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财富的根源,佛说一个人的财运

2023-10-04崇庆运势网热度: 12677

佛法最快求财法门

积德行善,持戒断恶,孝敬父母——就是最快的法门了。
这个法门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此大多数人做不到。

佛教关于发财的道理!!!

所谓布施是让别人受益,修财布施不一定就要用钱,而是要用智慧。至于如何做,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事情,建议你先从最小的一块两块开始,很多东西是靠经历,你只有亲身感受到了,才会有所领悟,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因为财布施的方向太广泛,你别急着布施太多,你就从自己首先解决温饱,基本衣食住行,不让父母受拖累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有富余的钱才可以谈的上布施。而且布施要有智慧,不能过分,要恰到好处,布施当然多多益善,但是,一定要循序渐进,同时在接触不同人事物的时候慢慢自己去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佛教的财富观

财富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资粮。佛教的各种经论中,都有关于财富的论述。

一、佛陀对财富的看法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认为钱财是必须的,不仅是维持生活的需要,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依靠自己正当的劳动获得的财富是佛教所鼓励的。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大富长者都受到佛陀的称赞。这些大富长者有钱财但不吝啬,他们用这些钱财供养三宝。比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毘舍怯四事供养,此时的钱财是善的,拥有财富者是值得鼓励的。

佛教认为,钱财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处心积虑地储存钱财,或是贪求不义之财。否则,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佛陀住世时曾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一为火烧,二为水漂,三为国王官吏所巧取豪夺,四为强盗土匪所劫夺,五为不肖子孙挥霍殆尽。如果一个人广生只知道集聚财富,悭吝不舍,甚至还谋取不义之财,则财富就会是恶的,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有这样一则佛教故事:

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走到一条水沟旁时,佛忽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他们就走过去了。

那时,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劳作,听说有毒蛇,就跑过来看。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毒蛇!沟旁土里所露出的,是—坛黄金。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回家去了。

回家后,父子俩取—块去金铺里兑换。金铺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的去报告了官府。一会儿,官府便把父子俩捉去了。再到家里去搜,剩下的黄金也一起查了出来。

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凡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儿子说:「阿难!毒蛇!」儿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我们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死的,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世尊!」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得稀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国王听了,便问他们父子这两句话的由来,于是他们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

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父子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怎么还不信呢!」波斯匿王因他们信佛,就把他们开释了。

这个故事说明,贪图不义之财,会使人堕落,作恶,乃至丧失生命。

佛教认为,对于自己手中的财富,如果应用得当,对人对己都是有利的。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钱财来维持,很多大众公益事业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办成。我们如果能够将自己多余的钱财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如果我们能用净财利益他人,改善别人的生活,增加别人的快乐。用福报再增福报,自利利他。通过这种方式,将钱财运用在正确的地方,则钱财就不再是毒蛇,而是菩萨道上的助缘。

二、获得财富的方法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财富,但要掌握获得财富的正确方法。佛经中对于获得财富的方法有详细的论述。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首先学会一门技艺作为谋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诫善生言:「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物。」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

掌握一门技术,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特长。有了技术,就能够靠所掌握的技术来创造财富,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获得教育子女所必需的支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佛陀还主张一个人应当以正当的职业,以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所从事的职业既不违反国法,也不违反佛法。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佛陀要求佛子在从事正命生活时,不能触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对于佛弟子所可从事的职业,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

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

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在这段偈颂中,佛陀告诉佛弟子,可以从事种田、经商、放牧、租房,以及建造房屋和家具出售等职业。从事这些正当的职业,再配以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则财富自会与日俱增。

佛陀反对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告诫从事经商的弟子,如果受持了戒律,而不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交纳国税,或者偷税漏税,将应当交纳的国税据为已有,都属于犯戒,将会堕落。

有些职业,不—定是国法所禁的,但依据佛法,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佛教也是禁止的。比如从事杀、盗、婬、妄、酒等以解决生活的职业。如屠宰、渔猎,或被雇负责杀人,或制造杀生的器具等,便是与杀有关的非法职业。又如专门从事偷盗或提供卖婬处所,出售婬秽书画。或者以妄言为业,或是从事酿酒,开设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从事的职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信徒所从事的职业也逐渐发生变化。中国的寺院也从唐代百丈禅师所提倡的农禅并重转变为农工商并行的方式。现代佛教界获取财富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房租田佃、餐饮素食、佛经流通、参观门票、经忏佛事等各种不同的方式。

三、财富的分配

佛教还告诫人们要善于合理分配财富,以发挥财富的最大作用。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佛陀认为在家佛教信徒,应当先学会通达世事,然后如法获得财富。对于自己通过辛苦劳动所得到的财富,应当分作四分来使用:一分用来供养父母妻子的家庭生活;二分用作生产事业的周转资金,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还有—分应当积蓄起来,作为不时之需。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财富分配方式。经云:

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

彼得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以济于贫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将财富分为三份来支配。经中说:「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除了将财富作为自用之外,佛陀认为应当将财富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是修福的最好方法。还可将一些财富用于救济自己的亲朋好友,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佛教还特别提倡将多余的钱财用来布施需要帮助的人。如《优婆塞戒经·般若波罗蜜品》中说:「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杂阿含经》说:「居亲眷属中,嫖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寿尽而命终,当升天受乐!」

佛教认为,将多余的财富作布施供养,不仅利益他人,也是给自己和众生种福田。佛教认为布施供养有三种福田:

「一恩田」,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阉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长养谷物,故称「恩田」。

「二敬田」,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由恭敬而生无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称「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因此,有财富要布施供养,种三种福田,福报则生生世世永远享之不尽。纵然世界毁灭了,福报也不会毁灭。诸佛菩萨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原因就在此。

四、财富的经营

财富作为身外之物是变化无常的,如果不懂得经营管理,就会减少乃至失去。因此,佛教将经营财富作为保持财富的重要方式来加以强调。在经营财富上,佛陀告诫信徒应当守护财富。如《杂阿含经》中说: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分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不善守护。

佛陀认为,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果实,应当好好加以守护。不使财物因为各种外在的原因而失去。

佛陀告诉佛子,对钱财的使用应当不要过于悭吝,被讥为饿死狗、守财奴;又要量人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渐困难。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样的要量人为出。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杂阿含经》中说: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钵昙花,无有种子,愚痴食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人等出。

佛陀还告诉佛子,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财富,还要防止「六损财业」的危害。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诉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佛陀认为,一若沉迷于以上六种行为,不仅会使自己的财富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生病、斗争、恶名流布、人不敬信、家庭失和等损害。

佛陀为了让人明了「六损财业」的危害,还分别就以上六种损财行为作了详细的解说。比如,佛在论述博戏六失中说:「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佛陀认为,「六损财业」无论对一个人的财富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损害,所以佛陀特意告诉善生,一定要远离「六损财业」,避免辛苦得来的财富损失。

佛教的这些财富观,不但对过去时代有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正确地获得财富、分配财富、经营财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佛说如何得财富?

现在世间人迷于物欲,迷得很深,迷得很重,这是所有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源;解救的方法是帮助他觉悟。你帮助他觉悟,你跟他讲经说法他不听,他说天天学经教,这个东西不能发财,他的目的在发财,他的目的在升官。我学这个东西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他排斥、他拒绝。其实怎么样?他搞错了,真正学这个东西,确实能帮助你发财、帮助你升官。 怎么知道?你去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袁了凡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改造命运,升官发财。他不是出家人,他在家,不但升官发财,还延长寿命。不仅如此,他命里头没有儿子,学习这个法门他得了好儿子。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作佛都能成佛,这是最难的,世间功名富贵小意思,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他为什么会求得到?他懂得因果。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果报!果必有因。佛不迷信,你知道果报之因。你修因,当然你果报现前,升官有升官的因,发财有发财的因。发财的因是什么?佛教菩萨无量法门总结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要是把布施详细说明,那就是全部的《大藏经》。 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的什么?就是说的布施。这个三大类:财布施得财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大的因缘果报。九法界众生离不开这个范围,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佛门才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想发财,你不修因,你财从哪来? 我们看到现前社会上有很多发财的人,拥有很多的财富,我们很清楚,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得果报,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那是缘;因有缘,果报就现前了。命里有财,什么事情不干,天天坐在那地方,那发不了财,为什么?有因没有缘。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缘!自自然然他就发起来了。如果你没有种因,再好的缘遇到了,你也发不了财,你没有这个果报。 这个因好比是种子,我们用植物来作比喻,缘是土壤、水分、肥料、阳光,这都是缘。你有好的种子种在土地上,土地很肥,它有肥料,水分、阳光充足,这个种子自然就生长,它会开花结果。如果你缘具足,我有土地,这个土地有水分,肥料都很好,阳光都很充足,你没有种子,这个土地长不出东西出来。你有种子,你没有土地,你这个种子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出来。像这个桃,这个桃核你把它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桃树,它不会结果。所以种子、因跟缘结合它就现行了,才会开花结果。 佛给我们讲了,布施是种子。财布施,那你有财的种子,你命里头有财;法布施,你命里头有智慧,有智慧你要读书,你要求学,读书求学那是缘,你智慧开了,智慧能起作用,成就自己,成就众生;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法华经》上讲得好,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经上讲了十条,这个是宇宙之间的大道理。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搞清楚,不再怀疑了,对这个起了信心,改造自己的命运不难,人人都能办得到。可以改造自己命运,可以改造你家庭命运,可以改造社会命运,可以改造国家命运,可以改造整个世界命运,哪有办不到的事情!办不到是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对于这些理论方法没有信心,那就是一筹莫展。 末后这两句说得好,‘于一切处庄严中,皆由诸佛能演说’。佛对于众生的恩德,就在这一句能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佛的福报,佛的智慧,佛的健康长寿,真的做出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肯学,你不学怎么行?只要你肯学,只要你肯修;学是求解、求智慧、求知识,修是把自己过去所有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我们对于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譬如今天有人想发财,想许许多多发财的方法,错了,你所想的是什么?全是缘。像种树,种果树一样,你想什么?我这个土地要好,土地肥沃,我这里水分好、充足,阳光好,我一切照顾周到,但是怎么样?没有作物的种子,费了多少功夫,到最后你这块土地上长不出东西出来。没有稻种它怎么能长出稻出来,没有瓜种长不出瓜来,没有桃种长不出桃树,没有种子!这就是什么?你的想法错误了。你想发财,你必须要修发财的因,因是财布施,对于财很吝啬不能够施舍,你不种因,你希求果报,这个错误。 我们在佛法里面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方法,我想得财富,我怎么做?修财布施。我今天没有财,我有一块钱,我布施一块钱;我有两块钱,我布施两块钱,这就是在修,诚心诚意的修,你的心愿是圆满的,你的因就是圆满的。我的财富只有这么多,我统统都拿来做好事、做善事去了,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那个因是百分之百;有亿万财产的人拿出十万、百万,那是他的九牛一毛。他要跟一个穷人两个相比的话,穷人修的福是百分之百,他修的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他得的果报少,穷人得的果报多、圆满,这个才合道理。老天不负苦心人,才公平。否则的话,修福只有有钱的人能修福,穷人就不能修福,这就太不公平了,那就不合乎天理了。天理是公平的。所以修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人人都有分。问题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你会不会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教是如何看待金钱及富财等物质享受呢?

更新1:

我想要经文


佛法不离世间法,就生产事业而言,佛法讲正业与净业。所谓正业,是不违背 *** 法令、正正当当的职业;净业,则是指清净的职业,就是不违背佛法所说的道德及因果的行业。每个人都能本着这两个原则来从事商业行为,自己的行为不但没有过失,而且还有功德。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儒家也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为了钱财,不择手段,乃至于巧取豪夺,表面上虽然是得到了财富,最后终究会得而复失。不但得而复失,而且还会令自己造很多的恶业。 -------佛陀曾经对在家弟子开示理财的四个原则:在家弟子应该将所有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日常所需之用;第二个四分之一发展事业;第三个四分之一准备作为临时急用;第四个四分之一,行善、布施、供养、救济。如果大家都能本着佛陀的四分法来理财,我们的社会一定是充满菩萨行的安定社会。--------- 相反地,如果以贪婪为原则,处处都是欺诈、骗财,不但自己得不到好处,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和动乱。古人有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当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墙门外,此是长生不老方。」这四句话,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检讨与警惕。 ----佛法对钱财的看法,有净财和不净财之别:用清净正当的方法得来的钱财就称为净财,如果是巧取豪夺或偷盗得来的钱财就称为不净财。---- 私房钱也是如此,有的私房钱是清净的,有的私房钱却是不清净的。所谓清净的私房钱财,譬如学生,父母给他的生活费用或是奖赏鼓励,乃至于自己的奖学金或是打工赚来的钱,他不随便花用而将这些钱存起来,这种私房钱就是清净的,是一种福报。相反地,如果是用不清净的方法、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私房钱,就属于偷盗。譬如为 *** 子的因为对钱财有所执著,而苛扣家庭买菜日用的费用,这样子慢慢地累积自己的私房钱,这种私房钱就是不净财。就佛法而言,这种行为就是偷盗的行为,不但没有福报,而且还有罪过。 ----故事: 在《杂阿舍经》里有则公案:有位出家众在水池旁边打坐,出定之后,看到水池旁边的野花长得非常鲜艳,闻起来也很清香,于是他就在水池边慢慢地欣赏花的鲜艳和清香。不久他却听到水神的 *** :「你怎么可以偷看我的花、偷闻我的花香呢?」 这位出家师父觉得很奇怪:我在这里坐着观赏花的色泽、闻闻花的清香,对花而言并没有损失啊;但是在我之前有很多小孩子和妇道人家,他们不但看花、闻香,还将花连根拔起,为什么水神一声都不吭呢? 水神就说:「刚才那些小孩子和妇道人家,他们一身都是污秽的,偷拔花对他们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恶行而已,所以也不必去指责他们。可是您是位修行的沙门,刚才在这里打坐时通身光明,因为偷看、偷闻而使得光明转为黑暗。为了您的道业,所以我才会出面提醒您啊!」听了水神的一席话,这位沙门心有所悟:「偷盗并不一定是钱财的夺取,未经主人允许而看花、闻香,这也是一种偷盗的行为。」 在平时,我们只要一不小心没有觉察就会犯偷盗罪,例如偷看别人的信件、书籍,乃至于积蓄不该积蓄的私房钱等等。要能不犯偷盗罪,这念心就得时时保持觉性,不攀缘、不执著,慢慢练习,心念会愈来愈清净,最后必定能够得到解脱。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一个人的福德,有些是前世修的,有些是现世修的。如果前世修了善法、累积福德,今生只要稍作努力,一定是水到渠成,无论是名或利都能有所成就。相反地,如果前世没有修善法、没有修福报,就得靠现在精进努力。现在努力的方向:第一、要从事正业与净业;第二、要积极地修善法、修福报;第三、要知惭、知愧。只要能从这三个方向去努力,就能改变自己不好的命运,否则功名利禄要有所成就是不容易的。 ----故事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了几个弟子在外面托钵行化。走在路上,看到旁边的土沟里堆了几个麻袋,打开麻袋,里面装了很多的黄金。佛的弟子阿难尊者就问世尊:「我们把这些黄金扛回去,修建道场好不好?」释迦牟尼佛却说:「这不是黄金,是毒蛇。我们不能拿这些东西。」弟子们实在想不通,明明看到的是黄金,怎么世尊说它是毒蛇呢? 过了一会儿,一个流浪汉到了这个地方,看到土沟里的黄金,高兴的不得了,就设法把黄金载了回去。流浪汉一下子成了暴发户,不但买了很多的土地,而且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庄院。他的亲戚朋友看他突然变得很有钱,纷纷跑来向他借钱。但他是个悭贪的吝啬鬼,一毛不拔,当然是一点也不借。朋友当中有人起了烦恼,就到县府里去检举他,说这个人的钱财是无中生有,若不是偷的就是抢的。 县府衙门马上把这案子转呈到上面。经过调查,皇宫国库的确掉了几袋的黄金。皇帝于是下令,将这个流浪汉所有的黄金、田地、家宅通通没收,而且还判他死刑,杀头警众。这个消息传到佛陀讲法的精舍,佛陀于是告诉大众:「黄金就像毒蛇一样,能毒害我们的心,这个人是被毒蛇害死掉的。」这就是贪心的结果。 无论是自己的钱财,或是别人的钱财,都不要去贪。自己的钱财,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要用来修善积福。别人的钱财,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不要去强求。非份之财,由其不能要。儒家也讲:「临财勿茍得,临难勿茍免。」如果每个人都能本着这个原则来作人做事,自然而然地就能逢凶化吉,人生就会愈走愈光明。 贪心的人,什么糊涂事情都做得出来。不贪心的人,自己有自己的主张,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我们的心就能够静、能够定,一切行事也都能够增长善法。 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要重视心灵的净化与提升,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相反地,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沉醉在纸醉金迷、花天酒地当中,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心灵始终是贫穷的,而且将来还会堕落。这念心如果起了贪心,就属于饿鬼道的众生;起了慈悲心,乃至于布施的心,这就是菩萨的发心,生命一定会愈来愈光明。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贪:贪财、贪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布施是化除贪念最好的方法。一般人都有贪财的习气,布施钱财就是化除贪财最有效的药方。 《地藏经》讲,舍一得万报,布施一块钱将来必定能感得一万块钱的果报。目连尊者有位富甲一方的弟弟,尊者看到弟弟有这么多钱财却不知道该如何花用,就劝他要修布施。布施能转化悭贪,而且种善因、得善果,舍一得万报,将来福报无穷。 ----故事 目连尊者的弟弟听到「舍一得万报」后,心想这么高的投资报酬率,于是就盖了一座大仓库,等著存放将来回收的钱财。他将家中所有的财宝全部都布施出去,但是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仓库中却不见有钱财存放进来的影子,于是去找目连尊者兴师问罪。尊者对他开示:「布施功德无量无边,然而功德福报没有形相。它已经充满了整个仓库,只是你有眼不见罢了。」 人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生活,这念心要能知足常乐才是重要的。一般人以为有钱就是富有,没钱就是贫穷,其实许多有钱人他们内心的世界是非常匮乏的,如同沙漠一般贫脊;没有钱的人,如果能知足常乐,心能清净自在,这就是最大的财富。 古德云:「人贫不是贫,心贫实是贫,人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佛经里也说:「有财当布施,为善当及时,钱财五家有,不施悔恨迟。」有钱的时候不布施做功德,等到遇到火灾、水灾或是地震,一切财富化为乌有,再悔恨不早积功德,就真的是为时已晚了。 -----节录自惟觉老和尚开示 希望可以帮到你,阿弥陀佛。
参考: corld/index
corld/index
优婆塞戒经》卷一)从诸经所载佛陀对众多在家弟子的教诲看,在家学佛应与出家人有所不同,当以合理过好世俗生活,尽社会责任,获今生后世安乐为本,以布施、摄化众生为必修的课目。 过好生活、获得「现法安乐」,首先须有四种具足:- 第一「方便具足」,谓努力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正当职业,如种田、经商、从政、文书、会计等,精勤工作,尽心尽责,靠劳动营生养家,服务社会,而不靠卖淫、贩毒、占卜、厌禁、、大秤入小秤出等不正当的手段营生。 《中阿含.梵志陀然经》),贪污敲诈,非法致富,遭到佛陀的诃责。学习、工作,获得财富与成功,唯以勤恳为要,「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 第二「守护具足」,谓妥善保护田产财物,「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令失」。 《杂阿含经》卷四)供贷予人,须得谨慎,了解对方,「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 《中阿含.善生经》)沉湎酒色、、迷于歌舞伎乐,皆致财物损耗,家道贫穷。 第三「善知识具足」,谓交结良师益友,不与放逸、欺诳、凶险的恶人为伍。 《长阿含.善生经》佛告青年善生:亲近恶友有伺机欺骗、喜好屏处、诱他家人、图谋他物、私贪财利、好发他过六失,令家中财产日日损减。 《第四「正命具足」,谓善于理财,收支平衡,不令少入多出、多入少出。若收入不多却大手大脚,不顾其后,「人皆名为优昙钵花,无有种子」,若积财不用,为守财奴,「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 《杂阿含经》卷四)收入应当分作四份:「一份作饮食,一份作田业,一份举置藏,急时赴所须,拼作商人给,一份出息利,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中阿含.善生经》),如此理财,必能富足。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说收入的三分之一当用于自己消费,三分之一用来救济孤独贫病,三分之一用以周济亲戚,招待宾客。 《佛般泥洹经》佛教诫徒众:「智者居家,恭俭节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为人子女,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供奉所须、凡事禀告、恭顺不逆、不违正令、不妨父母所作正业。父母应以五事「敬视」子女:管教不令作恶、指以正道、慈爱入骨彻髓、求善婚嫁、供给所需。 为人弟子,当以五事「敬奉」师长:给侍所须、礼敬供养、尊重拥戴、遵从教诲、不忘所教。师长则应以五事「敬视」弟子:依法 *** 、诲其未闻、令解法义、尽己所知教授不惜、指示善友。 为主人者,当以五事「教授」僮仆:量才使用、饮食随时、随时慰劳、为之治病、给以休假。为僮仆者当以五事「奉事」其主:早起、做事周密、不与不取、作事有序、称赞主德。大乘经中,佛教导菩萨,对所有众生应奉事服务,如仆事主。
个人观点.佛教好似没有经据?? 基督教就会有.

佛教关于发财的道理!!!

所谓布施是让别人受益,修财布施不一定就要用钱,而是要用智慧。至于如何做,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事情,建议你先从最小的一块两块开始,很多东西是靠经历,你只有亲身感受到了,才会有所领悟,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因为财布施的方向太广泛,你别急着布施太多,你就从自己首先解决温饱,基本衣食住行,不让父母受拖累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有富余的钱才可以谈的上布施。而且布施要有智慧,不能过分,要恰到好处,布施当然多多益善,但是,一定要循序渐进,同时在接触不同人事物的时候慢慢自己去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