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年2月改名,2021年可以随意改名吗

2023-09-26崇庆运势网热度: 6413

康熙有几个儿子,康熙儿子们的结局

史书记载康熙共有35位儿子,但早夭的比较多,还剩下24位儿子,结局如下:

皇长子允禔:  允禔(康熙11年~雍正12年)终年63岁。生母惠妃。康熙37年,26岁封为直郡王。胤禔是夺嫡最主要的人物,太子被废后也是最有希望的,因为有明珠的支持。康熙47年,因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

胤禔夺嫡失败时只有37岁,他被囚禁在高墙内达26个春秋,在雍正年间他还生育了7个子女。60岁还能生儿子他也算是安享晚年了。直至雍正12年被幽死,死时以贝子礼下葬,成年的儿子有8个,都有善终还有活到75岁的,但是最高的也仅是辅国公之类的爵位。  

皇二子允礽:  允礽(康熙13年~雍正2年)终年51岁。生母孝诚仁皇后。是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因为第一个儿子早夭,皇后生胤礽时难产而亡,故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

他是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国正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但胤礽终以幽死禁宫收场,在死的那年还有儿子出生,死后被追封为理亲王,雍正亲自前往悼唁。胤礽成年的儿子也有8个,长子弘皙也被封为亲王,但被乾隆革爵。理亲王一支由十子弘为(郡王)承袭,后裔逐次降爵。  

皇三子允祉:  允祉(康熙16~雍正10年)终年56岁。生母荣妃,是荣妃生的第五个儿子(前四个均夭折),康熙37年,21岁封诚郡王。

胤祉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尤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熙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雍正8年,论罪八款,削爵、拘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10年幽死,以郡王礼葬。成年儿子7个,第七子弘景封贝子,为后裔大宗。  

皇四子胤禛:  胤禛(康熙17年~雍正13年)终年58岁。雍正皇帝,母为孝恭仁皇后(后来追封的),康熙37年,20岁被封为贝勒,康熙48年晋封雍亲王。

他表面沉迷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暗中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加强自己的集团,同时向父亲康熙表现诚孝,以赢得康熙的信任。

雍正成年的儿子只有4个,四子弘时,不知道为什么雍正特别讨厌他,还削了他的宗籍,出继给允禩为后,而且24岁就死了,无后。五子弘历,乾隆皇帝。六子弘昼,封和亲王,国学大师启功为其后人。10子弘瞻,出继允礼为嗣。  

皇五子允祺:  允祺(康熙18年~雍正10年)终年54岁。生母宜妃,康熙37年,19岁封贝勒。康熙48年晋恒亲王。未参与夺嫡之争,得以善终。成年子5人,二子弘晊袭恒亲王。  

皇六子允祚:  允祚(康熙19年~康熙24年)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二十四年6岁夭折。  

皇七子允佑:  允佑(康熙19年~雍正8年)终年51岁。生母成妃,康熙37年,18岁封贝勒,康熙48年,晋封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晋封和硕亲王。成年子4人,六子弘暻袭郡王。  

皇八子允禩:  允禩(康熙20年~雍正4年)终年45岁。生母良妃,康熙37年,17岁封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者,康熙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是夺嫡之争最为关键的人物,也是支持者最多的,人称“八贤王”。

因其人望高,被雍正深为嫉恨,雍正即位后,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廉亲王,甚至将大儿子弘时过继给他;但对八爷党进行打击,削其羽翼;四年,雍正打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同年,卒亡,据说是被毒死的。

皇九子允禟:  允禟(康熙22年~雍正4年)终年43岁。生母宜妃,康熙48年,26岁被封为贝子。 他善于经商,为其兄八皇子胤禩夺嫡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他本人并不贪恋皇位,与十皇子胤俄、十四皇子胤祯一同支持胤禩,是八爷党重要成员,直到夺嫡失败也没有背弃胤禩。

于雍正四年被革去黄带子,除宗籍,圈禁, 同年8月,胤禟在狱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乾隆间恢复原名、宗籍。胤禟以一个储位之争的失败者著称于世,成年子8人,长子弘晸,在拘禁处度过50余年,从翩翩少年变为古稀老翁,至乾隆43年被释放;胤禟这一支系最高爵位仅是贝子。

皇十子胤俄:  胤俄(康熙22年~乾隆6年)终年59岁。生母温僖贵妃(遏必隆之外孙,是康熙成人皇子中除太子外,出身最高贵者)。康熙48年,26岁封为敦郡王。

属于“八爷党”,因党附胤禩,雍正2年,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2年被释放,授辅国公,乾隆6年病死。以贝子礼安葬,成年子2人。    皇十一子胤禌:  胤禌(康熙24年~康熙35年),11岁夭折,生母宜妃。  

皇十二子允祹:  允祹(康熙24年~乾隆28年)终年78岁,生母定妃,自小由苏麻喇姑抚养。康熙48年,24岁封贝子。康熙61年,37岁晋履郡王。

很受康熙重用,也很有权,没有参与夺嫡,估计和母亲出身低微有关。雍正13年,授宗令,50岁晋履亲王。虽然活了78岁(是康熙诸子中最长寿的),但六个儿子均未成年,爵位由乾隆第四子永珹承袭。  

皇十三子允祥:  允祥(康熙25年~雍正8年)终年44岁,生母敏皇贵妃(追封)。在夺嫡之争中属于“四爷党”,是胤禛的忠实拥趸。雍正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雍正皇帝待他也非寻常,死后令享太庙,上谥号为“贤”,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清代唯一事例。

咸丰11年,辛酉政变怡亲王载垣慈禧太后赐死,怡亲王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由弘晓的玄孙载泰承袭,直到1864年才恢复为怡亲王,改由宁良郡王弘晈的玄孙载敦承袭。  

皇十四子允禵:  胤禵(康熙27年~乾隆20年)终年68岁,母为孝恭仁皇后,雍正同母兄弟。康熙48年,19岁封贝子。“八爷党”主要人物,康熙57年,作为西征统帅“大将军王”领兵出征,为平定准葛尔叛乱和保卫西藏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康熙宠爱和重用。

雍正帝登基后先封胤禵为郡王,后降爵幽禁,雍正死后,胤禵才恢复自由;因“祯”与“禛”同音,胤祯被改为"允禵" 。乾隆即位不久释放允禵。乾隆2年,封辅国公,乾隆12年,封贝勒,乾隆13年,晋为多罗恂郡王。

皇十五子允禑:  胤禑(xu)(康熙32年~雍正9年)终年39岁,母顺懿密妃。未参与夺嫡,雍正4年,封贝勒。雍正8年,晋愉郡王。成年子2人,弘庆袭爵,传7代7位至清亡。

皇十六子允禄:  胤禄(康熙34年~乾隆32年)终年73岁,母顺懿密妃。未参与夺嫡, 雍正元年,命出继为庄靖王博果铎后,袭封庄亲王(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雍正2年,授宗令。乾隆时命总理事务,掌工部事兼议政大臣,赐食亲王双俸,成年子4人。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皇十七子允礼:  胤礼(康熙36年~乾隆3年)终年42岁,母纯裕勤妃。未参与夺嫡,雍正4年,封果郡王,雍正6年,晋为和硕果亲王;工书法,善诗词,好游历,四川名山大川皆布其足迹,无子成年,以雍正幼子6岁的弘曕为子袭和硕果亲王,一共传了八代十位。  

皇十八子允衸:  胤衸(康熙40年~康熙47年),7岁夭折,生母顺懿密妃。

皇十九子允稷:  胤禝(康熙41年~康熙43年),2岁夭折,生母襄嫔。

皇二十子允袆 :  胤祎(康熙45年~乾隆20年)终年50岁,生母襄嫔。未参与夺嫡,雍正4年,封贝子。雍正8年,进贝勒。其人年轻时比较懒散,不求上进,因此常受到雍正帝的批评。独子弘闰,袭贝子。子孙循例递降,以不入八分镇国公世袭。

皇二十一子允禧:  胤禧(康熙50年~乾隆20年)终年48岁,生母熙嫔。未参与夺嫡,雍正8年,19岁封贝子,五月晋封贝勒。雍正13年,24岁晋封慎郡王。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无子成年,以乾隆帝六子永瑢为嗣孙,更封号质,一共传了八代九位。  

皇二十二子允估:  胤祜(康熙50年~乾隆8年)终年33岁,生母谨嫔。雍正8年,19岁封贝子。雍正12年晋贝勒。成年子3人,子弘昽袭贝子。

皇二十三子允祁:  胤祁(康熙52年~乾隆50年)终年73岁,生母静嫔。雍正8年,17岁封镇国公。雍正13年进贝勒。乾隆时期多次被降爵,乾隆49年加郡王衔。成年子5人,子袭贝子。

皇二十四子允秘 :  胤袐(康熙55年~乾隆38年)终年58岁,生母穆嫔。雍正11年,17岁封諴亲王。成年子4人,孙辈较多,共传了七代六位。

扩展资料:

康熙是个很不错的皇帝,在教育儿子方面也很有一套,很多儿子也都很优秀,但是自古成王败寇皇位之争很多人只能是中的牺牲品,雍正爷的结局算是最好的九五之尊的皇帝,可是却承受着别人所没有的孤独与压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1741年的介绍

1741年,辛酉年(鸡年);清乾隆六年;越南景兴二年;日本元文六年,宽保元年。

许昌常识

1.历史上的许昌是现在的哪里
许昌之名始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则更为悠久。

相传,“许”源于尧时,因许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钧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东麓)。

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禹州市境内),有熊氏(今长葛市境内),昆吾(今许昌县境内),康(今禹州市境内)。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

分属韩、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颍川郡,治阳翟(音狄,今禹州市)。
颍川郡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属之。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治今魏都区)。

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治今长葛市老城)、鄢陵县(治今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 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

许昌为魏五都之一。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许昌郡(治今许昌县张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

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长葛市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长葛市老城)。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改为颍州。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

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

隋时改许州为颍川郡,辖14县,颍川(今禹州市)、长葛、许昌、氵〖KG-س2〗隐强(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

天宝元年(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

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大观四年(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

到了元代许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

万历三年(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

清初,许州、禹州属河南省。 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

鄢陵属开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新密市)、新郑属之。

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 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

鄢陵县直属河南省。 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魏都区)。

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郑县(今郑州市)。鄢陵直属河南省。

1932年,许昌为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辖许昌、鄢陵、襄城等9县。 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1944年5月,长葛、许昌、鄢陵、禹县先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同年10月,八路军进入豫西,开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郑市三地交界处)、禹郏(今禹州市、郏县交界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禹密新办事处和禹郏县抗日民主 *** 。

1945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部队在鄢陵、扶沟交界处开辟了水西抗日根据地,建立鄢扶县抗日民主 *** 。同年8月日本投降,许昌复为国民 *** 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今魏都区),辖许县、鄢陵、襄城等9县。

长葛、禹县仍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1947年12月15日,许昌解放。

1948年初至1949年,先后成立许昌县、许西县、沙北县、长洧县、鄢陵县临时人民 *** 与许昌市(今魏都区)人民民主 *** 。许昌、鄢陵、长洧属豫苏皖区五专署;许西、沙北、禹县属豫西行署五专区。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专区与五专区合并,成立许昌专区(专员公署驻许昌市今魏都区),辖许昌市(今魏都区)、许昌县、长葛、鄢陵、临颍、漯河市、郾城县、舞阳、叶县、襄城、禹县、郏县、宝丰、鲁山、临汝15个县市。 1953年1月,淮阳专区所属周口市及扶沟、商水、西华三县划入许昌专区。

1954年9月,临汝县划入洛阳专区。 1958年4月,撤销周口市,设镇,划入商水县。

同年12月,平顶山市划入许昌专区。 1960年,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今魏都区)。

1961年10月,恢复许昌县建制。 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称平顶山特区,从许昌专区划出。

1965年5月,扶沟、西华、商水3县划入周口专区。 1970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辖禹县、长葛县、许昌县、鄢陵县、临颍县、郾城县、舞阳县、襄城县、叶县、宝丰县、鲁山县、郏县12县和许昌市(今魏都区)、漯河市。

1979年,舞钢区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地区。1982年11月复划入平顶山市。

1983年10月,许昌地区所属的鲁山、宝丰、叶县划入平顶山市。 1986年2月,许昌地区撤销,许昌市升为省辖市,辖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县、鄢陵县、禹县。

襄城、郏县划归。
2.你了解许昌的历史文化吗
相传远古时代,炎帝后裔部落酋长许由率领当地部落人群,在许昌拓荒耕田、构屋生息,从此,这一地区被人们称为“许”地,把开垦过的土地叫作“许田”(今许田村),这就是“许”字作为地名的首次出现。

夏代,许地属豫州之地。公元前1世纪,周武王册封太岳伯夷、文叔于此称侯,建立许国。

战国时许国封地为韩国所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许地始称“许县”,隶属颍川郡。

汉袭秦制。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在此建都。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国。由于魏基昌于许,故改名为“许昌”,并诏告天下,列许昌为“五都”之一。

从西晋开始,许昌虽降为一般州县,但从南北朝直至清代,都是中州腹地的军事、文化重地。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年)又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变为直隶州。

民国时,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许昌文物古迹众多,汉魏故城、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练兵台、屯田处、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胜迹颇为有名。

以“三曹”为首的“建安七子”,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建安文学,使许昌成为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因三国文化丰富,许昌被国家列人“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

此外,大禹锁蚊井、周定王陵、后汉皇帝刘知远墓、古钧台、天宝宫、乾明寺、百陵岗等各个时期的古迹都别具特色。 漫长的历史,为许昌哺育了众多的名人学士。

许昌是秦代丞相吕不韦、西汉御史大夫晁错的出生地。汉时,灌夫曾参与讨代吴楚七国之乱,留下许多美谈。

王霸、祭遵曾跟随刘秀与新军大战于昆阳,为东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淮阴侯和颍阳侯。汉末魏初的陈实,儿子陈纪,孙子陈群,曾孙陈泰,皆德才兼备,名垂青史。

荀或祖孙三代都是曹魏时期的智囊人物,为曹魏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名声最大的是荀或,官至尚书令。

曹操说:“天下之定,或之功也。”晚年贬官寿春,死后移葬许昌,即今许昌城北的“八柏冢”。

唐代画圣吴道子、诗人王建,明代史部郎中苏继欧,辛亥革命河南起义军总指挥张铜端等人,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曰许昌城,为明嘉靖时许州知州干批重建而成,万历年间,知州范锡砌为砖城,四门建有楼阁,并分别悬匾额,东联江汉,西瞻嵩洛,南望衡湘,北拱神京。

四角建有角楼,城垣周围有箭楼34座,城外有护城河,深五丈,宽二十五丈。河内绿水荡漾,遍栽芙蓉,因而有“十里荷花江湖极”的赞句。

南大街为民国初年的商业大街,商号林立,门面房完好。衙前街、西大街、东大街、文庙街、九曲街还保留着清代部分商业板门房和四合院。

九子夺嫡是哪九个皇子

一、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二、九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三、参与皇位争夺的九子结局:

1、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胤禔夺嫡失败时只有三十七岁,他被囚禁在高墙内达二十六个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死,终年六十三岁。

2、二阿哥胤礽: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享年五十一岁。

3、三阿哥胤祉:雍正即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祉,以他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后,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4、四阿哥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5、八阿哥胤禩: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同年,亡。

6、九阿哥胤禟:雍正元年(1723),奉命赴西宁驻扎。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初,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 同年八月,定罪状二十八条,送往保定,加以械锁,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令改名塞思黑。胤禟在狱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享年四十三岁。

7、十阿哥胤誐:因党附胤禩,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释放,授辅国公品级,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胤䄉病死,年五十九岁。

8、十三阿哥胤祥: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自此即全力辅佐风根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

9、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帝登基后将允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1941年2月鲁艺音乐系改名了吗?

1941年2月鲁艺音乐系改名了。鲁艺音乐系1941年2月改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1939年5月,鲁艺音乐系师生成立民歌研究会,1941年2月改名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研究会一直持续至1948年。

鲁艺音乐系改名历史

1939年3月,鲁艺音乐系师生成立民歌研究会,1939年三月鲁艺改名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鲁艺是中国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1939年夏,根据中共中央决定,鲁艺与陕北公学、工人学校、青训班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前方。

师生组成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沙可夫任院长,吕骥任副院长。1939年11月28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留在延安的鲁艺部分师生恢复鲁艺,院长为吴玉章,副院长为周扬。1943年4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

广东广雅中学的历史沿革

办学历史
1887年由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西村购地124亩筹建。
1888年正式建成,6月8日举行开馆仪式。广雅书院第一届共招生二百人,广东、广西各一半。
1898年戊戌变法后,增设西学课程,收藏西学图书,冠冕楼的图书涵盖中西,是当时全省藏书最多的地方。
1902年,广雅书院改名为两广大学堂,定制设备斋、正斋、专斋各三年。
1903年,又改名为两广高等学堂,预科五年,本科三年。学生分学文、理两科。
1906年停招广西省学生,改称为广东省高等学堂,并增设附中。
1903年仍和湖北的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两湖书院、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并称为全国的“四大学府”。她被称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活的见证”,更被誉为是“培育中华英才的摇篮”。
1912年改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修业年限按部定为四年,定制每年应常有学生四百人。
1921年开始收招女生,开广东省中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2年将四年学制改为初、高中各三年,为广东省中学试验六三三新学制之始。
1928年,学校被作为“实验中学”来办。
1932年,广东省立第二中学并入省一中,学生增至一千四百多人,共二十七个班,高中设普通科与师范科共十二个班,初中每级五个班。
1935年,改称为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广雅中学于秋天迁往顺德县碧江,年底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广雅支队”,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秋,广州沦陷,广雅又从顺德县碧江西迁信宜县水口村。
1939年2月复课,改称为广东省南路临时中学,利用农村祠堂作校舍,坚持艰苦办学。除广雅中学随迁学生外,又即招春季生初、高中各一班,以后每年招收秋季生初、高中各两班。
1941年2月恢复广雅中学名称,每级两班,学生共五六百人。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次年迁回广州西村原址。广雅校舍和设备在沦陷期间破坏严重,用了两年时间才得以恢复。
1947年被评为广东示范中学。
1949年11月1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军管小组接管广雅中学。
1962年,广雅中学被广州市教育局指定为实施《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初稿)》的重点学校。
1963年开始试行中学五年一贯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十年动乱期间,广雅遭到严重的摧残破坏。
1969年复课,改名为广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1978年2月,广东广雅中学恢复了校名,并重新列为省市重点中学之一。
2002年,广雅中学为提供更多优质初中学位,创办了广雅实验学校(民办)。
1998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全国十四所名校之一。
2010年6月评为全国“百年名校”。
广雅中学校名、校址变迁情况表 年代 校 名 校 址 1888-1901 广雅书院 广东省城西北源头乡 1902 两广大学堂 广东省城外西村 1903-1905 两广高等学堂 广东省城外西村 1906-1911 广东省高等学堂 广东省城外西村 1912-1927 广东省立第一中学 广州西村 1928-1934 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实验中学) 广州西村 1935-1936 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广州西湾路 1937 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广东顺德县碧江 1938-1940 广东省立南路临时中学 广东信宜县水口村 1941-1945 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广东信宜县水口村 1946-1949 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广州西村 1950-1968 广东广雅中学 广州西村 1969-1977 广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广州西村 1978-今 广东广雅中学 广州市西湾路1号 参考资料: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