渍然也”(第11卷)。所以他极力反对对将帅“中制”、“外监”,“任将而中制者败,用兵而外监者疑,夫独任者,事成之宰也;专令者,势行之机也。”并提出国君要了解将帅,将帅要了解士兵,否则,“君不知将,以将与敌;将不知兵,以卒与敌”(第15卷)。
在战法运用方面,他继承古代传统的优秀军事思想,提倡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古代兵法。他认为“战以隐微为胜,夫既谓之隐微,则其法不在行列,不在金鼓,不在赏罚之劝惩,而因敌制胜,变化无穷,故在为将者以心运之而已矣”。并形象地指出:“尔若必欲循法而后战,何异按谱而对弈,谱不可以尽弈之变,法不可以尽战之奇。善出奇者,无穷仰天地”(第20卷);他强调速战速决和部队行动的迅速,认为“兵贵拙速,不尚巧迟”(第16卷);他主张要把握好战机,及时为己所用,指出“见利宜疾,未利则止,取利乘时,间不容息。先之一刻则太过,后之一刻则失时也”(第20卷)。就是说,捕捉战机,及时行动,是分秒不能差的。对于古代阵法,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阵法也必然随之而改变,“古今沿革不同,有一代之兵戎,则有一代之阵法”,如果“制阵而泥法”,那么“法存而阵愈离”(第35卷)。
在军事训练方面,他强调平时的养成训练,认为“选用之精在一时,而鼓舞之机在平日,熟训练以用长,严号令以肃惰,而又频加犒赏,畜锐养威,以决胜于一战。”对于训练,他认为“训字有一半功夫,练字有一半功夫”(第13卷),所谓“训”,就是将官耐心把金鼓旗帜,进退行止等逐项讲解明白,使士兵知道什么是遵令,什么是违令,与士兵建立亲密关系;所谓“练”,就是实践和运用“训”的内容,日日操演,件件学精,事事学熟。他非常推崇戚继光的练兵方法,“戚太保所著诸例,条析详明,最为切要。”主张练兵先要练心,“练兵之法莫先练心,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将知兵,兵知将,如子弟之卫父兄,人乎之捍头目,而常胜在我矣”(第13卷)。同时,重视精神力量,“要当励其无畏之心,而作其敢为之气”(第11卷)。
在实行赏罚方面,主张慎用,“赏功之典所以彰国恩,所以振士气,赐予之际不可以不慎也”(第12卷),要使赏罚确能达到赏一人而有功者劝,罚一人而有罪者惩”的目的;同时极力反对“僭施”、“吝予”。更反对赏无功之人,罚无罪之辈。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书中尚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王鸣鹤的错误观点。诸如书中辑录的《六壬》、《太乙》、《奇门》、《祭祷》等内容,多属于迷信之谈;形而上学的一类东西也时有所见,如在第12卷《选将·辨将》中说:“苟欲命将,预以积诚辨异可否者有四:一曰相貌,二曰言语,三曰举动,四曰行事。其一曰,凡眉上双骨横起而隆巘②者、行而瞠乎必照后者、黑精少白多而有赤焰瞻视不谛者、与人语而不相目者、反膺仰视者、方止内多虚惊者,此六者有其一,斯人常蕴不臣之心,不可使之者也……至若神气重浊、骨相不正、头薄面浅、须大腹细、枧顾不正,此皆志气浅劣,智识庸鄙人也,不可使之。……”,这种以人的外形长相来断定其是否忠诚,作为衡量志气深浅优劣,智识高低厚薄,决定是否择选将帅的标准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还有对士兵实行“愚兵”政策,也是与今天的军队管理教育原则相悖的,在第12卷《任将·将职》中说:“夫善用兵者,能愚士之耳目而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之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师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师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使无还心;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之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于险,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盖可使由之不可使之之道也。”显然这是封建“愚民政策”的延伸,是不可取的。
(四)
王鸣鹤编著的《登坛必究》是明代末期一部重要的兵书,在宋明之际三部大型兵书中,上承《武经总要》,下有《武备志》,可以说是居于承先启后的地位。《武经总要》大都记载北宋以前的史料,而《登坛必究》则成于明朝万历年间,补充了宋、元及明中叶的大量新资料,尤以明代材料为最多,这对于研究中国军事史和《明史》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通观全书,与其它兵书相比较,又有其特点;
一、围绕军事问题选材。王鸣鹤本着“止取别刻有关兵事者”的原则,从上自周秦,下至明朝万历以前的浩繁古代典籍中,紧紧围绕军事问题选录有关材料,从而使本书保持兵学著作的鲜明挣色。还有,如《地理》卷,着重从军事的角度辑录有关省府州县远近,道路险易,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边塞关隘,江海设防,水路运输等内容,与军事无关者未录。
二、从当时国家军事形势需要出发,采集近世人有关筹边御倭的方略。如第10卷内,对东南半壁,记述了海、边防的要害之地,设防之方,以及卫所建制和分布情况,辑录了戚继光、俞尢猷、唐顺之、郑若曾等人的御倭方略。
三、重视辑录改革方面的内容,敦促明廷革除弊政。在第12卷《选将》中指出“世久承平,武事废驰,机败于中制,而权轻于外监,事失便宜,动唯掣时。”并在本卷中辑录了欧阳修规劝宋仁宗改革从资品选将制度的言论:“革去旧弊,奋然精求。有贤劳之士,不须限以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惟陛下能以非常之礼待人,人臣亦将以非常之效报国。”
四、辑录了一定份量的农民起义的资料。王鸣鹤在记述各省府形势时,辑录了一些农民起义的资料。如著名的刘六、刘七起义,邓茂七起义等。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农民起义,但在客观上却保存了这方面的资料。
五、探源求全。全书约100万字,体系庞大,“自天文地理,内忧外夷,江河海防,以及选将行军,攻城象敌。樵苏茇舍③诸类,虽一器一艺,无不具载。盖本之六经,以讨其源,博之左、囡、子、史以谈其变,考之《武经七书》以求其法,参之历代将以验其用,稽之近世明臣封事以采其识,旁及百家众技、稗官小说以尽其能”(黄克缵《淮阴王羽卿兵法序》)。
六、所辑资料大都注明了来源和原作者,便于查核。
王鸣鹤的《登坛必究》是在《武经·总要》之后取得的新的兵学成果。它所包含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它刊行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史·艺文志》内有著录,现有万历刻本存世。到了清代,又进行过翻刻,流传较广。近年来,又由出版社和沈阳书社联合出版,收入《中国兵书集成(第20-24集)》。此书在我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军事史、经济史、科技史、交通史、海外关系史以及地理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奇门 六壬 太乙是不是都很难学

不难,但是一定会经历一些疑惑,重要的是有师傅带,不然很容易放弃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