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万事万物的规律,易经解释自然的规律

2023-09-24崇庆运势网热度: 15494

易经的知道就好咋说

《易经》 暗藏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和文化心理,用它算命,不是不可以,但那是小用。搞懂它暗藏的道理,从容地面对人生选择,才是大用,一周就能上手
99%的人都高估了《易经》的难度,每个人一生的得失和选择,都藏在《易经》中!人生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进退沉浮……都逃不过《易经》64卦,《易经》包罗万象,所以说,如果你能读懂了《易经》,也就读懂了人生!
可以说, 读懂《易经》,就是读懂了中国人的根。历经千年,今天《易经》依旧能给你带来很多人生的启迪!
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始于潜,萌于动,成于壮,退于无。老子说:“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潜不妄动,则安,安可以徐生。
易经:一个人若做到这几点,能扭转运势,越早知道越好!
一、夫妻和谐,和气能生财
古人云:女安则家宁,家宁则家旺,家旺则福聚。女人是一个家庭的风水,娶一个好女人能旺三代,上至父母长辈,下到子女教育。女人是顶梁柱,能顶半边天 。女人这半边天,主宰着一个家庭的命运。
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一个好媳妇,就是生财之元。命学里面,妻子为妻财。好媳妇因为能旺夫助夫,不仅能生育优秀的儿女,还能带来好的财运。妇唱夫随,阴阳和谐,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男人在前方打拼,她在后方守护,这样善良的妻子才能让家人 和睦相处,相亲相爱。这样的家庭自然是会越来越旺的。
二、直面困难
很多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往往是我们自己放大了困难系数,所有的事情都很简单,只是大脑给加工的复杂了,只要面对,就会有答案。事情简单,复杂的是大脑。
未做过的事心里会觉得困难,但是真的去做了,其实并不一定真的困难。
当不再对任何外在的人或事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时,就会敢于面对困难,承担责任。直面困难,独立承担责任,做好手头第一件小事,好运自然来。
三、不变是方,改变是圆
《易经》有言:穷则变,穷则变,通则久。人世间永恒不变的仅有转变。讲规矩,很多时候是好事儿,由于生活中的很多规定,是不能随意触碰的。
道德是人世间准则,法律是人世间道德底线。为人处世必须标准,为人处世也要标准。懂得变通并不是使我们不守规矩,而是在规定以内,去圆融地为人处世。是因为二者考虑的角度不同,而产生出不一样的结果。
一个是站在自己的视角,一个是站在他人的视角。知人情世故不世故,圆润不奸滑,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四、舍得吃亏
俗话说得好:有舍才有得。但是世上很多人还是不愿意“舍”,不喜欢吃亏,只想着怎么得到,怎么占便宜。这其实就是没有福气的人经常做的事。
《易经》:“吃亏一阵子,富一辈子。”吃亏也是一种处世智慧。作为一个懂得吃亏的人,能带给他无尽的福气。
如果一个人愿意舍得吃亏,那他未必真的吃亏,而一个人脑子里都在想着这么轻易占别人便宜,他未必真的能占到别人便宜。
只有那些愿意吃亏的人才能有好运气和富裕的生活。若毫厘必争,事事较真,那么最后吃大亏的绝对是自己。
作为古代第一上古奇书的《周易》,它的64卦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就像一本字典,你的所有人生课题都可以对号入座,从中找到答案。可以说,读懂了《周易》就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人生,这世上90%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易经》之所以如此广泛和深刻,是因为其内容是无所不包的。儒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的五经之首;道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三玄之冠。冯友兰教授之所说:“《周易》是宇宙的代数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易经》,因为其中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我们不妨多多研究一下。
《易经》可以启迪智慧,提供关键时刻的破局之道:处于逆境中,我们会明白“否极泰来”;生活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我们会知道“有损有益”。
有人说古人的文言文晦涩难懂,一般人真看不懂,那这本白话文版本的《图解易经》可以推荐给大家,这个版本不仅完整完整将原版的内容收录进去,还将那些深奥的语言,用白话文讲解,通俗易懂。
它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最后引入到《周易》,以图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为您讲授学习《周易》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在尊重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告诉你如何去分析问题,将易经中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着实让我受益无穷。

易经智慧: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精辟



  《易经》中所阐述内容的本质,其实就是宇宙间的变化,所以古人常常拿它来占卜,而如今的人们,大多都通过这本书来学习人生哲理。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日子过得不温不火的,但却很受人羡慕。这样的人,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是,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却总是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在做事的时候,也是很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本是平凡的人,拥有了如此好的福气,而广受大家的支持呢?
易经告诉我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中国古人从很早开始就研究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他们在定数与变数中不断的探索找寻,希望能够窥探出宇宙的奥秘。
同时,又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饭的农民适时的进行农业生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人的命运。
一)、万物发展,有据可循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并不是单纯的迷信,而是古人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寻找出来规律。《易经》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变化莫测,但不论如何都有其内在的规矩。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古人的
智慧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譬如子平八字、六爻这些常见的占卜方式,前者可以用来推算人生大体的轨迹,后者则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事,只要心诚,加之占卜师又有炉火纯青的技艺,就可做出精准的预测。
中国文化里,除了占卜和预测以外,古人还总结出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经》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一就是阴,而二则是阳。三其实就是阴阳相合的产物,既符合道家所讲述的适匀的状态,又符合《易经》中所提到的万物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
这个阴阳若是将它具象化,则可以理解为女为阴,男为阳,这是最容易让人想到的阴阳关系。男女交合,自然就会产生下一代,也就是"三"。
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论是专制的社会也好,民主的社会也好,基本的组成单位都是个体的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是水,政权则是那个舟。
其实阴阳涵盖的部分绝非人这么简单,地为阴则天是阳;月为阴则日为阳;母为阴则父是阳。如《易经》所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平衡不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整个自然都是一种最佳的状态。
因此三生万物中的三,代表着的就是阴阳平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三"这个阴阳平衡的条件下产生的,他们背阴而向阳,并在激荡中不断的产生新的和谐之体。在中国古人的认知里,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由"三"得来的。
这就是实际道理,阴阳交合所以才会产生下一代,就这样不断的延续下去,人类社会才有了发展。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在日月转动这个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阴阳平衡。
如果它们不再遵循这种规律了,那么地球上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无法适应,万物自会荡然无存。
(二)、时间回圈,产生变数
那么,逢七必变该作何解释,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易经》的思维方式,世间万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到了第六步就已经功德圆满。
具体可以对应上文提到的"六爻",还有人们常说的六六大顺之类。这六六大顺,就是希望每一步都能走得很好最后达到最好。
而到了有"七"这个序数的时候,它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亦或者具体到某个时辰,如果这个"七"是起始点,那么时间继续往前走,碰到与"七"这个起始点的差距数时,就一定会产生变化。
因此,人们将其看作成是一种变数,如果学习复卦就会发现七是运数。运者动也,如此就不受规律的限制会产生变化,因此人们也把七视作成是一种劫数。
比如近代的"九一八事变",它是公历9月18日,而传统的中华历则是辛未年八月初七,这个变,并非是都往坏处变,有时也会是好事,细细想来,这并非是虚妄之谈。通过古代王朝的兴衰,就可参透其中之理。
"周公恐惧流言日",在周公的治理下大周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一番盛世,此时为公元前1043年;七百年以后汉武帝横空出世,他北击匈奴又挞伐西域,是无可匹敌的民族英雄。
正因为有他,才有了汉族这个称呼;再过近七百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在今天的外国都将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发现了七身上的奥秘,就连西方人亦是如此。比如上帝创造世界,会在第七天休息,因此一周有七天,到第八天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三)、信则有,不信则无
三生万物,是古人对阴阳和谐这种平衡的环境之追求,而逢七必变更多的则展现了古人对未知的"变"的恐惧,害怕它变,又害怕它变得不好。同时,它又不一定是那么的准确,虽然有些事情的确可以对上,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机缘巧合"。那么,在今天的人们应当如何看待"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一千古不变的定理呢?

可以不信,但一定要敬。它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即使没有那么准确,即使与现在的很多科学观点相悖但抛开其所谓的迷信那一面不言,它们都是教人积极向上的。比如说"三生万物",这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又劝导人们一定要注重平衡。
这个平衡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就像很多中医都不是治病更多的是调理,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循环来达到消除病症的目的;也可以是让人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不能轻易破坏否则就是毁坏了阴阳平衡。
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很多,而逢七必变,则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也令人学会了变通。

国学经典 《周易》有怎样的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就是指古代原始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了运动的普遍性,同时也认识到了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只能认为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要认识到它辩证法思想的正确性,但同时要看出其的不完整性、缺陷性。简单介绍朴素辩证法后,..

易经解释自然的规律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日月轮回,周而复始,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地球上的万物无不遵循着这个自然周期规律生死存亡、兴衰与共。虽然万物之间的各自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长短各不相同,生命的形态与运动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熟、冬亡”这一自然四季规律的轨迹,都会经历这四个大的生命阶段,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轮回,亘古不变。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从中悟出了集智慧之大成的《周易》理论。它从日月阴阳、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中,领悟到宇宙万物起源、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抽象成阴阳五行说、四季八卦论,以此来推演类比宇宙万物的整个生命历程。并指出阴阳运动、四季轮回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普通规律。即所谓“阴阳者,天下之大理也;四时者,天下之大径也”。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特性,并在这两方面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下向前发展演变,其演变发展的过程都要经过“起始、壮大、高潮、死亡”这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正如“春生、夏长、秋成、冬亡”自然四季规律一样。这就是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昭示给人类及万物简单而深刻的宇宙自然规律。这就是从宇宙天体运动规律总结抽象出来的天法、天规、天理、天道。古语说:“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此天道之大径也”。因此,周易来源于日月四季,说的也是日月四季规律,只是后来它把这些抽象化了,神秘化了。
1、阴阳实际上就是冷热寒暑的抽象。《周易》中的阴阳是总领全部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用这个字来象征说明宇宙万物本质特性,并以此来分类。这是非常智慧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的万物都因时因地或阴或阳,而且还在因时因地互转化、相辅相成,这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阴阳一开始就是日月,所谓“易”就是日月也,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产生冷热寒暑变化,进而产生四季冷暖,进而产生自然万物。管子曰:“阳之道,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两仪一开始就是子夜、午昼,夏至、冬至来表示的。
科学告诉我们,宇宙的膨胀与毁灭实际上就是冷热能量的转变,宇宙的生命历程就是由极热到极冷的一个演变过程,而且宇宙万物的生命都是冷热能量的变化过程。温度就是衡量冷热能量的一个标志。所以,《周易》的阴阳观念一开始就与宇宙冷热能量相吻合了,所以,《周易》一开始就触及到的宇宙的深处,触及到了宇宙的起始点上了。所以《周易》的空想就变得如此的伟大,让人惊叹不已,高深莫测。
2、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八卦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循环周期理论之一,八卦理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是阴阳演变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寒暑生成四象,四象就是四季,四季生出八卦。所以这句话明确说出了阴阳四季八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周期的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把四季的又分成了八个季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八个季节的三倍分法,把季节的转折点都分了出来。因此,八卦实际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只是伏羲为了类比自然万物就把用“乾、兑、离、震、巽、坎、垠、坤”这八个字来代表四季八段,以此来类比自然万物,这样一来八卦理论就抽象化了,就脱胎出四季八段而变成了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思辩理论了,也同时也变成了高深莫测的玄学理论了,但八卦理论又总是脱离不了春夏秋冬自然四季这一时间周期。看过《周易》中著名的“河图”的人都知道,春夏秋冬自然四季仍然是八卦必不可少的时间周期。
3、五行就是自然四季周期里万物形态。五行说原来与《周易》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学说,后来到了战国时期,这两种理论逐步融为一体,形成“阴阳五行说”,五行说成为了《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用来阐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发展。“天有四季时空周期,地有万物变化形态”。五行说有三层意思:一是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二是这五种自然物质之间是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三是自然万物的变化形态基本上都是这五种形态。五行的变化离不开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而《周易》讲的又正是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缺少物质的内容,所以这两种学说正好相互补充,自然而然也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内经》说:“是故阴阳五行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根本也。”
《周易》理论中的阴阳四季五行八卦,实际上就是关于宇宙时空周期、宇宙万物形态变化以及两者关系的抽象化概述,并用它来预测宇宙万物的未来。《周易》中明确讲道:“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是把《周易》给抽象化、概括化、理论化了。就象伟大科学家牛顿一样,从果园树上苹果落地这一生活中的现象,从“苹果落地说”中悟出、抽象出伟大的“万有引力”学说一样。《周易》也是一样,也是从日月、四季、五行万物中悟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正如孔子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周易》是思想者真正的空想出来的理论,可惜的是它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源头,却成为起卦算命、宿命轮回、空想巧辩的巫术鼻祖。古人把《周易》神秘化、巫术化可以理解,因为那时科学还不发达。如今的普通人把《周易》看得高深莫测也可以理解,因为毕竟现在的普通人还是喜欢学习当今的科学知识,但是如果当今的专家学者再把《周易》说的那么高深莫测、那么神秘玄乎,那么就纯属于骗吃骗喝的把戏了。

有人知道易经的的秘密吗?

易经是解释宇宙规律的,来源于两个图,一个是先天八卦图,即伏羲八卦,一个是后天八卦图,即文王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是解释宇宙空间的,后天八卦图是解释星球的,合二为一又可以解释星球与宇宙的关系。一般分析人事以及日常问题用的是后天八卦,但也引入了先天八卦的因素。中医的所有理论和应用都是来自于易经,在许多领域都可以用到,包括心理学。

所有的逆境都只是一时的只要掌握易经中3个诀窍保你扭转困局,你怎么看...

被称为“三玄之冠”的《易经》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中国的一部旷世奇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更是把它奉为经典。


《易经》中有很多人生大道,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其中的规律就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交替进行,周期有长短,人人平等。悟透了这个规律,人就能保持平常心,学会用规律去顺应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在顺境来临时,一定要学会自我控制,因为大喜易失察,太得意会让错误乘虚而入。当然在逆境来临时,也不要太有压力,因为所以的逆水都只是暂时的,总会有方法应对,这三个诀窍,可以帮助你扭转不顺。



面对困境,停止抱怨,不找理由,勇敢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相信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总是在嘴边抱怨:“这个事怎么办啊”,“这么多事,我该办哪个”,“如果这个事情办不成怎么办”。所有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自我的心理斗争。困难克服不了,人就要么逃避,要么放弃。

逃避放弃只会让困难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千方百计找方法。只要人的意志力足够坚定,时间足够长,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分解和克服。《易经》中说:“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


就是说,让我们跟着老虎走,不用害怕它,它不会吃人。这是一个比喻,并不是真的让你跟着老虎走。饿虎肯定是扑人的,除非你能修到老子,或者六祖惠能那样的境界,遇到老虎也能化险为夷。在这里《易经》把老虎比作困难,人总是会像怕老虎一样害怕困难,感到畏惧从而退宿,不能否认,这是人的本能。

但是,我们要知道困境只是个抽象的东西,它只是我们想出来的虚境。这是人的思维问题,同样一件事,能力强的人认为这件事很轻松,而能力弱的人会认为这是个根本办不到的事,所以说,所有的困难都是你想出来的。


克服困难,第一步就是要迈出去,大胆行动,走出去,才能走出困境。如果你只是原地不动,等待别人救你,估计要等到猴年马月。

要有刷新自己、重新开始的决心,有从头再来的斗志和耐心。

可能有人会说,我明明做了,为什么不见成效,或者说,我以前就是这样解决的,为什么这次不行了。因为用旧的方法,到不了新的地方。扭转逆境,就要改变惯性思维,要有从头再来的斗志和耐心,刷新自己,重新开始。

《易经》中说:“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 初九属于处履之初,相当于一个人初涉世事,起步践履,刚刚踏上人生旅途。“素”是事物本质本色,没有虚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人,很容易携带过去的印记和包袱,认为自己做得不好,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等。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放下过去的包袱,那些都是过去式。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用“素心”做事,放下一切,从头开始。这样的心态,就像初生牛犊不怕虎,再吸收和借鉴以前有益的经验,战斗力只会更强。


应当放下浮躁的心,心无旁骛做事,耐心等待转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顺境和逆境,都是有一个时间周期,这个周期没走完,你想要提前结束,那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一边努力,一边等待时机的成熟。《易经》中说:“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大意是说践履之道是守静,就要像幽禁之人一样安闲而不生事端,而且长久坚持下去不作改变,才会吉祥。逆境,用现在流行语说,即是逆水。逆水迟早会顺过来。这是必然之路,所以履道坦坦。心无旁骛做事,出来的效果最佳。好的运势到来,都是靠自己创造的一点一滴最佳效果积累,最后完成逆袭,迎来转机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