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故坛大有卦卦辞,子夏故坛需卦

2023-10-17崇庆运势网热度: 12961

子属于五行属什么,子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子属于五行属什么

从「」谈起,说说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之色

《》中有“困于酒食,朱绂方来”、“黄裳元吉”、“白贲,无咎”、“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等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朱、黄、白、玄等,并不是指具体的颜色,而是抽象的五行之色。五行之色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色。具体地讲,春天属木,其色青,象征存满生机和活力的气色;夏天属火,其色朱,象征事物处于兴盛阶段的气色;长夏属土,万物致养后代,其色黄,象征下一代的新鲜之色;秋天属金,其色白,象征一种肃杀、萧条、没落的气色;冬天属水,其色玄,象征一种幽深、神秘、闭的气色。

青、朱、黄、白、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之色,与具体的色是不一样的,虽然有时与具体颜色有一定关系,但大多情况下不能按颜色理解,而是一种不能言表的抽象的气色,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和象征意义。不懂五行之色,就不会真正懂得中华传统文化。下面我们就逐次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先说“青”。有人把“青”理解为黑色,如青石;还有人认为“青”就是绿色,如青草。那么我不禁要问,青年的“青”是什么颜色?准不能把青年说成是黑色年华的人或绿色年龄的人吧?所以用具体颜色根本解释不同,也不可能一会儿是黑,一会儿是绿。解释不同的原因,就是人们不懂“五行之色”的概念。“青”是一个纯表五行之色的汉字,五行属木,为东方之德,是春天的气色,代表春天的特征,为阳气发泄的状态,象征的是生机和活力,天象谓“青龙”。青石并不是黑色的石头,而是指质地、还没有被岁月侵蚀风化的顽石,如人在壮年一样结实。青草并不是指绿色的草,而是指还未结籽的嫩草。青年就是指处于壮年的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还有,青山就是草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山,虽然春天是绿色的,但秋天却层林尽染,色多样,不独是绿色了。青岛就是指具有生命活力的岛,山东青岛的得名一定与之有关。青云就是指正在升腾而具有活力的云,所谓“平步青云”。青丝一定是指年轻人的头发,衰老之人的头发就变白了。“脸色铁青”是指有一股冲动的怒气在里面,随时都可能发作出来。被打青了,那也是因为气血欲破肤而出而未出,有一股冲动的力量在里头,如果破肤而出了,那就是皮开肉绽一片红了,那就是五行属火不属木了。

再说“朱”。朱也是一个纯表五行之色的汉字,与“赤”义近。“朱”五行属火,为南方之色,代表夏天的特征,天象谓“朱雀”,象征事物兴盛时的气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里的“朱颜”就是指王朝兴盛时的气象。“朱门酒肉臭”这里的“朱门”就是指古代的旺族、兴盛。这样的人家钟鸣鼎食,酒肉飘香,故曰“酒肉臭”。朱芾,也称赤芾,指赤色蔽膝,借代华服,为古代大夫以上贵族所服。着朱芾者,出入堂,正是官运兴旺之时。朱绂,指系印的红色丝带,象征。佩朱绂者,执,主大事,正是官运亨通之时。,指鲜红的,象征人正在精力旺盛、面貌娇美之时。

接着再说“黄”。黄既可表具体颜色,也可表五行之色。“黄”表五行之色,指五行之中色。“黄”五行属土,其位在西南,为夏秋之间、四季之中,代表夏秋之间的季节特征,天象谓“勾陈”,夏秋之间,万物致养,繁衍後代。勾陈亦谓麒麟,《易冒》:“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权司戊日。盖仁兽而以土德为治。”《易·说卦传》曰:“坤,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坤为地,亦为母,为养育万物者也。後天八卦的坤位在西南,为夏秋之间,当其时也,正是植物结籽,群兽育崽之时。麒麟为之天象,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有麒麟送子的。

“黄”表五行之色,大多与幼崽、小孩子的特征有关。黄口就是指幼兽或小孩子,黄毛丫头就是指小女孩。黄花闺女就是指像鲜花一样美丽的姑娘,指未出嫁之前的女孩。这里的“黄”不是指黄颜色,而是五行之色,表示一种的状态。所以解释“黄花”要看语境,或指的花,或指的花。《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传统解释中,以为《诗经·鲁颂·閟宫》中的“黄发”与“台背”都是对老年人形象的描绘,于是把《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解释成老人与小孩,或许陶渊明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这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黄发”与“垂髫”都是指小孩。《诗经》中的“黄发台背”是对长寿老人的描绘不假,但意思是背虽然已驼了,但头发却还象小孩子一样,这样才能描述出老人长寿的特征,这正如说“鹤发童颜”一样,头发虽然已经全白了,但颜面却还象儿童一样。如果把“黄发台背”解释成头发枯黄、脊背台驼,怎么能显示出长寿老人的特征?再者,枯黄的“黄”就成了纯表颜色了,而不是特指五行之色了。

再按着说“白”。白既可表具体颜色,也可特指五行之色。《易》以“巽为白”,这里的“白”就是指具体颜色。“白”表五行之色时属金,之色,代表秋季的特征,天象谓“白虎”,象征肃杀、收敛和衰落。“白色”就是指一种肃杀、衰败的。“白匪”就是指放火的匪军。天象之“白虎”亦非白色之虎,而是指秋天之虎或显于西天的星象之虎。白描是指用简洁的线条或笔法勾勒而敛去一切渲染手法的一种绘画或写作手法。白吃白拿是指只管享用而敛去一切花费的。

唐•王之涣有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的“白日”并不是指白色的太阳,而是特指西沉的落日。何以见得?勿论“白”是五行之色,仅一个“尽”字则可知矣。况如果是朝阳,就会冉冉升起,那这首诗就不会有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这首诗描写的是日沉河归的没落景象,但却突出反映了 乐观向上,追求高远的心态。再举一例,唐•岑参有诗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里的“白草”,传统解释是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实际上,北风卷地时,吹折的可不仅仅是白色的草。这里的“白”是五行之色,不是具体的颜色;“白草”并不是白色的草,也不是具体的草名,而是指秋天的草。诗的后一句交待得很清楚,“胡天八月即飞雪”,农历八月正是仲秋之月,所以白草就是泛指秋天的草。春天的青草质柔而不易吹折,而秋天的白草质刚而容易吹折。

最后说说“玄”。“玄”大概也是一种纯表五行之色的汉字。“玄”五行属水,为北方之色,代表冬季的特征,天象谓“玄武”,象征闭、隐伏、深邃和幽静。“玄武”是蛇缠龟的形象,龟的更大特点就是静,以甲裹自己,蛇亦善,常做蜷曲状,龟蛇合体就是象征闭守静。有人把“武”理解为“征伐”,大错特错也,“武”虽从戈,然从戈而止,不得已而用之也,善武者从不穷兵,而是而不露。《•三十六章》就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武力是国之底牌,底牌现则其势穷矣。

玄机就是指而不露,不为人所知的奥妙。玄学就是幽深而不易被人了解的学问。玄孙就是指隔了好几代的後辈,辈份远了,就越来越难以了解了,关系也就象起来一样了。玄酒就是指冬天酿的酒,发酵期长,味道醇厚幽长。邵雍诗曰:“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易•坤卦》上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文言传》释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据笔者《周易登堂》理论可知,《坤卦》是消息卦,其天时曰子,为仲冬之月,子正即为冬至日,五行属水,故其五行之色为“玄”。《坤卦》初下面潜隐的为一阳爻,这个阳爻和初六、六二组成震体,“震为龙”。《坤卦》组成一个大坤体,“坤为地”,《易》常引申为城邑。《坤卦》初六之下的阳爻居于城邑之外,城外曰郊,郊外曰野,这里取象为“野”。《坤卦》初六下面居于郊野的这条龙很快会息长出来,成为《复卦》初九。这样,《坤卦》上六就会被消去,其当然不甘心被消去,故与郊野的这条龙争斗,故曰“龙战于野”。“龙战于野”正是子时向丑时过渡,《坤卦》向《复卦》过渡的表象。子五行属水,其色玄;丑五行属土,其色黄。五行转换,玄与黄交杂,天地之气兼色,故曰“其血玄黄”。血者,气色也。

《•第五十一章》有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的“玄德”就是闭、隐晦的五行之水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意思就是不因使之生就图谋占有之,不因有所作为就恃才傲物,也不因有所长就欲为主宰。这几句话无不体现清心寡欲的那种不争思想。“玄德”还是三国时期刘备名字中的字,刘备最善韬光养晦,礼贤下士,还真是字如其人。

总之,青、朱、黄、白、玄这五个汉字如果特表五行之色时,都具有特殊的内涵意义和象征意义,一定要与纯表颜色的汉字区分开来,不可混淆其意义。不懂得五行之色,就不会真正懂得中华传统文化,就会在许多传统文化问题上牵强附会,辞不达意。笔者提出的“五行之色”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正确解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 为子夏故坛 )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

以上就是与子属于五行属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象征手法的分享。看完子属于五行中的什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求八卦中六十四卦的卦辞及解说 第1卦
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 上上卦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第2卦
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 上上卦 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岗,饿虎逢之把口张,适口充肠心欢喜,卦若占之大吉昌。这个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叠,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承载万物,伸展无穷无尽。坤卦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它以“先迷后得”证明“坤”顺从“乾”,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
第3卦
水雷屯(屯卦)起始维艰 下下卦 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坎)相叠,震为雷,喻动;坎为雨,喻险。雷雨交加,险象丛生,环境恶劣。“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
第4卦
山水蒙(蒙卦)启蒙奋发 中下卦 象曰:卦中爻象犯小耗,君子占之运不高,婚姻合伙有琐碎,做事必然受苦劳。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但因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因此,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
第5卦
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机 中上卦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坎)相叠,下卦是乾,刚健之意;上卦是坎,险陷之意。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观时待变,所往一定成功。
第6卦
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 中下卦 象曰:心中有事事难做,恰是二人争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谁肯让谁走一步。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乾)相叠。同需卦相反,互为“综卦”。乾为刚健,坎为险陷。刚与险,健与险,彼此反对,定生争讼。争讼非善事,务必慎重戒惧。
第7卦
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 中上卦 象曰:将帅领旨去出征,骑着烈马拉硬弓,百步穿杨去得准,箭中金钱喜气生。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
第8卦
水地比(比卦)诚信团结 上上卦 象曰:顺风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风,不用费力逍遥去,任意而行大亨通。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阐述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的道理。
第9卦
风天小畜(小畜卦)蓄养待进 下下卦 象曰:苗逢旱天尽焦梢,水想云浓雨不浇,农人仰面长吁气,是从款来莫心高。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巽)相叠,乾为天;巽为风。喻风调雨顺,谷物滋长,故卦名小畜(蓄)。力量有限,须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大有作为。
第10卦
天泽履(履卦)脚踏实地 中上卦 象曰:凤凰落在西歧山,去鸣几声出圣贤,天降文王开基业,富贵荣华八百年。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乾)相叠,乾为天;兑为泽,以天喻君,以泽喻民,原文:“履(踩)虎尾、不(咬)人。”因此,结果吉利。君上民下,各得其位。兑柔遇乾刚,所履危。履意为实践,卦义是脚踏实地的向前进取的意思。
......>>

哪有【六十四卦爻辞诗】? hi.baidu/...3只找到这些。。但是没有注释。。只有64卦诗

易经六十四卦的乾卦原文注解 第一卦 乾 乾为天乾上乾下乾:qian粤虔凛凛皇者之象 自强不息之意困龙得水,上上卦卦辞: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推断:词讼和吉,病人痊愈,功名有成,求名大吉。大象:天行刚健,自强不息运势:飞龙在天,名利双收之象,宜把握机会,争取成果。爱情:双方逞强,宜多加沟通迁就。疾病:病情恶化,宜细心调养,注意头、脑、骨髓等病变。失物:可望寻回。诉讼:宜据理力争。周易卦爻辞原文: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帮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解文《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原文白话解析提示:点卦象出经文。点“阴阳鱼”可占卦。特解:乾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事业: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自有天佑,春风得意,事业如日中天。但阳气已达顶点,盛极必衰,务须提高警惕,小心谨慎。力戒骄傲,冷静处世,心境平和,如是则能充分发挥才智,保证事业成功。经商:十分顺利,有发展向上的大好机会。但切勿操之过急,宜冷静分析形势,把握时机,坚持商业道德,冷静对待中途出现的困难,定会有满意的结果。求名:潜在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只要进一步努力,克服骄傲自满情绪,进业修德,以渊博学识和高尚品质,成君子之名。外出:利于出行,结伴而行更佳。婚恋:阳盛阴衰,但刚柔可相济,形成美满结果。女性温柔者更佳。决策:可成就大的事业。坚持此卦的刚健、正直、公允的实质,修养德行,积累知识,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必能克服困难,消除灾难。卦爻辞注解《乾》卦:大通顺,占问有利。倒数第一阳爻:象龙潜伏著,不可有所作为。倒数第二阳爻:龙出现在田野里,见贵人有利。倒数第三阳爻:贵人整天自强不息,晚上警惕著。(情况)严重,没有害。倒数第四阳爻:龙或者帮进深渊,没有害。倒数第五阳爻:龙飞在天上,见贵人有利。最上阳爻:处在极高处的龙,有悔恨。用阳爻:看见许多龙,没有龙王,是吉利的。卦辞诗乾为天为君之道阳刚健运覆无穷龙御天万物始......>>

傅佩荣详解《易经》六十四卦(48全集) 占卦,有三个不占:
第一,不诚不占;
比如今天无聊,占占卦玩一玩,这个不行。
第三,不义不占,义就是正当性;
比如看到谁偷了钱去占卦,这就是不义不占。
以孔子来说,孔子在五十岁左右,就专心研究《易经》。他是五十岁才读《易经》这本书的吗?像孔子这么用功的人,小时候不可能没读过《易经》,他年轻的时候几乎什么书都读。当时的书不多,最主要的是五本,《诗》、《书》、《礼》、《乐》、《易》,五本肯定都读了。但是有的书你当时可以读懂,而有的书,如果你没有累积相当的经验和人生的体会,读了也没用,只看字面而已。读《易经》,一般来说,五十左右的生活经验丰富,应该有的经历都有了,等于是一卦六爻到第五爻了,大概知道整体的情况了,再老了再读就来不及了,已经到第六爻,读了也没什么机会了,准备出局了。
孔子五十左右研究《易经》,他需要的是减少过失。《易经》为什么可以让他减少过失?我们常提到《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让自己“惩忿窒欲”,让各种负面的特性、欲望、情绪慢慢化解,亦即增进自己的德行,替别人设想,建构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在这里孔子得到一些启发,在《孟子》里面没有直接说到《易经》,但孟子很强调一个字,即“时”,做任何事都要看时机。他还特别说,孔子是圣人里面最重视时机的,他要学就学孔子,因为做任何事都有时机。时机不对,事倍功半;时机对的话,顺水推舟,那简直是太愉快了。这是对于儒家来说。
孔子诛杀少正卯:君子以果行育德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人生确实有困惑,很多时候你借助于《易经》,一定要记得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它的义理。你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提到哪些卦是有困境,你应该怎样面对、增益智慧。哪些卦代表吉祥,它为什么吉祥?你要掌握住它的原理,设法去实践,自然就会达到那种效果。这是义理方面。另一方面是占卦。古代学《易经》至少有四方面,你如果重视言语,就会推崇它的言辞。《易经》里面很多成语,如果从《易经》得到很多启发,使用成语你会觉得非常文雅,话说出来言简意赅,说话很简单,意思又很完整、很完备。这是第一种,重视言语。第二种重视行动,有些人重视行动,就会推崇易经的变化,变化无常。但是再怎么变,都不能离开你的抉择,你本身的态度。第三种是重视制作器物。譬如说要盖房子,房子怎么盖。你要盖其他东西,要怎么盖,从《易经》的图象里面,都会得到一定的启发。这是第三种,要重视它的象。最后一种是注意到卜筮的人,就是占卜,这种人就要注意到“占验”之词,重视占卦。这四种人就从《易经》里面可以得到不同的材料,重视它不同的方面。
古代读书人,按照《易经》的说法,原则很简单,平常在家里翻翻《易经》,看看它的卦象、卦辞和爻辞。平常没事做,如何让自己感觉到每天都有进步呢?《易经》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东西,它里面充满象征和符号,好像打哑谜一样,它写一句话,你就要问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像我们提过,“履卦”踩在老虎尾巴上,这代表什么意思?你就可以有不同的想象。这是说明在平常的生活中研究每一个卦象、卦辞、爻辞,行动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变化和它的占验之词。“占验”就是占卦的验证,是吉还是凶?中间还有什么?无咎,还有更好的“大吉”、“元吉”,“无咎”底下还有“悔”,还有“吝”,还有“厉”,代表危险,这些占验说得准不准。古人占卦,不是一次就到位的,不是学会之后,一占就准,不可能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ㄚ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

易经64篇短文全部内容 《周易》―― 义理 研讨
一、【转载】周有光: “国学”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问:您如何看待今天国内纷纷建立国学院以及百家讲坛讲国学引发的热潮?周有光:首先 “国学”两个字是不通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学”,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不过要研究古代的东西我是赞成的。要注意的一点是,复兴华夏文化,重 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辅助现代文化。具体怎么做呢,多数人认为应当符合三点要求:提高水平,整理和研究要 用科学方法;适应现代,不作玄虚空谈,重视实用创造;扩大传播,用现代语文解释和翻译古代著作。详:book.ifeng/a/20160113/18522_0.shtml
二、《周易》 是 具有占筮功能的书,但《周易》不是卜筮之书,或《周易》经文(卦爻辞)不是占筮记录!!!
虽然《周易》中有卦象、爻象(即指阴爻或阳爻和爻位,或:爻象=阴爻或阳爻+爻位),以及卦名、卦辞、爻名、爻辞,这些都可作为起卦和断卦之用;另外从古 到今,仍有少数人用它占筮(卜)或预测,故《周易》是古代一本具有占筮功能的书,但不能说《周易》是卜筮之书 ,或《周易》经文(卦爻辞)为占筮记录。
其理由如下:
《周易》中有:
1 、六十四个卦象图;
2、每卦有六个爻名(爻象),仅乾、坤两卦有七个爻名(爻象);
3、文字有: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和爻辞。其卦辞和爻辞,主要是讲述为人处事之道,绝对不是人家所说的,《周易》经文(卦爻辞)为占筮记录。
从上述1、2、3 内容来看,是看不出《周易》有任何占筮内容的,故《周易》不是卜筮之书 ,或《周易》经文(卦爻辞)不是占筮记录。!!!
六十四卦卦辞和爻辞,主要是讲述为人处事之道,绝对不是人家所说的,《周易》经文(卦爻辞)为占筮记录。
详见:blog.sina/s/blog_842c2d2d0102w8g7
三、《周易》六十四卦是64篇文章(短文)
《周易》,它是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一的一本经书。《周易》 内有六十四卦,实际上是六十四篇由卦象、卦名、卦辞、爻名和爻辞所组成,具有特殊形式的文章(短文)。
《周易》六十四卦是64篇文章(短文),其内容包含古代天上、地下、人间的若干知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讲述为人处事之道,绝对不是人家所说的,《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巫辞的记录。
《周易》内容之广,哲理性之强,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周易》是一本经书无人能否认。
【注】:
我经过十几年对《周易》的注译验证,我认为《周易》六十四卦, 的确是64篇文章(短文),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其卦辞就是表示每一卦的中心思想。而每一 卦六爻的爻辞,不是东讲一句西讲一句,互不联系的,而都是在阐述本卦的中心思想――卦辞。因此每......>>

易经中的困卦卦辞是什么?怎么解释? 困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七卦。
泽水困(困卦)困境求通
中上卦
象曰:时运不来好伤怀,撮上押去把梯抬,一筒虫翼无到手,转了上去下不来。
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兑)相叠。兑为阴为泽喻悦;坎为阳为水喻险。泽水困,陷
入困境,才智难以施展,仍坚守正道,自得其乐,必可成事,摆脱困境。
《困》卦谈的是君侯遭遇困境的卦。此卦与《需》卦《坎》卦颇有些类似之处。所区别的是《需》卦是承《乾》卦的“潜龙勿用”而来,谈的是如何等待;《坎》卦是沦入坎陷囚笼之中,谈的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而《困》卦谈的则是陷入困境以及如何处理困境中的问题。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其作者申述的《困》卦虽“困”,但它却有令人“有言不信”的亨通的无灾祸的利于“大人”出现与崛起的一面,这种深邃的辩证观点实在是颇有见地的。
?坎下兑上
?困①: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②。
?初六,臀困于株木③,入于幽谷④,三岁不觌⑤。
?九二,困于洒食⑥,朱绂方来⑦,利用享祀⑧;征凶⑨,无咎。
?六三,困于石,据于疾藜⑩,入于其宫,不见其妻⑾,凶。
?九四,来徐徐⑿,困于金车⒀,吝;有终。
?九五,劓刖⒁,困于赤绂⒂;乃徐徐有说⒃,利用祭祀。
?上六,困于葛⒄,于⒅,曰动悔有悔⒆;征吉⒇。
注释:
?①困: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论述“君子”“大人”处于困境及如何摆 脱困境之卦。
?②有言不信:指一般普通人不相信这个道理。
?③臀困于株木: *** 卡在树木之中。
?④入于幽谷:困在深山幽谷之中。
?⑤三岁不觌:“觌”(di敌),见面。指三年不得见人面,形容困陷之深。
?⑥困于酒食:实犹今天说的陷于酒色亨受之中。
?⑦朱绂方来:“绂”(fu服),古指祭服;又指祭服的蔽膝。“方”, 古祭祀名,如《诗.小雅.莆田》“以顶以方”。“朱绂方来”一语指祭祀。
?⑧利用享祀:指利用祭祀这种仪式摆脱“困于酒食”一事。
?⑨征凶:此处“征”当按征象讲比较妥,即此种迹象很凶险。
?⑩困于石,据于疾藜:困于石缝之中,卡于疾藜之内。亦实“初六”爻 的“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之义。
?⑾入于其宫,不见其妻:言老窝被人抄没。
?⑿来徐徐:悠然自得之貌。
?⒀困于金车:犹困于财帛之中,言胸无大志。
?⒁劓刖:割掉鼻了;剁掉脚。
?⒂困于赤绂:指整日困于祈祷祭祀之中。它有别于“利用享祀”一义。 前一种是浑浑噩噩的迷信之义;后一种虽也有虔诚之义,但可以说把祭祀仅当作一种仪式。
?⒃说:脱。
?⒄困于葛:“葛”(lei垒),植物各,一种葡萄类藤木。此句为困绕于藤条之内。
?⒅(nie聂)(wu务):荡动不安。
?⒆曰动悔有悔:重复词,实动有悔,即被葛藤缠绕,愈动愈紧之义。
?⒇征吉:此处指当出征才能摆脱困境之义。
?
?全卦内容:
?此卦由水下泽上组成。
?卦辞的“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前半句是说作为围 困、急难、窘迫的《困》卦,但它实际上却有亨通、贞正,并对“大人”很 吉祥以及无有灾祸的一面。这里有一个辩证性的东西。后半句是说,可惜的是这种道理一般人并不相信。
?“初六”爻辞的“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是说《困》卦 所阐述的困境就如 *** 被卡在树木中间,也有如深隐于幽谷之内,其时有长达三年之久不得见人。
?“九二”爻辞的“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为享祀;征凶,无咎”, 前半句是说当国君困于酒色享受之中,就不妨取来祭服去作祭祀,好......>>

求解六十四卦图说中的五十三卦 渐。象征事物按规程进行中。

易经出自哪里 儒教的圣经
儒教圣经是指《易经》为首的儒教十三经,其中圣经又是《易经》别名,是儒教最早的圣经。《易经》成书时间,是在中华第一帝人文始祖伏羲的太昊朝时期(西元前7724年-西元前5008年)。太昊伏羲风昊立都陈州建立了太昊朝,以青龙为图腾,并于罗奉元年颁布了《易经》创立了原始儒教,号圣教羲皇,被尊为儒教至圣先王(孔子是至圣先师)。太昊朝一共有78位君主,每位君主代代尊《易经》为行为准则,并以此作为日常儒教生活的经典依据,先王圣教由此开始兴盛。

《易经》第十四卦 大有卦启示:遏恶扬善,顺天应道

《易经》第十四卦 大有卦 火天大有 离上乾下

大有卦,象征大有收获。离为火,乾为天,火焰高悬天上。即太阳当空照耀,大地五谷丰登,大获所有。故大有有收获之义,象征大获所有。又卦中一阴居尊位,获五阳之应,故为“大有”。

大有卦辞,:元亨。
卦辞释义:至为亨通。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顺”就是服从的意思;“休”有顺其自然的意思。
意思是说,上离为火,下乾为天,火在天上就是大有卦的卦象。君子应当从中得到启示,除恶扬善,以顺应上天赋予的使命。

彖辞的意思是:大有卦,阴柔居干九五君位,博大而中正,上下刚柔相呼应,所以说“大有收获”。它的卦德是性刚健而又文明,顺应天道而随时运转,所以大亨通。

大有卦人生启示: 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火天大有卦位于同人卦之后,《序卦》中这样解释道:“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大家齐心协力做事,物产自然丰富起来,所以接下来就是大有了。

大有卦是异卦,由乾卦和离卦组成,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乾为天。
火着到了天上便是大有卦的卦象。火在天上,普照万物,万民归顺,顺天依时,大有所成。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围在一个火堆旁构成同人卦,可是众人聚在一起每个人给火堆添一把柴便可以让火焰烧到天上去,可见众人团结起来才会有更大的力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另外,离为日,乾为天,大有卦的卦象还有明日中天的形象。中午的太阳是最亮的,最热的,所以古代常以日中表示事物的鼎盛时期。

大有是上上卦,占得此卦者,可谓是心想事成。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美德,靠自己的美德才能有所收获。

大有卦表达了如何获得财富和管理财富的道理。很多人都想发大财,拥有更多的财富,但是在开始挣钱时可能不明白,认为存在着很大的机遇性,有时靠的是幸运,但是一旦拥有财富之后就会发现,繁荣富有不是一种巧合,需要认真地去经营,那些不会经营的人,可能就会眼睁睁地看着财富消失。当然,在大有这一卦体现的财富观里,还强调要重视自己的道德,那些谦虚和关爱众生的人,会得到上天的保佑,财富会越来越多。

四书五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内容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一、四书

1、《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2、《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3、《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4、《孟子》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二、五经

1、《诗经》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2、《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3、《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4、《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5、《春秋》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请问周易:《泽天夬》卦何解?

老林白衣师父对周易第43卦在人性上的详解

夬卦原象:五阳对一阴,阳得多势,阴占高势,阴居虽高位,如自傲则势孤危险 无可退,故望似形势吉利,终究藏凶,需随时警觉,慎言慎行且忌骄,可委屈于合九五阳以自保,九五阳需得警示,决于阴之奸诈,可合,然需防阴之鬼计,既已经居高位,仍求自保,故随时会有人性狡诈以求活,暗里藏刀伺机出击,不可不防,诡谲,狡诈,暗里藏刀,乃人性也。

爻卦原象:

初九阳爻居阳势下位,多阳压制下,明知不可为仍坚持,则遭难,故宜守成,不宜进取,顺服众阳之策唯佳。

九二阳爻处强阳刚底下,但不操之过急则无忧,只要心存正念,顺应纪律,端正守法,则无灾难。

九三阳爻阳刚气正盛,喜独行,麻烦事多,刚性冲动个性需改,否则必招嫌,故行事强刚未必成事,若能心性冷静必可顺利达成。

九四阳爻刚强正盛,行事常带强力阳刚之气,故需听别人诤言行事,否则将坎坎坷坷不断,错失机会。

九五阳爻统率阳爻已居高位,权柄大需防阴爻奸邪狡诈,虽无法斩除上六阴爻,但做人行事宜守正以博取合作,以免损伤自己利益。

上九阴爻居五阳之上,但位于不稳状,难守成,随时有被灭之迹象,故尽卑曲,勿以奸诈之心对人,应以诚相待。

周易高手帮我解下卦 泽天夬

试断:
卦主没说明是已婚还是未婚,两种情况都说下:
1、如果卦主还没有对象的话。妻财为用,月克日破休囚无力,近期没有婚恋可言;
2、如果卦主是已婚或者正在谈恋爱的话,以四爻妻财为用,月克日破休囚,世生用,卦主喜欢女方。但用神合到应上,应为他人,又是官鬼,恐已经喜欢上了其他男人。父母证书伏藏,婚恋不好。照卦直断,希望反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