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变迁阶段及形态变化,婚姻的历史演变

2023-09-29崇庆运势网热度: 19150

原始社会时期婚姻形态的演变?

一、群婚

群婚又称杂乱婚,是原始时代的第一个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以没有固定配偶为特点。人类尚未摆脱动物的野性,当时也没有道德伦理的相关概念,人类为了繁衍,不分年龄和辈分,更没有亲属的概念。《列子汤问》中曾说这个时代是“男女杂游”,就是说这种混乱的婚姻形式。

二、血缘婚

血缘婚又称族内婚,是原始时代第一个产生婚姻制度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是以同一个集团中,同辈之间可以产生婚姻关系,排除不同辈分亲属之间的婚姻为特点。但是这种婚姻关系有个典型式样,就是同辈之间的男女互为共夫或者共妻。

一旦有女子怀孕产子,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是谁,只知道孩子的母亲是谁,母亲也知道哪个是自己生产的孩子。这就形成了后面发展成母系氏族一个很大的原因。

由于血缘婚所生产的子女多为畸形,对人体素质造成的危害,威胁到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开始在氏族群中实行某些禁忌,进而发展成为亚血族婚。

三、亚血族婚

又称族外婚,或者伙伴婚。这种婚姻形式开始排斥同胞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最终禁止旁系兄弟姐妹,即同胞兄弟姐妹的子女、孙子和曾孙之间的婚姻关系。

这样,本氏族的兄弟或姐妹就必须在通婚的对方氏族中寻找伴侣,但是仍旧是共夫和共妻的形式,生产的子女依旧是“不知其父,只知其母”。

这种婚姻形式下,男子死后,要葬在自己出生的氏族墓地,不能和女方姐妹同墓合葬,其所生的子女归女方所有,死后同母亲合葬,不能同父亲合葬。这也是古书中所说的“感天而孕”的情况,因为那时候的人类还不能理解生殖与性行为的关系,而归为上天的神力创造的原因。

四、对偶婚

对偶婚是介于亚血族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一个婚姻形式。即异姓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实行一男一女对偶同居关系,以女子为中心,男子只有在女子家中过夜的权利。是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婚姻形式。

男女各自的伴侣可以想换就换,不受约束,所以子女仍旧是“知母不知父”的状态。早在群婚制时期,对偶婚现象就时有发生,很长时间内,两种婚姻形态是并存的。

在对偶婚盛行时期,也有一名男子与多名女子,或者一名女子与多名男子的牢固结合。现今很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中仍有对偶婚形式的体现。

五、赘婚

赘婚即男嫁女娶,俗称“倒插门”。是男嫁女娶,从女居的婚姻形式。在对偶婚时期,男子到女子家过夜,有时参加女家劳动,有时参加自己家劳动,但是所生子女归属女方。到了一夫一妻制时期,则是女子嫁到男家并在男家劳动,所生子女也属于男方。

由于当时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为了弥补女子“从夫居”的损失,有能力的家庭会拿出一定的礼给女家作为赎金,建立女嫁男娶的婚姻形式;

但是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家庭缺少钱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子弟到女家从事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以实现换到妻子的婚姻关系,这就是古书说的“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

男子给女家劳动的时间有长有短,长则几年,短则几月。此间,男子要接受女家的监督,并经受各种艰苦的考验,以证明自己有养家糊口的能力,才被允许结婚或入赘,这算是一种考验,故又称“考验婚”。

婚姻的起源与演变?

婚姻的演变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1、前婚姻时代的血缘团体。即同一原始群体内的男女,在两性关系方面是杂乱的,没有任何限制。不仅在兄弟姐妹间,而且在父母子女直系血亲间都没有禁忌。这一时期存在于人类最初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时代。

2、群婚制。随着原始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人类从最初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中,逐渐演进为各种群婚制的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势,开始形成了最初的婚姻制度。群婚制,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最大的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期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经历了血缘群婚制,排除了直系血亲间的两性关系,即不同辈分的男女间不得结婚;再经历了亚血缘群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这从而引起了母系氏族的产生,使人类婚姻由族内婚向族外婚发展。

3、对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过着相对稳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总有一个主夫。

其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是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态,从血缘结构上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现居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带有神秘色的“走婚”,其实就是对偶婚的开残留形态。

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它应涵盖以下三层含义:

1、以男女两性结合为基础;

2、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3、具有夫妻身份的公示性。它应包括各种合法婚姻和违法婚姻,能将其与婚前行为、纳妾、姘居、非婚同居等现象区分开来,而应避免和结婚、婚姻关系等法学念混为一谈。

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婚姻,泛指男女之间的结合、一方到另一方家落户成亲的意思,是一种人际间取得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根据观念和文化的不同,结婚,通常以一种亲密或性的表现形式被承认,这种结合通常以婚礼的方式来对外宣告其正式成立。结婚的具体原因很多,比如法律、社会、情感、经济、精神和信仰的需要。通常,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婚姻双方家长互称“亲家”或“姻亲”。

  • 现代婚姻普遍认同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形式,同时已有不少地区认同同性婚姻。但在部分地区过去的文化历史及许多古老部落中亦存在其他的婚姻形式,现今某些地区或宗教的法律亦承认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婚姻。

  • 世界上多数国家与地区采用婚姻登记制,在满足其他条件下不限制结婚次数。

  • 目前,世界上婚龄最长的夫妇已经结婚80年[1]  。

人类婚姻的发展类型经历了哪些阶段?

人类婚姻经历的发展类型有:抢夺婚、服役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共妻婚、走婚、试验婚和自愿婚等。

抢夺婚:俗名叫抢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是盛行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游牧时代。此时因女子已是男子的所有物,所以成为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之间发生斗争时的掠夺对象。自愿婚:以男女双方以性爱为手段的正常婚俗,双方在经济、情感、生活各方面保持了平等与均衡。

婚姻的本质和意义:

婚姻是为了社会关系的稳定,为了感情的需求,繁衍后代只是婚姻的结果,当然,不可否认,婚姻对于男女关系和家庭的稳定以及后代的养育培养是很重要的。

但是婚姻的根本是出于感情的交换,感情上需要一个稳定的伴侣,所以出现了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稳定的爱情关系,就连繁衍后代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稳定夫妻关系建立社会和谐的作用。

婚姻法的历史变迁

一、 婚姻法的历史沿革
我国《婚姻法》共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立法变化:1950年《婚姻法》、1980年对1950年《婚姻法》的修订以及2001年对1980年《婚姻法》的修改,从而实现了法律文本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1950年5月1日,《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它明确宣布实行婚姻自由、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禁止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制,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当年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婚姻法的立法精神是要推翻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支配。”

1980年的《婚姻法》重申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以及禁止重婚和包办婚姻等原则和制度,并根据时代特点和需要,增加了实行计划生育、保护老年益、夫妻约定财产制等新规定。同时1980年《婚姻法》增加了: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这一条款在起草时,成为争议最大的一条。有人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忠于爱情,不能轻易离婚。最终的立法方案还是决定不能用法的强制力维持感情破裂的婚姻。这其实反映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生活走上正轨,人们对婚姻家庭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感情的追求成为人们建立婚姻的目标。

2001年对于1980年的《婚姻法》进行了33项修改,增设了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条款,增加了重婚和离婚无过错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并且完善了对家庭暴力受害者、受虐待者、被遗弃家庭成员的救助制度,在建立和维护平等、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是我们现行的婚姻法,但是到2020年12月31日就被废止了。

新的婚姻法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新婚姻法首先是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优良家风写入法典,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一重要体现。同时也体现了立法者对于婚姻家庭关系中道德伦理规则的尊重,有利于鼓励和促进人们培养家风,提升社会整体风气。同时新的婚姻法还新增加了离婚冷静期等规定,新婚姻法即《民法典》第五篇婚姻家庭篇,一共79条。

国人婚姻70年变迁:从一切从简,到五花八门,你怎么看?

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奥斯瓦尔德·施瓦茨说:“婚姻是完好人生的精华。”从世界婚姻开展史来看,随着狩猎采集者进入农业文化,社会需求更稳定的布置。第一次记载的婚姻典礼的证据是结合一名妇女和一名男子,其历史能够追溯到公元前235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婚姻演化成一个普遍的机构,被古希伯来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所承受。但那时分,婚姻与爱情或宗教关系不大。我已在多篇文章中细致解答过这个观念,在此不再赘述。

在中国,新中国成立之间,我们有长达2000年的封建婚姻史。一切的年轻人,都恪守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准绳谈婚论嫁,因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时婚礼,考究“六礼”,兴于周朝,贯串整个封建社会。所谓六礼,一是纳采,就是男方得知女方诸方面条件不错,派人送礼求婚;二是问名,就是男方派媒人问清女方的名字、生辰八字,然后到宗庙里去占卜吉凶;三是纳吉,就是占卜后得到凶兆,然后订婚;四是纳征,就是男方派媒人送礼到女方家里;五是请期,由男方定下婚礼吉日,由媒人正式通知女方;六是亲迎,婚礼之日,男方必需亲身到女方家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门外等候

直至封建王朝毁灭,民国时期,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端盛行穿白色婚纱礼服,普通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品种型的结婚照不断持续到50年代。

从大操大办到1950年新中国公布了婚姻法,宣布婚姻嫁娶一切从简。我国的婚姻新时期正式拉开帷幕。

50年代-80年代变革开放之前,这是一个特殊的脱贫时间,固然《婚姻法》制定了一夫一妻制,但是那时分的夫妻结婚照,大都是穿正装拍摄,简直没有婚纱照一说。由于是集体消费,买东西都要靠:票。粮票、油票、各种票。那时分的婚姻,简单而瓷实。婚礼由“组织”筹办

,来宾为单位职工,看起来更像是单位联欢会,结婚十分简单,条件好的摆上一桌酒,亲戚邻居四邻凑到一同吃个饭。

婚嫁的常见物品,就有瓷实的大白缸子、新脸盆、新毛巾,若是有几块肥皂都是了不得的事情。那时分,固然倡导自在恋爱,但是从恋爱到结婚,必需要得到组织的批准,没有组织的引见信,私自结婚照样是不合法的。更会影响年轻人的出路。那时分,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一代,他们的恋爱是偷偷地、羞赧的,但又是可贵的。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的感情却很真诚。

而从王小波的《黄金时期》里能够读到,那时分的夫妻,更像是反动关系的同志,是要有共同的反动目的,才干生活在一同的。

80年代,变革开放以后,婚姻从风俗到衣着,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人民生活的日益提升,以及西方盛行文化的侵入,年轻男女愈加倡导恋爱自在,而且从恋爱自在到了却婚自在,而且80年代,国度对《婚姻法》停止了修正,注重提出了:夫妻感情确已决裂、调解无效的法定条件,于是结婚自在,也便成了离婚自在。

听家里的老人说,80年代的礼固然并不多,更不像如今一样豪华,但盛行“四大件”、“三转一响”。所谓的“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则是收音机。只要备齐这“四大件”,才具备了却婚的根底。直至八十年代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开端昌盛起来。


当然,那个时期,娶媳妇可以用自行车载回家曾经是莫大的荣幸和荣耀,在村子里也会被人们羡慕。90是年代初的时分,工人比拟吃香,有很多双职时间妇,能够凭仗工龄在城镇上分房子,结婚虽不是大操大办,但是也不会短少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那时分,结婚没有婚礼,摆上两盘瓜子、几斤糖,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坐坐,就是见证一对新人喜结连理的典礼了。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其实一个特殊的时期,由于那是强大中国的第一次经济起飞。人们物质生活得以显著提升,但是肉体世界却没有跟上步伐。由于物质程度的提升,所以很多有钱人开端注重婚姻方式以及拍婚纱照,于是“婚庆公司”就随之呈现。

21世纪初,互联网开端进入我们的世界,聊天室、相亲网站也成为了年轻男人结识新朋友的中央。也其实那个时期,人民生死水平开端逐步上升,而离婚率却开端逐年上涨,所以那个时分也开端盛行一句话:男人有钱就变化。而随着港澳台爱情电影和盛行歌曲的进入,年轻人开端注重爱情,“唯有相爱,才干结婚”,曾经不是当初的反动关系了。

2010以来,中国离婚率有增无减,而同时呈现了大龄剩女、不婚主义等新时期的新产物。人们从崇拜爱情,到议论三观,从两个人白头到老不如一个人过得舒适演化。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步入婚姻,其真实晚辈看来,是不想肩担任任。

议论明星公众人物离婚,关注相亲节目炒作吃瓜,运用社交软件享用快餐爱情,这是我们能看到新时期年轻人感情的缺陷,但是也能看到那些开端养儿育女的90后夫妻,不只开端顾家,也开端肩负社会义务;纵观建国70年,每个时期的婚姻观念和风俗都有所不同,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一个时期的记忆和意味。婚姻本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从古至今,随同着婚姻制度的不时完善和优化,置信我们年轻人的婚姻将来,也会越来越温馨与幸福。 #婚姻嫁娶70载#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