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健康养生术语解释是什么,易经里的养生法则

2023-10-16崇庆运势网热度: 10394

易经中的心理养生思想(上)

易经就是《周易》,该书包罗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查往彰来,探微显幽。
《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以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地影响,指导了传统中医,特别是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易经对心理养生有着深刻的认识,一些卦象反映了古代对于心理养生的深刻认识,即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心理、意识等,达到精神的平衡和稳定,最终实现健康完美的身心状态。

我本人二十年来把现代心理学巨头的书籍几乎泛读了个遍,客观地讲,现代心理学、现代养生学都能在易经中找到活水源泉。都说弗洛伊德是心理科学的鼻祖,如果你读懂了易经,你会赞叹,原来易经早就包含精神分析内容了,而且综合了现代心理学界所有派别提出的原理,所以心理学的发源地应改为中国。易经的核心方法象、数、理就是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然后做出最接近事实的判断,提出最管用的指导思路。

易经卦象中的心理养生总则包括顺应自然、保健预防、调摄精神、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其中,身心和谐是心理养生的终极目的,保健预防和调摄精神是心理养生的手段,顺应自然则是心理养生的前提。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使身体和心理朝着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方向发展,不致因“逆天而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保健预防实现身体的安全,调摄精神则实现心理的宽适,同时遵循两方面的养生法则,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状态。

一、顺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养生的最高智慧。《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说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自然的四时阴阳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万物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的生活起居和养生活动也必须与四时季节相适应。顺其自然的心理养生原则,也就是顺从节气季节的变化,使人的精神面貌与大自然协调统一,在相应的季节有相应的精神状态。

《周易•丰卦•彖传下》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这是讲太阳到了午时就要开始偏西,月亮圆了就要开始亏缺。天地间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人们必须要顺从日月盈亏等自然规律的变化。

《周易•乾卦•文言传》还进一步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说君子的德行,要符合天地的规律,要符合日月的光,要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时序,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违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古代养生学中的“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即是据此引申发展而成。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演变直接受到时令节气,地理环境,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等的影响,因此,在治病用药时,须灵活处理这些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制订出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保健预防
《黄帝内经》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说明了保健预防的重要性。心理养生可以调养已经出现的身心问题,但最好是在出现问题之前就做好预防,随时保持精神心理的健康。在精神心理状态出现恶化之前,及时调整自身的习惯和行为,做到未病先防,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养生。

保健预防,也可说是“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意思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要开始预防,疾病发生之后及时诊断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防止疾病的恶化与复发等。“治未病”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周易•艮卦》云:“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意思是:注意保护脚趾,不会有灾祸,有利于长久吉利。脚趾只是四肢之末端,但是也要严加防范,因为伤到脚趾就会行动不便,还可能发展成严重的感染。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对于其后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如《周易•坤卦》初六爻辞云:“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为了抵御寒冬,就要早做准备。这句爻辞说明,坏的事物是从微小之处起源的,为了防止恶化,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养生就是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预防病患,减轻病痛,延迟衰老,长命百岁。

三、调摄精神
精神的保养是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恶劣的精神状态则易加速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如履卦九二爻辞说:“履道坦坦”, 本义是小心行走在平坦宽广的大道上,后引申为要心胸宽大才能维护身心健康。中医中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的情绪会导致心理失衡,伤害到心、肝、脾、肺、肾等相应脏腑,从而影响健康。所以调摄精神是养生的首要要求。

四、身心和谐

《周易》体现了身心和谐的思想,即平衡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健康强壮的身体反过来又促成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如豫卦,上卦震为雷,下卦坤为地,雷声震撼,欢欣喜悦,人心欢乐。意思是保持美好的心情有助于身体健康。其六五爻辞云:“贞疾,恒不死。”贞,正也;疾,病也。意思是说:占问疾病,会痊愈并长久不死。在总卦中的含义是,人们坚守正义,心情愉快,就能预防疾病,身体健康而不会暴亡早夭。《周易•豫卦•象传上》云:“恒不死,中未亡也。”其含义是,应该进行不断的运动锻炼,扶植体内的浩然正气,才能达到“总也不死”的效果。如《周易•乾卦•象传上》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机体中气十足,自然就可以抵御邪气的侵扰,健康而长久地活着。这种身心和谐的思想对后世的养生学很有启发。

《周易》对心理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虽然产生于古代,其中蕴含的很多规律和道理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认真学习《周易》对现代人的心理养生具有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现代人虽然拥有丰裕优厚的物质生活,但也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快速的社会节奏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常常力不从心、身心俱疲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往往是在重大疾病之前身体发出的警告。为了改善这种亚健康状态,现代人往往重视饮食的补养、保健品的滋补、运动健身的习惯等而忽视精神心理的调养,而很多身体的疾病实际大部分是由精神因素所造成。因此,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恶化了生理上的感觉,生理上的不适又加重了精神心理的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日趋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重归古代先贤的指导,重视心理养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人的养生困境。
《周易》中的心理养生思想,总结起来:

精神内守——保持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

抑止邪念——除去心中的贪欲恶念;

身不妄为——保持思想行为的正当;

文化熏陶——丰富多的精神文化生活;

心神安定——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绪疏导——学会宣泄和倾诉烦恼;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与积极进取
易经博大精深,含义隽永,本人研习此中关于心理养生的学问不过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还望同道不吝指教。

易经说“慎言语,节饮食”,养生在“口”

易经“颐”卦,说的是颐养,养生。

卦辞

”自求口实“,说的是靠自己。用正道养身就会吉祥,观察颐养之道,就要自食其力。

怎么做?

大象说,“慎言语,节饮食”,养生求医,在自己的“口”,谨慎言语,控制饮食。如同俗语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故而,颐卦养生,不仅指物质饮食,还指精神养生。

如果饮食、言语有节制,则可养身怡气。若是暴饮暴食、或是吃坏了东西,不止肠胃会反抗,若是妄言,则可能伤人伤已,即使非妄言,而只是啰嗦废话,不伤人烦人、也会伤自己的元气。所以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故而,最好的养生,最好的医生,在自己,在是自己的口。

简谈易经中的中医养生智慧

中医“阴阳平衡”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讲到中医 养生 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所谓“法于阴阳”,就是应乎天时,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的规律,日常生活起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尽量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于术数”,就是选择正确的 养生 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例如导引、按摩、心理 健康 、合理饮食起居、坚持运动、控制烟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易经 养生 是从易经六十四卦 养生 的角度总结出来的,十二消息卦形象地反应了我们自然界中阳气的消长规律。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 养生 观,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和易经归根结底就是阴阳二字。易经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易经的 养生 观强调:动则养阳,静则养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谓天下无物不阴阳,世上尽在五行中。中医中药也是一样,取象比类,例如花朵位于植物顶端,所谓诸花皆升,可以治疗头面疾病,例如菊花、薄荷,藤类植物取象人体的关节、四肢,可以治疗肢体、关节疾病,例如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取象四肢的桑枝、桂枝,可以通利四肢。动物的骨、肉、内脏,多为血肉友情之品,可以补虚损。管径中空,可以通利孔窍,例如芦根、蒲公英。核桃形象似脑,能够补肾益脑,地龙形似血管并且柔软可以治疗血管硬化。生在水湿之地的可以利湿。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医的 养生 就是养精、气、神。养护元精最重要的就是节欲保精,减少消耗。古人推荐经络按摩,现代人觉得简单,往往忽略,中医提倡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来保健,肾藏精,主先天,先天的穴位推荐两个:第一个穴位是下丹田,中医叫“关元穴”,第二个穴位是“命门穴”。用掌心“劳宫穴”位置来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起到保养元精的效果,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心藏神,坚持按摩,可以心肾相交而精生神满。保养后天的穴位推荐足三里,因为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保健要穴,坚持按揉,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脾胃的功能。还要做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耳朵不要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要长时间观看,坐不要太久,睡不能睡到身体疲倦。

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虚经常会有,怕冷、四肢发凉、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虚以后呈现机体的一种虚性亢奋,典型的就是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等。天为阳,地为阴,补阳选择百会穴,补阴选择涌泉穴,阳虚体质的,可以经常在白天晒太阳,让自然界阳气从百会穴进入人体,阴虚体质的可以按揉我们的涌泉穴。

2021年03月26日

鸿玉汉唐中医 养生

常用的术语:易经名词解释

《易经》与易占术语
[元吉]:《周易》贞兆辞常用语。意同大吉。
[上吉]:贞兆辞常。意同大吉。
[元亨]:《周易》贞兆辞常用语。意为大亨通。
[利贞]:《周易》贞兆辞常用语。意指卦象表明是有利的贞问
[吉亨]:贞兆辞常用语。意指吉祥而亨通。
[元]:《易经》乾卦“卦辞”。元者,善之长也,有大与始的含义。
[亨]:《易经》乾卦“卦辞”,亨者,嘉之会也,有通的含义。
[利]:《易经》乾卦“卦辞”。利者,义之和也,有祥和的含义。
[贞]:《易经》乾卦“卦辞”。贞者,事之干也,有正与固的含义。
[小亨]:《周易》断占常用语。意指筮遇此卦,为得小亨之兆。

[无不利]:《周易》断占常用语。意指筮得此卦,所要做的事情,没有不吉利的。
[无攸利]:《周易》断占常用语。意指筮得此卦,有所举事,皆无所利。
[咎]:《周易》断占常用语。咎,灾也、殃也。《周易》所谓“咎比悔为重,比凶为轻。悔乃较少之困厄,凶乃巨大之祸殃,咎则较轻之灾患也。”
[无咎]:《周易》断占常用语。意指无灾咎。
[何咎]:《周易》断占常用语。意指没有什么灾咎。
[何其咎]:《周易》断占常用语。咎,指灾患。何其咎,义同何咎、无咎,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没有灾咎。
[为咎]:《周易》断占常用语。咎,指灾患。为咎,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将有灾患之兆。
[匪咎]:《周易》断占常用语。匪,读为非;咎,指灾患。匪咎,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并非灾患。
[悔]:《周易》断占常用语。悔,恨也,每从心声。《周易》所谓悔,其实不过困厄而已。
[无悔]:《周易》断占常用语。意指无悔恨、无困厄。

易经31-颐卦

颐卦主要是讲休养生息,人的养生之道。

大象,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看整个卦象还确实和我们吃东西有的一比,上颌不动,下颌动,形象的很。

整个告诫我们君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吃喝要有节制。当代社会的人们那完全就是背道而行,夜宵搞起,奶茶喝起,炸鸡烤串不吃就不高兴,不是胡吃海喝,就是乱吃乱喝,完全违背了人自己的身体节律。

所以不是我们的思想开放了,不是老一辈的思想落伍了,而是我们完全打开了自己的欲望,然后还说这是思想的进步。就比如说性开放这件事,要按照中国老一辈对性的谨慎态度,那不至于艾滋病泛滥,不至于许多未成年人就怀孕堕胎。

我们思想要进步,但是不是以这种欲望放肆的扩张为手段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背后的真实逻辑我们要把握好,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

卦辞,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开门见山就说这是好卦,吃饭能不好吗,养生能不好吗,但是恐怕易经里面没有这么简单。易经把主题升华了,你不能自己吃得好算好,还要把天下百姓供养好那才叫好。一个团队把各个成员的家务事,身后事都安排好了,那手下才能给你去拼命干啊,要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保障不来,那指望谁给自己卖命。

这一点华为就做的很好,给到员工足够的薪水,解决物质问题,那员工加班那也加的心甘情愿。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把自己最有灵气的东西丢掉,去看着别人吃,你说这不是作死吗,想着别人来赏口饭吃,这是不合理的。这就好比年轻人找富婆包养嘛,这饭他吃着不放心啊。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这一爻延续了初九的那种思想,只有自力更生,自己才能养活自己,如果颠倒了顺序,反求于初九,这不仅违背常理,还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本来整个卦是要求君子自求口实,也就是自力更生,但是六三不当位,整天想着歪门邪道,想求包养,不求正道,那必然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而且这种想法一点也不能有。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这里很奇怪,我们明显看到,下卦都是凶,而上卦多半是无咎的,基本的理解为,位居高位,多半权力较大,可以用之于民取之于民,就像国家的税收。所以颠颐就是有利的,所以易经一定是讲条件和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也要像老虎一样,虎视眈眈,锲而不舍,专注于为百姓做事。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位居高位,即时违背正道,那都是没什么大问题,不要太作死就好。你说这气人不气人。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上九那就不一样了,是去救济百姓的人,是肩负重任的人,所以责任重大,必须有点逼数,不然也是困难重重。但是总的来讲,走正道,还是不会有大问题。

24节气历法的由来~ 易经养生说(综合篇3)

易经对于时空的感应比其它学说是更细腻的,不仅与天人合一外,更强调讲究强调天、地、人三才之道,因为天是一个宇宙,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包括天地万物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从认识人生宇宙的本质规律而去 探索 生命的本质。生命本质的维护与指导,离不开基本的24节气逻辑,如我们种一盆花的时候,首先你要判断这个花是适合什么季节的品种,是否需要充足的日照,然后决定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当你完全了解时空逻辑对于这盆花的本质,就能好好养护这盆花的,当然人体的 养生 也是同样道理。

24节气与易经 养生 的对应逻辑:

春季 养生 要养肝;春季是生发的季节,气候变化多端,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与肝胆。

夏季 养生 要养心;夏季是阳气最盛旺季节,万物生机蓬勃,中医说法夏季容易有潜伏的病到秋季才发作至冬季更严重,就是所谓的”心病“。

秋季 养生 要养肺:秋天主收敛,阳气渐失阴气开始滋生,肺气开始内应,气候偏干燥,容易口干舌燥。所以秋季 养生 要防燥热。

冬季 养生 要养肾;冬季水流停滞万物封藏,所以这个时候要进一步闭藏养阴气,冬季五行属性属水,属肾。

从春夏秋冬的演变可以知道,万物的生长衰老都是随着阳气生长收藏的变化而改变,如同大自然的树木也是与人都是一样的,所以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阳阴”就是适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之道。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春夏喝凉茶,秋冬进温补”也是顺应阴阳四季之道。 养生 除顺应四季范畴的时序,而也强调一天也要有四季 养生 观:

“晨起如春,日间如夏,暮时如秋,晚间如冬“的四时演进逻辑。

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寿命是生长周期的5~6倍,人体的生长周期为25年左右,寿命理论要在125~150岁,但古今中外绝大部分是年过半百而衰,寿命超过百年的更是稀少如晨星。所以后天 养生 之道极为重要,而后天 养生 又与季节气候规律密切相关的,另外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四季节气互为相应,气血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有规律的流入十二经脉,由此可见只有顺应四时与24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才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所以24节气虽是节令气候的标志不仅指导农民生产,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节气变化进程对人体的影响,是维持身体调养 健康 的基础之一。所以节气是与所有人有关(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每一个时间维度都对其中的生命与人提出了严格要求。

~林笨笨的四季部落,用24节气与你共享人生智慧。待续.....24节气其它综合篇章(4),欢迎转发分享!

展开全文