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养生理念,易经与健康养生的智慧

2023-10-13崇庆运势网热度: 5756

先秦时期的养生理论是什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在探讨自然规律及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理论观点。这里仅就周易、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一简介:①周易养生理论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周易》是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经》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不息,循环不止。

《易经》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得知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在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之后,又提出人生的知变、应变、适变的原则,并以此作为人类生活、行为和养生、防病的规范。

②杂家养生理论

先秦杂家学派出现稍晚,约在战国时期,以《吕氏春秋》为代表,全书160篇,涉及养生的约50多篇,内容丰富。主要的养生观点有:“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等。

③《管子》养生理论

《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还明确提出了“道”即精气的观点。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主张存精以养生及虚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别强调精神乐观,认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保持乐观情绪,对于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于自然的规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贵柔”等主张,对养生学也有很大影响。

“形神兼养”,老子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庄子认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在养形方面,则主张以形达郁。

⑤儒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养生观,首先强调精神调摄。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应遵循“礼”的原则。

同时,儒家养生思想强调重视身体护养和注意饮食卫生。

易经中的心理养生思想(上)

易经就是《周易》,该书包罗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查往彰来,探微显幽。
《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以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地影响,指导了传统中医,特别是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易经对心理养生有着深刻的认识,一些卦象反映了古代对于心理养生的深刻认识,即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心理、意识等,达到精神的平衡和稳定,最终实现健康完美的身心状态。

我本人二十年来把现代心理学巨头的书籍几乎泛读了个遍,客观地讲,现代心理学、现代养生学都能在易经中找到活水源泉。都说弗洛伊德是心理科学的鼻祖,如果你读懂了易经,你会赞叹,原来易经早就包含精神分析内容了,而且综合了现代心理学界所有派别提出的原理,所以心理学的发源地应改为中国。易经的核心方法象、数、理就是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然后做出最接近事实的判断,提出最管用的指导思路。

易经卦象中的心理养生总则包括顺应自然、保健预防、调摄精神、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其中,身心和谐是心理养生的终极目的,保健预防和调摄精神是心理养生的手段,顺应自然则是心理养生的前提。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使身体和心理朝着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方向发展,不致因“逆天而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保健预防实现身体的安全,调摄精神则实现心理的宽适,同时遵循两方面的养生法则,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状态。

一、顺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养生的最高智慧。《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说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自然的四时阴阳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万物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的生活起居和养生活动也必须与四时季节相适应。顺其自然的心理养生原则,也就是顺从节气季节的变化,使人的精神面貌与大自然协调统一,在相应的季节有相应的精神状态。

《周易•丰卦•彖传下》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这是讲太阳到了午时就要开始偏西,月亮圆了就要开始亏缺。天地间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人们必须要顺从日月盈亏等自然规律的变化。

《周易•乾卦•文言传》还进一步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说君子的德行,要符合天地的规律,要符合日月的光,要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时序,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违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古代养生学中的“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即是据此引申发展而成。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演变直接受到时令节气,地理环境,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等的影响,因此,在治病用药时,须灵活处理这些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制订出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保健预防
《黄帝内经》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说明了保健预防的重要性。心理养生可以调养已经出现的身心问题,但最好是在出现问题之前就做好预防,随时保持精神心理的健康。在精神心理状态出现恶化之前,及时调整自身的习惯和行为,做到未病先防,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养生。

保健预防,也可说是“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意思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要开始预防,疾病发生之后及时诊断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防止疾病的恶化与复发等。“治未病”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周易•艮卦》云:“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意思是:注意保护脚趾,不会有灾祸,有利于长久吉利。脚趾只是四肢之末端,但是也要严加防范,因为伤到脚趾就会行动不便,还可能发展成严重的感染。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对于其后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如《周易•坤卦》初六爻辞云:“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为了抵御寒冬,就要早做准备。这句爻辞说明,坏的事物是从微小之处起源的,为了防止恶化,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养生就是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预防病患,减轻病痛,延迟衰老,长命百岁。

三、调摄精神
精神的保养是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恶劣的精神状态则易加速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如履卦九二爻辞说:“履道坦坦”, 本义是小心行走在平坦宽广的大道上,后引申为要心胸宽大才能维护身心健康。中医中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的情绪会导致心理失衡,伤害到心、肝、脾、肺、肾等相应脏腑,从而影响健康。所以调摄精神是养生的首要要求。

四、身心和谐

《周易》体现了身心和谐的思想,即平衡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健康强壮的身体反过来又促成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如豫卦,上卦震为雷,下卦坤为地,雷声震撼,欢欣喜悦,人心欢乐。意思是保持美好的心情有助于身体健康。其六五爻辞云:“贞疾,恒不死。”贞,正也;疾,病也。意思是说:占问疾病,会痊愈并长久不死。在总卦中的含义是,人们坚守正义,心情愉快,就能预防疾病,身体健康而不会暴亡早夭。《周易•豫卦•象传上》云:“恒不死,中未亡也。”其含义是,应该进行不断的运动锻炼,扶植体内的浩然正气,才能达到“总也不死”的效果。如《周易•乾卦•象传上》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机体中气十足,自然就可以抵御邪气的侵扰,健康而长久地活着。这种身心和谐的思想对后世的养生学很有启发。

《周易》对心理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虽然产生于古代,其中蕴含的很多规律和道理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认真学习《周易》对现代人的心理养生具有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现代人虽然拥有丰裕优厚的物质生活,但也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快速的社会节奏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常常力不从心、身心俱疲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往往是在重大疾病之前身体发出的警告。为了改善这种亚健康状态,现代人往往重视饮食的补养、保健品的滋补、运动健身的习惯等而忽视精神心理的调养,而很多身体的疾病实际大部分是由精神因素所造成。因此,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恶化了生理上的感觉,生理上的不适又加重了精神心理的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日趋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重归古代先贤的指导,重视心理养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人的养生困境。
《周易》中的心理养生思想,总结起来:

精神内守——保持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

抑止邪念——除去心中的贪欲恶念;

身不妄为——保持思想行为的正当;

文化熏陶——丰富多的精神文化生活;

心神安定——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绪疏导——学会宣泄和倾诉烦恼;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与积极进取
易经博大精深,含义隽永,本人研习此中关于心理养生的学问不过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还望同道不吝指教。

易经的三易学说对养生学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易经》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之易包括了万事万物三个大的原则,分别为“不易”“变易”和“简易”。从这三个原则分析,对当代中医的继承与发扬可以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易经》即《周易》,传说其历经伏羲、文王、孔子之著,成书于先秦的文化轴心时代。《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几千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不易
“不易”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说,虽然世间的万事万物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看起来错综复杂,但其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这个根本规律,就是万事万物的隐秩序,即《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我们要继承中医,首先要继承中医的“道”。
中医的“道”,起源于《黄帝内经》,也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平衡观。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是用宏观思辩的模式来进行医疗活动。
整体观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要求人们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的同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其中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包括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等内容。我们熟知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治法都充分体现了整体观的思想。整体观的另一方面是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四时、昼夜、地域环境、社会因素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灵枢·师传》有云“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这些描述体现的正是脉象与季节环境、体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运用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诊治疾病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论治,但实际上辨证论治不过是整体观在中医治疗原则上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已。而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则都是现代理论对中医整体观的诠释。
恒动观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不但要注意检视患者目前的病态,还需关注疾病可能动态发展的病势,从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最终,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身体健康,这也就是中医的平衡观。

周易对中医养生学有什么影响?

易道是人类文明标志性启点!
抱括养生健康,如阴阳组合成八卦,五个八卦体组成,五行相生相克协调互补,绿色健康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 ...

《《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黄中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8U6Lf24nxwgTC8iNp6Gvw

提取码:2d53    

书名:《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

作者:黄中平

豆瓣评分:6.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年份:2010-3

页数:186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掌握五色食谱才能延年益寿》参照《黄帝内经》和《易经》等古文典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在读者的前面,并以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为人们提供日常的饮食参考。作者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用浅显的语言将太极图中阴阳的此消彼长应用于饮食,进而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

黄中平,成长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药草知识与脉理论治,具有多年看诊经验,钻研中医学二十余年,对于中医理论与实证有深厚学养基础。同时,黄中平对中草药进行过深入的科学分析,成果卓著,著有《男人应该这样吃》、《以食治病》等书。

《易经》第二十七卦 颐卦启示:纯正以养

《易经》第二十七卦 颐卦 山雷颐 艮上震下
颐卦卦辞: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贞:指正道。观:含有审视自己和观察别人两层含义。口实:指实物,这里除指食物之外,还包括一切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活资料。
本卦辞的意思是:只有坚守正道才能获得吉祥;观察颐养的具体情况,靠自己的力量来求取食物。
人生启示:坚守正道,纯正以养
《序卦传》中所说的:“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人们财物有了极大的积蓄后,便开始注重饮食的养生之道了。按现在的话来说,便是人们富裕了,便会追求饮食文化。所以大畜卦之后便是颐卦。
此卦卦名为颐。《说文》中说:“颐,颔也。”也就是说“颐”指的便是两腮的部位。是腮和下颌的合称,以嘴为一道自然分界线,线的上面是颐之腮,线之下是颐之下颌。所以它的引申义为饮食、颐养。
颐卦,是异卦相叠,震为雷为动在下卦,艮为山为止在上卦。山在上而雷在下,外实内虚。人们不论吃饭喝水,还是说话,主要是下颌动,颐之腮不动。这和震在下动,艮在上止的卦正好相似,所以震下艮上之卦被命名为颐。
一动一止,不是说话,便是张口吃喝东西,这都是为一个目的,即为了养育自己。颐卦象征颐养,所要表达的宗旨就是:纯正以养,由口腹之养,推及养身、养德与养于人。

万物都需要饮食才能够延续生命。而人的口不但可以因吃食物而使自己的生命延续,它还有另一个功能便是传授知识使人类得到另一种食物——精神食粮。所以颐卦不单是指物质方面饮食颐养,还指精神方面的饮食颐养。
卦辞中告诫人们与其看着人家吃东西,不如自己去谋求食物。这个道理就相当于“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一个很实在的道理引申为借鉴别人吃东西的经验,然后懂得正确的养生之道。而其所真正要表达的,却是通过物质的食粮引申到精神食粮。所以象辞中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便是说人不能吃得太饱了,人的言语也应当像吃东西一样,不能话说得太多。
颐卦告诉人们纯正以养的道理,合乎规律,坚韧持久的努力是达到自我滋养的最佳手段。保养自己的身体,就要注重饮食、起居,这些也必须要坚守正道,也就是要合乎规律。当然,还要能滋养我们的道德、思想。只要我们以适当的方式向自己提供滋补,我们便能够成功。
占得此卦者,在事业上得靠自己来奋斗,而不能依赖他人。不得急于求成,开始仅以勉强维持生活为限。只要遵循正道,自食其力,慎言敏行,一定会有好的机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