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别称起源,干支顺序表

2023-09-24崇庆运势网热度: 4085

干支历的起源

干支历
干支历,又称农历、星辰历、甲子历等,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干支历法历史悠久、深奥莫测,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从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个历法也有星象学家称作“星辰历”。由于60干支以甲子为首,所以干支历又称为甲子历。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天干地支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
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上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发明干支,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2]
简化后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称十日,十二支古称十二辰。

十二天干地支是怎么来的呢?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天干的汉字数目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汉字数目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怎么算(天干地支的称呼及年份算法)

天干地支,又叫干支,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人观测天象所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天干有十,地支有十二,两者相互配合使用,以60年为一个轮回,这种计年方法,称为干支纪元法。至今广泛运用于历法、术数、命名、风水等领域。

十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关于天干地支,最开始是有另外的称呼。

天干别称:阏(yān )逢、旃(zhān)蒙、柔兆、强圉(yǔ)、著雍(亦作“著雝”)、屠维(亦作“徒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

地支别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简称“摄提”)、单阏(chán yān)、执徐、大荒落(亦作“大荒骆”、“大芒落”、“大芒骆”)、敦牂(zāng)、协洽、涒(tūn)滩 、做噩、阉(yān)茂、大渊献。

关于年岁的天干地支计算方法有一个口诀,即“天干看尾数,地支除以12再看余数。”我把天干地支的别称和年岁对照绘制成了表格,即图一和图二。

例如,计算2020年的天干地支,参照口诀,尾数是0,对照图二,天干为庚;用2020除以12,余数为4,再对照图二,地支为子。所以2020年属鼠,为庚子年。再比如计算2021年的天干地支,尾数是1,对照图二,天干为辛;2021除以12,余数为5,对照图二,地支为丑,所以2021年为辛丑年,生肖属牛。计算其余年份以此类推。

天干地支历法的来历?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它把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星分为二十八群,各以一个字来命名: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星宿是沿著黄道和赤道之间来划分;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据它们的出没和中天时刻来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古人把二十八个部份归?#123;为四个大星区,并冠以名: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一个方位星区七宿。
二十八星宿环绕在天体大气?面,周而复始的运转不停,分别掌握著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天象,以分昼夜的变化,以及与阴阳气数的变化,然而在古代堪舆学更以二八星宿分成四个方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象线」来定分野。
易经的四象是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在风水学的四象学,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经曰:「夫玄武拱北,朱雀峙南,青龙蟠东,白虎踞西,四势本应四方之气,而穴居位乎中央,故得其柔顺之气则吉,反此则凶」。这四象之位,就是风水「前后左右」的地理位置。前后左右都是彼此平衡和谐,柔顺而有生旺的气氛,才有好地理。
对於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者,这是以坐北向南而言;如果是坐南向北,刚好相反,则是左白虎而右青龙、前玄武而后朱雀;因为青龙为东方属木,白虎为西边属金,北方为玄武属水,南方为朱雀属火,这是一定不移的。术师无论东西南北,开口总是左青龙、右白虎的,只不过是习惯成自然而已。
古时人民为了方便於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123;的运转,便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名称是、角、亢、氏、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123;,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123;,奎、楼、胃、昂、毕、嘴、参〔这七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123;,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又形成一组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123;由以上七宿组成的一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123;古代人民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的要法,现代堪舆师所用的工具《罗盘》二十八星宿的五行就是从这里定出来的,从以上的资料就可证明二十八星宿是一年五行的变化,不是现代农民历里面所用的二十八天节气的用法,古人听天由命,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形象产生的结果。

天干地支的起源?

天干地支的起源


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天干的汉字数目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汉字数目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巴比伦文化影响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有人认为是古代人农业经验的反映。

天干地支二者的组合,产生了六十甲子,在中国采用公历之前,人们长期用它记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年、戊辰年等。例如,公元200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巳年;下一个辛巳年则是在60年以后,即公元2061年。

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数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数字取代之后,人们仍然用它们作为一般的序数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仅用于罗列分类的文章材料,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评级与分类。

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干支按其顺序分为阴阳,逢单数属阳,逢双数属阴。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数。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

天干地支这样一些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神秘的文化内容,是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天干地支的由来

天干地支的起源,也许没那么神秘

在神话传说中,天干地支的发明都与黄帝有关。

黄帝是中华的始祖,他当年建国时,命大挠氏观察天地气机,于是创立了天干地支。

这是比较朴素的说法。

还有比较神奇的说法,皇帝和蚩尤大战,蚩尤战败,但是这场大战殃及了很多无辜的人,很多百姓士兵惨死,他们的鲜血在地上横流,流成了河。

皇帝想要阻止血河的流淌,于是斋戒沐浴,筑坛祷告天地,天上降下了十天干十二地支,皇帝将十天干排成圆形,十二地支排成方形,对应天圆地方,那些横流的血液慢慢凝固下来。

大挠氏把天干和地支配合到一起于是有了六十花甲子,黄帝建国那天据说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在这个故事中天干地支都是天上的神将下凡。

天干地支这些神将《西游记》中也有,唐僧取经的豪华护卫队中,就有六丁六甲的天庭神仙。
在黄帝的故事中,天干地支其实都是他的孩子。

《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俩妃子,一个是月神常羲,一个是日神羲和。

常羲给生了十二个孩子,是为十二地支。

羲和给生了十个孩子,就是十天干了。

这位帝俊有人怀疑是黄帝,有人怀疑是伏羲,有人怀疑是大舜,关于帝俊的记载除了《山海经》没有出现在古代任何文献记载中。

所以帝俊迷雾重重。

这是神话的解释。

其实还有比较科学的解释,古代有一段时间是施行的十月历计年发,就是把一年分成十个月,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而纪录这十个月的方法,人们用了甲乙丙十天干的纪年法。

这十天干也没什么神秘的,古人很可能就地取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事命名了这十个月,这就是十天干。

看看甲骨文,甲就是一块儿龟甲,乙像一条绳子,丙是锄头,丁是钉子头,戊是刀或者斧子,己又是根绳子,庚是一个倒放的木桶,辛是把小刀或者小剑,壬是一个工具,癸是个更复杂的工具。

诸如此类。

后来皇帝部落和九黎部落合并。

九黎部因为以渔猎为主,所以他们不能像黄帝一样竖起十根柱子观察太阳的强弱。

九黎部落的办法是观察月亮,他们发现月亮每年盈缺十二次就是一年,月亮盈缺一次的时间大约是三十天。

于是他们发现了十二地支。
地支的名字其实也很随便,从身边抓取的。

比如子,就是个小孩的形象。丑就像俩人扭在一起,寅是一枝弓箭,卯是两扇门。

命名方式和天干类似,都是从身边的熟悉的东西下手。

黄帝合并九黎,改革历法,吸取了九黎部落历法的优点,废太阳历改用每年十二个月的纪年方法,结合自己部落的天干太阳历的特点,发明了六十花甲子,从而让计月和计日变得更加方便。

到了春秋战国时,六十甲子已经成了人们计年计月计日的普遍方法。

春秋时由于阴阳师的兴起,天干地支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万物类像,刑冲合害等等东西。

逐渐变得神秘起来。
文:薛白袍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